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你有几个灵魂-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人整体上不平衡,不平衡到达一定的程度,危险就会到来。《北京青年报》曾报道过这样的新闻:望女成凤却成疯。新闻中讲了一个女孩韩燕燕的事情,她的父母都是重庆某中学的教师,非常重视学习。在韩燕燕5岁时,就让她读小学,从小学开始直到她21岁发病前,她无时无刻不是在父母的严格监督下学习。她没有朋友,不许唱歌,每天5点起床,23点休息,不断地读书。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她一时异常“强大”,她学习很好,顺利上了大学而且得到了硕博连读的通知书。但是,在接到通知书前,她却突然疯了。

这就是道家所说的物极必反。

有些非常成功的人突然自杀,或者突然因一件小事情崩溃,实际上都不是偶然,也不是因为什么“不可预知的神秘的命运”,而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内心的平衡。

人突然得了癌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原因。他们的内心中越来越不平衡,没有办法解决,他的身体就帮助他找了一个解决方法,得癌症而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都有心理原因。

不给弱的子人格上场机会很危险,加强一个很强的子人格也会有另外一个危险。这个强的子人格的缺点会发挥到极点,使人的心理产生变态。“自信的狮子”如果用的太多,人就会变得很专制,很傲慢,让身边的人厌恶。“小妈妈”用得太多,人就会变得婆婆妈妈,琐碎得让人受不了。何况,弱得子人格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会有他们的优点。悲哀而脆弱的“小女子”虽然不如白领女性坚强,但是在享受生活上,她也许要优秀很多呢。

用子人格替代的方法不能改变子人格本身,它的效果也有天然的限度。

第十五章 自爱的艺术—子人格关系的调节

第一节 一个人的团体治疗

虽然是给一个人做心理咨询或治疗,但是一旦使用人格意象分解的方法,这个治疗实际上就变成了团体治疗。一个人就是一个团体。

子人格关系的调节,实际上和对一个团体中的人际关系做调节方法是一样的。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种心理疗法:系统家庭治疗。系统家庭治疗在对一个人做治疗时,总是把视角放在他所在的一个家庭,一个公司或者任何其他组织,就仿佛这个组织是一个单独的人。

我则相反,在对一个人做治疗时,把这个人看做一个组织、一个团体。

我们都没有错,只是视角不同。我们甚至可以把一个社会看做是一个人,也可以把一个人看做是一个社会,都是可以的。

一个团体有这个团体的“心理”,这个团体的性格,这个团体的行为习惯,以前有一个部队叫做“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个连队的性格是简朴、淳朴宽厚、老实。这个连队中每一个人性格各有特点,但是整个团体有团体的性格。

梁山泊好汉性格各自不同,但是梁山泊有自己的性格: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大观园中的宝玉和女孩子们各有性格,但是大观园有自己的性格:缠绵、感伤、又带一些精明算计。

同样,一个人的各个子人格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这个人有一个总的性格特点,也戟是他的性格。

我们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就仿佛要改变一个团体的性格或风气一样。要改善一个团体,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调节这个团体中人和人的关系,让这个团体中的人能互爱互谅、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这样,这个团体整体上就更加有力量,更加有内聚力,每一个人都会爱这个团体。要改变一个人,也是要调节这个人的各个子人格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子人格的相互认识

让不认识的子人格相互认识,这个过程有助于减少隔离,促进自知。

人和人之间没有交流,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流越多,感情越有机会产生。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学生交朋友受到了“邻近性”的影响:和同宿舍的人,我们比较容易成为朋友,和邻近宿舍的人也容易交朋友。但是互相住得很远,交朋友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原因很简单,就是住得近交流比较多。

一个人内部的子人格,互相“住”得都很近,都“住”在同一个身体中,实在是不能再近了,但是,由于心的内部存在隔离,有些子人格之间虽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至少也是交流很少,也就谈不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子人格之间的“不认识”,有的并不是有意隔离开的,只不过是“相互没有机会认识”。例如,一个子人格形成于七八岁,到12岁就不怎么出现了,而另一个子人格是25岁才产生的。这两个子人格之间没有机会认识。

让他们认识,是一种很有益的自我认识过程。他可以让25岁的自我了解童年的自己,知道自己现在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知道自己本质上存在什么样的特点。

有的子人格之间的隔离是主动形成的。

我接触的知识分子中,这样的情况比较多。知识分子和一般人相比,比较善于用理智和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而在运用理智的时候,我们需要暂时隔离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冷静地思考。当我们隔离了自己的情绪后,会发现自己得到了一种平静。这平静中有一种解脱。特别是当我们遇到了非常令人烦恼的事情的时候,隔离给我们的平静和解脱的感觉非常好。它使我们暂时逃避开了一切的烦恼。于是知识分子用隔离这个方法缓解烦恼,忘掉烦恼,逃避问题。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叫做“理智化”。这个方法虽然可以让我们暂时得到解脱,但是,它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常用这个方法,一个人慢慢就不会表达情绪了。一个很理智的子人格把其他有情绪的子人格隔离了。

