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拢湓滏告福苟琳呒涔叵担耙锊痪搿!笨梢钥闯觯茏⒁馕恼碌纳腥恕K谖纳洗印袄寐弊颉熬爻E”,这其实不仅仅是由于年龄增长、多历变故而逐渐趋向平稳,更是顺应了时代的变化,意图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新的立足点。

侯方域聪捷又有悟性,他不忘明朝,又不能不表面上顺从清朝,这是他的软弱性。所以他不能成为夏允彝、吴应箕、陈子龙那样的烈士。

吴伟业有一首《怀古兼吊侯朝宗》:

〖河洛风尘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

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

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

死生终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两人的悔恨如出一辙。

如今,秦淮河畔“媚香楼”还在,座落在金陵栖霞山上,那座“桃花扇亭”每年都会在桃花一片灿烂里陪春风笑一程。只是,“问秦淮旧日窗寮,当年粉黛,何处吹萧?白鸟飘飘,渌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四 董小宛与冒襄】

董小宛原名叫董白,字青莲,是苏州“董家绣庄”的大小姐。董家乃是苏绣世家,到董小宛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活计做得极其精细,多少达官贵人欲求一副刺绣而不得。后来董家没落,董白不得已才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笑,改名小宛。她天资巧慧,自幼学得家传刺绣之法,在秦淮河上有“针神曲圣”之称,说的便是她不但曲子唱得好,擅长抚琴,更是擅长刺绣。

『注:其实董小宛多才多艺,她还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传江南。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均为她所创制,董小宛因此还被列入古代十大名厨之中。』

因为容貌秀丽,气质超尘脱俗,董小宛很快就在秦淮河出了名。

“复社四公子”中的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江苏如皋人,幼有俊才,负时誉,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才子。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冒襄来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在闲谈中,他听到方以智、侯方域对董小宛赞不绝口,不禁对这位传说中的冰清玉洁的“冷美人”大感好奇。冒襄已经是屡试屡败,这次也名落孙山。冒襄在沮丧中,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董小宛。不料董小宛已经受人之邀游太湖去了。

之后冒襄又接连去了好几次,都无缘见到董小宛,直到准备离开金陵的前夕,冒襄由方以智引见,终于得以与董小宛相晤。

这是一个深秋的寒夜,董小宛刚刚参加酒宴归来,正微带醉意斜倚在床头。见来了客人,她想挣扎着起身,无奈酒力未散,坐起来都有些摇晃。冒襄自我介绍后,董小宛称赞说:“早闻四公子大名,心中倾佩已久!冒公子果然是异人!异人!”

之后董小宛话语不多,冒襄见她娇弱不堪,怜惜伊人酒后神倦,坐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离去。就是这半个时辰的交谈,却使董小宛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冒襄在他《影梅庵忆语》中记录了与董小宛的初次见面:“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余惊爱之。惜其倦,遂别归。此良晤之始也。”但这个事后,冒襄并没有对董小宛动真情。

董小宛其实早已经从李香君处听说了冒襄的才名,和许多秦淮女子一样,她心中企慕不已。此时董小宛才十六岁,是秦淮乐籍即南礼部教坊司的官方歌会,正希望脱籍择婿。而复社名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正二十九岁,当是合式的人选。自从那一次见面后,她便开始了对冒襄的期盼和含而不露的追求。虽然董小宛多次向冒襄表示过倾慕,但均未得到他的首肯。后来众人才知道,风流多情的冒襄早已属意吴门名妓陈圆圆。

董小宛仍然很倔强地保持着身体的洁净,对南京城朱统领的威势不屑一顾,拂袖而去,蛰居苏州。秦淮八艳中,董小宛最像一个女人,她的一生郁结着很多“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痴情。在她身上也有爱国的情怀,却不似柳如是、李香君那般彰显,她更多地保留着一颗多情的女儿心,更多地为自己的爱寻觅,等待,守候。

第二年春天,冒襄顺路苏州访董小宛,却又听说她陪钱谦益、吴伟业游览西湖去了,而且准备游完西湖再转道黄山观赏奇峰苍松,不知何时方能归来。吴伟业有一首诗写董小宛穿白夹衣游黄山:“细毂春郊斗画裙,卷帘都道不如君。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极力赞叹董小宛的艳丽风采。

到了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冒辟疆因省亲湖南再到苏州半塘,想会见董小宛,但董小宛这时仍滞留黄山。

董小宛藏在黄山一年,大概名山佳丽风光能为自己增色?正像吴伟业诗中所描述的那样,黄山丹崖绿树、奇石古松际,飘浮淡淡白云间,小宛穿着细柔白缎夹袄,彩色画裙,年轻风采动人,谁人能比得上她?黄山,增加了她在情人心目中的份量?

也就是在这一年,冒襄与陈圆圆“订嫁娶之约”。但不久后,陈圆圆意外被选入皇宫。陈圆圆惊慌下求冒襄出面周旋,冒襄不敢得罪权贵,眼看着陈圆圆被抬进了皇宫。佳人远去,加上科场失意,冒襄怅然若失,怀着悒郁的心情只身雇舟前往虎丘,打算独自去践曾经与陈圆圆许下的虎丘之约。

小舟沿着半塘河缓缓而行,到半塘的时候,冒襄突然想起董小宛就住在此处,于是立即前去寻访。

与上次一样,董小宛也是斜卧床头,只是上次带着淡淡的笑容,这次却是满脸的凄怆,一副心力交瘁的样子。冒襄大有同病相怜之感,满怀同情地将她宽慰一番,并且说了自己寻访佳人不遇的经过。董小宛露出一丝歉意和欣慰。见她病体虚弱,冒辟疆几次提出早早归去,董小宛却殷勤挽留,两人直谈到深夜才分手。

