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莽有四个儿子,从大到小依次是:王宇、王获、王安、王临。其中,老大和老二被逼自杀了,王安吓疯了,只有立老四王临为太子(现在还不是让他死的时候)。
亲生骨肉如此,王莽的妻子王氏早就哭瞎了双眼,现在成了瞎眼皇后。
在登基大典上,工作人员宣读完策文之后,王莽发表重要讲话。
他亲自拉着年仅5岁的刘婴的手,痛哭不止,泪流满面,哽咽着说:“当年周公辅政,成王长大后便还政了。我本来也想效法周公,无奈天命难违,不登皇帝大位不行啊!”
至此,王莽像变魔术一样,走完了篡汉的四步,把天下玩到了自己手里。
王莽是个蹩脚的政治演员
王莽登基即把刘婴废黜为“安定公”,以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等五个县的百里之地、万户之民为食邑。
但是,王莽害怕节外生枝,并不让刘婴到封地去,而是把原大鸿胪府改为安定公府,把刘婴严密关押在里面,不准所有家人、佣仆等与他见面,只是饿了给他点饭吃。
这其实就是监禁。
自王莽称帝到被砍,刘婴过着不见天日的囚徒生活,前后达15年。
太皇太后王政君自王莽登基时就基本没戏了。不过,王莽念她这块大抹桌布毕竟用得时间太长,也可能一时拿不准她到底还有没有用,就削去她的所有汉室封号,称之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为了怕她想念老公元帝和孩子,王莽把她和元帝的寝宫扒了另建,取名叫长寿宫。
公元13年,王政君带着“汉家老寡妇”的自称,结束了六十多年的听政生涯,在悔痛中死去,终年84岁。
还有王莽的女儿、18岁的安定太后,其实她妈才是皇后,这不是骂人吗?
为了避免太过尴尬,王莽命令她立即改称“黄皇室主”,深居宫中好好守寡,以后不准再跟刘氏宗室结婚。
王莽一生干了两件事,像两根绳索一样把他结结实实地捆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一件是“携诈代汉”,另一件就是“欺民新政”。
这第二件事也是他的心血之作。为了损天下以利己,同时还留下好名声,他疯狂地推行所谓的“新政”,最后在玩火中自焚。
王莽代汉时,为了证明新朝政权是承天受命的合法政权,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更是为了自己心里的阴暗目的,他组织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制活动。
这种改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方方面面,大致如下:
1.宣布实行“王田”“私属”。全国土地改为国家所有,不得买卖,称为“王田”,规定人户占田限额,超过分出。奴婢为“私属”,不得买卖。
2.施行“五均”“六管”。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价格并征收工商业税。“六管”则是国家管理盐、铁、酒、铸币、名山大泽和五均赊贷。
3.改革币制。废除汉铸五铢钱,先后四次改革,发行5种币材6类共有28种交换比值的新莽货币。
4.改革汉官制。增设新官位,改变汉官名。
5.制作具有新莽色彩的礼乐。
此外,王莽还对州郡县的名称,对京城、宫殿甚至城门的名称作较大变动,还对边境少数民族首领的名称、官号和玺印大加改变。
对上面的这些措施,除了把玩者的虚伪、贪婪和狡诈,看不到一点儿人的智慧。
这些措施表面看来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实际上是极端自私的,是取天下利归己所有,遭到天下人的反对;是严重违反和疯狂挑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混乱和倒退;是极其荒诞的,是劳民伤财的,留下历史的笑柄。
王莽的上述改制措施,没有一项是成功的,相反,取得了另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除了他本人及其身边核心利益集团外,所有的人都强烈反对。
他按照自己的意图精心设计这个世界,却导致整个国政民生一塌糊涂,自己也落个人人喊打。
他本来想手握国柄,同时保留最高级别伪君子的职称,再玩天下人一把,却被历史涮了一下,开了个大玩笑。
这有点像伟大的列宁说的,他“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
这时的王莽像个愚笨又固执的演员,不顾观众强烈地喝倒彩,非要站在政治舞台中央扭来扭去。
观众退票不成,不得不看他表演,又见他表演得这么滥,就认定他是有意来圈钱的。
观众都是花了高价(身家命运和国家前途)买票的,见这个演员这样玩大家,极为愤怒,骂着、喊着,还直往舞台上扔东西——要王莽下台!
王莽演员上得台来如此艰难,当然赖着不想下去,于是,全场的观众(全国人民)都恼了!
