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因缘-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说,正当我们听法的时候,我们会一直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但实际情况却是,所谓的“我”,只能存在于一个刹那之间。假如我们把连贯的十个刹那中的第五个刹那认定为现在的“我”,那么第一、二、三、四个刹那就成了过去,第六、七、八、九、十个刹那就成了未来,如今能够存在的,只有第五个刹那,因为过去的法已经消逝,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星球、任何一个时空当中都不可能存在;而未来的法又尚未产生,因而更不可能存在。能够存在的,唯有第五个刹那,但第五个刹那却是转瞬即逝的,然后我们就再把第六个刹那认定为现在的“我”,之后就是第七、第八个刹那,当所有的刹那陆陆续续地进入现在的位置时,我们就不断地将其认定为“我”。 

这就像念咒的佛珠,虽然念珠是由一百零八颗独立的珠子组成,但当念珠一颗一颗地进入食指和拇指之间的时候,我们却只能数到一颗当前的珠子。 

同样,一个人的所有生命加起来,肯定有成千上万个刹那,但现在能拥有的,却只有一个刹那,过去的已经不复存在,未来的还没有诞生,我们却往往认为:“我”昨天去放了生,“我”今天又在放生,明天“我”还要去放生,将“我”的概念延伸到昨天、明天以及更加遥远的时空范围之内。实际上,真正的“我”却只有一刹那。 

(三)勤修无常,远离常执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要去修。观察物质和精神是怎样无常的,经过观察就会发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非常靠不住的,不但宏观的相续是无常的,即使刹那刹那的瞬间,也是变幻无常的,但身处虚幻世界的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就像美国电影《黑客帝国》中所描述的一样,我的一位朋友认识该片的导演拉里•;华丘斯基(LarryWachowski)与安迪•;华丘斯基(AndyWachowski)兄弟,他们对佛教理论十分感兴趣,便将佛教的某些理念应用到影片当中。在这部影片的最后我们会发现,电影中所出现的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实际上是由一个名为“矩阵”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所控制的,所有的人物以及情节,都只不过是电脑的程序而已。 

同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花木、房屋、桌子等等,都只能存在于一个刹那间,当无数个刹那连接起来以后,就形成了相续;当无数的微尘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房子、车子甚至人类。 

仅从无常的角度来进行观修,也可以达到如下境界:了知整个世界仅为幻象而已。 

然而,我们却被这些幻象所欺骗、所引诱,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因为我们的眼睛有问题,所以看到的墙壁、桌子等等,都是静止不变的,而不能透视到其中的无常。因明当中认为,当眼睛出错以后,就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我们的意识,意识也上当受骗,接受了眼睛所发出的信息。这些错误信息的来源,就是我们的眼睛。当人们刚出生,第一次睁开眼睛观察外界的时候,就接收到来自眼睛的错误信息,从此以后就不再往深层次去思考,而将这些错误概念一直存留于心中,这就是天生的常执。 

另外一个后天的常执,是指从外道接受的,以错误的逻辑推算证明出来的观点。很多人在认为这些观点是正确的以后,就会错上加错,在原有的俱生常执基础上,又加上一些外道的常有观念,也即遍计常执。 

后天的遍计常执,会让人走弯路;先天的俱生常执,会让我们生起普通的烦恼——贪、嗔、痴,有了贪、嗔、痴,就会造业,从而流转轮回。这一切,都是常执所导致的。 

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所有的脚印当中,大象的脚印最殊胜;所有的观念当中,无常的观念最殊胜。 

为什么大象的脚印最殊胜呢?因为大象不会选择危险的路,只会选择安全的路,跟着大象的脚印走,就会平安抵达目的地; 

为什么无常的观念最殊胜呢?因为,如果修持相续的无常,就会有修行的动力。当我们修行懈怠的时候,一想起人生的无常、世间万事万物的无常,就会受到鼓舞,就会产生强烈的修行欲望;而修持刹那的细微无常,则可以成为证悟无我的基础,因为在刹那变换的事物当中,不可能存在一个所谓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修之后,能让我们证悟空性和无我,所以,我们一定要修无常,修了无常之后,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虽然现在讲大圆满、讲密宗、四处灌顶的人很多,口口声声宣称要修大圆满、要得灌顶的人也很多,但老老实实地说要修无常、修菩提心的人却很少,这就是为什么修行总是没有进步的原因。只有修好了无常、痛苦等基本的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到那个时候,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都会全然改变,无论在人世间再辛劳、再痛苦,也不会有什么想不通、看不开的。 

修行的时候该如何观修呢?《普贤上师言教》关于寿命无常的章节中,介绍了相续无常的修法;在介绍完四个法印的见解之后,还将进一步讲述刹那无常的修法。 

有漏皆苦 

(一)总述 

今天接着讲四法印的第二个——有漏皆苦。 

“有漏”是什么意思呢?关于有漏与无漏的概念,一切有部、经部以及唯识宗等等宗派,都有自己不同的划分界限。《俱舍论》中讲过很多有漏无漏的差别,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说,所谓“有漏”,就是不清净的事物,包括所有的执着以及执着的对境;而“无漏”,则是清净的事物,包括没有执着以及执着对境的,一地以上菩萨入根本慧定的状态。 

