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园青坊老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阿娇明白了,如果还坚持要女儿住在上海,这孩子恐怕命都保不住,只得带着女儿逃也似的回到宜市。轮船顺着黄浦江进入长江往宜市开,江风吹在小媛媛身上,使她十几天来第一次睡得那样的香。
  回到宜市后,老宅里阴气重,只要有一点微风,房间里就是阴凉阴凉的,小媛媛身上的热疮很快就好了。杜阿娇想,再也不能送女儿回上海读书了。
  那时杜媛媛虽然还小,但上海家中的房子却在她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粗大的烟囱,她一想起就害怕。后来,她进母亲的袜厂工作,厂里也有一个高大的烟囱,杜媛媛从来都是绕开走。她到厂里后曾经喜欢上一个小伙子,高高大大的,非常英俊,长得有点像日本影星高仓健,但就是因为他在锅炉房工作,杜媛媛一想就害怕,不得不分手了。
  杜媛媛失去了在上海受教育的机会,这让她遗憾一生,她想如果在上海读书,自己绝对不会落得个当个体户的结局。后来杜媛媛的一生追求,就是在上海能有一间房,哪怕是个亭子间。一套房那是杜媛媛做梦都不敢想的。
  在宜市,虽然杜家的住房远比在上海的大,但住在这个陈旧的老宅里,能舒心吗?如今,老宅要拆,杜媛媛简直可以说是欢欣鼓舞,因此,每天都在打听老宅拆迁进展的情况,每天都在计划着老宅拆了以后,分新房的事,连梦里都是这个事。
  如今,杜媛媛口袋里已经有了几个钱。杜媛媛是改革开放最早的受益者。
  杜媛媛最初下海,也是被逼出来了。
  初中毕业后,没有回成上海的杜媛媛连宜市都呆不下去了,那时已开始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虽然叫“号召”,实际上不去是不行的。跟当年母亲在上海一样,也是街道居委会的老妈妈们来动员。老妈妈每天都要登门,甚至一天几次,叫你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你要是坚决不走,老妈妈们也有办法,她们会拿几个破锣破鼓,每天到你家门口来敲锣打鼓,美其名曰欢送,还会打着一条横幅: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杜媛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去了农村插队,当了一名“知青”。
  在农村,杜媛媛吃了大苦,晒黑了,长胖了。不好好劳动不行,招工上调是要表现好的,现在不咬咬牙吃点苦,回不了城,就要变成村姑了。向来杜媛媛比小郑能吃苦,跟她在农村几年的锻炼有关。
  几年后,杜阿娇所在的袜厂到农村知青点去招工,杜媛媛因表现好,又是本厂职工子弟,就被招回城了。走了一圈,还是回到原地,女承母业,当了一名织袜工。
  好景不长,后来尼龙袜子盛行,杜媛媛她们生产的那种花花绿绿的线袜市场越来越小,只能在农村销售,再后来,农村的青年也不穿了。袜厂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工厂只好从各车间抽调年轻灵活的女工出去推销袜子。
  杜媛媛虽然在厂里人缘并不太好,但长得漂亮,人又灵活,自然在被挑选的人员中。本来就不安心待在织袜机前的杜媛媛,没想到从此走进了商海。由于推销袜子,她接触了市场,后来就干脆离职当起了个体户,自己销袜子。
  袜子的市场越来越小,她就转行卖服装。最近,发现卖“大阪西服”很有赚头,她又把其他的服装生意停了,专门卖“大阪西服”。现在工商部门严格查处“大阪西服”,杜媛媛这个生意,恐怕也好景不长。
  老宅里大部分人家中午都会回来烧饭、吃饭。如果在外面吃饭,就要多一笔生活开支。住在老宅里的人,都是生活在温饱线边缘的小市民,只有处处节俭点,才会有一点小节余,如果大手大脚,就会入不敷出。中午在外面吃饭,对于老宅里的人来说,那就是大手大脚了。
  大人们回来了,孩子们当然也都放学回家吃饭,孩子们一回来,整个宅子里就人声鼎沸了,昨夜还阴沉沉的老宅,充满了人气和阳光。
  杜媛媛被孩子们上学的吵闹声弄醒了,一睁眼,看见小郑也在旁边躺着,她推了推小郑问:“我睡了多长时间?”
