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在《纪梦》中这样描写自己的占卜过程:于是祷于伽蓝,祝曰:
“……民人尽乱,巾衣皆绛,赤帜蔽野,杀人如麻。良善者生不保朝暮。予尤恐之。特祝神避凶趋吉,惟神决之。”
看来朱元璋对农民起义军的看法确实不怎么样。这完全是一群强盗嘛。
所以第一卦是问应该逃走还是继续当和尚?如果是应该逃往他乡,那么两块木片落在地上应该都是正面。如果继续当和尚,就一正一反。
很显然,他的头两项选择里没有当兵。
摇了半天,扔到地上,结果是两块木片都是反面。看来这两者都不为神佛所赞同。
那么继续算吧。“祝曰:莫不容予倡义否?若是则复阴之。以珓掷地,果阴之,方知神报如是。”
就是说,难道神是要我参加红巾军吗?如果那样,应该是反面。一扔,果然是反面。
一个伟大农民起义领袖的命运就这样被两块木片确定下来了。革命与反动之间就这样一念之隔。不过这个一念之差一直让朱元璋感觉不好意思。后来,他不断强调自己加入起义军实在是迫不得已,是人生的一大污点。
他说自己加入起义军是“昔者朕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与元臣秃鲁书》)。他又说:“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红巾)忽至,误入其中。”(《明太祖实录》卷三七)在《皇陵碑》中又说:“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那些起义领袖)何有乎仁良(也没什么好东西)。”这固然是因登基即位后为维护皇朝统治不得不以造反为非,也未尝不是他参加革命大业时的部分真实思想反映。
第二节 从和尚到亲兵
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日,一个穿着破烂袈裟的年轻和尚来到濠州城下,向守门的士兵要求进城去参加红巾军。这和尚身材高大,黑长脸,大鼻子大耳朵大下巴,双目炯炯有神。守兵觉得他身上有点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面对雪亮的大刀,这个人沉得住气,并不害怕。鉴于城外元军密布,守兵认为面前这个人有可能是元军的奸细。发一声喊,几个人按住朱元璋,五花大绑,拉到护城河边准备砍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这是形势的需要。在这些初级阶段的革命者看来,可以随便杀人也是起义者的一种特权。
选择了当兵就是选择了风险,这朱元璋早有心理准备。没有想到的是还没当成兵就可能先成了刀下鬼。不过朱元璋并没有惊慌失措,他的第一反应是声嘶力竭地呼喊,试图吸引更多的军人来围观,也许会有人出来制止这几个守兵的野蛮行径。
这个做法救了他。正在城外巡视的义军元帅郭子兴听到了他的呼喊,驰马赶到,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郭子兴从这个二十四岁的小和尚眼里看到了一点与众不同的内容。冰凉的刀片贴在脖子上,这小和尚的眼睛里,却看不到慌乱。从这个心灵的窗口,你能看到他的大脑在紧张地旋转,迅速地做着各种判断,以求拯救自己于危局。他沉着地回答着郭子兴的问话,神态恭敬,语言流利,逻辑周密,三言两语就使郭子兴确信他不是间谍。
否极泰来。护城河边这意外的一遇,开启了朱元璋成功的序幕。郭子兴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年轻人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不久,他就把朱元璋调到元帅府做了自己的亲兵。
