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状态之中的“漂族”,小区比较集中的区域,或者写字楼比较集中的区域,以及宾馆、火车站和飞机场等。其三,适合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政府采购和与大中企业配套,固然前景非常广阔,但绝非草根创业者所能够把握得了的。
这样的一个思路,对生产和经销耐用品的企业来说,同样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比如像钢铁和家电企业,在推动消费者和用户使用更高级别、更为新潮产品的同时,努力提高更换周期较短的品种在销售结构当中的比例,从而使得企业在整体上抗风险能力变得更强,达到永续经营之目的。这种优化品种和业务结构的思路,实际上已经被很多耐用品及类似企业所应用。
铁律85 顺势而为不等于随遇而安
我们事业的发展要顺势而为,努力在已有的情况下更进一步。如果有幸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事业自会发展到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当然,这里谈到的是顺势而为,而不是随遇而安,二者给人的感觉看似非常相近,却有着本质的差别。
常言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具体到创业这个问题上,就是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没有想过做大的根本就不可能做大。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认同这么一种说法。各种各样的传记当中,也往往将那些风云人物描述为从小就胸怀大志。然而这种看似不可置疑的常识,背后却隐藏着很多问题,会给创业者带来不少误导。
先拿妇孺皆知的三国人物曹操来讲,他就在《让县自明本志令》当中向世人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位被人们称为枭雄的大人物,年轻之时的理想也就是当一个太守而已,后来的志向,也是由于风云际会,被一步一步推出来的,是顺势而为的结果。曹操虽然奸诈阴险,富有谋略,但活得真实坦荡,他不会向世人故意遮掩什么。他所描述的情况,自应是心迹的真实表露。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名人,以及不少成功企业家身上都存在着。现在令人艳羡的一些亿万富翁,当初创业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某天会发展成这样,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生存,他们能做到今天的水平,是有一颗永远希望能做到更好的心在驱使着自己,换句话说,就是永不满足的心态。你若问他们的心路历程,很多人会告诉你,最初是为了养家糊口,等做到养家糊口之后,又感觉应当做到小康,小康之后又想到富裕,富裕之后又想到应当做到百万,百万之后又想到应当做到千万,到了最后才想到应该更进一步,向亿万的目标冲刺。非常有意思的是,那些一开头就嚷嚷着要做千万富翁、亿万富翁的人,绝大多数要么做不大,要么后来干脆又回去打工了,或者最终一事无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也很简单,除了极个别人之外,从一开始就要称王称霸的,要么眼高手低不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将点点滴滴都做扎实了;要么锋芒毕露,被人早早注意,扼杀在摇篮之中,变成了“先烈”。而一开始没有太多想法,却又永不满足之人,无论他是否有意为之,在结果上往往会将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在别人眼里,此类人仿佛又胸无大志,因此无论是资源储备还是周围环境,都对他比较有利,而且他们又不好高骛远,顺势而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去上,最后终成大器。同时由于他们的目标一直稍高于现状,因此也比较容易实现,心里不会因为感觉理想遥遥无期而备受打击。而那些一开头目标就定得非常高的人,在感觉理想难以实现之时,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或者认为自己的理想过分可笑,或者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最终将一切都归结为命运。
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就认为,高潜能人士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永不满足、驱动力强。在这里应当特别提到的是,人家强调“永不满足”而非“胸怀大志”。永不满足暗含的前提是现在已经取得成就,但希望能够更进一步。胸怀大志未必能够做到这一点,出现志大才疏的概率很大,志大才疏之辈基本上是不可能成为高潜能人士的,最终往往会混得很差,甚至沦为彻头彻尾的骗子或者无赖。
从表面上来看,顺势而为和随遇而安,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都胸无大志。然则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顺势而为,尽管从短期来看确实没有太多的想法和远大理想,但却是在把握现在的基础上,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努力使自己的状况变得更好,而且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相对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随遇而安,是一种容易满足,得过且过,一切都碰运气的心态,虽然不能将其视为消极,但也与积极进取之心态不搭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小富即安的可能性非常大,由于内心驱动力不足,因此潜能也会非常有限,最终发展高度之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
作为创业者,健康的心态应该是顺势而为,根据现有条件,紧紧推着自己的事业不断进步。当能够达到理想之时,我们自然应当高兴,当目标受阻之时,我们也不要懊丧,而应该积极准备条件,优化资源。我们要谢绝在现阶段看起来不切实际的理想,谢绝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把现有的事情做好,蓄势待发。