  小郑连忙坐起来,看看表说:“一个多小时吧。”
  杜媛媛埋怨道:“怎么不叫醒我?快吃饭,下午不是约好了给李全城店里送货,顺便把钱结回来吗?”李全城是个卖服装的个体户。
  小郑心疼地说:“媛媛,这钱挣得太辛苦了。”
  杜媛媛用手拢了拢头发,说:“不苦,等有了新房子,我们就把吃的苦补回来。”
  突然,一阵很急的敲门声,吓得杜媛媛本能地把那蛇皮袋塞到床下去了。门外一个人在叫:“小郑啦!你们家什么东西烧糊了,当心火星啦!”
  喊叫的人是住在一进东厢房的张翠霞。她与杜媛媛家中间只隔着一个前院,杜家烧糊了东西,糊味首先就飘到他们家,张翠霞是个直性子,有什么事马上就大嗓门喊出来了。
  小郑一听张翠霞叫,马上跑进了厨房,原来他把菜泡饭倒回到锅里用余火热着,结果他自己也睡着了,锅里的泡饭就糊了。小郑说:“张妈妈,对不起,是我把饭烧糊了。”
  张翠霞说:“小郑,要当心啦,烧糊饭是小事,弄出火来了,可就不得了啦,一起火,跑都跑不出去的。”张翠霞是一个口无遮拦的人,说话从来不忌讳,而她的丈夫吴富生又特别怕犯忌讳,所以两人几乎每天都争吵。
  杜媛媛走进厨房,掀开锅盖,一股焦糊的白烟冒了出来,一锅菜泡饭已经不能吃了。小郑抱歉地说:“我马上再烧,我马上再烧,很快的。你知道我烧饭的技术。”
  杜媛媛并没生气,自己累,小郑也和自己一样累,今天连肩膀皮都磨破了。想想,杜媛媛反而心里有点过意不去,“算了,不吃了,我们上街随便买点吃的,下午约好去李全城那儿结账,这人信誉不好,去晚了找不到他又结不成账了。走吧。”说着,两口子又背起蛇皮袋,一前一后出了门。
  李全城果然不在,账没有结成,只好又去其他地方送货结账,一忙就忙到下午快五点了,这才想起吃饭的事。杜媛媛看看表,望着小郑说:“算了吧,再过一会儿就吃晚饭了,咱们还是回家自己烧吧。”小郑知道杜媛媛还是不想多花那几个钱。回到家,杜媛媛已经浑身上下都没有一点力气了,一下子就瘫倒在床上,小郑立即进了厨房。
  天色逐渐地暗了下来,如同鸟儿归巢一样,老宅里的人,从这个城市的四面八方,带着一身的疲惫,纷纷回到老宅的家中。
  张翠霞今天很烦,她是市供销社下面果品公司一间水果店的门市部主任,大小也是个官,总共管着六个人。今天她心烦的是,水果店已承包了,自己是承包人,不是自己要求承包的,而是上面要求必须承包。今天一个月的生意盘下来,发现又亏了。
  如今的水果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早先水果生意基本上是果品公司垄断的,每年派业务员到水果产区去采购,烟台的国光、青帅苹果,安徽砀山的酥梨,广东的香蕉,新疆的哈密瓜等等。别人只能做做本地产的一些质次的水果,如桃、西瓜、粗梨等。
  改革开放以后,产地的果农变聪明了,市场决定价格,他们不再会把水果以一个价卖给国营公司,谁出的价高,他们就卖给谁。还有的果农直接把水果拉到销售地点卖,不仅价格低,还新鲜一些。多少年来一直躺在国营公司身上做生意的水果门市部,就很难了。于是上级公司就要求各门市部承包,好像一承包就可以解决经营中的百病。可是谁也不愿出头,所以只能由张翠霞来接手,因为她本来就是门市部主任。张翠霞哪有能力改变这个已经根本改变了的市场?承包后这几个月一直都在亏本,大家的收入也在下降,门市部里的几个人,不满情绪一直都挂在脸上。张翠霞心情很不好,回到家也一脑门子心事。唉,人人都有烦心事。
  由于心情不好,张翠霞关门时劲就使大了一点,只听“唉哟”一声,门撞到了一个人的身上,张翠霞转身一看,大门又被推开了,进来的是唐秋雁。看来撞得不重,她脸上还是笑嘻嘻的。只见她胳臂上挎着一个竹篮子,竹篮子上盖了一条旧毛巾,沉甸甸的,好像在外面捡了什么便宜回来似的。张翠霞心情不好,说话就不好听:“唐妈妈,笑什么?又捡钱啦!”
