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了。”
上官仪道:“谢前辈夸奖。”
中年人道:“你在京城里所居何处?”
上官仪道:“在下因所带银两不够,暂借住太医院于医官家里。”
中年人沉吟着,慢慢道:“现在,你想不想见见芙蓉姑娘?”
上官仪两眼顿时大放光明,喜道:“当然想,当然····请前辈成全。”
中年人一笑,眼中满含讥讽之意,道:“芙蓉,出来见见这位公子。”
上官仪只觉眼前一花,芙蓉已出现在中年人身边。
中年人指着上官仪道:“就是他?”
芙蓉瞟了上官仪一眼,微笑道:“是。”
上官仪冲芙蓉深深一揖,道:“在下担心姑娘一个人会碰上什么意外,是以一直尾随,那两个人没有…··没有伤着姑娘吧?”
芙蓉浅浅一笑,道:“大喊‘有强盗’的人,就是上官公子?”
上官仪道:“不错。”
芙蓉的目光在他周身一溜,道:“公子是不是受了伤?”
上官仪忙道:”没什么没什么,只要姑娘没事就好。”
芙蓉又飞快地看了他一眼,笑了笑,转脸去看中年人。
中年人沉吟着,忽然道:“阁下刚才说只要听过了一个人的声音,就绝不会忘记,是吗?”
上官仪道:“不错。”
中年人道:“阁下还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上官仪迎着他的目光,微微一笑,道:“如果是在下不该也不能记住的事,在下转眼间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中年人看了看芙蓉,稍一沉吟,道:“阁下刚才说是住在于医官家里?”
上官仪道:“是。”
中年人道:“好。你走吧。”
上官仪苦笑道:“实不相瞒,在下来京城没有几天。方才跟着芙蓉姑娘一阵乱转,早已分不清东南西北,不知前辈能否指派一人送在下回去。”
中年人淡淡笑道:“当然可以,只不过得先委屈阁下小睡片刻。”
话音未落,他已伸出食指凌空一弹,一缕劲风直袭上官仪。
上官仪浑身一震,翻了翻白眼,软软地摔倒在地上。
中年人叹了口气,道:“我实在看不透这人到底是个聪明人,还是个书呆子。”
“马面”道:“此人心机深沉,来历不明,弟子以为该杀了他,以免多生枝节。”
芙蓉道:“无论如何,他总算是救过我,咱们还是好好把他送回去吧。”
中年人淡淡道:“就凭他这几手三脚猫的功夫,想来也不是什么有来头的人,你们两个送他回去,到于府院外,再解开他的穴道。”
“牛头”、“马面”躬身道:“是。”
芙蓉目送沉睡不醒的上官仪被抬出大殿,忽然轻轻地叹了口气。
中年人温言道:“你怎么了?”
芙蓉摇了摇头,道:“舅父,我一直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中年人道:“哦?你说说看。”
芙蓉道:“我……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可是……可是,又不像是他……”
中年人微笑道:“好孩子,你累了,也太紧张了,回去好好睡一觉,就好了。”
第六章 九峰禅师
三月二十六。石花村。
一大早,卜凡家就来了客人。
虽然几年来石花村的村民们对卜凡家不时有客人上门早已习以为常。但这位客人的登门仍然很让他们意外。
因为来人又是一个和尚。
只不过这次来的并非老和尚,而是个小和尚。
常去潭柘寺上香的几位村民认出这个小和尚是寺里的知客僧。他们不禁奇怪,道衍早就死了,寺里的小和尚来找卜凡干什么呢?
卜凡自己也很意外、他实在没想到知客僧是奉九峰禅师之命,来请他去寺里清谈的。
他当然没有忘记二十一那天九峰禅师曾约地至潭柘寺一晤。但他一直以为那只不过是一句口头上的客气话而已。
既然九峰禅师如此郑重其事地来访他,卜凡当然不能不去。
虽说他与九峰禅师没见过几次面,更谈不上熟悉,但以前每次与道衍会面时,都会听道行谈及他这个惟一的弟子,而且言辞之间对九峰关于佛法精义的一些见解大为赞赏。
卜凡自然不会放弃与这位高僧清谈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这几天来,他的心情一直很不好,也正想出去散散心。清理一下自己繁乱的心绪。
若想静心,岂会有比离石花村不过十里的潭柘寺这样一座清幽的千年古刹更好的地方?
