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腥的盛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越发消沉。

八月十二日,唐军与突厥大军在豳州的五陇阪(今陕西彬县西南)正面遭遇。突厥军队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列阵,唐军将士大为震恐。李世民意识到一场恶战已经在所难免,遂对李元吉说:“而今胡虏逼到眼前,不可示之以怯,当与之一战,你能不能和我一起上阵?”

李元吉的嘴角滑过一丝冷笑:“胡虏兵势如此强大,岂能轻率出战?万一失利,后悔都来不及!”

不出所料,齐王果然是一心作壁上观来了。

大敌当前,副帅公然对主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对原本涣散的军心无疑又是一大打击。史书没有记载此次随同出征的其他将领的情况,但我们根据唐军此时面临的不利局面,再结合李世民稍后出人意料的做法来看,其他将领的反应很可能和齐王一样——有意无意地采取了消极避战的立场。

此刻的李世民显然在某种意义上被孤立了。

这个曾经对军队拥有绝对控制力的秦王、天策上将、十二卫大将军,现在却忽然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连自己的部属都无法支配,还打什么仗?

外面的突厥大军虎视眈眈,内部的局面又如此艰难,李世民该怎么办?

就在此刻,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李世民再次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若无其事地对李元吉说:“既然你不敢出战,那我就单独前往,你就留在大营中观战吧。”

还没等齐王反应过来,李世民已经率领仅有的百余名亲兵朝敌阵飞驰而去。

来到突厥大军前,李世民高声向颉利可汗喊话:“可汗既与大唐和亲,为何背弃盟约,深入我国?我是秦王,可汗如果认为自己能打,就出来和我单挑!如果要以众凌寡,我就用这一百人和你拼了!”

颉利可汗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小子在玩什么?居然只带着百来个人出战?而且居然用这种蹩脚的激将法逼我跟他单挑?他是不是早已埋设了伏兵,想引诱我往口袋里钻?

颉利可汗相信这其中必定有诈,于是按兵不动,笑而不答。

接下来,让颉利更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李世民居然带着他的一百名骑兵又往前逼近了一程,而且派人跑到他的侄子突利小可汗阵前,唧唧歪歪地不知道说一些什么。颉利可汗满腹狐疑地拉长耳朵,终于听了个大概——“你从前跟我盟誓,有难同当,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

颉利可汗大惊失色。难道突利这小子早就跟李唐二皇子有一腿了?怪不得他这回屁颠屁颠地一定要随我一同出征,原来是早有预谋,想趁两军交战之际对我下黑手!好悬啊……还好自己遇事冷静,刚才没有一下子冲出去,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思虑及此,颉利转过头去看突利,只见他默不作声,一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表情。

就在这时候,李世民再次逼近,正准备策马跨过两军之间的河沟。颉利可汗立即派人去跟李世民传话:“大王不必过河,我并无他意,只想与贵国重申前盟而已。”随后传令全军,即刻收兵回营。

看着颉利可汗率大军匆忙退去的身影,李世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这回总算是忽悠过去了,可突厥大军并未撤退,危险仍然存在。接下来该怎么做?

李世民知道,急中生智的忽悠只能偶尔来一次,再来就不好使了。要让突厥人退兵,必须在军事上有所行动。即便没有办法与突厥大军正面决战,也要适当对他们施加压力。同时让李世民感到庆幸的是,这次成功的忽悠让他抓住了突厥人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颉利大可汗与突利小可汗之间的矛盾。

只要利用这个矛盾,军事手段和谋略手段双管齐下,进一步离间两个可汗的关系,就能让他们互相猜疑,最终迫使颉利可汗撤军,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一刻,虽然连绵不绝的秋雨依旧笼罩在五陇阪的上空,可盘桓在李世民心头多日的阴霾却一扫而光。

李世民随即召开了军事会议。

他环顾着毫无斗志的唐军将领,胸有成竹地说:“突厥人最倚仗的武器是弓箭,如今他们在野地宿营,连日的雨水会使弓矢上的弦筋胶化,失去弹性,弓箭的威力就发挥不出来,犹如飞鸟折断翅膀;而我们则住在可以升火的干燥房屋内,刀槊等武器仍然锐利,此刻不发动攻击,更待何时!”

当天夜里,李世民出动军队,冒着大雨悄悄逼近突厥军营。与此同时,他派遣了一个特使秘密潜入敌营,找到了突利可汗,与他进行了一番密谈。史书没有记载这次密谈的内容,但是李世民肯定是向突利抛出了颇具诱惑力的橄榄枝。所以就在唐军逼近突厥大营的同时,突利就已经愉快地同李世民派来的秘使订下了盟约。

突厥军队绝对没有料到,唐军会在这个大雨滂沱之夜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军营上下顿时一片慌乱。颉利可汗本来想要迎战,可一想到他的侄子突利和李世民之间很可能有什么阴谋,心里马上敲起了退堂鼓。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颉利终于决定退兵。

因为他绝不希望在与唐军交战的时候,让这个居心不良的侄子从背后捅他一刀。

尽管此刻退兵让颉利很不甘心,可他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遣突利和另一个亲王阿史那思摩到唐军大营,与李世民议和。而突利则借此机会,正式和李世民结下了香火之盟。

此后突厥退兵,这场有惊无险的五陇阪之战终于落下帷幕。李世民以他超乎寻常的胆识和谋略,演绎了一出经典的“孤胆英雄记”,不但兵不血刃地逼退突厥大军,而且成功地缔结了一个政治盟友,可以说在他辉煌的军事生涯中又增添了精彩绝伦的一笔。

也许正因为李世民的表现太过精彩了,所以历来很多人认为五陇阪之战精彩得有些过头。除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外,似乎还有严重低估突厥人智商的嫌疑。对此胡如雷先生也曾提出如下疑问:首先,突厥倾国而来,意在一决,怎么会以优势兵力而慑于世民的诱说,竟轻易讲和退兵呢?世民的个人作用似乎夸大得太不近情理了。其次,世民施反间计是肯定的,但内容究竟是什么呢?最后,世民对待二可汗的态度有显著差别,可以概括为拉突利打颉利,采取这样的策略有什么根据和条件呢?

