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葛亮大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兴兵讨伐最实际有效,但刘备集团远不具备推翻曹魏的实力。对曹魏政权檄文声讨,指出他是〃僭伪〃政权,但汉朝廷已不存在,〃正统〃政权已荡然无存,由谁来指出、来证明曹魏政权的〃僭伪〃呢?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曹氏针锋相对:你若称天子,我就当皇帝。

我们不能不佩服诸葛亮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远见卓识,因为他对曹氏代汉是有预见的,并事先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

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曹操逼汉献帝封自己为魏王。魏王与魏帝,仅一字之差,一步之遥。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诸葛亮尊刘备为汉中王,汉王与汉帝,也只差一个等级。只要曹氏代汉称帝,诸葛亮就拥立刘备即汉帝帝位。

刘备称帝,有很多有利条件。西汉的开国始祖就是从汉中王起家,如今刘备又一次从汉中王起步;刘备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的后代;刘备的政治纲领一直是〃兴复汉室〃。所有这些,都是号召人们拥戴其即帝位的优势。

但是,刘备称帝也不是一件很顺利的事,也存在着种种阻力。

最大的阻力是当时的天命舆论。

早在东汉初年,蜀地就流行着一句令人莫名其妙的谶语:〃代汉者当塗高。〃割据蜀地的公孙述以为自己的名字〃述〃字有〃路途〃之意,与谶言中的〃塗〃字相应,以为天命在己,便建号称帝。为此,东汉光武帝还专门给公孙述写了封信,信中说谶语中所说的当塗高,是指一个姓当塗名叫高的人。

第47节:第六章梦断夷陵(3)

公孙述手下有一个叫杨春卿的,是广汉新都(治今四川新都西)人,善图谶学。公孙述被刘秀所灭,杨春卿自杀。临死前他对儿子杨统说:〃在我的书箱中,有先祖传下来的秘籍,你要好好学。〃杨统牢记父言,为父治丧守孝毕,离开家乡到犍为郡(治今四川彭山东)周循处学习图谶之法,又向同郡人郑伯山学《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杨统死后,又将此术传给儿子杨厚。杨厚少习父业,精通图谶,多次为朝廷预言灾异,献消灾之法。晚年回到家中,〃修黄老,教授门生,上名录者三千余人〃。

在杨厚的学生中,周舒、董扶、任安三人最为知名。周舒字叔布,是巴西阆中(治今四川阆中)人,善图谶,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应。当时有人问他:〃《春秋谶》中说,代汉者当塗高,是什么意思?〃周舒说:〃你们知道皇宫门口两边的平台吧?它们高大巍峨,又正当大路,它们名叫象魏、魏阙。当塗高者,魏也。〃周舒对〃当塗高〃的解释,很快便在当地传开了。杨厚是汉桓帝时人,他生活的时代,远远早于曹操的崛起,更早于刘备集团的入蜀。可见在刘备入蜀以前,魏将取代汉朝的说法就已流传了很久。

蜀郡成都人杜琼,是任安的学生,比周舒晚一辈。他在刘璋时任益州从事,刘备据益州后,又任议曹从事,他与刘备是同时代人。他精通观象谶纬,但从不谈天象。后辈学生谯周曾问他为什么这样,杜琼说:〃用观天象来预言吉凶,这很不容易。必须亲自观察,分辨天象的形状颜色,日夜辛苦劳累。这还不说,还日夜提心吊胆,担心不慎将天机泄露出去招灾惹祸,还不如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就不去观天象了。〃

……

第二节势在必争

中国封建皇帝登位,大多都要行燔瘗之礼。

把祭品放到木柴堆上燃烧,使烟气升上天空,就是燔礼;把祭品埋入土中,就是瘗礼。燔瘗之礼,是人祭告天地神祇的一种仪式,但实质上是要昭告天下,让世间的人知道。当刘备行完燔瘗之礼后,蜀汉建国的消息就被天下人知道了。

刘备称帝以后,第一件大事该做什么?这是当时许多人都关心、猜测的问题。

魏文帝曹丕把众臣召集起来,让他们讨论一个问题:刘备称帝以后,还会出兵攻打孙吴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蜀不过是个弹丸小国,名将只有关羽。荆州之失,关羽身死军灭,蜀国一片忧惧,绝无再次对吴用兵之理。侍中刘晔却与众不同,他认为蜀国一定要出兵攻打吴国,理由是:〃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无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事实的发展证实了曹魏大部分臣子的猜测是错误的。

但是,假如我们不知道以后的事实,我们在思考刘备是否应该伐吴这个问题上,可能也会同意曹魏群臣的意见。因为刘备伐吴,存在着许多有利于吴而不利于蜀的条件。

孙吴新得荆州,据有荆、扬、交三州,地广兵众。

孙吴全歼荆州关羽军队,得胜之兵,士气正盛,斗志正旺。

孙吴向曹魏称臣,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迁都武昌(治今湖北鄂州),孙权亲自坐镇荆州,显然作出尽全力保卫荆州的架式。

孙吴人才济济,文武满朝。都尉赵咨出使曹魏,魏文帝问他:〃像你这样的人吴国有多少?〃赵咨答:〃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这虽是外交辞令,但却反映了吴国不乏人才的事实。