潭柘寺卜凡已去过多次。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寺院里那一株株高大的白皮松。
站在树下,任细碎的树影覆满全身,眼前所见是霭霭的轻烟,耳中所闻是清悠的钟声,清脆的木鱼声与众僧的经课,更有清风时时拂过,送来淡缈的木叶清香,真让人有一种飘然世外之感。
但今天,还未走近山门,卜凡就很吃了一惊。
潭柘寺外,车马骈阗,冠盖云集,一座清幽的千年古刹,竟似变成了十丈红尘。
卜凡不禁为之瞠目,问知客僧:“寺里今天怎么这般热闹?”
知客僧似是有些诧异地看了他一眼,道:“本寺重修工程昨日完工。今儿方丈大师举行大殿新塑佛像开光仪式,是以京里的大人们都来祝贺、观礼。”
卜凡点点头,心不在焉地“哦”了一声。
看来,今天想来潭柘寺静静心是不可能的了。他不觉很是奇怪,九峰禅师为什么要赶着这最热闹的一天约他来寺里呢?
九峰的特殊身份和他在谭柘寺中特殊的地位决定了他今天一定会很忙,他有时间与卜凡“清谈”吗?
卜凡不禁苦笑。
他远远看见九峰禅师时,笑得就更苦了。
九峰禅师与一位身材矮小,窄额短眉,小眼隆鼻,身披锦红袈裟的僧人一起站在山门外,正与一群锦衣玉带的王孙公子之流辑让周旋。
离山门尚有十来步,九峰禅师已看见了卜凡,看样子他很想迎上来,却一时脱不开身,只合什为礼,向这边点了点头。
卜凡自己也被人拖住了。
拖住他的是几位风雅之士。
卜凡笑道:“你们怎么也来了?”
一人笑道;“如此佛门盛会,怎能不来观光?”
另一人道:“你不也来了嘛,我等正想着等开光礼毕,一齐去贵府上共谋一醉呢!”
卜凡大笑:“好,一言为定。”
说笑间,已走进山门。
九峰禅师扯了扯卜凡的衣袖,低声道:“这边走。”
缓步绕过天王殿,眼前已是大雄宝殿。殿前人头攒动,香烟缭绕。卜凡抬头看着修饰一新的殿顶飞檐,淡淡道:
“重修之后,气概可比以前大得多了。”
九峰禅师淡然一笑,不搭腔。
卜凡叹了口气,又道:“皇帝下令重修潭柘,本因道衍师在此清修,而今寺宇一新,道衍师却早已圆寂。真令卜某有物是人非之叹。”
九峰禅师又一笑,淡淡扫了卜凡一眼,道:“居士认为皇帝这样做有意义吗?”
卜凡一怔,道;“大师何出此言?”
九峰禅师拢着手,目光慢慢地四下扫过,悠悠地道:“居士是否又想起了护国寺外那一番热闹景象,方有此感慨?”
卜凡点点头道:“不错。”
九峰禅师道:“老衲却以为,那大概是先师惟一的功德了。”
卜凡又一怔,道:“大师之言莫测高深,在下不懂。”
九峰禅师道:“如果先师现今仍然健在,则护国寺前那些摊贩们又将去何处讨生活呢?”
卜凡愕然。
他实在没想到九峰禅师会说出这样一句话来。
不可否认,这句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他口中说出,虽不能说离经叛道,也很有些大不敬的意味了。
九峰禅师根本没留意卜凡的表情,又道:“居士还未回答老衲适才的问题。”
卜凡想了想,道:“重修潭柘,抛开皇帝对道衍师的尊敬不说,于劝世人为善,宏扬佛法这层意义上,也是大功德一件。”
九峰禅师淡淡道:“居士真这样想?”
