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邦大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观楚国深入敌境八九百里,其间彭越老将军时常袭击其补给,是以粮食供应困难重重,全靠老弱残兵来掌控运输,充分显示项王在人力上已有不及之势。

“如果汉军坚守不动,则楚军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其力量是不会维持太久的。

“况且,万一楚国拥有太大优势,诸侯必然深感不安,将会不约而同的救援汉军。所以楚国愈表现得强盛,愈会让天下诸侯发兵抗拒他的。

“因此长期而言,楚国必不如汉,也必会为汉军所败,这种趋势是相当明显可见的啊!

“如今大王不与万全的汉国打交道,却托付己身于日愈危急的楚国,这是臣最无法了解的地方!

“当然臣并不是认为九江国可以灭亡楚国,而是大王若发兵攻楚,项羽必立刻返回彭城自守,这样一来只要有数个月的时间,汉王就可以完全取得天下。

“如果大王能够提剑举兵协助汉王,汉王也必会封爵裂土予大王,何况九江之地本来便是大王所有的啊!”

直性子的英布对随何的直言非常感动,当场表示:

“寡人愿依照先生的建议。”

强势行动,逼反九江王

然而,随何深知英布心虽动而意未定,因此决定采取更激烈手段以达成目的。

这时候项羽又派使者到九江来催逼英布共同出兵荥阳,以配合全力攻击刘邦的军事行动。

英布不得已,只好和使者召开会议,讨论出兵事宜

随何探听到此消息,立刻率领20人使节团赶往开会地点。

楚使者正在传布项羽指令,责备英布为何迟迟未能发军配合。

随何直入会场,坐在楚使者之上位,大声表示:

“九江王已加入汉军阵营,当然不可能再发兵协助楚军了!”

英布当场愕然,不知如何应变。

项羽使节团大怒,立刻起身离开会场。

随何随即向英布表示:

“事情已决定了,请立刻杀掉楚军使者,莫让他回去泄露军机,并且请求汉王助您对抗楚军。”

事情已无法延迟和挽回,即使杀了随何也很难解开项羽的怀疑,因此英布只好决心依计划而行。

于是他下令杀害楚国使节团,正式起兵加入汉军阵营,准备和楚军作战。

随何在达成任务后,也立刻启程返回荥阳述职。

楚军击破九江军,英布投奔刘邦

项羽在获知九江王英布造反后,非常愤怒,但由于自己即将攻打荥阳,无法分身,乃派出楚军团长老项声联同楚军嫡系军团中首席猛将龙且,率军攻打九江。

龙且的勇猛不亚于英布,而且统率大军的经验丰富,一向是项羽最倚重的将领,也是楚军团中少数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

龙且的特遣部队有5万,比起六地的1万多英布部队,在人数上有压倒性优势。

英布也迅速向各地集结兵力,但九江一直是楚国统辖地区,各地长老和将领对英布叛楚深不以为然,所以大多未能立即响应,有些甚至公开倒向龙且的军团。

由于手中掌握的只有1万多直属部队,英布知道自己无法坚守六地,所以立刻派遣使者到荥阳,准备率军投奔刘邦。

刘邦在随何的建议下,立即派遣军队去迎接英布到荥阳来。

英布虽亲自率军迎战龙且,但敌众我寡,数个月后,楚军已兵临六地城下。英布只好率直属部队突围而出,直奔荥阳,其妻子及家人在仓皇中均未能及时撤出。

随何也遵守约定,亲自冒险来援救英布,在楚军的搜捕和追赶下,他们由小路退回汉军阵营。

12月中,英布到达汉营,刘邦此时正在洗脚,一听说英布到,不假思索便立刻召见他,这也是刘邦一向大而化之、不讲繁文缛节的作风。

但出身低微的英布,成名以后对于别人尊重自己与否最为敏感,他无法想像刘邦会在这种不正式的场合接见像他这么重要的诸侯,而且还在洗着那只“臭脚”。

“士可杀不可辱”,英布对刘邦轻率的亲和作风极为不满,又想到自己已山穷水尽、虎落平阳,不禁掉下了“英雄泪”。于是他决心自杀,以明“不受欺侮”之志气。

随何素来深知刘邦的作风,对此倒是一点也不惊慌。

于是他带着英布告别了刘邦,住进为英布特别准备的行馆。

到达行馆一看,又让英布大为吃惊,因为所有的御帐。饮食,仆人,完全都和刘邦自己享有的一模一样。显然刘邦对待自己完全平等,并不以臣属礼节相待,刚才轻率的接见,正表示刘邦视自己如同亲兄弟一般,所以彻底免除了俗世之礼。

英布思及此处,又再度感动得“英雄泪”直淌而下。

随何知道英布已然心服,乃说动他派使者进入九江,招募反项羽人马以共襄大事。

这时,项羽已派个性温和的项伯代替龙且处理九江国安抚事宜。

项伯尽量缩小打击范围,除将英布妻子家人全部斩杀外,其余人等尽皆赦免,九江国因此很快又安定了下来。

但英布使者到达后,仍集结了与之关系较密切的友人。幸臣数千人,刘邦更拨出数万兵力,由英布率领而驻守于成皋。

英布亲人全部被杀,和英布有姻亲关系的衡山王吴芮也大为不安,九江国虽暂时恢复平静,但江南地区和项羽政权间的关系却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恢复封建政策的正反思辩

英布归顺,使刘邦正式成了众诸侯的名义领袖。

但楚军兵力上仍有明显优势。

刘邦联盟的管辖地区较大,兵力分散,让亲自在前线领导抗争的刘邦十分头痛。

楚军在准备总攻击之前,打算先行扰乱汉军补给体系,如同巨鹿之战前的策略。

所以项羽不断派遣游击队攻打汉军运输的甬道,造成驻守各地的汉军常有断粮的恐惧。

刘邦正为力量无法有效集结而深感烦恼。

此时,郦食其建议刘邦恢复封建体制,将刘邦和诸侯间关系正式化。

郦食其表示:

“昔日商汤讨伐夏舛,封夏舛之后代于杞;周武王伐殷纣王,封其后代于宋。但秦国却不懂得这一道理,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诸侯的后代臣民均无立锥之地。

“陛下若能再立六国之后,其君臣、百姓必皆感激陛下之德行,绝对会自愿归属于陛下。一旦德义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称霸成为诸侯共王,那怕楚国不臣服呢?”