看那边,有几个火气大的挽起袖子冲上台,非要砍他。
王莽的“欺民新政”之所以很容易就招来四面八方的反对,当然是有原因的。
大家要注意的是,原因并不在于他篡汉。
前汉政权经过王氏外戚半个多世纪的折腾,到王莽时就已经病入膏肓了,全国人民都希望改变国政荒芜、民生凋敝的局面。
王莽篡汉的手段虽然过于卑鄙,但很能忽悠人,当时一般人还看不出来。
如果他登基后痛改前非,革弊布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很可能大家不再计较他的前科,大家还是希望他真正能带领国家走正道,带领老百姓过好日子。
当然,他要是真这么做,也是会得到老百姓拥护的,不至于辛辛苦苦抢来位子坐了那么多年,当时人人喊打,事后没人承认。
大家为什么都骂他
首先,王莽没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是一心为了自己。
换句话说,他登台演出纯粹为了圈钱,毫不顾及观众的感受。
他制定实施的王田和奴婢政策,打的旗号是增加国库收入,维护百姓利益,其实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豪强地主,除了多向官府交钱外,其他好处没有,只觉得自己被忽悠了。
这从公元9年颁布起仅三年就告吹,税收则由“什一而税”达到“实什税五也”,税率提高了4倍,奴婢的口钱则增加30倍,达到每人每年3600文。
这两项政策遭到所有人的反对。
从公元7年居摄到23年玩完,在这十多年间,王莽四次下诏改革币制,五次下诏重申币制命令和禁止民间私铸货币的严刑峻法,通过频繁变化币值、使用廉价币材、货币贬值等办法,辅助以必要的威逼、酷刑等强制手段,把老百姓的财富一步步、一点点哄骗到自己手里。
王莽代汉后一直想抹去人们头脑中对刘氏王朝的印记,在各种社会政治生活中打上新莽王朝的色彩,以便历史留名。
当时的繁体“刘”字由卯、金、刀三个部分组成,这其实与货币毫无关系,但王莽要大做文章。
他认为,当时流通的货币是五铢钱、契刀、错刀等,大家往往通称金刀,要是大家都不用它们,不就等于脑子里不再想着刘氏汉朝了吗?
他宣布,金银收归国有,不准兑换;废除汉朝的货币,代之以新莽货币。
这种新莽货币经过一次次贬值和使用劣质币材,形成“5物6名28品”的系列。
所谓“5物”是金、银、铜、龟甲、贝壳5种不同的币材;6名就是6种货币的名称,即黄金、银货、龟币、贝币、布、泉;28品则是28种货币交换的比值。
大家看好了,这种货币体系如此复杂混乱,连王莽自己也说不明白,只有极少数负责操作此事的心腹才是内行。
新莽货币,本应与历代的货币一样,既能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又方便老百姓使用,现在却是让大家看着都晕。
这没关系,我的这一把,玩的就是让你晕,乖乖掏腰包就是了。
这样,王莽通过暗夺、明抢、哄骗等几招,成功地把社会经济搞得乱成一锅粥,自己和极少数权贵的财富则呈几何倍级迅速增长。
后来,有人跑上台来把他砍死时,一翻他兜里,还有60万斤黄金!
王莽被骂的第二个原因是用人失败。
他为了登基和坐稳皇位,用的绝大多数是无德无才之辈。
这些家伙只会干两件事:一是忠于王莽以谋取进身之道;二是敲诈勒索以中饱私囊。而那些有德有才有抱负的人(如刘秀),则报国无门,没有用武之地。
翻翻历史就会发现,那些一心想当一哥,又不懂这个道理的人,注定只是个过客。
大家来看看王莽的用人之道。
他由自己用的人捧上台,又毁在这些人的手里,是个很值得思考的历史宿命。
前面说了,王莽把哀章伪造的铜柜当做受命代汉的符瑞。其实,他比谁都知道,这玩意儿其实也不过就是个普通物件。
但是,他有决心、有信心就用这个玩意儿,把全国干部群众欺骗到底。
他按照哀章的这个符瑞,封拜大臣11人,组成新朝朝廷的核心领导班子:
在这个班子中,王舜、平晏、刘歆、甄邯、王寻、王邑、甄丰、孙建等8人,本来就是老班子成员,是王莽的心腹爪牙。他们早就有思想准备,一见王莽的任命,立即走马上任。
哀章则兴奋极了!
他心想自己不过是一个游学京城的混混,昨天还在为不知道下一个该忽悠谁,下一顿饭在哪儿吃发愁。今天,完全拜托这虚伪、凶残和无耻的政治生态,靠自己略施小计,便平步青云到国家的领导核心,难道还不是凭空捡了个天大的便宜?难道还不让人睡觉都笑醒?
哀章内心有说不尽的欣喜:当官原来如此简单!
他得知王莽组建新班子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怕王莽反悔,没等公家发服装,自己迅速做了一套官服,主动上朝谢恩,立即走马上任。
只是王兴、王盛两个名字,本来就是哀章胡诌的,朝廷的任命文书下达后自然无人反应。
哀章当然也不敢说明真相,只有在背地里捂着嘴偷笑。
王莽当一哥心切,为了“大局”,加派人手到处寻访“王兴”“王盛”,说只要名字相符,无论他正在干什么,赶快过来当领导。
这并不难。工作人员四处查找,很快有了:京城有个看门的,名叫王兴;有个卖大饼的,名叫王胜。王莽生怕这两个人不跟自己玩,赶紧安排有关部门给二王发服装,召他俩上朝议政,拜为将军。
二王一头雾水,由升斗小民一下子成为朝中显贵,感到这荣华富贵来得实在措手不及!他俩凭空位极人臣,怕自己是在做梦,咬咬嘴唇、掐掐胳膊都很痛,知道这就是真的,连忙上朝做官。
距今八十多年前,有一位史家对此不由得感叹道:天落馒头狗造化。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把德才兼无之辈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把他们使用好,王莽大力改变前汉的组织人事制度,建立起让缺德无才之辈迅速成长、让德才兼备之人毫无机会的新莽官爵体系。
他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增加新官职,让更多的人有腐败的机会,同时使国家机器大幅度地提高运转成本,降低运转效率;
二是改变汉官名,大家不习惯、不方便没关系,关键是让大家尽量忘掉刘汉,记住新莽。
王莽从中央到地方大量增设新官职。
比如,在中直机关设置4辅、3公、4将、9卿和6监,增设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等岗位;地方上则分全国为9州、125郡、2203个县,大量增设副职。
公元12年,王莽信誓旦旦地宣布要大封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