蜀汉方面则不然。

荆州关羽军的失败,不仅使刘备失去了一名匹敌万人的勇将和数万军队,而且也失去了跨有荆、益的大好局面,只剩下益州一地了。

荆州的丢失,又引起了孟达叛变、汉水复塞等连锁反应。关羽攻不下襄樊,又得知江陵失守,急忙丢下襄樊,回军援救,他不但自己回军,还招呼刘封、孟达等人同往。刘封、孟达对收复荆州已经失去信心,又担心离开房陵、上庸、西城,会使三地得而复失,因此没有出兵援助关羽。刘封、孟达的行为,并不是违背刘备调度的大罪,所以刘备对他们只是心中不满,并未对他们采取惩治措施。但孟达深知关羽与刘备的关系,当他知道关羽兵败身死后,总担心刘备会怪罪自己。恰在这时,身为副军将军的刘封又与孟达起了矛盾,二人忿争不和,刘封甚至将孟达的仪仗鼓吹夺走。孟达既怨刘备委屈了自己,又恨刘封欺凌自己,一气之下,便投降了曹操。临走之前,孟达还给刘备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

第48节:第六章梦断夷陵(4)

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楚,是以有为之士深睹归趋。臣委质以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乎!今王朝已兴,英俊鳞集,臣内无辅佐之器,外无将领之才,列次功臣,诚自愧也。臣闻范蠡识微,浮于五湖;咎犯谢罪,逡巡于河上。夫际会之间,请命亡身,何则?欲洁去就之分也。况臣卑鄙,无元功巨勋,自系于时,窃慕前贤,早思远耻。昔申生至孝见疑于亲,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何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举。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臣每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过奉教于君子,愿君王勉之也。

……

第三节优势的天平倾向谁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不同的理论。

〃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隧,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拱揖指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这是从政治角度论说战争胜负的理论。

〃地广民众,主贤将忠,国富兵强,约束信,号令明,两军相当,鼓相望,未至兵交接刃而敌人奔亡,此用兵之次也。〃这是从军事力量角度论说战争胜负的理论。

〃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这是从经济角度论说战争胜负的理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这是从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角度论说战争胜负的理论。

孙、刘夷陵之战,双方都是为了巩固与扩大封建割据地域和进一步实现统一,因而从战争性质考察双方的胜负意义不大。对双方胜负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外交政策等因素,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对双方情况做一考察。

先看政治方面。

夷陵之战时,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已经经历了三世,如果从孙坚任长沙太守时算起,已有三十二年的历史;从孙策夺取会稽等五郡时算,有二十五年;从孙权开始执政时算也有二十二年了。早在黄巾起义时,孙坚就在淮水、泗水一带招募精兵,〃合千许人〃,乘镇压黄巾起义之机建立了自己的武装,以后又被任为长沙太守,为孙氏割据江南奠定了基础。

孙坚死后,他的儿子孙策继承了其父的事业。孙策童年时,便与庐江舒县(治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周瑜有〃总角之好〃,〃与周瑜同年,独相友善〃,〃升堂拜母,有无相通〃。孙策进兵江东,周瑜带兵加入孙策的队伍。后来,两个人分别娶了乔公两个漂亮女儿,孙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成了连襟。彭城人张昭,自幼好学,少年时便在当地出名。汉末大乱,张昭避乱渡江,来到江东。当时正值孙策创业,便任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并升堂拜张昭母,与张昭〃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全部交给他办。张昭常常接到北方士大夫写来的书信,信中把治理江东的成绩归于张昭身上,对他大加赞美。这使张昭感到很为难:如果保持沉默,不把书信内容报告给孙策,则害怕别人误认为自己与北方有暗中来往;报告给孙策吧,又怕信中内容不合时宜。孙策知道后,笑着说:〃从前管仲辅佐齐桓公,齐国官员请示事情时,齐桓公总是说去问仲父,去问仲父。如此,齐桓公不但威信未减,反而受到霸主们的尊崇。如今张昭贤能,我能使用他,他所建立的功名岂不归我了吗?〃东莱黄县(治今山东龙口东南)人太史慈,在扬州刺史刘繇手下为将。孙策进击刘繇,太史慈曾在神亭(今江苏金坛西北)与孙策对战。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坐骑,又顺手摘下他脖子后面的手戟,太史慈也摘下了孙策的头盔。后来,刘繇战败,太史慈被孙策活捉。孙策亲自为他解缚,拉着他的手说:〃还记得神亭我俩恶斗之事吗?那时候你捉到我会怎样呢?〃太史慈说:〃那很难说呀!〃孙策哈哈大笑,深爱太史慈的直率,说:〃今天我当请你共成大事。〃后来,刘繇逃往豫章,他手下还有万余人未有所附,太史慈便要求前去招抚。孙策手下人都认为,太史慈是刘繇旧部,此去一定不会再回来了。孙策却对太史慈深表信任,亲自为他设宴饯行,并拉着他的手腕问道:〃何时能还?〃太史慈说:〃不过六十日。〃后来,太史慈果如期而返。

第49节:第六章梦断夷陵(5)

孙策对周瑜、张昭、太史慈等人的做法,反映了他在团结士人、取得他们的支持方面确有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在他身边聚集了周瑜、张昭、太史慈、程普、韩当、黄盖、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凌操等一大批江南江北士人。史载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