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孤臣孽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始,大家都用船出入,后来,高风帆建议,在水下钉起暗桩,把苇子编成厚厚的一块一块的苇板,造成一条狭窄的小路通往村外。这样就有了水陆两条道路。

可是大家准备了很多防御办法之后,失望的发现,根本满清顾不到这个小地方,没有官兵和探子前来骚扰。

为了练兵,高风帆自告奋勇,带领大家出海打渔,去津沽一代做运输保镖生意,二冬只是想在这养好伤,也不要求他们干大事,只是每天勤练功夫,思索如何破甩头的办法。

  屡败屡战  一一九章福建归来

台湾的建设速度太慢,而满清逐渐恢复元气,朱慈悲在福建攻城略地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点。

你俘虏的他一万,他马上集全国力量再征五万,你劫了他十船军粮,他会再拨20船,而自己的手下人才随着地盘的迅速扩张,感到了十分窘迫的匮乏。

满清进北京20多年了,根基日渐牢固,朱慈悲从一转眼从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变成三十岁的成年人了,可是他越来越对复国的理念开始怀疑。

福建的很多地方抵抗开始激烈,原因竟然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去参加了满清的科举,做了满清的官,朱慈悲不能怪他们,谁不想施展平生所学治国平天下,满清提供了一个比明朝相对公平的多的天地,加上几百年来的奴化教育,很多人对威权的不自觉膜拜,成了朱慈悲眼前阻挡复明的大山。

新科举出仕的文官武将,不比明朝的降兵降将,他们有思想,有胆略,有功夫,朱慈悲刚攻破漳州,将一个坚决抵抗造成明军大量伤亡的鞑子年轻军官斩首,可是斩首之后,朱慈悲心中有一个阴影挥之不去,这种人是杀一个少一个,还是还会有,还会越来越多呢?

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却突然暴病而亡,年仅38岁。关于郑成功的死,有这样的说法: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同时,也接到凶信,说他父亲被家奴伊大器告发,伊大器称郑芝龙和郑成功之间不时有书信往来,图谋不轨。清朝廷震怒,将郑芝龙全家处死。郑成功听到消息后,捶胸顿足,望北恸哭道:“你要是听我的劝告,怎么会招来杀身之祸?”

不久郑成功又得知,叛将黄梧在自己家乡挖了郑氏祖坟,郑成功更是捶胸拍案,整天哀伤恸哭。他咬牙切齿发誓说:“人活着结下怨恨,与死者有什么关系呢?要是有一天我领兵打回去,我不一寸寸地将你碎尸,我就枉作人间大丈夫了。”郑成功的愿望在14年后实现,郑经攻陷漳州时,也挖了黄梧的坟鞭尸,替父亲雪了恨。

公元1662年4月,南明兵部司务林英削发为僧,从云南逃到台湾见郑成功,向郑成功哭诉道:“皇上(永历帝)听信奸相马吉祥、逆戚李国泰之话,避居缅甸。现在吴三桂攻缅,缅王已将皇上献给吴三桂,听说已经被吴三桂杀害了。”郑成功听罢,更是痛哭不已。

谁知一波未已,一波又兴。郑成功的部下唐显悦告发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与乳母通奸,郑成功顿时气塞胸膛,立刻派人到厦门,欲斩郑经与其所生婴儿及乳母陈氏,但留守厦门的众将不执行命令。郑成功天天登高眺望澎湖方向有船来否,因而患上风寒,到了第八天,突然发狂地喊叫道:“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也?”既而用两手抓面而逝。所以,《台湾通志》上说郑成功是死于感冒风寒。

根据郑成功临终前的异常表现和当时郑氏集团内部斗争的背景,有人认为郑成功是被人投毒杀死的。这一说法主要的依据是:郑成功死前的情状与中毒后毒性发作的症状极为相似,与郑成功同时代的李光地《榕村语录续集》、夏琳《闽海纪闻》、林时对《荷闸丛谈》分别记载了郑成功之死。如《榕村语录续集》载:“马信荐一医生以为中暑,投以凉剂,是晚而殂”。《荷闸丛谈》道:“(成功)骤发颠狂,咬尽手指死”;《闽海纪闻》说,郑成功临终前将药投之于地,然后“顿足扶膺,大呼而殂”。郑成功大概察觉出有人谋害自己,但为时已晚。

