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龙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教还把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这种思想在道教产生之前就有了。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道教继续发挥了这种思想。

《太平经》曰:‘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极。无极之极,极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极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应十方。敷有无之妙,应接无穷,……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传为张陵(或为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其后《混元皇帝圣纪》又称:‘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也。‘于是老子与道便被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道是天地万物之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这说明哲学家老子和哲学范畴‘道‘在道教中已被神化为天上的神灵。因此,信道也就变成了信神,崇奉老子亦即崇奉天神。修道成仙思想乃是道教的核心,道教的教理教义和各种修炼方术,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展开的。道教的命名,也与它的基本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道家思想乃是道教最为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家哲学乃是它的理论基础之一。《魏书?释老志》在谈到道教的本源和宗旨时便称:‘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这里所说的道家,就是指道教。正因为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与道家老子确有不解之缘,所以人们习惯上常常把道教也称为道家。

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这种黄老之学是以道家的清静养生、无为治世为主,但汲取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部分内容,已不完全是先秦的道家,而是被称为黄老术的新道家。后来,黄老养生之术演变为道教的修炼方术,奉黄老术的黄老道家便是道教的前驱。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道家思想曾作过这样的评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是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cao,事少而功多。‘他所说的道家,就是指黄老道术的新道家。司马谈的这种观点,被东晋道士葛洪所采用。

葛洪依据司马谈的这种观点,从神仙道教的基本立场出发,阐述了他的道本儒末、道高于儒的思想,以为道家之教‘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主张‘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吸收各家之长,来建树其神仙道教的理论体系。⒃在修道方法上,他也主张‘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以六经训俗士,以方术授知音,yu少留则且止而佐时,yu升腾则凌霄而轻举‘。⒄这就是他的‘外儒内道‘和儒道双修、内外两得的两重人格的本质表现,也是上层化的士族贵族神仙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道教还汲取了儒家的纲常思想。这种纲常的核心是‘三纲五常‘,这是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规范。

这种纲常思想,是儒家导其源,道教缵其绪,作了继承和发展。在道书中,虽然很少提到三纲五常的名称,但宣扬这种道德思想颇力;在宣扬这些道德的时候,往往与它的长生成仙思想结合起来,而且以‘神‘的威力驱使人们去奉行,这对维护封建社会的伦常和秩序,更容易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荀子?礼论》提出‘礼有三本‘之说,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董仲舒则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⒅把三纲五常说成是天经地义。《太平经》汲取了这些思想,提出‘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养天地所为,名为不孝之子也。‘并称:

‘子不孝,弟子不顺,臣不忠,罪皆不与于赦。令天甚疾之,地甚恶之,以为大事,以为大咎也。鬼神甚非之,故为最恶下行也。‘又谓:‘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名为三行不顺善之子也。‘⒆《太平经》不仅继承儒家旨趣,大肆宣扬天、地、君、父、师信仰的重要,而且还第一次将‘天地君父师‘合为一体,这在当时儒家的经典中尚未如此,而这正是后来社会上‘天地君亲师‘信仰的由来,其影响尤其深远。《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亦说:诸yu修道者,务必‘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它特别强调‘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义不可不行。‘《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中,更把儒家的许多封建道德规范都包括进去了,它说:‘与人君言,则惠于国;与人父言,则慈于子;与人师言,则爱于众;与人兄言,则悌于行;与人臣言,则忠于君;与人子言,则孝于亲;与人友言,则信于交;与人妇言,则贞于夫;与人夫言,则和于室;……与奴婢言,则慎于事。‘这样,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道德规范都讲到了,用‘忠‘、‘孝‘、‘慈‘、‘爱‘、‘惠‘、‘悌‘、‘和‘、‘贞‘、‘信‘、‘慎‘等道德规范来调整各种不同的人与人的关系,比儒家讲得更集中,更全面。

先秦儒家思想,到西汉董仲舒为之一变。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宗天神学以及随之而起的谶纬神学,均为道教直接所吸收,成为道教的重要渊源。如《河图纪命符》说:

‘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又人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yu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yu,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这类神秘的东西,几乎原封不动地为后来的道教所吸收,并加以发挥。其他如‘少室山有玉膏,服即成仙‘;昆仑山为仙人集聚之所;西王母为赐授仙经、指导修道之神;黄帝原本北斗黄神,即位后即‘一道修德,唯仁是行‘,最后乘龙上天;五岳四海和人的耳、目、鼻、齿、发皆各有神;以及星象预示吉凶之说和召神劾鬼之术,如此等等,均是便于道教利用的资料。

此外,《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东汉时的《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家‘,而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乃是假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论述修仙的方法,对后世道教的影响甚大,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此后,以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来阐发道教的内外丹法的道教学者相继不绝。

道教也汲取了墨家思想。章太炎先生早就指出过:道教思想是‘本诸墨氏,源远流长。‘⒇墨子提倡尊天明鬼,这种思想显然是被道教所吸收,这方面无须多加说明。此外,墨子还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提倡自食其力和互利互助。墨子在《非乐》上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在《天志》下又反对‘不与其劳获其实‘。《太平经》亦强调‘人各自衣食其力‘,反对‘强取人物‘。墨子在《兼爱》中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在《尚贤》下又认为‘为贤之道‘就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反之,他在《尚同》上说,若‘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能以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那就会使‘天下之乱,若然‘。《太平经》亦强调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利思想,主张有财物的人应当‘乐以养人‘,‘周穷救急‘。它认为天地间的一切财物都是‘天地中和之气‘所生,应属于社会公有,不应为私人所独占。认为‘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小)内(指帝王的私库)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乃万尸(户)之委输,皆当得衣食于是也‘。又称:‘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有道德的人也应当以道德教人,否则也是犯了‘不可除‘的弥天大罪。认为‘人积道无极,不肯教人开蒙求生,罪不除也。……

人积德无极,不肯教人守德养性为谨,其罪不除也‘。它也反对‘智者‘欺负‘愚者‘,‘强者‘欺负‘弱者‘,‘少者‘欺负‘老者‘。说‘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强,反欺弱者;

或后生,反欺老者,皆为逆,故天不久佑之。何也?然智者当苞养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强者当养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与天心不同,故后必有凶也。‘《太平经》的这些思想,显然都是墨子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道教的有些神仙方技和变化方术,也依托墨子。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记有《墨子丹法》,《遐览》记有‘变化之术‘的《墨子五行记》,称‘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神仙传》又记载孙博、封衡皆宗墨子,孙博‘治墨子之术,能令草、木、金、石皆为火光,照耀数里,亦能使身成火,口中吐火‘;封衡自幼学道,有《墨子隐形法》一篇。葛洪还把墨子列入《神仙传》,说他外治经典,内修道术,精思道法,想象神仙,后得神人授书,‘乃得地仙‘。可见,墨子在道教信仰中的吸引力是不小的。

道教在产生过程中,除吸收以上所说的这些古代文化思想之外,还吸收了传统的鬼神观念和古代的宗教思想与巫术。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甚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对他们进行祭祀和祈祷,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天神、地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承袭了这种鬼神思想,并将这个神灵系统中的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古代殷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jiao通鬼神,依仗巫术可以为人们祈福禳灾。这种巫术,也为道教所吸收和继承。

道教对战国的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也作了继承,并有所发展。早在《庄子》和《楚辞》里,有关神仙思想的言论已屡见不鲜。稍后,在燕齐和荆楚等地均出现了鼓吹长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