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那片大漠,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与目标,因而,他们只能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直转圈。人生就是一段旅途,我们必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行方向,这一点至关重要。冯友兰先生也有同感,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立定一个志向,要做一个大人物。”所谓的大人物,冯老给出了他自己的解释:“并不是一定非做主席不可。无论做一个什么角色都是没关系的,只要所做的事,对于社会有益就成。”又或者再简单一些,只要是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即可。冯友兰先生的志向是便是哲学。不可否认,当他确实成为一个大人物,但立志之时,想来他只是想要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哲学领域中人而已,这便是立志所创造的成就。有了这样的志向与目标,人生才会充满前进的渴望与动力。一旦丧失目标,失去的可能不止是有意义的人生。
一位名叫斯尔曼的青年,因一条腿患慢性肌肉萎缩症,走路十分困难。可他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岁时,他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20岁时,他登上了阿尔卑斯山;22岁时,他登上了乞力马扎罗山;28岁前,他登上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高山……
然而,就在28岁这年的秋天,他却突然在寓所里自杀了。世人心中充满了疑惑,经过调查了解到,在他11岁时,他的父母在攀登乞力马扎罗山时不幸遭遇雪崩双双遇难。父母临行前,留给了年幼的斯尔曼一份遗嘱,希望他能像父母一样,一座接一座地登上世界著名的高山。在遗嘱中,父母列举了一些高山的名单:喜马拉雅山、乞力马扎罗山、阿尔卑斯山……
年幼的斯尔曼把父母的遗嘱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当这些目标全部实现时,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奈和绝望。于是,他留下了这样的遗言:“这些年来,作为一个残疾人,创下了那么多征服世界著名高山的记录,那都是父母的遗嘱给了我生命的信念。如今,当我攀登了那些高山之后,功成名就的我感到无事可做了,我没有了新的目标……”
斯尔曼因失去人生的目标,而失去了人生的全部。
这便是志向与目标的力量,托尔斯泰曾说:“人生目标是指路明灯。没有人生目标,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唯有树立自己人生的志向,才能在茫然的人生中点燃不灭的灯塔,照亮前进的方向;也只有确立了人生的目标,才能使平淡的日子射出绚丽的光芒,生活才会充满愉悦和幸福。
以有限之时,翻阅“无字天书”
自然、社会、人生这三部大书是……都不是用文字写成的,故可称为“无字天书”。
——《理想人生》“《宗璞小说散文选》佚序”
生活,是一所全日制学校,每个人都是这所学校里的学生。我们每天都会在这所学校中,学习各式各样的人生课程,无论喜欢与否,它们都是以必修课的身份出现的,所以,我们根本无法“逃课”,也无处可逃。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授知识与学问: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是我们学习的对象;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必修的科目;人生的目的与道路,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冯友兰先生说:“自然、社会、人生这三部大书是一切知识的根据,一切智慧的源泉。可惜它们都不是用文字写成的,故可称为‘无字天书’。除了凭借聪明,还要有至精至诚的心劲才能把‘无字天书’酿造为文字,让我们肉眼凡胎的人多少也能阅读。”
这三部“无字天书”中所包含的学问与智慧,不同于人们平常所说的学问,也并非在普通的学校教育中就能学会并掌握的,它们需要切身的实践与经历,才能一点一滴地获得。恐怕这也正是大众教育的缺陷所在。
针对这一点,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他们的学校教育中,有一项很特殊的课程——野外生存训练。这门课程从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了,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今它已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被全面推广。
孩子们从小学三年级,大概八九岁起,就开始接受野外生存训练了。野外生存训练的长短和强度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学生的年龄有所不同,训练科目亦有许多种。一些比较常见的训练内容有:一、行军与露营。它要求学生自己背着行囊在特定的原始森林区或者野营训练区行走,食物常常是统一配给的罐头食品。晚上,一般露营在野外,要学会选择安全地点露宿,搭帐篷、生篝火等等。二、峭壁攀爬与下行。它训练学生两方面的技巧:一是从地面顺岩石向上攀登,二是从峭壁或岩石的顶部滑落到比较平坦的地方,腰间会系上绳。三、划艇与漂流。参加训练的孩子们都要穿上泳衣并配备救生设备,他们要掌握划桨的相互配合以及湍流漂流技术,学会避开激流,排除险情,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四、丛林识途与越野。训练学生在深山丛林里掌握识别地图的技巧,凭借指南针准确辨别方向,在最短的时间内走出丛林。
显然,这些训练不仅锻炼了孩子的体力、技能和面对险恶环境的应变能力,更激发了孩子挑战自然的勇气,砥砺了他们坚强的品质。在这项特殊的课程当中,孩子们在同时阅读着自然、社会、人生这三部“无字天书”:他们面对的是险恶的自然环境,与平日里所看到的鸟语花香有着天壤之别;他们必须与同伴一起共渡难关,因为仅凭一人之力,几乎不可能走出险境;他们历经重重磨难之后,必然能对未来的人生立下更坚定的理想与目标。