冒襄不知道董小宛移居苏州半塘后,闭门谢客,专等冒襄。这份痴情的劲儿恐怕是一般俗女子无法企及的,爱之深切一览无余。

第二天一早,冒襄忍不住又雇舟来到董小宛家,两人并没有约定,董小宛却笑盈盈地站在门外相迎。一夜之间病竟好了大半,也似乎料定冒襄今天会来。董小宛将冒襄迎进了屋,奉上茶,小宛幽幽地自言自语道:“此番公子前来,妾身的病竟然不药而愈,看来与公子定有宿缘,万望公子不弃!”冒襄听了不甚欢喜,又怕对方是一时之兴,便探试道:“小生与姑娘交浅言少,姑娘难道不为此话后悔吗?”

董小宛心意坚定地说:“风尘打滚,阅人不少,如蒙公子不弃,妾身算是跟定公子了!”冒襄刚刚痛失陈圆圆,又得美人青睐,兴奋得一把搂住她。

之后,通过柳如是和钱谦益从中周旋担保,冒襄终于以三千两银子的代价将董小宛赎身,历经沧桑变故的董小宛终于如愿以偿。董小宛嫁给冒襄以后就来到江苏如皋(位于长江北岸,离江岸约35公里处,与江阴相对)的水绘园。

冒家十分通情达理,顺利地接受了董小宛这位青楼出身的侍妾。这时冒襄的父亲已从襄阳辞官归家,一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冒襄的原配妻子秦氏体弱多病,董小宛便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理家主事的担子来,恭敬柔顺地侍奉公婆及大妇,悉心照料秦氏所生二男一女。冒家的全部帐目出入全由她经手,她料理的清清楚楚,从不私瞒银两。董小宛还烧得一手好菜,善做各种点心及腊味,使冒家老少大饱口福,在众人的交口称赞中,董小宛得到了无限的满足。

董小宛是秦淮八艳中最温婉灵性的女子,她做了一个女子所能做的一切,她的付出是痛苦的,也是甜蜜的。这是一种华丽的哀伤,是一种夺目悠远的无悔。

但好景不长。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冒襄在如皋得知北京陷落、崇祯上吊的消息。当时人心惶恐,当地士绅担心江北不保,纷纷离开了如皋,但冒襄一家却留下未走,一直到听说当地明军即将哗变时他们才离开。冒襄一家四处逃亡、颠沛流离,大部分财产流失殆尽;好不容易回到劫后的家园,却又缺米少柴,日子变得十分艰难,多亏董小宛精打细算,才勉强维持着全家的生活。

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北京写信给他,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特荐”他。但冒襄以痼疾“坚辞”。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他坚辞不赴。冒襄一生以明朝遗民自居,淡泊明志,这是他最闪亮的地方。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如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即其一例。

明亡后冒家生活艰难,冒襄大病了三次,全靠董小宛悉心照顾才保住了性命。这种劳累的生活,最终吞噬了董小宛年轻的生命。在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初二,一代名妓董小宛病死在水绘园影梅庵家中,年仅二十八岁。

冒襄作《影梅庵忆语》二千四百言以哭之,家人和亲友都哀悼不胜。《影梅庵忆语》云:“姬在别室四月,荆人捞之归。入门,吾母太恭人与荆人见而爱异之,加以殊眷。幼姑长姊,尤珍重相亲,谓其德行举止,均异常大,而姬之侍左右,服劳承旨,较婢仆有加无已。烹茗剥果,必手进。开眉解意,爬背喻痒。当大寒暑,必拱立坐隅,强之坐饮食,旋坐旋饮食旋起,执役拱立如初。越九年,与荆人无一言枘凿。”

这是董小宛从良后与冒襄一家的家庭关系。《影梅庵忆语》又云:“余每课两儿文,不称意,加夏楚,姬必督改之,改削成章,庄书以进,至夜不懈。至于视众御下,慈让不遑,咸感其惠。”这是董小宛教育子弟、管理家务的情况。

《影梅庵忆语》还说到冒襄几次大病,全赖董小宛侍候照顾,例如有一次大病一百五十天,“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摩;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鹿鹿永夜,无形无声,皆存视听。汤药手口交进,下至粪秽,皆接以目鼻,细察色味,以为忧喜。日食粗粝一餐,吁天稽首外,唯跪立我前,温慰曲说,以求我之破颜。余病失常性,时发爆怒,诟谇之至,色不稍忤,越五月如一日。每见姬星靥如蜡,弱骨如柴,吾母太恭人及荆妻怜之感之,愿代假一息。姬曰:‘竭我心力以殉夫子,夫子生而余死犹生也。’”

董小宛的这几句话,体现出她对冒襄的深厚感情。冒襄在《影梅庵忆语》通篇中都称她为“姬”,就是妾的意思。冒襄的《影梅庵忆语》,写他和董小宛的同居生活,缠绵悱恻,是颇为著名的笔记文章。然而,在董小宛活着的时候,冒襄对她的感情远远比不上他在《影梅庵忆语》中写得那么动人。一个女子一生的痴爱以及伴随而来的苦难,换来的《影梅庵忆语》真的不过是一册微而又薄的纪念。

许多后世传奇都将顺治皇帝眷恋的董鄂妃说成是董小宛,其实据《清史稿》中的后妃传记载,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董小宛去世的时候,祖籍在辽宁佟佳江流域的董鄂氏才年满十三岁。顺治十年,十五岁的董鄂氏入选秀女,被指配给了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的第十一个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