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意的照片、或者心爱的《星球大战》海报放在电脑上;把最新一次海外游历的系列图片做成屏幕保护程序,循环播放的时候不断自己重稳了一遍幸福的好时光,同事们也都会被吸引过来。

有太阳的时候,搬一把椅子坐在阳台上,闭上眼睛,身体后仰,可以想象自己已经在莱茵河畔。

第三地

除了办公室,除了家,最多的其他时间你在哪里?有人回答:“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全球最成功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就一直打着远离家庭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的招牌。每天来星巴克、泡在固定的靠窗座位上已经是有些人生活的一部分。有的人喜欢泡在咖啡馆里工作,有时候观察别人,同时也被人观察。罗琳就是坐在街头的咖啡馆里,写出了让全球小孩和成年人都疯狂的《哈里波特》。巴黎左岸的咖啡馆更是著名,有毕加索坐过的位子、萨特看过的窗口。茶馆、酒吧都是类似的“第三地”。悠闲的四川人会整天泡在茶馆里,花一点钱算是“茶钱”,就可以坐一天。其实喝茶事小,几个角子喝到的也是“大路货”;关键是来找人聊天,感受生活。

还有的人是群体动物,喜欢文化氛围浓厚的沙龙或者主题Party。最早的沙龙诞生在16世纪的法国,第一位沙龙女主人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此后几百年来沙龙成为文化发展中重要的一个角色。当年德朗布依埃夫人和德莎伯勒夫人的沙龙是囊括了高乃依、巴尔扎克、黎塞留、大孔代、帕斯卡、阿尔诺、拉罗什福科等等文化名人的社交圈。

其实也不用故意攀附所谓的“高级聚会”。只要找到一个你能真正放松的小圈子,和适当的娱乐地方就可以。

理查德克莱恩写的《香烟》一书里恰当地分析了人们之所以爱吸烟的原因:吸烟并不能给人正面的美感,但由于充满了康德所说的“消极的快乐”而变得“超凡”。更重要的是“香烟安插了一段时间之外的时间,无论这段时间多么短暂。”

“偷得浮生半日闲”。碌碌人生当中,总要偶尔抽出一点时间来,在自己的角落里,稍稍地享受一下。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做一次志愿者

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一位同学选择了去青海“支教”一年,一年后可以回来本校念研究生。在那个遥远西部的极其偏僻的希望小学,风景却是格外地美;还有十几个孩子明亮的眼睛,他们专注、渴求的眼神是城里的孩子所没有的,看了让人感动。没有别的交通工具,每天早晨,这位同学就骑着马去上课;晚上又披着星光,骑着马回到住地。这样的经历是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张艺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边也有一个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镜头:年轻的“我父亲”到乡下去当老师,他剃着特别有精神的短头发,耳朵上面两边有点发青,那大概是20世纪50年代。下午下课后,太阳还很好,他送几个路远的孩子回家去。一行人走在金黄的麦田里,迎着阳光,唱着歌,脸上在笑,一切显得那么地有希望、那么美好。

35岁以前,我们应当力所能及地去做一次志愿者,做一件帮助别人或者为了公益的事情。趁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去做,因为我们还保留着天真,充满了热情。

举手之劳

起意也许是偶然的。春风拂暖的一天,你走在街头,看见医院的流动采血车停在那里,年轻的带着笑容的护士小姐们在宣传献血。于是你就走过去,撸起袖子来,献了一次血。

在你年轻时,献血这点输出很容易恢复过来,多喝几杯牛奶、多吃鸡蛋,外加休息几天,你就复原了。另外献血也可以激活你体内的造血系统,使它们活跃起来。甚至有说法说,年轻而精力过剩的男子献一点血,反而对自己身体有益处。自己一点举手之劳的付出,也许就会在关键的时候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挽救一个家庭的幸福。

上海市已经在最近几年开始实施一项针对儿童的保险计划。每年只用交10元钱的保险费,就可以在一旦孩子生了大病的时候获得高额的医药补助金。以免出现一个病童,高达几十万的治疗费用使得低收入家庭望尔兴叹,无钱医治,或者父母四处举债给孩子治病从而拖跨了一个家庭的事情。无疑的,只要是有小孩的家庭都愿意参加这个保险计划。父母们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会得病;自己家即使永远不会用上,但是每年付出微不足道的少许金钱,也算是累积了公共基金,可以帮助到那些有需要的家庭。一位老医生赞扬这是“拔一毛而利天下”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现代中国人越来越富裕起来,己有余力的时候很多人开始偶尔停下匆忙的脚步,关心起需要帮助的其他人和公共事业来。这会让社会的整体“软”环境更加好起来。

我们总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内蒙古遭灾的时候捐了两件棉衣,觉得它们几天后应该会披在某个与自己个头儿相仿的蒙族少女身上,给她带去一段温暖的时光。看见宣传希望小学计划的报纸专版上有失学儿童的名单,按着地址寄了几百元钱过去,希望那个孩子真的能因此得到多一年的学习时间。念大学的时候,偶然看《中国青年报》报道新一届进入著名大学的贫困学生的故事,赫然发现其中居然有自己的同班同学。世界上的好心人真的很多。自从报道出来以后,这个同学大学四年直到毕业,还一直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给他寄来的汇款。