这样的人会变得很枯燥无味,缺少感情,不敢爱也不敢恨。由于隔离,他的生命力也被隔离,于是他会变得无力和衰弱。

有的人看到这样的问题,往往会归罪于理智本身,认为是理智使人衰弱。于是提倡对理智的反动,提倡一个率性的情感生活。宋明理学是强调理智的,在明末就有名士追求“性情”,甚至有人用放纵来反抗理智。西方启蒙主义是强调理智的,而20世纪就有放纵声色的福柯等人出现。

实际上,理智并没有错误,只不过被误用了。理智实际上一个两步的活动,第一步是通过隔离,让情绪不能干扰我们的冷静思考。如果不隔离,在情绪的惊涛巨浪中,很少有谁能有定力,能不被情绪干扰。思考实际上是一种对行为的小规模预习,用少量的心理能量。我们预习了如何让自己走出困境,但是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我们还需要把思维的结果用于实际生活。我们需要打破隔离,投入我们的情绪,带着理智的指导、思维的结果去体验和实现我们的人生。这时的我们,有了事先的准备,更容易应付情绪的困扰。

知识分子往往容易犯的错误是.没有做第二步,没有重新打破隔离,投入生命中。他们沉迷于“演习”的良好感觉,不愿意离开,他们也害怕在情绪中失败。这不是理智本身的错误,是应用者的错误。

我们让他们的子人格相互认识,就是打破他们的隔离,让他们重新接触情感和情绪,投入生活。这是有一点风险的,但是,隔离更危险,因为隔离会让人失去生命力,失去真正的生命,有风险的生活也总比不生活要好。

第三节 子人格的冲突调节

让相互矛盾、相互厌恶的子人格改善关系,这样可以减少内心矛盾、增加自我接纳。

例如,一位女来访者有两个矛盾巨大的子人格,一个叫“赫拉”,是一个很严厉的母亲形象,性观念非常保守。另一个叫“维纳斯”,是一个性欲很强、很开放的女性形象。这两个子人格关系极差。“赫拉”骂“维纳斯”是荡妇,而“维纳斯”骂“赫拉”是老妖婆。她们的矛盾使来访者产生对人恐惧症,—遇到异性,“维纳斯”就要挑逗,而“赫拉”就要骂“维纳斯”。

心理咨询师劝“赫拉”放弃过于严厉的性道德,启发“维纳斯”看到“赫拉”的优点,就像调节两个人的关系一样,当双方关系改善,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就会减少。当然这个过程是反反复复的,要持续很久。在来访者已经基本好了的时候,有一次她在酒店的大厅等朋友。耳边飘来两个男人的议论,“她见谁都放电”。她马上脸红起来,以为是在说自己。而且她心里一个声音在说,“你看,别人都在说你了。小心一点吧。”这是“赫拉”在劝告“维纳斯”,口气比较温和,说明双方关系已经好转了。而“维纳斯”回答说:“理智点,这两个男的肯定是在说别人,他们又不认识我。”这时她向两个男子方向看了一眼,却不巧其中一个男的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张望。这个偶然使事情发生了变化,“维纳斯”忍不住想像这个男人是被自己的美貌所诱惑了,“赫拉”也控制不住说她“不知羞耻”,“维纳斯”也生气了,干脆开始想像床上的镜头。本来已经改善的关系一下子化为乌有。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预想不到情况。一个心理咨询师要随时用意象对话做调节。重要的是要促进子人格之间的相互接纳。

除了这种相互攻击性的冲突,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一个子人格厌恶、轻视另一个子人格。比如,一个“英雄”子人格轻视另一个叫做“大哥”的子人格,因为这个“大哥”个子矮小、胆小怕事、形容委琐、好色淫贱。这样,来访者就有内心的冲突。每当他发现自己“大哥”的一面出现,内心中的批评声音就出现了:“这个废物”、“这个肮脏的家伙”。心理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找到被轻视的子人格身上积极的一面,让“英雄”不再讨厌他,不再轻视他。再如,“美女”子人格对“青蛙”往往也是轻视的,因为她觉得青蛙丑陋。但是,我们可以帮助“美女”接受青蛙,帮助她发现,丑陋的青蛙有谦和、善良、关心别人的优点,而这些优点,骄傲的“美女”自己恰恰是缺少的。

没有做过意象对话或人格意象分解,你真的想像不到子人格之间的冲突可以强烈到什么程度。有个子人格是个侏儒,比较丑陋,其他子人格一见到他就打他,往他脸上唾口水,把他扔到泥沟中,种种暴行可以用。令人发指”来形容。没有一丝一毫的同情心。

你也想像不到子人格之间的关系复杂到什么程度。

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注意,有时候来访者对自己的某一个子人格非常地讨厌或者非常地愤怒,他会产生“消灭”这个子人格的念头。如果刚好心理咨询师也发现,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恰恰来源于这个子人格,心理咨询师也许也想干掉这个讨厌的子人格。这却是绝对不应该的,而且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在物质的世界中,我们可以处死一个杀人犯,但是在心理世界中,没有一个子人格可以被“消灭”。就像在梦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一枪杀死了敌人,但是随即这个敌人就又站起来了。

每个子人格中都包含着不同的“心理元素”,我们可以改变子人格,让这些“心理元素”的状态和结合情况发生变化。但是我们不可以让某一个元素消失。就像物质世界中有“物质不灭定律”一样,这个定律可以说是心理世界的“精神不灭定律”。

精神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