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触电的帝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跟盛宣怀也是旧识。第三节里曾讲到朝廷在修长江支线的时候,盛宣怀伙同大北公司陷害胡雪岩,当时大北公司派去与盛宣怀一起秘密商议的代表,就是这位恒宁生,双方合作得非常愉快。

恒宁生觉得凭借自己在中国的资历和这份交情,盛宣怀应该不会太为难自己。可他刚一坐座,一看谈判对手还有一个郑观应,心中立刻暗暗叫苦。

大北公司和中国电报打过多年交道,恒宁生耍过的中国官员不计其数,但唯独糊弄不了这位郑先生。

清廷筹划津沪线时,承办方是大北公司,而中方负责验收大北代购电报材料的就是郑观应。郑观应拍着胸脯跟李鸿章保证,津沪线不成自己不领薪水,颇有庞令名抬棺决战的气魄。

大北公司本来以为中方官员都是些满口之乎者也的老腐儒,就算是洋务派的官员,也不过是粗通商务,对技术一窍不通,自己可以从中大捞一笔。结果他们代购的材料三番五次被郑观应退了货,还写信严厉斥责大北公司不按合同办事,还清楚地指出哪里不符合标准哪里以次充好,该用五米的冗余回路只购了四米、接线金属头成色不对,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大北公司的代表大吃一惊,我靠,这是行家啊!

等到他们派人打听出了郑观应的底细,差点给吓得一溜儿跟头。

人家郑观应早在几年之前就专门写作一篇关于电报的文章《论电报》,不仅高屋建瓴地指出电报在军事、商业、政治上的种种优势,而且详细阐述电报工作原理。后来他组织编译了《万国电报通例》和《测量浅说》,自己还在业余时间以威基杰的《电报新书》为基础,改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汉字电码本《电报新编》。

说起电报,他若自谦中国第二,恐怕没人敢称第一。

大北公司这才明白,这位郑观应就算不是关羽关老爷,也是关胜关小爷,在他面前耍大刀是讨不了好的。从此他们不敢造次,津沪线修得异常顺利。整条线路1881年4月动工,天津、上海两头并起,到了12月24日就连通了,还没一年功夫。津沪线全长3075华里,立了2000多根电报杆,一共花掉银子17万两——清廷当时的预算是19万两,〖TXT小说下载:。。〗有了郑观应盯着,费用不超反省,实在是晚清时代的一大奇迹。要知道,三年以后清廷从天津修到旅顺,电报线全长才1235里,就花了10万两。

这回清廷派了郑观应来叫阵,背后还有一个更牛的盛宣怀。这两员大将横刀立马往那儿一戳,大北公司尚未开战,士气已沮。

说句题外话,当时给恒宁生当翻译的是一个叫做蔡绍基的年轻人,是耶鲁大学的高材生,詹天佑的同学。后来这个年轻人跑到了袁世凯的麾下当幕僚,一直作到了北洋大学校长和天津海关总督。蔡绍基一身铮铮铁骨,袁世凯称帝的时候,他反对得最为激烈,气得袁世凯拍桌子说登基以后第一个要枪毙的就是蔡绍基。

如果恒宁生知道自己的翻译日后是这么厉害的一个角色,不知在谈判桌上是否还能坐得住。

谈判一开始,恒宁生主动先提出来把上海的吴淞旱线给拆了,让盛、郑两位对朝廷有个交代,然后留着厦门的旱线不动。这建议貌似谦折,其实暗藏玄妙。当时上海诸国的旱线已经稠密如蜘蛛网,大北公司的吴淞旱线年代最早,虽然仍是干线,质量却大不如前,维护费高,利润却低,已成鸡肋;而福州、厦门沿海尚且还是一片空白,前年四国联合要求旱线登陆福建,都被朝廷拒绝。倘若他们能率先在那里开疆拓土,则又是一番赚钱的良机。