  别看唐秋雁笑嘻嘻的,很少跟人顶撞,但也是个不吃亏的人。她知道张翠霞在笑话她,马上回了一句:“捡了,捡了,拾了几个烂梨。”这话是讽刺张翠霞是个卖烂梨的。说完,也不管张翠霞什么反应,匆匆往自己家里走。
  唐秋雁在老宅里是个不被人注意的人,她不出现,人们很难想起她。她从来是只顾自己过日子,不管别人闲事,也不管别人怎么看她。正好和杜媛媛相反,她是个只要里子不在乎面子的人。
  唐秋雁的老家在宜市对江的东至县,父母在旧社会是拾荒的,宜市人叫捡破烂。唐秋雁小时候跟着父母捡破烂,一直捡到十几岁。成年后嫁了一个比自己大二十多岁云游四方的篾匠。唐秋雁的丈夫姓罗,叫罗平安,常年挑着一个竹担子,走村串巷为人补箩筐、补篮子、补凉席。
  罗平安是手艺人,虽然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但也是吃了今天,不知明天的饭在哪里。由于穷,又由于云游四方,居无定所,到四十岁了也没结婚。
  一天,他挑着篾匠担子走到东至的一座破庙边,忽然变天了,接着下起了雨,他跑到这座破庙边躲雨。没想到,雨下得没完没了,而且越下越大,从上午一直下到下午,一点都没停下来的意思。他又饿又渴,就进到破庙里讨一口水喝。破庙里住着一家捡破烂的,整个庙里都堆着捡来的破烂,一家人正在那里把捡来的破烂分类。唐秋雁给他倒了碗水,还给他一个冷红薯。他喝完水,吃完红薯后,就想酬谢人家一下,正好看到床上的凉席都破了,其实那凉席也是捡来的,就说:“我帮你们补补吧。”
  唐秋雁母亲说:“将就着睡吧,我们哪有钱补凉席。”
  罗平安说:“不用给钱,补好睡,免得被凉席破杈扎了。”
  补凉席的时候,他有一句没一句地和唐秋雁父母聊天。相互知道了根底。唐秋雁母亲对他很有好感,就悄悄跟丈夫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有这么一门好手艺,秋雁跟着他不会挨饿的。”
  于是跟罗平安说了他们的意思,他一听喜出望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留给唐秋雁的父母,带着唐秋雁来到自己的老家宜市。
  结婚后,唐秋雁为他生下三个孩子,一个在襁褓里就夭折了,留下一儿一女。解放后,唐秋雁一家就租了齐府二进的一间下厢房,与朱银娣家为邻。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罗平安患浮肿病死了,荒年还是饿死了这个手艺人。唐秋雁一个人靠捡破烂,含辛茹苦地把两个孩子养大了。
  生活上的长期拮据,再加上唐秋雁过去有捡破烂的经历,使她养成一个习惯,出门时总带着一个竹篮子,走路时也是低着头,看见她认为有用或者可以变钱的东西,都会捡起来。家家户户都改烧煤炉了,唐秋雁家还在烧柴灶,因为每天唐秋雁下班回家都会带回来一篮子柴火。这些可以烧饭的柴火,并不一定都是捡的,有些是“顺”回来的,“顺”就有偷拿的意思了,为此,唐秋雁还被建筑工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