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孤臣孽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七年,擢苏松提督,加太子太保、左都督。化凤疏言:“苏、松滨海,地袤八百馀里,标兵止二千馀。请酌调省兵三千八百,立六营,资捍御。”下部议,从之。

十八年,上复录化凤功,进世职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寻裁江安庐凤提督,以化凤为江南提督。时议者以台湾未复,用广东、福建例,苏、松滨海立界,徙居民於内地。化凤曰:“沿海设兵,赋拟弃之地以养之。国既足兵,民无废业,迁界何为?”奏入,上从其言。康熙十年,卒,赠少保,谥敏壮。圣祖巡西安,遣官祭其墓。乾隆初,定封三等男。)

与此同时,清军江宁总管客客木率一部兵力由仪凤门绕到幕府山后夹击郑成功大本营。郑军部将陈魁见清军围攻大本营,急驰赴援,半路被清军以劲努射杀,所部也被击溃。

郑成功在幕府山见战事失利,急驾小船,去调水师增援。恰值江水退落,水兵所乘战船无法靠岸。郑成功在江中眼看两军相战,战局直转而下,却无能为力。自郑成功离开,郑军失去大本营指挥,不知如何行动,只好营自为战,原地固守。清军加紧攻击,各个击破。

郑成功在船山见败局已定,只好率船队撤往镇江,然后出长江返回厦门。张煌言正在攻打同铜陵,忽闻郑成功败讯,欲顺流与郑成功合兵,不料清军水师在南京封锁了归路,只好从陆路经浙东转回舟山。把舟师全部丢弃,从此不能再进攻满清水军。满清水师也壮大起来,从此南明力量开始由盛转衰。

南京之战是郑成功兴师北伐中的关键一战,此战使郑成功陆军损失近半,陆战能力大为削弱,从此,郑成功无力在大陆上与清军争锋,其抗清斗争被迫退回东南沿海地区和海上。郑军的主要得失:郑成功率部坚持抗清斗争10余年,成为南明军中的一支主力。该军战斗精神英勇顽强,长于水战,机动性强,能胜则打,战败则走,常令清军无可奈何。后经养精蓄锐,军力大增,达到鼎盛时期。

南京之战以强击弱,未能一举破敌,其教训是深刻的:一是由于郑成功在合围南京、敌弱我强的极为有利的形势下,产生了骄傲情绪,轻信清军的卑辞,误以为清军不堪一击,致使众将松懈准备。

二是指挥不当。在大敌当前下,指挥军营移动过缓,给了清军可乘之机。在清军实力大为增强未能及时调动兵力,终因实力分散,而被清军各个击破,郑成功在交战的关键离开统帅岗位,使各路人马失去指挥。

三是用兵死板。批坚执锐的”铁人军“对付步兵,其优势无从发挥。

清军主要得失:清军将领郎延佐审时度势,成功了实施了缓兵之计。交战时,派骁勇将领主力精锐主动出击,抓住战机沉重打击了郑成功的气势。最后以弱胜强,奠定了满清在江南的统治基础。

  屡败屡战  八十二章无私支援

南京之役,二十万反清复明健儿生命烟消云散,郑成功部队损失八万多,张煌言部队损失十万多,太湖各地义军损失两万,朱慈悲心中泣血。

这都是热血儿郎,都是炎黄同胞,难道为了一家一姓的皇朝,真的值得牺牲如此多的生命吗?他们牺牲是否值得?

这次榆园军应当是壮大而不是削弱了,沂蒙山区和大别山区已经连成一片,有榆园军的令牌,畅通无阻。朱慈悲手下的方靖已经牢牢控制了山东、苏北、安徽、河南、河北的会道门。并牢牢控制了漕运,组织了漕帮等外围组织,对运河的控制力超过了济宁总河衙门。

可是满清在江南的地位因为南京战役的失败而巩固了,顺治集团非常重视江南的控制,对江宁无锡松江驻以重兵,并任用前明降官开通海上漕运。

郑成功的海军已经败退到福建沿海,朱慈悲只有独立抗议整个清军水师。

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就以原始的舟筏浮具和原始的导航知识开始海上航行,揭开了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的序幕。

这说明中国和地中海国家一样都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发祥地。夏、商、周时代,由于木板船与风帆的问世,人们已开始在近海沿岸航行到今日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南半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形成时期,人们已累积了一些天文定向、地文定位、海洋气象等知识,初步形成了近海远航所需的技术和相关的知识,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

到秦汉时代,海船逐步大型化以及掌握了驶风技术,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

唐朝建立后,经过贞观之治,中国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国力强盛和造船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中国与西亚、非洲沿岸国家间的海洋航运有了很大发展。

唐朝时由中国航海前往阿拉伯乃至非洲沿岸国家,已由过去的分段航行实现了全程直航,不再需要经印度洋沿岸国家换乘阿拉伯商船中转,而能直接抵达。

由于罗盘广泛地应用于航海,加上前人积累的牵星术、地文、潮流、季风等航海知识,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水密隔舱技术,使宋代后的航海家可以长年在海上远行。