盛宣怀早对此洞若观火,他也不急,谈判桌上笑眯眯地说道:“既然贵公司如此有诚意,那吴淞口的旱线就按你们的意思,拆了吧。”恒宁生一喜,以为鱼上钩了,没料到盛宣怀还有后话:“……至于厦门旱线嘛,却不太好办呐,咱们得仔细商议商议……”

得,这条鱼把鱼饵吃下去,把钩给吐出来了。

恒宁生虽是个中国通,却不看京剧,不知道自己这回成了定军山上的夏侯渊,本来指望拿陈式跟黄忠换回侄子夏侯尚,却被黄忠先接回陈式,再一箭射死夏侯尚。他们也一样,算计厦门线不成,反先把上海线送到人家嘴里。估计盛宣怀那会儿肯定心里美得直在那儿唱“一封书信来的巧,天助黄忠成功劳”。

恒宁生咬了咬牙,上海线是保不住了,厦门线无论如何也得拿下来。孰料他刚提了一个话头,盛宣怀扔过来一份文件。

什么东西?同治九年清廷跟各国签订的那份海旱电报线条约,上面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写着洋人海线不得接上自己的旱线——这里感叹一下丁日昌的远见。恒宁生见对手开始正面攻击了,只好催马上前,硬着头皮顶上去。

可惜这一顶,又是一个晕招。

当时大北公司在厦门敷设的电报旱线应用的是新技术,不用电线杆,而是从海滨地区直接挖了一条地沟,把海线直接顺着地下连到厦门田尾西面的电报馆内。这个电报馆早在同治八年,也就是1869年就修好了,本来是丹麦在鼓浪屿设立的一个领事馆。但不知为什么,丹麦没有派驻领事,领事一职由法国领事监理,后来大北公司来到厦门,顺理成章地把它接管过来,改成了电报房,这建筑至今尚在。

走地线的好处第一可以保证信号稳定和线路质量,不用担心风吹雨琳;第二也免去意外损毁的麻烦——自从丁日昌、李鹤年之后,老百姓们对拔电杆兴致高涨。不过地线技术尚不成熟,无法应用于长途线路,好在从厦门海滨到田尾没多远,正合用。

恒宁生说了:这个地下旱线其实不算旱线。我们挖的地沟很深,海拔是负的,严格来说是在海平面以下,所以仍旧该算是海线。这招“暗渡陈仓”当年大北公司在上海用过,成功地把海线接进了黄浦江。今天他们又祭出这个老法宝,试图故伎重演。

大北公司这个逻辑十分混账,既牵强又蛮横。但俗话说的好,人至贱则无敌,他们都耍赖耍到这份儿上了,反而不太好应对。盛宣怀正琢磨着该说什么好,一直在旁边不吱声的郑观应出手了。

说是出手,其实郑观应也只是出了一指。

他拿来一张欧洲地图随手一点,丹麦人立刻不说话了。

指的是荷兰。

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家,整个国家三分之二都在海平面之下,全靠堤坝撑着。这些常识丹麦人都是极熟的,此时突然被郑观应点破此节,立刻就懵了。

是啊,这还能不懵么?你不是说厦门旱线在海平面以下,所以算海线吗?那荷兰呐?你们大北公司只要承认荷兰境内的电报线全是海线,我们立马就给你们开放登陆权。

大北公司哪儿敢承认这个!以后还想不想在欧洲混了。

恒宁生又折了一阵,心想再这么下去,自己手里一点筹码也没有了,回去跟几个幕僚商议了一下,只好悻悻退了一步。谈判再开的时候,他不敢再坚持旱线登陆的话题,转而搬出中丹两国传统友谊和大北公司在中国的业绩,唠唠叨叨说了半天,最后图穷匕见抛出一套方案:既然旱线权您要收回,没问题,不过大北公司希望能继续租下去。也就是说,旱线还是一如既往地运营,只不过所有权变换了一下。他希望中国方面能够承诺永远只租给大北公司,不和别人发生业务来往。

