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保障性力量,家长势必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孩子尽量铺垫较好的生活环境,而同时又要在这个前提下完成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训,一方面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做,另一方面却又要求家长少做,如此一来,如何在环境的保障和独立意识培训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就成为了我们的家长亟需面对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分清楚哪些事情是应当由父母来完成的,哪些事情是应当由孩子来完成的,总结起来,应当由孩子来完成的事情无外乎分为三类。

第一类: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

通常来讲,孩子处理事务的效率比较低,在许多时候,当孩子还没有及时处理自己的事务时,我们的家长就已经抢先代劳了,久而久之,孩子便陷入了习惯性的等待之中,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许多孩子连最基本的穿衣、洗脸都无法独立完成,其原因就在于长时期的等待中,已经使得孩子不仅丧失了自立的能力,更丧失了自立的愿望。

第二类: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家庭生活中,除了孩子自己的事情之外,还存在着许多适合其培养自立能力的家务劳动,这些劳动的共同特点是危险系数小、劳动量小、简单易行,而这些看似琐碎的劳动,恰恰构成了家务的大部分。

假如我们的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从事一些此类劳动,那么在孩子轻松完成劳动的同时,既锻炼了其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劳动的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由此带来的是良好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

第三类:孩子们的集体活动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学校之后,往往会遇到许多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比起前两类事情,集体活动特别是集体劳动的意义尤为重大。

除了我们提到的各方面锻炼之外,由于这类事情往往是由许多孩子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学会如何与其他成员配合,更能够增强集体观念。

由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家庭教育中溺爱机制的探讨,然而我们的问题远未结束,在看到我们的家长溺爱孩子的同时,另一个非说不可的问题,也正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6.成功真正的动力之源

精神的浩瀚、想象力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加上智力的强化,构成了天才的全部。

——狄德罗

在我们开始这一节的探寻之前,先来试着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决定一个孩子成功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在许多家长看来,智力标志着一个人卓尔不群的观察力,强大的记忆力、准确的思维能力、灵活的想象力、专一的注意力。当一个孩子在这构成智力的五大因素上达到了较高的标准之后,就意味着他将会在自我发展方面获得极大的成功。

然而,智力仅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指标而已,智力不可能代表孩子发展的全部,举凡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家长,无不会陷入来自多方面的困扰。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智力存在着高低之别,但是当我们看到下面的一组数据时,就会对智力产生全新的认识。

根据我国心理工作者对二十万人口做出的统计结果显示,智力特别高的人,仅仅占到了统计总数的0。3%,同样的,那些智力特别低的人,也只占到了0。3的比例。

在美国学者对本国人口智力分布的统计中,处于正常智力范围的人群,占到总人口比例的80%之巨,把天才与过于愚钝者的比例叠加起来,也只有区区的4%。

当我们看过上面的数据之后,就会了解到这样的一个事实:

就人类而言,智力的分布是两头尖少,中间广多,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处在相差无几的同等智力水平上,而这也就意味着,在智力因素之外,还存在着我们所不了解的其他因素。

鉴于这种因素是独立于智力因素之外的,在这里,我们将其称为非智力因素。

比起智力因素来,非智力因素的概念要宽泛得多,在一个人的活动中,举凡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比如需求、兴趣、动机、性格、情感、意志等等。

对于这些因素而言,其作用的机制较为间接,不如智力因素那样迅速,同时,由于其存在的隐晦性,不如智力因素那样明显,而且,在当下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成绩是作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综合这几方面,就使得我们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忽略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至于造成了种种畸形发展的现象。

7.神童的悲剧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

在几年之前,电视节目上曾经出现过一批比较特殊的孩子。

之所以说这些孩子特殊,是因为在这些孩子较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超乎同龄孩子许多的智力,他们往往可以在极低的年龄阶段完成许多繁难的学习任务,比如一岁背诵唐诗,两岁解出数学难题等等,由此,这些孩子得以脱颖而出,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登上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

然而,就在这些孩子进入学校之后,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了。

这些孩子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因为性格上的怪异、爱好上的特殊、情感、意志上的缺点,而被认定为“不合格”,甚至于被当成“夭折的神童”而再次为公众所知。

当我们为这种现象而惋惜、哀叹的时候,更应当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神童”的消失。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记住这样一点,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智力仅仅是个人素质的一个方面,真正决定其未来的因素,很大程度要依赖于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化、信息化速度的日益加快,使得整个社会上出现了“知识崇拜”、“人才崇拜”的潮流,而较高的智力水平,是形成高知识人才的最有利条件,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每一个家庭都将孩子的智力开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单纯强调智力上的开发,无疑意味着孩子的发展之路变得十分狭窄,而当家长本着急功近利的炫耀心理,为了实用和实际的目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其结果就更加令人难以忍受。

我们看到,在当下中国的众多家庭中,许多还在牙牙学语的孩子,就开始了学习的过程、儿歌、唐诗、算术、钢琴、书法、绘画、英语、舞蹈、计算机……举凡我们能够想到的技能,都有孩子在默默地学习。

从家长的角度看,当自己的孩子掌握一两项超越年龄、超越智力水平的技能时,无疑意味着孩子在智力上的极大优势,这种优势不仅意味着在未来的角逐中可资利用,更是许多家长在茶余饭后炫耀自己教子有方的资本。

于是,当个别孩子实现了“神童”的目标之后,越来越多的家长便投身于这场人为的“造神运动”中来,如此周而复始,最终便导致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家庭教育,完全陷入了单纯强调孩子智力开发,甚至是技能开发的怪圈之中。

在家长们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思维背后,受到伤害的却是我们的孩子。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可能保持一致,当家长过分强调智力因素的培育时,受到伤害的就注定是这些非智力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那些人为打造的“神童”,还是未能达到“神童”目标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在这种被动学习的过程中遭到了兴趣、爱好上的扭曲。

当一个孩子在这些方面长期受到压制的时候,其心理上所遭受的损害也就无需赘言了,于是,一个个原本被捧入云霄的“神童”,在加入了学校生活之后,其心理上骄傲、偏执、缺乏耐心的障碍性问题就都显露了出来,神童的夭折,也就成为了必然。

8.孩子为什么害怕考试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当智力开发成为了家庭乃至社会教育的主流时,带来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孩子的心理恐慌。

所谓的心理恐慌,是基于智力衡量方法的基础上,与其他孩子对比参照所产生的错觉。这种衡量孩子智力优异与否的方法,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考试制度。

在这样的衡量方法下,学校关心的是升学率,家长看重的是考试成绩,而成绩单就成为了衡量孩子智力优异的唯一尺度,于是,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们的孩子不得不为了证明自己的智力,而一遍遍地温习考试所需掌握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惟创造精神无从展示、兴趣爱好无从发挥,甚至就连最基本的心理健康,都无法得到保证。

我们看到,那些语言与数学逻辑智能不够发达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很难得到认可和欣赏,许多拥有强烈自尊,良好自信、灵活创新能力的孩子,可能仅仅因为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上难以适意,便要背负着“笨孩子”的恶名,在人格尊严的长期践踏中成长。

于是,当我们的孩子被迫屈从于这样的检验标准,这样的体制下时,他们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以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当这种努力归于失败的时候,…》小说下栽+wRshU。Co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