之前,清政府也的确有谋害郑成功的想法。《台湾外志》记述说,当时清政府派一高级军官,携带一枝孔雀胆混入郑军,用重金买通专为郑成功做饭的厨师,让他乘郑成功与部下开会时毒死郑成功和他的将领。这个厨师虽贪财,但害怕事情暴露,权衡再三,不敢下手,于是把这件事交给了他弟弟办理。他弟弟到了真正下毒时,“每欲下药,则浑身寒战”,恐怖之余,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的父亲。其父“闻言大惊”,怒斥他们两人说:“谋害主人,是不忠;答应了别人而不去做,是没有诚信。宁可没有诚信,也不能不忠心。诛灭九族的事情怎么能做呢?赶紧去自首也许还可能免罪。”于是带他们到郑成功住处自首。郑成功非但没有处罚他们,而且还对他们施以重赏,十分自信地说道:“我是天生的,怎么能被凡人毒害?”此后,郑成功加强了保卫措施。这样,即使有人“欲施毒,奈何不得其近(指郑成功)身也”。但这并不能排除郑成功被毒死的可能。

郑成功的部将马信神秘地死去仿佛也证明了郑成功有可能被毒死。马信是清降将,后来成为郑成功的亲信,郑成功去世当天,是由他推荐的医师开的处方,夜里郑成功死去,他本人也突然无病而卒。照李光地的说法,马信在郑成功去世的第二天就死去,江日升《台湾外纪》中记载,其死期距郑成功去世仅仅5天。因此马信可能直接参与谋害郑成功的活动,但后来又被人杀害以灭口。

假若郑成功是被人毒死,那么作案者是谁呢?当然,清政府有重大的嫌疑,同时,还有人认为是郑成功兄弟辈的郑泰、郑鸣骏、郑袭等人,特别是郑泰。生性暴烈的郑成功,用法严峻,郑氏部下,包括他的长辈亲族因过被处以极刑者很多,众将人心惶惶,其中很多人在清廷高官厚禄诱惑下叛逃,郑氏集团内部关系极其紧张。郑泰早在郑成功率军攻打台湾时就与郑成功有矛盾。当时,郑泰为运粮官,当郑成功军队出现补给困难时,郑成功对郑泰的失职极为不满,他在座前写下了5个大字:“户失先定罪!”意思是,要是出了乱子,首先处分郑泰。郑成功去世后,郑泰等人伪造郑成功的遗命不传位于郑经,并抬出有野心但无才干的郑袭来承兄续统。最后,他们的阴谋被郑经挫败,郑泰入狱而死,郑鸣骏等率部众携亲眷投降清朝。据此分析,策划谋害郑成功的有可能就是郑泰等人。

郑成功死后,郑经先是忙于对付郑泰的叛乱,后又追讨郑泰存在日本的巨款,他本人又因犯奸险些被郑成功杀死,因此郑成功的死因在当时没有被深究。看来,一代民族英雄的死因需要更多的史料发现来证实了。

郑成功死后,朱慈悲和郑经的关系并不和谐,郑经比郑成功差远了,这个少爷以为所有明军都应该是他的,可是都不听他的,他就想把武大水调回台湾,还拿武大水在台湾的家人来威胁武大水,弄得朱慈悲又好气又好笑。

当晚,朱慈悲的信鸽就飞过海峡,留在台湾的孟家成收到信后马上行动,带领在台湾的武大水家人和十条小船200亲兵渡过台湾海峡,回到了福建。

是到了分手的时候了,朱慈悲想,不怕神一般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盟友,郑成功死了,他和台湾郑家也就完全没有了义务和责任,他不想要台湾,也不想要福建,他心中时刻铭记着父王临别前的痛苦和疯狂,天下的责任是沉重的,他希望命运的垂青,却不乞求命运的青睐,更不想用强迫自己用不光明的手段去夺取这个责任。

