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笑林大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天杀的,他分明骗我!这哪里是薑字,分明要我造一座宝塔!”
                                        ——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相不着    有个相面的,扯住一个人,硬要缠着给人相面。被扯住的人说:“你相不准我,你倒相
准你了。”相面的笑着问道:“你相准我怎样?”被扯住的人答道:“我相准了你今天肯定
相不着我!”
                                        ——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返回目录



中国笑林

机敏类

    说明    机敏的言行并不一定令人发笑。但是,在我国古代笑话中,许多优秀的作品确实是以主
人公的机敏引人发笑的。
    在本部分所选的《狗国》一篇中,楚国人因为齐使晏婴身材矮小,便开小门迎客,楚王
又有“齐国无人”的发问。本来,晏婴是奉了齐王之命出使楚国的,对楚国来说他是国宾,
理应大开正门迎接,这不仅是对晏婴个人,也是对齐国的尊重。但楚国人却没有这样做。
    面对楚国人的挑衅,晏婴既没有逆来顺受,任人摆布;也没有火冒三丈,拂袖而去。他
以十分机智巧妙的话语,在这样严重的场合,似乎轻而易举地挫败了楚国人的预谋,成功地
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读到这里,我们不仅欲为晏婴的妙语拍案叫绝,而且,一个身材矮小反
应机敏、谈吐风趣的古代外交家的形象也便跃然纸上了。
    这部分作品中,还有一些是古人对句的轶事。
    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枝雅俗共赏的奇
葩。对联运用的是对仗的修辞手法,利用汉语在构词、音节上的特点,运用得好,常常妙趣
横生。
    由于对联要求上下句的语义、声调相对,句法结构相同,对起来很不容易。所以,那些
思路敏捷、能出口成对的人本来就已令人叹服。如果构思又很精妙,或立意用语又引人发笑
的话,那么一副对联产生的过程常常就是一篇很好的笑话了。
    总之,机敏的言行、风趣的谈吐,表现出的是人们的聪明睿智。记载这类事情的笑话,
不仅引人发笑,而且常能让人对故事中的某些人物产生一种敬佩心情,并从故事中受到某种
启示。

鱼的快乐    庄周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周看到桥下水中的鱼,说道:“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
去,这是鱼儿的乐趣。”惠施问:“你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的乐趣?”庄周反问:“你不
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乐趣?”
                                        ——先秦·庄周《庄子》

