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55}《熹宗实录》,卷六十。

{156}《熹宗实录》,卷六十一。

{157}《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58}《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59}《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60}汪楫:《崇祯长编》,卷九。

{161}{162}汪楫:《崇祯长编》,卷十四。

{163}《周忠介公烬余集》(周顺昌),卷四,附录,周茂兰鸣冤疏。

{164}以上叙述,并见《酌中志》,卷四,恭纪今上瑞征第四,卷八,两朝椒难纪略。

{165}同上,卷四,恭纪今上瑞征第四。

{166}{167}《崇祯长编》,卷一。

{168}文秉:《烈皇小识》,序。

{169}{170}《烈皇小识》,卷一。

{171}{172}《国榷》,卷八十八,天启七年十一月。

{173}《烈皇小识》,卷一。

{174}《崇祯长编》,卷十二。

{175}《崇祯长编》,卷四十五。

{176}《明清史讲义》。

{177}《烈皇小识》,卷一。

{178}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之十二,崇祯九年丙子,陈启新疏三大病根。

{179}以上袁崇焕事及引文,均见《烈皇小识》,卷一。

{180}《三垣笔记》,中,崇祯。

{181}《烈皇小识》,序。

{182}《烈皇小识》,卷八。

{183}《烈皇小识》,卷三。

{184}《春明梦余录》,卷四十八,都察院。

{185}《烈皇小识》,卷二。

{186}{187}{188}《烈皇小识》,卷四。

{189}《明季北略》,论明季致乱之由。

{190}史惇:《恸余杂记》,东林经济。

{191}《明季北略》,流寇大略。

{192}《明史》记为崇祯十二年至十三年之间事。此处因叙事材料引自《明季北略》,故从之。但《明史》说似更合理,盖因十一年自成大败于洪承畴,仅以十八骑逃至商洛山中,里面没有李岩。

{193}以上叙述,据《明季北略》,李岩归自成。

{194}《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195}《明季北略》,陕贼剿降略尽。

{196}以上据《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五,锦宁战守。

{197}{198}《清史稿》,列传二十四。

{199}《清史稿》,列传五,诸王四。

{200}《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祯十七年甲申,风变地震。

{20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祯十七年甲申,元旦文武乱朝班。

{202}《明季北略》,卷之十五,崇祯十二年乙卯,王承恩哭梦。

{203}《流寇长编》,卷十七,崇祯十七年正月庚寅。

{204}《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祯十七年甲申,初十徵戚珰助饷。

{205}《甲申纪事》。

{206}《三垣笔记》,中,崇祯。

{207}《明史》,列传第二。

{208}《三垣笔记》,中,崇祯。

{209}《明季北略》,卷之二十,李明睿议南迁。

{210}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第四章,《北京的陷落,南迁之议》。

{21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附记南迁得失。

{212}南迁之议,见诸多书,如《明季遗闻》《明季北略》《国榷》《烈皇小识》《绥寇纪略》《甲申传信录》《三垣笔记》《牧斋有学集》等等,但各家所记,在时间与细节上颇为不一,致有人对此事的经过,整体加以怀疑,谈迁《国榷》即引杨士聪之说:“邦华等未尝具疏,亦未尝奉明旨,他人何由而沮之。坊刻数本皆称光时亨沮之,厥后爰书以此而成。”我的看法,彼时危在旦夕,一切混乱,秩序荡然,这种情况下,造成史实细节的不确定(档案失佚无所本,而多由口口相传的方式被追述,比如杨士聪指出的,谁都不曾见过李邦华的那份奏疏)是很正常的。类似的例子,曹化淳究竟开的哪座城门,各家记述也不一。对于这种非常时刻之下的历史记述,态度上有一定保留,可以,但像杨士聪那样一笔抹杀却又不必。