参加这些特殊课程的孩子们,比其他人更早地开始阅读冯老所说的三部“无字天书”,更早地开始了对生活的认识与解读。正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在生活这所全日制学校中,在自然、社会、人生这三部“无字天书”前,我们必须像做学问般,刻苦努力,用“至精至诚的心劲”去学习,才有可能窥得冰山一角。
所以,别再为深陷困境感到无法自拔,别再为些许的挫折而顾影自怜,也别再为社会的不公而愤愤不平。静下心来仔细看,你会发现,这些都是生活这所全日制学校,为你而特别设立的课程,都是“无字天书”中非常重要的章节。在这三部浩如烟海的“无字天书”面前,我们有限的人生虽显渺小,却也应竭尽全力翻阅之。
理想生活,中庸为先
理想生活是怎样?《中庸》说“极高明而道中庸”,正可借为理想生活之说明。
——《理想人生》“儒家哲学之精神”
孔子说,中庸作为道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人们很久没有达到了。李泽厚认为,庸指平常的行为,即有普遍妥当性的所能实现的行为;中庸即实用性,着重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建立起人间正道和不朽。
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中庸是最高的德行。在很多学者看来,中国人生活的最高理想应属中庸的生活。冯友兰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说:理想生活是怎样?《中庸》说“极高明而道中庸”,正可借为理想生活之说明。儒家哲学所求之理想生活,是超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而又即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超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是极高明之意;而即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乃是中庸之道。所以这种理想生活,对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是“不即不离”,用现代的话说,最理想的生活,亦是最现实的生活。
显然,在冯友兰先生看来,最理想的生活首先应该是中庸的,即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唯有做到中庸,才能于平凡之中有所超越,实现所谓的“极高明”。因而,在冯友兰先生的座右铭“极高明而道中庸”中,“中庸”是最核心的一点。
在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古今哲学中,中庸是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有条不紊的生活,是在动作与静止间找到的完全均衡。所以理想生活,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有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付不起房租,富也不至于完全不用工作;钢琴也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子的壁炉……这样的生活,应该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也是冯友兰先生心中所期望的理想生活。
然而,世间之人真能做到中庸者实在不多,不由地让人想起一些历史人物。
如五代时的冯道,他曾事四姓、相六帝,在时事变乱的八十余年中,始终不倒,令人称奇。首先,此人品格行为炉火纯青,无懈可击,清廉、严肃、淳厚、宽宏;其实,他深谙中庸处世之道,深浅有度,中正平和,大智若愚。冯道有诗云:“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如曾国藩,他位高权重,身边趋炎附势的人很多,他对此总是淡然处之,既不因被人奉承而喜,也不因人谄谀献媚而恼。他的一个手下对那些溜须拍马之人非常反感,总想找机会教训他们一下,于是就在一次批阅文件时,将其中一位拍马的官员狠狠讽刺了一番。曾国藩看过该批阅后,对手下说,那些人本来就是靠这些来生存的,你这种做法无疑是夺了他们的生存之道,那么他们必然也将想尽办法置你于死地。曾国藩的一席话让手下恍然大悟、冷汗淋漓。
可见,真正谙熟中庸之道路的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有对大喜大悲的泰然不惊。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既不会沉醉于逢迎之中,让人才流失;也不拒绝被人拍马,以至无人可用。
黄炎培也有几句与中庸相关的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中庸像一道润滑剂,能把人与人之间因棱角的摩擦而可能产生的矛盾及时化解;像一个天平,能让每个人的生活免于过或不及的困扰。如此生活会少了很多障碍,多了许多平和,这便是人们汲汲以求的理想生活。
人生四境,高低尽现
人生有境界之别。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即是冯友兰先生区分出的人生四境,由无知到知“我”、由知“社会”到知“宇宙”,四者的高下无需言说,也已再清晰不过。而其中属“精神的创造”的道德与天地之境,必须靠平等、无为、超脱等日常行为举止中方能修得。
自然、功利乃天赐,道德、天地靠修行
人生的境界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自然境界(二)功利境界(三)道德境界(四)天地境界。
——《理想人生》“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人生,是身为哲学家的冯友兰先生致力研究的一个课题,他对每个关于人生的都倾注了极大的热忱。他不反对何为人生、人生的目标、理想人生都做了具体的解答,也对不同人的人生做出了解读。
在他看来,每个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的信仰,因而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