对此,胡如雷先生以陈寅恪先生的考证为依据,证实“大约在克长安前,世民曾遵突厥风俗,与突利可汗约为‘香火兄弟’”(这可能只是一次非正式的口头约定)。因此,李世民在五陇阪不战而胜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是他在突厥上层中实行分化政策的反映,正因为世民在过去早已在二可汗中预布了棋子,才能在这次事件中收‘叔侄内离’之效,取得戏剧性的结果。”(胡如雷《李世民传》)

至于李世民派密使向突利施行反间计的具体内容,史书没有记载,胡如雷先生也没有提出他的看法,但是我们站在突利小可汗的立场上,完全可以推测出李世民向他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据《旧唐书·突厥传》,突利可汗在“幽州以北”统领着数十个小部落,但由于“征税无度”,导致“诸部多怨之”。由此可见,作为颉利长兄始毕可汗的嫡子,突利不但因年龄关系未能继承大可汗的宝座,而且现在连小可汗的位子也坐得不太稳当,日子显然并不好过。在此情况下,李世民很可能会向突利做出承诺:只要他与李唐交好,密切配合李唐对突厥的一切军事和外交行动,那么李世民就能保证作为突利的强力外援,尽可能维护他的利益,帮助他巩固地位,甚至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帮他夺回大可汗之位。

为了自己的利益,突利可汗当然没有理由拒绝李世民。

不管李世民采用了什么手段,总之“五陇阪之战”确实是不战而胜了。

毫无疑问,五陇阪的精彩表现,使得李世民在那条通往权力顶峰的高空悬索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我们不知道,当秦王李世民再次凯旋回朝时,齐王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成会用一种什么样的眼神看他。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眼中那嫉妒和愤怒的火焰,一定燃烧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灼热。

而此刻的高祖李渊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他首先当然是感到欣慰,因为穷凶极恶的突厥人终于走了,京师长安总算化险为夷了。但是除了欣慰外,李渊肯定也会感到更深的无奈和不安,因为秦王头上的光环更加璀璨了,他对太子的威胁当然也就更大了。

然而,李渊又能怎么办呢?

除了尽其所能对秦王进行制约和防范之外,老皇帝还能做什么呢?毕竟秦王是帝国独一无二的军事王牌,如今边患频仍,只要突厥人的威胁一日不除,秦王就一日不可或缺。虽然李唐王朝并不缺将才,可问题是把兵权交给任何一个异姓将领,李渊都会一百个不放心。退一步说,即便秦王不是帝国的中流砥柱,他也是自己的儿子——掌心是肉,掌背也是肉。只要他没有公然做出夺嫡篡位的举动,李渊就只能苦心孤诣地保持现状,维持平衡。他一方面必须遵循“立嫡以长”的原则,始终维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防止李世民越过雷池;另一方面也要念在秦王长年征战、劳苦功高的分上,给予他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不赞成太子和齐王采取过激的手段对付他。

总而言之,李渊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把一碗水端平。

但是武德七年夏秋之交,我们却赫然发现,老皇帝手上的这碗水正在儿子们日渐升级的政治PK中剧烈颤动……

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突然倾覆。

第三章 玄武门之变

【突厥又来了】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夏末秋初,大唐帝国的边境线上再次燃起烽火。

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自从去年秋天倾巢南侵、无功而返后,顿觉颜面尽失,大为不甘。经过将近一年的养精蓄锐,颉利便再度挥师南下。

这一次,颉利改变了战略。他并不打算再干上次那种看上去气势汹汹、到头来却劳而无功的蠢事,而是在西起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东至幽州(今北京)的数千里战线上,采用“多点进攻、袭扰为主”的战略,专搞打砸抢,捞一把就走,不问仗打得漂不漂亮,只求有没有捞到实惠。这样的战争虽然不像去年那样直接威胁唐朝中枢,但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也着实让唐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东奔西跑、疲于应付,大伤了一回脑筋。

从六月末颉利亲率大军攻击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开始,这场长达一年多的断断续续的骚扰战就拉开了序幕。

七月十二日,李渊对负责起草诏书的侍臣宣布:“突厥人贪得无厌,朕将与其全面开战,从今往后,给突厥人去函不能再以平等的‘国书’形式,而要一律改用‘诏书’和‘敕令’!”

相对于突厥的战略转变,李唐朝廷这次的军事任命也有了微妙的变化。李渊先后把右卫大将军张瑾、安州大都督李靖、行军总管任瑰等人调到前线御敌,而李世民则只是作为后备力量被派驻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防守关中门户。

李世民之所以没有像往常那样被推上第一线,主要原因当然是突厥的这一波入侵并未对唐帝国构成太大的威胁,但同时也表明了李渊的用心,那就是尽可能抑制李世民的锋芒,不让他再出风头。

在前线看不到李世民的身影,这对颉利来讲绝对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