刘邦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便下令郦食其带着汉王印缓。行使六国,集结诸侯旧势力以共同对抗楚国的压力。

郦食其前去准备的时候,正好张良外游归来。

有烦恼的时候着听到张良回来,是刘邦最为高兴的事了,因此即使是正在吃饭的时候,刘邦仍迫不及待地立刻召见张良。

“子房啊,刚刚有客卿提了一个对抗楚国力量的策略,你来替我评估一下它的可行性吧!”

接着便将郦食其的建议,详细告诉张良。

没想到张良却笑着表示:

“是谁为陛下出此主意的呢?按照这个计划去进行,陛下之大势去矣!”

刘邦傻眼了,问道:

“为什么呢?”

张良说:“请借用桌前的筷子,我来为大王作个说明。昔日商汤、周武分封舛、纣后代,是因为他们评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控制这些后代的命运生死。如今大王自己估量能够在这方面和项羽竞争吗?此不可一也。

“周武王入殷京时,曾为商容洗雪冤屈,释放在监牢中的箕子,祭祀为国忠诚、进谏纣王被杀的比干,这些有力的政治号召,陛下目前有没有呢?此不可二也。

“武王进入殷京后,立刻散发巨桥谷仓的存粮,并以鹿台的金钱财宝赈济穷人。由于殷纣王的暴政,使周武王可以大量施恩于百姓,如今陛下可有这种机会?此不可三也。

“讨伐殷纣王后,周武王之所以分封诸侯,是因为天下业已太平,所以能收回干戈以示天下不再用兵,这点陛下能做到吗?此其不可四也。

“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在华山之东设有马场,表示天下无事,从此无为而治,陛下也能够做到吗?此其不可五也。

“周武王并且放牛于桃村之西,以表示从此不用再运输粮食,不用再征民于劳役,这点陛下能做到吗?此其不可六也。

“如今天下游士离其亲人,抛弃祖产,解放族人,跟随陛下一起争逐天下,无非想建立功劳,以获得咫尺之封地啊!倘若陛下复立六国诸侯之后,天下游士必各归其主、回到故里,陛下的人才将因而流散,还有谁愿意和陛下共争天下呢?此其不可七也。

“再者,楚国在军事上仍为当前强国,谁能保证新立的六国之后不会反过来唯其马首是瞻,那时候陛下能得到谁的臣服?此其不可八也。

“有此八不利,陛下若用客卿之建议,臣料想陛下之大事去也。”

这下把刘邦听得目瞪口呆,饭也吃不下了,赌气般地表示:

“又是这个竖儒,专出馊主意,几乎败我大事也!”

立刻下令取消郦食其的任务。

离间计撼动项羽班底

但楚军迫境的压力仍愈来愈强,张良也提不出什么有力的解决办法。

面对刘邦的烦恼,张良经常只平静地表示:

“再忍耐一会儿吧!”

“会发生的就是会发生,不会发生的便不会发生,撑下去,看着办吧!”

但对荥阳的态势.刘邦是愈来愈担心,他想着:

“总得做点事吧!”

郦食其、张良都提不出积极建议,刘邦只好找陈平商议。

刘邦问陈平:

“天下纷纷,到底什么时候才安定得下来呢?”

陈平自然了解刘邦的意思是在问如何才能赢得对项羽的抗争。

由于在项羽阵营里曾待过一段时间,陈平对项羽阵营的情形倒有相当深的了解。

陈平于是透露他日思夜想的计策:

“项王真正可以倚为班底的骨鲠大臣不多,不过是亚父(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等数人耳。

“大王如果能捐出数万斤金,以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之关系,增加他们之间的猜忌,便可彻底摧毁项王的力量。

“项王之为人一向耳根软,心意不坚,容易听信谗言,如此一来其内部将自相残杀,我们可乘乱而举兵攻之,楚国必破矣!”

刘邦颇认同陈平的策略,当场便赠送4万斤金给陈平,任由他自己使用规划,不必向刘邦作报告。

像陈平这种外表够帅、心思够密、计策够毒的人,的确才是最优异的情报组织头子。

间谍行事,必须完全秘密,因此也只有像刘邦这样相信陈平的做法,才能让情报组织完全发挥其功能。

楚汉相争情势逆转的关键.便在这个策略上。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柔能克刚,以天下至柔的道理,方能驾驭天下至坚的东西。道体至柔,至柔至于无有,此无有则无所不入,因而“道”是无微不入、无所不至的。老子因而确信地表示,吾是以知无为而无所不为,这对天下是最有益的。此即所谓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而天下人真正懂得这种道理的少之又少。

老子学说中所谓的顺其自然,绝非放任或大胆妄为,反而是要更小心审慎地体察自然之道。凡是自然中的春、夏。秋、冬的循环,阴阳五行的变化,阴阳晴雨的交错,生物成长中的质变和蜕变,食物链中的相生相克,都须仔细觉察自然变化和人事变化间的关系。道乃天下之至柔,顺乎此自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