盛宣怀心中冷笑,这恒宁生也忒天真,只要线路在我手里,想干吗还不是我一句话的事。他让恒宁生拟一个纸面上的方案出来。恒宁生不知是计,几天就呈递了一份合约草案,其中有两条核心条款。第一条:“厦门旱线,由大北公司出资拆除;吴淞旱线由电报局用白银3000两赎回。”——这条吴淞旱线,就是丹麦人偷偷架设、险些气死沈秉成的那条非法线路。

第二条是:“不准他国及他处公司于中国地界另立海线,又中国欲造海线、旱线与大北有碍者,不便设立。”作为交换,大北公司允诺中国政府大臣及公务往来“凡从大北电线寄发者,不取报费”的优惠政策不变。

盛宣怀把谈判结果拿给李鸿章看,很快得到了批准。中国在沿海的旱线权益至此收回,如果用史书口儿来写的话,就是简单一句话:“折冲月余,丹人为之气夺。”

大北公司呢?虽然他们被迫拆除了上海、厦门的旱线,但被允许在上海附近的羊子角、福州在海上的川石山二处设趸船,将线头设于其上,权当浮动电报站,算是个折中的办法。更何况,尽管损失了旱线专利,但公司得到了中国保证的海线专营,排除了竞争对手。恒宁生觉得这次谈判失之之桑榆,得之东隅,算是从盛宣怀手里扳回一目。

他浑然不觉盛宣怀早在谈判前就和大东公司眉来眼去,这顶绿帽子早戴到大北公司头上了。

等到大北公司刚刚移交上海的旱线到中国电报局手里,没过两天,合约内容——尤其是关于海线专营的条款——就神秘地“泄露”出去。列强尤其是英国一听就急了,这不是搞垄断么?那我们大东公司该怎么办啊?

结果英、美、法、德四国大使一边照会清政府,一边给丹麦施加压力。丹麦蕞尔小国,扛不住这些大国压力,恒宁生心急火燎去找盛宣怀商量,后者两手一摊:“这件事我也没办法,这是国际形势啊,国际形势你懂不?”恒宁生又说那咱们那合同就作废了吧,盛宣怀又是两手一摊:“合同我们李大人都批准了,上海和厦门的旱线该改造的改造,该拆除的拆除,没法再恢复了。”

恒宁生这才知道自己上了一个大当。盛宣怀从一开始就摆好了口袋等他钻,事先故意让大东公司延缓施工,好教大北公司不致觉察。等到旱线移交完毕,中国电报局立刻翻脸不认人,大北公司若是再闹,就等于把四大国也推到对立面去了。

盛宣怀这一连串手段细致缜密,滴水不漏,堪称大师。

经过多方足足两年的扯皮,到了1887年总算有了一个结果。盛宣怀和大北、大东两家公司签订了一个《华洋电报三公司会订合同力款》,详细规定了“洋海华旱”的电报线路如何分账,生生把大北公司的蛋糕分给了大东公司一块儿。中方坐收渔翁之利,坐看争端。

两家争来夺去,最后又把旱线的控制权送回到中国手里——我拿不到的,你也别想要了。盛宣怀的以夷制夷,终于大获成功。盛宣怀搂草打兔子,还顺带着逼迫大北、大东公司签了一个《渔团保护海线章程》,要求这两家公司每个月掏2000块大洋给川沙、南汇、宝山和县渔团,因为这三个厅是电报水线必经的水域,上面渔船纵横。盛宣怀的意思是可以让这三个厅和渔团代为维护电报线路——其实说白了就是保护费,你给我钱,我就不给你捣乱。大北、大东公司想起丁日昌当年发动老百姓拆电报杆的手段,心里有点发毛,心想还是花钱消灾吧,乖乖认掏了这笔费用。

凭借这一次漫长的电报谈判所收获的权利,海旱线相接巨大的经济利益很快凸显了出来。1882年,中国电报局的电报费收入为6万余两;5年后上升为41万余两;又5年达63万余两;到1895年上升到115。5万余两。

而到了1883年,中法战争在越南开战,此战中,已经架设好的电报线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军令通过电报得以迅速坚决地贯彻,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战局。特别【文、】是老将冯子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