卜凡道;“是。
九峰禅师叹了口气,声音忽然变得十分低沉:“寺庙兴,佛法的精义也就日渐衰微了。”
卜凡吃了一惊,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九峰禅师今天实在是太奇怪了,可以说,他说的每一句话,都绝不该是从一位佛门弟子口中说出来的。
但他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高僧,连道衍都十分饮佩的高僧。
大殿内忽然钟声齐鸣,寺内鼎沸的人声顿时安静下来。
九峰禅师微笑道:“开光仪式即将开始,居士不想去观礼一番?”
卜凡也微笑道:“寺内举行如此隆重的佛门盛会,大师为何要置身事外?”
九峰禅师一笑,悠悠地道:“既然如此,请居士移步,到净室用茶。”
卜凡记不清自走进山门后到现在这段并不算长的时间里,九峰禅师给了他多少个意外了。
卜凡素喜饮茶,每年春夏之交,若能买到南边出产的新茶,对于他来说实在是一件喜事。只是他万万没想到泡茶也有这样繁琐的手续。
对于他来说,泡茶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洗净茶壶茶杯,烧开水,放上茶叶,一冲即得,所以等九峰捣鼓了好半天,才将一盏清茶捧到地面前时,他两眼早已瞧直了。
卜凡接过茶盏,正要往嘴边送,九峰禅师微笑道:“请尽饮此盏。”
卜凡道:“这还有什么讲究吗?”
九峰禅师道:“惟其如此,方能深味茶叶的甘苦清香。”
卜凡一饮而尽,不禁深深吸了口气,叹道:“果然好茶,只是冲泡起来太过麻烦了。”
九峰禅师淡淡道:“这叫‘茶道’,是扶桑三岛上的冲茶之法。虽说有些麻烦,老衲却认为这样做很有道理。”
卜凡感兴趣地道:“哦?愿闻其详。”
九峰禅师道:“茶本有平肝润肺,清火明目之功效,‘茶道’繁琐的手法又能使人平心静气,二者相辅,极有益于修身养性。”
卜凡沉吟着,点头道:“果然如此。真没想到大师对扶桑之风俗也有深究,真令在下佩服。”
九峰禅师微笑道:“居士谬奖了。这‘茶道’是老衲自本寺住持无初大师处学来的。”
卜凡道:“哦?无初大师?是不是刚才在山门外身被大红袈裟的那一位?他去过扶桑?”
九峰禅师淡淡道;“他本是扶桑人氏。”
卜凡吃惊道:“是吗?难怪看起来总觉得有些异样。他到中土来干什么?”
九峰禅师的嘴角闪出一丝讥讽的笑意:“当然是来探究佛法的精义。只可惜让老衲颇有缘木求鱼之叹。”
卜凡诧异道:“大师的意思是他来错了?”
九峰禅师道:“是。”
卜凡道:“为什么?”
九峰禅师道:“请问居士,佛法精义何在?”
卜凡一怔,道:“在于诚,在于仁。”
九峰禅师淡然一笑,道:“错!”
卜凡道:“请大师赐教。”
九峰禅师道:“佛法精义,一言以蔽之,在于众生平等。
老衲精研诸般经卷数十年,直到最近才懂得这个道理。”
卜凡道:“佛回众生平等。凡佛门中人无不懂得这个道理,大师为何最近才懂?”
九峰禅师道:“佛祖所言众生平等是指人人都能通过自我修行而达到某一境界,而非字面意义上的众生平等。佛教起于天竺,佛祖悟道,乃是悟出了对抗天竺等级森严的婆罗门教的一种手段。婆罗门教尊崇梵天之神,将世人分 为四等,教中祭师为第一等,能代授神意,连君主都要受其控制,所有教徒的行为、思想、修行方法皆必须以祭师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佛祖悟道后,提出众生平等,也就是以人为本。
从这个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