师傅王余佑说过:“我们追寻天道,可是绝不利用天道谋取私利。”

郑经既然如此急于分裂,他也就没什么留恋,叫手下人自由选择,愿意去北方的有五万人,于是他尽发手下五万将士和将士的亲属,筹集一六十条战船离开了福建,径直返回日照。

在朱慈悲带部队走后,一些不愿离开家乡的士兵据守城池,把城池交给了闻讯赶来的郑经部队。

一路上顺风顺水,抵达日照,日照的将士们欢声雷动,大家到处奔走相告,天师回来了,朱慈悲带着宫秀儿和他们出生不久的孩子,从路上走过,百姓们人山人海,站在路边,看看他们离开了几年却像是离开了很久的天师。很多人在路边叩拜,使慈悲心里十分不安。

朱慈悲不高兴地是,学校的成绩不大,没能培养出多少学生,而且很多人还是迷信威权,却自己不动脑子思考。他知道,现在清朝的康熙虽然还是小孩子,但是因为天下已经日趋稳定,二十年的政权,已经吸引了天下的人才投入到满清的科举,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满清连在了一起。

在福建的日子,朱慈悲非常羡慕那里的水道,下船伊始,朱慈悲就打算学习三国时期的曹*,在海州日照地区打造出便利通达的河网,让航运便利,旱涝保收。因为清军掘黄河淹了榆园军,也瘀平了许多沟渠,这次带来了五万战士,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淮河的水网治理好。

  屡败屡战  一二零章乾坤大略

王余佑这些年奔波劳苦,授徒无数,没做成什么事业。却是在学问上独有心得:

《乾坤大略》是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乾坤大略》的指导思想是专论大端,即专论“王霸大略”。览天下之大势,求帝王之得失成败,阐述逐鹿问鼎、扭转乾坤的大方略。对于此一性质,作者王余佑明确指出:“此非谈兵也,谈略也。”“至于选将、练兵、安营、布阵、器械、旗鼓、间谍、向导、地利、赏罚、号令种种诸法,各有专书,不在此列。”

《乾坤大略》原文卷一、兵起先知所向兵之未起,其说甚长,不必详也。已起矣,贵进取,贵疾速。进取则势张,疾速则机得,呼吸间耳,成败判焉!此不可不知所向也。而所向又以敌之强弱为准:敌弱,或可直冲其腹;敌强,断宜旁翦其支,此定理也。

翦其支者云何?曰:避实而击虚也,乘势而趋利也。避实击虚,则敌骇不及图,如自天而下。乘势趋利,则我义声先大振,而远近向风。不观唐太宗之趋咸阳乎?

进乃胜矣。不观黥布之归长沙乎?退乃败矣。微乎!其不可以一瞬失也。

霸王大略,此其首矣!故不惜备录之。知其说者,夫固无余蕴焉耳。若夫一时之利钝,一事之坚瑕,又何足云!

卷二、兵进必有奇道兵只一道耶?曰:不然。所向既明,则正道在不必言矣。然不得奇道以佐之,则不能取胜。项羽战章邯于巨鹿,而后高祖得以乘虚入关;钟会持姜维于剑阁,而后邓艾得以逾险入蜀。故一阵有一阵之奇道,一国有一国之奇道,天下有天下之奇道。即有时正可为奇,奇亦可为正,而决然断之曰:必有。

夫兵进而不识奇道者,愚主也,黯将也,名之曰“弃师”。不观之苏氏抉门旁户逾垣之喻乎?其论甚精,无以易也。昔刘濞之攻大梁,田禄伯请以五万人别循江、淮,收淮南、长沙,以会武关;岑彭攻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后;曹*拒袁绍于官渡,移军欲向延津,而潜以轻兵袭白马,用此道也。

然则,用兵慎勿曰:吾兵可以一路直至,而无烦于旁趋曲径为也。是以人国侥幸也,戒之哉!

卷三、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兵之进也,固有所过城邑不及下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