郭子兴在这个年轻人身上不断发现珍贵的品质。郭子兴发现这个年轻人头脑异常清楚,说话条理清晰,做事谨慎周密。在他身上,一点也没有年轻人常有的轻浮鲁莽,有的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所缺乏的沉着老练。使朱元璋注定出类拔萃的品质是——不管做什么事,只要着了手,他都会全心全意地做好。既然选择了军人生涯,他就强迫自己竭尽全力,去做一个出色的士兵。郭子兴交给他几件事,都办得妥妥帖帖。出兵打仗的时候,这个年轻人也很勇敢,“从旁翼卫,跳荡无前,斩首捕生过当”,出色地履行了亲兵的职责。郭子兴尝试着叫他带小队出征,每次打仗朱元璋都身先士卒,而得到了战利品,从不独吞,总是和大家平分。时间不长,就成功地在小队里树立了威信。
郭子兴知道他碰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渐渐地,他有些事,开始找朱元璋商量,让这个年轻人帮他拿拿主意。朱元璋的意见常常出他意料之外,然而经朱元璋分析解说之后,郭子兴又觉得确实很有道理。起义之初,集权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濠州城中,义军五位元帅名位相当,不分高下。传统中国人天生没有享受“民主”“平等”这些“普世价值”的习惯,五位元帅明争暗斗,各不相让。郭子兴在五位元帅中排位本来最后,却心高气傲,“素刚直,不屈人下”,和其他四人关系都很僵,有时甚至赌气不参加元帅会议。
每逢这个时候,朱元璋就耐心劝解,说大事初起,大敌当前,军心不稳,一旦真的内斗起来,起义肯定失败。此时此际,只有委曲求全,小心翼翼维持合作局面,等实力壮大了再想办法。再说,多参加元帅会议,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接触的机会多了,矛盾也就慢慢可以化解了。郭子兴听了,觉得还真是这么个理,于是就又穿戴整齐,出门会议了。
时间久了,郭子兴对朱元璋越来越欣赏,以至于把自己的干女儿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这个赤贫农民的儿子,前流浪汉和和尚,现在成了义军元帅的女婿。
第三节 从士兵到军官
虽然成了首领的干女婿,但初入义军的朱元璋当然只是一个小角色。不过这个小角色很快就发挥了大作用。
至正十二年九月,原来占据着徐州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被元军击败,在首领赵均用、彭大的率领下投奔濠州。名为投奔,这支队伍的兵力却远超过郭子兴部。而且赵彭二人起兵较郭子兴他们为早,在白莲教中的辈分更高,在教徒中的名气也更大,所以“鸠占鹊巢”,郭子兴等五人反倒成了配角。五位领袖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一团乱麻,这又来了两个外来者,而这两个外来者本身也不团结,结果更是乱成了一锅粥。
在没有用枪杆子一决高下之前,中国式的合作者只会在无穷无尽的猜忌、内斗、纠缠中煎熬。每当元军围城紧急之际,城内诸支起义军合成一气,共同对敌。形势稍一好转,就展开水深火热的残酷斗争。五位元帅暗暗分成两派,分别依附彭赵二人。郭子兴对脾气火爆的彭大比较服气,对看上去木讷内向的赵均用不那么看得起。不想赵均用面蔫心狠,怀恨在心,趁郭子兴出门上街之时,派人把他绑架了,秘密关押在郭子兴老对头、五位节制元帅之一孙德崖的祖父家里,准备好好收拾一顿。
郭家一家上下闻听这个消息,慌了手脚,他们不知道郭子兴是被谁绑走了,也想不出到哪里找。大家聚在一起商议了半天,仍然大眼瞪小眼,谁也拿不出什么主意。
朱元璋此时正率兵在城外打仗,闻听郭子兴失踪,急忙连夜赶回城里。
郭家上下一见他,一个个牵衣痛哭。还是朱元璋头脑清楚,听他们说完情况后一下子判断出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说:“我公素厚彭而薄赵,祸必赵发,此非彭不可解。”那意思是,郭子兴平时亲近彭大,疏远赵均用,赵均用一定是绑架案背后的黑手。