{213}吴伟业:《绥寇纪略》,补遗中,虞渊沉下。

{214}《甲申纪事》。

{215}《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六报贼焚十二陵。

{216}《甲申纪事》。

{217}《烈皇小识》,卷八。

{218}{219}《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七贼围京。

{220}《甲申纪事》。

{22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八日申刻外城陷。

{222}《流寇长编》,卷十七,崇祯十七年三月甲辰。

{223}《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八夜周皇后缢坤宁宫。

{224}《甲申纪事》。

{225}各家文字不一,撮其要者如是。

{226}《北归记》。

{227}《明季北略》,卷之二十,李自成入北京城。

{228}{229}《烈皇小识》,卷八。

{230}《明季北略》,卷之二十,李自成入北京城。

{231}《国榷》,卷一百,思宗崇祯十七年。

{232}{233}《甲申纪事》。

{234}{235}《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奸淫。

{236}《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四月三十日自成西奔。

{237}《甲申纪事》。

{238}《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四月三十日自成西奔。

{239}《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吴三桂请兵始末。

后记

写明朝,在我首先是“有趣”。这是我个人对历史的介入点。人们对一段历史的重视程度,一般与其盛弱兴衰的面目成正比。这再正常不过,反映了历史的功利的一面。历史本来就是功利的,“以史为鉴”这句话所以成立,即因它后面的功利逻辑被普遍认可。一般中国人,对了解汉唐以及康雍乾时期的清朝,肯定更为热心,因为它们强盛,最能满足我们光荣与自豪的感情。不过,历史比较好玩、有嚼头、耐人琢磨、发人深思的段落,通常不在强盛期。例如:魏晋和两宋相较先前的汉唐,都有些虚弱、绵软;然而,魏晋的情形比两汉有趣得多,两宋的内容其实也比唐代丰富,似乎都更能产出异样的思想与人物。以明朝的国势,在中国历史上,也算一个收缩期。单就版图看,跟之前的元朝、之后的清朝比,实在小得可怜。二百七十八年中,处境一直窝囊,休说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大军动辄随意进出,摇撼京城,就是数千人、几百人的倭寇,也能够纵横东南为所欲为。明朝对于我们也许不是一个扬眉吐气的时代,然而它的意义,却只有两三个朝代堪比。它是中国帝制的晚期,文化上有一种集大成和尘埃落定的味道;同时,中国向近代的转型,不始自清末,实从明代开始。因此,明朝虽不显赫,却韵味十足。从二十年前选定明代文学为毕业论文题目起,我对明代的阅读即不曾中断,愈陷愈深,作为业余爱好延续至今。如今写此书,与职业、饭碗、职称无关,纯由兴趣来。

本书动笔的真正时间,应该追溯到2004年的夏秋。当时写了朱元璋,以《太祖元璋》为题呈交《大家》杂志副主编李锦雯女士,承不弃,于翌年第一期发表出来。原本,我尚无持续和集中从事这方面写作的计划,只是觉得兴之所至时,不妨写一点,下一篇还根本不知何时才会动笔。不久,敦煌文艺出版社物色类似的选题,找到李国文老师。国文老师因为看过《太祖元璋》,有不错的印象,乃以鼓励后进的热情,专门垂电,为我和敦煌文艺出版社牵线。在此,要向国文老师致以诚切谢意,若非他的推动,本书至今恐怕还只是装在我自己肚子里。

写了将近一年,基本每日不辍,保持着一二千字的进度,不徐不疾,慢慢也就积至四十万字。这当中,来自朋友的关问,使写作一直有愉悦的心境。

边写边改。写着后面,同时改着前面——总是发现有可改之处,将来肯定还是如此。

除《太祖元璋》外,朱棣和朱厚熜两部分,也已单独拿出来,由《钟山》杂志发表。朱厚照的一个片段,也在《长城》杂志发表。在此,向两家杂志主编贾兄梦炜、李兄秀龙致谢。

敦煌文艺出版社张兄国强作为本书责任编辑,阅校甚细,指谬纠误,于其他技术层面,献力更多,令人铭心难忘。

脱稿,付梓,二十年的一个心愿,算是了结。感谢所有支持了我的师友。

李洁非

2006年国庆日凌晨,云趣园家中

【由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