什么叫做执着以及执着的对境呢?譬如说,在眼识看到一个对境的时候,就会产生执着。其中执着的对象或对境,是眼识所看到的物质。眼识与物质,也即执着与执着对境,它们分别被称为能取和所取。 

所有能取、所取消失的境界,叫做无漏,这也是一地以上菩萨入定的境界;除了佛的境界以及一地以上菩萨入定的境界之外,其他所有具备能取、所取的境界,都叫作有漏。 

从这个角度而言,则无论是不清净的娑婆世界,还是佛陀的清净刹土,只要是有执着以及执着对境的,都属于有漏,都是痛苦的。 

有人会对此提出质疑:如果连佛菩萨的清净刹土都是有漏的,那么包括极乐世界,或者莲花生大师的铜色吉祥山,也应该是充满了痛苦的。然而,极乐世界又怎么会有痛苦呢? 

佛经里面所讲的痛苦,包括苦苦、变苦、行苦三种。极乐世界没有变苦,更没有苦苦,但却有行苦。前面也讲过,所谓行苦,是指刹那刹那变化无常的法。极乐世界的外器世界和内有情世界都是无常的法。这里所说的无常,并不意味着极乐世界有一天会消失,而是从刹那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极乐世界也在刹那刹那地变化,从这个细微的层面而言,极乐世界也是有痛苦的。 

我们修第二个法印的目的,是为了修出离心。这种出离心不是要对佛的刹土生起出离心,而是要对整个六道轮回生起出离心,极乐世界有没有痛苦,对实际修行都没有太大的影响,我们只需要从见解上作一些了解便已足够。 

了知有漏皆苦,是为了修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则平时所做的念经、磕头、烧香、打坐,乃至布施、持戒、忍辱等所有的努力,都只能成为世间法。世间法所能获得的最上乘的果位,就是不堕三恶道,获得人天的福报。除此之外,跟解脱没有任何关系。世间的善根再多,也不能让我们超越轮回。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而不是获得人天的福报。既然如此,就要建立起一条解脱道,其中第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就是出离心。所有以解脱为方向的修行,都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后面的解脱法门,所以,出离心非常重要。四法印中宣说有漏皆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生起完整的出离心。 

虽然在《普贤上师言教》上面,宣讲了出离心的修法,这两年我们也翻来覆去地讲了很多出离心的修法,但因为四法印还有自己的一整套修法,所以,在讲完四法印的见解之后,还会讲一下“有漏皆苦”的具体修法。 

(二)分类 

如何理解有漏皆苦呢?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佛陀所说的痛苦,包括内在和外在两种。所谓外在,是指物质世界;而内在,则是指精神上的痛苦感受。 

有人会认为:本来痛苦就是一种感受,既然是感受,就应当属于内在,而不应属于外在。作为外在的物质,是不会有什么感受的。既然没有感受,又怎么能说是痛苦的呢? 

虽然外在的物质,包括山河大地等等,其本身不会有什么痛苦,但它们却是痛苦的来源,所以也叫做痛苦。 

除了内外的区分以外,大家都知道,痛苦还有三种分类,那就是苦苦、变苦和行苦。 

如果没有分清这三种痛苦,就不太容易理解有漏皆苦的真实含义。因为有漏法的范围是很广的,如果仅仅把精神上的感受理解为痛苦,就狭隘地理解了痛苦的内涵,所以我们就要把痛苦分成三种。 

其中第一种,为苦苦。 

佛经当中关于苦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能感觉到痛苦;一旦消失,就会感到幸福的感觉。比如说,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就会觉得痛苦;只要身体康复,就会感到幸福,所以,病痛就属于苦苦。 

为什么要说两个苦字呢?这说明,这种苦是非常强烈的。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所有的生命公认为是痛苦,都不愿意接受的,很明显的痛苦感受,就是苦苦。苦苦主要是在三恶趣,在人道与天道也有苦苦,比如,人间的生、老、病、死等八种根本痛苦,就属于苦苦的范畴。 

关于苦苦,《普贤上师言教》里面讲得很清楚,六道的每一道各自的苦苦,都分门别类地列举得十分详细,所以此处不再重复。 

第二种,为变苦。 

佛经当中关于变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感觉不到是痛苦,但在它停止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痛苦的感受。 

变苦主要是在人道和天道。此处所说的天道,主要是指欲界的天道。 

比如说,欲界的天人一般都身体健康,寿命很长,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也十分优越,还有一些神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觉得很幸福,但在这些所谓的“幸福”停止的时候,就会导致明显而不堪忍受的痛苦。要知道,其中前面的幸福感和后面的巨大痛苦是有着一定关系的。 

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一个自来就过着穷苦日子的人,即使遇到痛苦,也不会觉得有多么难以承受,因为他已经过惯了苦日子;然而,对一个从小到大都很顺利、很幸福的人来说,如果猛然间遇到同样的困难,让他从此以后去过与前者一样的苦日子,即使这种痛苦是一样的,但他们双方的主观感受却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所感受到的痛苦要比前者大得多。 

为何对待同样的痛苦,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就是因为后者已经养成了过好日子的习惯,所以一下子遇到痛苦,就会很不适应。正因为如此,所以释迦牟尼佛认为,前面的幸福,也是一种痛苦。 

既然如此,是不是在人的感受当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快乐呢?《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