巧讥和尚    隋朝人卢嘉言到寺庙拜佛,顺便到僧房中看望。有个和尚善于论议,卢嘉言便与他谈
话,互相戏弄,这个和尚难不倒嘉言。在座的另有两个和尚,见状也帮这个和尚,双方论辩
交锋,往复几个回合,三个和尚都败下阵来。嘉言笑道:“三位师父均不懂樗(chū)蒲赌
博的游戏,为何要与弟子辩论?”
    和尚问道:“我们相互辩难,为何还要懂樗蒲?”
    卢嘉言即言道:“你们难道没听樗蒲的人常说‘三个秃不敌一个卢’,师父们与我辩
争,怎能取胜?”
    在场的人闻此言哄堂大笑,三个和尚也无话可应。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老师不可嘲    东汉人边韶,字孝先,教授几百人读儒家经书。有一次他在白天坐着打瞌睡,弟子们便
私下嘲笑他说:
    “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边韶暗地里探知了这些话,想起《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感叹自己很久没梦见周公,就立
刻作嘲语反驳道:
    “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
    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嘲笑的的弟子们听了这话,十分惭愧。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编草苫与织绣锦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春日迟迟,采蘩祁祁”的句子。隋朝卢思道曾与寿阳人庾
知礼一起作诗。庾知礼的诗已经作完,而卢思道还未作成。庾知礼便利用《七月》诗的句子
作了个藏词语说:“卢诗何太春日?”这是嘲笑卢思道的诗迟迟不成。思道马上反唇相讥:
“自许编苫快,嫌他织锦迟!”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诵诗相讥    唐朝有僧人名法轨,身材矮校他曾在寺中讲经,有个叫李荣的也来与他辩论经义。法轨
在高座上诵诗嘲弄李荣:
    “姓李应须李,名荣又不荣。”
    李荣应声续道:
    “身材三尺半,头毛犹未生。”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妙语得官    后魏人孙绍,官职为太府少卿,年纪很大了,也没能提升为正卿。有一次,高帝召见
他,问道:“陈年纪怎么这样老?”
    孙绍答道:
    “臣年纪虽老,而臣‘卿’还‘少’。”
    于是高帝提升他为太府正卿。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驴和马    晋人诸葛恢与丞相王导争论姓氏的先后。王导说:“为什么人们习惯说‘王葛’而不说
‘葛王’?”诸葛恢答道:
    “譬如人们习惯说‘驴马’,驴难道能比得上马吗?”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截鼻补眼    隋朝有僧人三藏法师,其父本是胡地商人,他本人生在中原,但面貌仪容,仍是胡人的
样子,深眼窝,高鼻梁。此人对佛经很有研究,而且口才很好。有一年四月初八佛生日时,
三藏法师设斋演说,当时朝廷官员、道俗听众达千余人。有个大德法师和几位官员向三藏提
问辩难,三藏均随问即对,义理不穷。最后,有一个小儿,姓赵,年方十三,从众人中走
出。众人看三藏法师口辩敏捷,无人能胜,而且刚才参与辩难的都是德高年长的高僧、官
员,忽然见这小儿欲上前辩论,个个都不觉失笑。只见小儿神情自若,上前就座,大声向三
藏提问。三藏见是个小孩,便即说道:
    “此郎君子,声高而身小,何不以声补身?”
    小儿应声反驳道:
    “法师因弟子声高身小,即问何不以声补身;而法师眼深而鼻长,何不截鼻而补眼?”
    众人听了都很惊异,纷纷起立大笑。当时已是初夏,法师左手持如意,右手摇团扇,因
为众人笑声未定,法师自己又在思量答语,即用手中的团扇遮住脸,低头思索。小儿又大声
说道:
    “圆扇团团,形如满月,藏不住兔,掩不住狐。”
    众人又大笑。法师只好拿开扇子,用如意比比划划,开始论辩。话未说完,如意头却被
挥落。小儿即起身对法师说:
    “如意既折,辩锋亦摧。”说完行礼而去。三藏恼怒又惭愧,越发无话可应。众人见状
无不欢笑。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幼儿机辩    《论语》上记载孔子评论周代礼仪说:“郁郁乎文哉!”是说周代礼仪丰富多采。又记
载孔子说:“草上之风必偃。”是说统治者的作风像风,百姓的作风像草,风往哪边吹,草
往哪边倒。晋代王绚,是王彧(yù)的儿子。他六岁时,外祖父何尚之很赏识他,教他读
《论语》。古人有避长者名讳的规矩,读书遇到与长辈名字相同的字,要改读成别的字。当
读到“郁郁乎文哉”时,因为“郁”和“彧”同音,而且吴地人称呼父亲为“爷”,所以何
尚之与外孙开玩笑说:“这一句可改为‘耶耶乎文哉’。”
    王绚立即拱手回答道:
    “尊者之名,怎能拿来开玩笑?如果这样,‘草上之风必偃’是不是也能改为‘草翁之
风必舅’?”王绚说的“翁”即指何尚之,因“尚”与“上”同音;“舅”指何尚之的儿子
何偃。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聪明者不长寿    南朝齐主客郎李恕,身材矮小,却穿一件长长的袍子,卢询祖的腰很粗,却捆一条短衣
带。李恕开卢询祖的玩笑说:
    “卢郎腰粗带难匝。”
    询祖马上反唇相讥:
    “丈人身短袍易长。”
    “丈人”是对老人的尊称,因李恕年纪大,所以卢询祖称的“丈人”。李恕见没难住卢
询祖,便又加一句:
    “卢郎聪明,必不长寿。”
    卢询祖立即答道:
    “我看到老大人白发苍苍,也就知道自己不算太愚蠢。”
                                        ——唐·朱揆《谐噱录》

一只凤    《论语》上记载有个楚国狂人路遇孔子时唱歌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晋初人邓
艾口吃,与人说话时常自称“艾……艾”。晋文帝司马昭与他开玩笑说:“你说‘艾艾’,
共有几个‘艾’?”邓艾立即对答道:
    “楚狂人唱的‘凤兮凤兮’,指的是一只凤。”
                                        ——唐·朱揆《谐噱录》

鳖踢脚    苏东坡与司马光议论事情。司马光的说法,与东坡不合,东坡说:“您这番议论,像鳖
互相踢脚。”
    司马光不解其意,问道:“鳖怎能踢脚?”
    东坡说:
    “所以我才说您是鳖踢脚。”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方口和尖口    唐朝有个进士姓“單(单)”,他到官署应试时,官署里的人把他的姓误写成“”。
他便请求说:
    “我虽然出身并不在名门世家,但姓氏也不愿被人随意改动,请为我改正过来。”
    官署的人说:“方口和尖口差不多,何至于这么认真?”
    那人立即反问道:
    “那么,‘台州吴儿县’改成‘吕州矣儿县’,行吗?”
                                        ——宋·天和子《善谑集》

不死之药    有人献给楚王长生不死的药,有位射士把药拿来吃了。楚王要杀他,他分辩道:
    “我以为它是不死之药,所以才吃了它。现在若为此而杀了我,那岂不成了杀人药了
吗?”
    楚王笑着放了他。
                                        ——宋·周文玘《开颜录》

水土不同    齐国大臣晏婴出使到楚国,楚王听说他机智善辩,想使他折服,便预先让人捆一个囚
徒,在楚王接见晏婴时,押着这囚徒从殿前经过。楚王便问:“这是个什么人?”楚王的左
右答道:“是齐国人。”楚王又问:“他犯了什么罪?”左右回答说:“偷盗。”
    楚王便回过头来看着晏婴责问道:“你们齐国人有偷盗的爱好吗?”
    晏婴答道:
    “大王肯定听说过,橘子生长在江南,到江北就变成枳,这是因为江南江北的水土不
同。这个人在齐国不偷盗,到楚国来就偷盗,由此可见,是楚国的水土人情使他变成这样了
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