宋代人开辟了横越印度洋的航线,尤有重要意义,宋代航海家从广州、泉州启航,横越北印度洋,直航至西亚和非洲东海岸。

元代中国海洋航运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海上漕运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元朝建都于大都(今北京),要解决京城地区及北方粮食紧缺问题,就必须从江南调运,其中海上漕运是主要途径之一。

在远洋航运方面,无论是航行规模,还是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元代都超过了唐宋。元代较大的远洋船舶能承载千余人,有十余道风帆。阿拉伯的天文航海技术传入中国,也促进了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

由于当时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和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中国舟帆所及,几达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全部海岸,与亚非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航海贸易关系。

元代远洋航运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外贸港口的繁荣,尤其是泉州港,在元代经历了它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不仅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和东方第一大港,而且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外贸易港。

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曾于公元1330…1390年两次从泉州出发,航海远游,行踪遍及南海、印度洋,远达阿拉伯半岛及东非沿海地区。为此,他于公元1349年写成《岛夷志略》一书,其中记述国名、地名达96处之多。

到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其船队规模之大、船舶之巨、航路之广、航技之高,在当时无与伦比。

从1405年到1411年的6年中,郑和船队几乎没有间断地三次出洋,每次均游历南洋和印度附近的大小国家,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政治经济上的来往。此后外国使臣纷纷回访中国,当时的南海上桅帆点点,中外往来日趋频繁,许多国家和地区使臣的来华也不再限于搭载郑和下西洋的船只。同时郑和的几次出访,在旧港(在今天的印尼)消灭了海盗,也加强了与南洋各国的联络,使海路得以安全通畅。

郑和下西洋在航线及航海经验上都具有历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东非。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海上种种困难,不仅要有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航海经验,掌握海洋知识,而且也需要勇气和探险精神,这些为以后中国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础。元代以前中国的远洋航线,基本上是沿海岸航行,船的规模、数量和人数、航行的次数,持续的时间都远不及郑和下西洋。

郑和通过七次大西洋的探险航行,开辟了海上交通路线,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海上交通网络。前三次主要到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这里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郑和重要航线有56条,航线总长15000英里,如开辟了古里到溜山到东非索马里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尼亚的麻林地,并向南航行到比剌(莫桑比克港)、孙剌(今索法拉港),据说分船队过了南非风暴区,远远超过了季风航行的要求。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从航海发展史角度看,具有创新性的突破,为以后的航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和七下西洋的举措,是陆上丝绸之路向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转折,也创造了航海史上的奇迹,作为一位航海家,郑和具有的勇于奉献、向海洋探险的精神是罕有的,由中国郑和开始的海洋世纪,包含了东西方向海洋的开拓历程。沿着郑和开通的海道,大批中国人从此走出了国门,正是这种东西方向海洋的不断探索,最终使人类汇合在一个整体世界之中。

上千年来,中国曾经一直是全世界海运技术领先的国家,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西汉海军就能够一次把数万大军运往朝鲜半岛。此后在隋、唐、元诸朝又一再上演过数万军队、乃至上十万军队横越千里的跨海作战。

到明朝前期,中国海运技术攀上新高峰,郑和下西洋的舰队人员多达27800余人,最大的宝船长达127米,船帆多达12张。

1950年代南京发掘明朝宝船厂遗址,出土过一根长达11米的木杆,鉴定结果是船上的舵杆,由此推算其连接的舵叶高度约为6米,超过现代城市住宅楼两层楼的高度。与郑和舰队相比,几十年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的迷你舰队只能算小舢板而已。

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万里海疆门户大开,中国航运业也在西方快速帆船和轮船竞争下纷纷破产。直至今日,尽管中国刚刚夺得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桂冠,但中国航运业、中国海军仍然在艰难的赶超进程中。

而中国海运技术之所以从世界最高峰跌落下来,高扬“爱惜民力”、“珍视生命”之类崇高旗号的明朝文官们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他们这样做未必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出于真诚的高尚信仰,为此甚至不惜冒舍生取义之险。

为了阻止自己心目中耗费民脂民膏无数却无益于国计民生的下西洋工程,以廉能而名垂青史、当时还是兵部司局级干部的名臣刘大夏竟然甘冒“欺君”的杀头大罪,私自销毁了郑和下西洋时积累的海图、天象、地理等全部资料,以至于明宪宗成化帝计划重新启动下西洋时因资料全部被毁而无奈放弃。

时人和明清史官们盛赞刘大夏此举是忠君爱民,“阴德不细”(当时刘大夏顶头上司、兵部尚书项忠语);待到后人明白中国历史为此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时,我们已经噬脐莫及。

因为满清海禁的疯狂,连造船术和海路针经全部禁绝,水手的招募和培养都成了大问题,日照人口稀少,本来就物力维艰,现在满清海路又压倒郑成功舰队,朱慈悲为了充分利用这支来之不易的舰队,毅然决然把舰队交由武大水和孟家成指挥,下南洋无私支援郑成功和张煌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