朱元璋说,只有利用彭与赵之间的矛盾,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天一大早,朱元璋带上郭家人找到了彭大进行投诉,又找出例证对彭赵关系进行了一番挑拨。彭大果然大怒,说:“我在此,谁敢尔!”立刻呼唤左右,带上亲随以及朱元璋等,四出寻找郭子兴,最后找到了孙德崖祖父家里。朱元璋率人爬上屋顶,揭瓦掀椽,下到屋里,只见郭子兴脖子上套着木枷,双脚系着镣铐,浑身已被打得皮开肉绽。几个人七手八脚打开枷铐,把他背回家里。
就在城内几方势力面临火拼之际,元中书左丞贾鲁率领大军包围了濠州城,濠州危在旦夕。几位领袖不得不同意讲和,共同守卫城池。他们凭借城高濠深,粮食充足,坚守了七个月,元军无计可施解围而去。
元军撤围后,由于死伤惨重,兵源紧张,郭子兴遂命朱元璋回乡招兵买马。这一安排是由于在营救郭子兴过程中出了大力,郭子兴对朱元璋更加放手使用,有意提拔。
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回到老家。此时离他当初投奔红巾军,不过一年三个月,然而当初的落魄小和尚,现在居然成了红巾军的军官,骑着高头大马,身披绸缎衣服,出手大方,言谈挥霍,迥非昔比,也算得上衣锦还乡了,这个示范效应自然非同寻常。十天时间,就招了七百余人,把他们带回濠州交给郭子兴。郭子兴十分高兴,提升他为镇抚,并把这七百人交给他统率。从此,朱元璋正式成为一名带兵的小军官。
这次招兵在朱元璋的崛起史上十分重要。朱元璋从七百人中挑出了二十多人,做自己的亲兵护卫。谁也不会想到,这次挑选后来成就了这二十多人在中国史上的鼎鼎大名:徐达、周德兴、郭兴、郭英、张龙、张温、张兴、顾时、陈德、王志、唐胜宗、吴良与吴祯兄弟、费聚、唐铎、陆仲亨、郑遇春、曹震、张翼、丁德兴、孙兴祖、陈桓、孙恪、谢成、李新、何福、邵荣、耿君用与耿炳文父子、李梦庚、郁新、郭景祥、胡泉、詹永新,这些大明开国元勋,都出自朱元璋的这批亲兵之中。除了耿再成、花云在开国前战死外,这些当初走投无路的泥腿子后来都跻身公侯之列。
有生以来,朱元璋第一次在社会地位上有了擢升,老朱家五代以来,也头一次有人有了正式名字。因为重八这个名字实在是上不得台盘,所以改名德裕(元璋是后来再次改的),并起了个官号叫兴宗,取字国瑞。从此大家改口称他为“朱公子”,有生以来,他第一次有了地位,也有了可以看得见的前途。
朱元璋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军人生活。朱元璋甚至发现自己原来天生就是一个军人。军人生涯固然风险最大,可是也收益最高。如果不是参加义军,很难想象,以朱元璋的出身和素质,会如此迅速地出人头地,在社会阶层上获得令人炫目的晋升。在参军以前,朱元璋的全部人生资本不过是一身力气,战争让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另外两项资本:头脑和勇气。
在危机重重的战场之上,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朱元璋发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他发现,自己比大部分人更敏锐,更精明,更缜密。他总是能比别人更早一步,更高一层,更多几步地在复杂的形势中判断出事情的走势,他总是能轻松地猜透很多人的心理。他知道如何赢得上司的信任,如何赢得下属的拥戴。他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应该进,在什么时候必须退。他谨慎异常,这并不妨碍在关键的时候敢于冒险。事实上,他在战场上的勇气别人难及。这是因为他早就盘算明白了,在刀光剑影中,只有勇敢,只有以气势震慑住对手,你才有最大的几率生存下来。懦弱者反而死得更快。
朱元璋有时也奇怪,自己以前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些优点?其实很好理解。承平岁月,朱元璋有再高的智商和勇气也没有用。等级、地位、地主、政权,重重压迫着他,如同五行山压在孙行者身上,让他这些优势没有空间施展。他的智商只能用于在田间地头和穷朋友开开玩笑,他的勇气也仅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