日行一善的事情俯首可拾。看到了、想到了就可以去做。事情之微小,也许你转头自己都忘记了,却能在别人人生某个关键的时刻改变了他的生活。

另类假期

最近在饭桌上听见一位记者说她打算过两年就去最穷的地方做老师,教孩子们认识外面的世界。据说她在出去采访的时候,曾经跟山西一位县长表露了这个意思,对方十分欢迎,连连说如果她真的决定了的时候可以找他,他给帮忙安排。但是她说每一次只打算去半年,然后半年回到自己喜欢的城市,否则就怕自己会真的跟当地人一样了。的确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跟几十年前一样,一声号召他们就从中国最大的城市下到最偏远的山村去,然后在那儿“扎根”一辈子。要让一个人做出这样的决定毕竟是有许多现实的阻碍。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付出这样的半年、一年,或者若干个“半年”就已经很好。

如果你感觉命运对你还算不错;或者你的近期目标已经完成时,我知道那位记者说“过两年打算去”是什么意思,因为那时候她已经把房子、车子弄得妥当了,那么你可以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里来。几个月或者一年,在另一种劳碌中,体会到心灵的单纯与充实。这样的经历可以给予你享用多年的心灵安慰。

微软公司一名分公司的经理辞了职,跑到尼泊尔去当“送书郎”。用牦牛驮着书本,走山路去最偏僻的山村给村民送书看。39岁的约翰伍德,原为微软公司华盛顿分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年薪35万美元。伍德很早就推动开展了一项“南亚文化事业”,无偿地为南亚贫困地区的人送去书籍。当他亲自去尼泊尔考察了一番后,被少数农村闭塞的交通和超高的文盲率所震惊,从而决定加大救助力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改善当地人的精神生活中去。1999年,伍德正式从微软辞职,开始了这项艰巨的工作。伍德对记者说:“尼泊尔有些乡村的学校图书馆里空空如也,孩子们无从了解外界。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就算网络能将全球的大城市连接起来,人类也无法实现‘地球村’的梦想。”于是,他号召亲朋好友一起募集书籍,送到他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父亲家的车库里,然后再统一打包运往尼泊尔。这一想法得到了极大响应,人们纷纷将书送来,以至于他父亲的车被“挤出了车库门”。常常还看见报道说一些“老外”到中国最偏远的小镇上办学校,免费让当地的孩子入学。香港的大学生组织每年暑假都组团到贵州农村去,他们捐钱,同时也是让这些在富裕社会长大的青少年深受触动。

就像冯小刚电影《大碗》里的台词所问的:如果你有钱,你是愿意捐给非洲饥民还是中国的大熊猫,你是愿意捐给人还是捐给动物?同理,如果你有精力和才华,你是愿意帮助身处困境的人还是动物?少年们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很多人都愿意奉献贫穷地区的教育事业。也有人说自己的最大愿望就是去非洲草原阻止动物偷猎者。人各有志。

对志愿者来说,一次奉献行为好像一场有意义的假期。不可否认,他们自身也从中得到了很多精神的满足。在安顿好自己的生活之后,比较轻松地去帮助别人,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首先要让自己有能力,使自己不需要别人“救助”。毕竟目的是使更多人过上好生活,而不是徒然又增加一名身处惨淡境地的人口。

定期“维生素”

常常听见有人说自己的理想是将来从事慈善事业。于是听的人常常讥笑这想法太天真,又或者鄙夷这不过是富家太太小姐们打发无聊生活的噱头。但是无论怎样,人总是应该常怀慈悲之心。无论是定期献血、捐款或是探访敬老院,都是一种美德。从中得到的体验,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或者可以助养孤残儿童一名,直到孩子找到合适的养父母家庭;定期寄钱和励志信件几封,帮助一个贫困少年能念到大学,这些就是一个山村少年生活中的明灯。

在交通广播里听到一些普通的市民,有的是“的姐”、有的是老师……每周定期两次去孤儿院陪伴那些孩子。除了物质帮助,孤儿们也非常需要关怀,只需要有人紧紧地抱着他们,轻轻爱抚他们,这就足够他们感觉更幸福。还有一些家庭,每年春天雷打不动的家庭活动是去植树。从父母结婚的那一天种下一棵纪念树开始,年年如此,直到孩子出生、成长,为环境效力的同时留下了有意义的家庭纪念。还应该开始检点自己的环保自律性。例如改造家中的用水循环系统,节省每一滴清洁的水。如果到老了再觉悟,恐怕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偿还从大自然中消耗的、掠走的财富。

想想我们念大学的时候,每年的暑假都兴高采烈地打着(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大旗去各个地方参加志愿活动。这有点幼稚和喜剧色彩吧。不过年轻的热情和勇气让人怀念。

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见一个“梦中人”

练习英语会话的时候,有一次的题目是:如果你有机会邀请一位你崇拜的名人来家中做客,你会邀请谁?为什么?有人说自己想邀请拿破伦;有人希望见到曹雪芹或者金庸,问他们自己最喜欢的笔下男女主角是谁;还有的人希望邀请到自己喜爱的歌星“小甜甜”,顺便还可以给晚宴助兴……

想见到谁——自己视为偶像的名人或者某个特定的普通人,和有的人把去巴黎作为人生目标之一一样,是一个带有浪漫色彩的计划。

谁是你的梦中人

王菲一首经典的老歌《梦中人》,调子极其美丽。

也许你曾经的“梦中人”已成身边佳偶,那真是值得恭喜。可是35岁前我们还是希望安排一次见自己偶像的“仪式”,纪念青涩的少年时代,聊作记忆。明星出场时,一帮少年疯狂地哭喊,影迷会从深圳追到北京就为了看偶像一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