如果能够永远做到顺势而为,我们的事业最终肯定不会太差,而且在相当大程度上还可以有效规避由于相关资源储备不足、底蕴不够而给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使得项目能够非常健康地成长,减少震荡,最终达到永续经营和做大做强之境界。
与此同时,顺势而为的理念还可以应用到目标管理过程中。能够考虑长远一些自然不是什么坏事情,但如果目标过于远离实际,即使你自己感觉没什么,依旧满怀信心,你的团队或者是下属,都会将其看成是笑话,口服心不服。从心理角度来看,人们往往会对经过努力还可能达到的目标感兴趣,并愿意为之拼搏,如果感觉无论怎样努力,还是不可能达成,基本上都会选择直接放弃。因此,从团队管理角度来讲,我们制定目标都应该采取顺势而为的方式,将其建立在现有条件能够支撑的基础之上,这样再进行分解和量化才有意义,否则只能是一相情愿的幻想,也很难再说服团队去拼搏。
铁律86 不诚实守信,是小规模创业最大的杀手
项目的规模越小、越没有名气,在经营过程中就越要诚实守信。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中小企业本来就处于被歧视的地位,能够争取到的机会很少,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倘若不能信守承诺,就只能使自己陷入更为不利的境地。
现实的商业环境,明显对中小企业存在着很多先入为主的歧视。比如注册资本、经营规模、成功案例、经销网络、知名度等资质方面的要求,就足可以将很多有特色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尽管这些要求在很多时候不一定合理,却是摆在我们创业者面前不容忽视的客观门槛。无论你内心如何去想,无论你认同还是不认同,这些都是难以规避的。草根创业者想开辟一番事业,真可谓是举步维艰。很多符合条件的大公司可能在专业水准上还比不上我们这些草根,但人家最起码靠表面上的资质还是能争取到不少机会,而我们只能韬光养晦、苦练内功、静待时机。相对于大公司而言,草根创立的中小企业能够抓住的机会要少很多。
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要想虎口夺食、生存下来,是靠抓住那些大企业的不足之处做文章,靠的是良好的服务和诚实守信来获得目标客户群的认可,并取得相应的口碑效应。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基本上都会有这么一个过程。这样无疑有利于客户资源的积累,并促使临界点的早日到来。
这是非常浅显的一个道理,但很多创业者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生存是第一要务,能多赚点就多赚点,能少承担一些责任就少承担一些责任,毕竟这样可以提高利润空间和赢利水平,考虑不了什么长远,说不定企业哪天突然就倒掉了,吃一口算一口,自己规模和名气都很小,无论是否诚实守信,都不会对商誉造成太大的影响。
S在家乡县城中心街区开了家包子铺,开业之初,包子大小和口味都相当不错,价格还算合理。奈何刚刚开业,顾客对他们那里的情况不太了解,因此生意比较冷清。如果采取一些招揽手段,假以时日,还是很有潜力的,生意红火起来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经营了三个月之后,看看生意仍无太大改观,自己还承受着巨大成本压力,于是改变策略,包子的个头小了很多不说,包子馅的质量也越来越差,价格还上调了一点。本来通过三个月的时间,他那里慢慢积累了一些回头客,整体上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经营策略一调整,貌似利润上来了不少,状况却越来越差,其后又维持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最终关门大吉。
实际上,大多数项目都有一个导入期,客户资源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即使开一个规模很小的包子铺也不例外。在导入期内,生意入不敷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只要能够实现良性循环,就还有坚持的必要,就仍需通过诚实守信来为自己争得更为有利的局面。S包子铺这个项目,领域非常成熟,模式也很简单,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硬伤,也不需要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只要将原有的定位和方向坚持住了,临界点是很容易到来的。问题只在于没有将原来的一些东西坚持下去,没有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结果只能自毁长城。
也许有的朋友在此会说,自古就有无商不奸的说法,现在做大做强的一些企业当年发家致富或多或少都是有些原罪的,老实之人只有吃亏的份儿。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调侃性说法。如果我们对那些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剖析,它们的确在经营过程中应用了一些非常规手段或者说是技巧,但它们在一些方面还是坚守住了最起码的底线,比如产品的质量,带给客户的利润或者其他方面的利益,以及对各种资源非常真诚的维护。它们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还是靠自己诚实守信积累了很多关键性资源。人性是非常复杂的,企业经营也是非常复杂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如果能从草根起家,做到一定程度,绝不仅仅是靠传说中那些一度被渲染的手段,背后或多或少在某些方向和层面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否则他们难以激活相关资源,青云直上。
其实,只要我们对周围自己能够接触到的大大小小的商人,进行归类梳理,深入分析,做一个简单的量化统计,就很容易发现草根起家的商人们成功之秘诀,也就是越小、越没名气越要坚持底线,而这样操作虽然压力很大,但容易积累各种资源,快速成长。我国餐饮行业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某家富有特色的餐馆,在开业之初,往往价格比较合理,色香味俱佳,待客户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不但提高了售价,饭菜质量也直线下降,通过这样的模式,菜馆自然很难长久经营下去,但老板认为他已经捞到了自己该捞的钱,将店面转让出去,自己跑到另一个地段重新上演一次这样的大戏。这种情况在各大中城市非常普遍。
当然如此运作,我们不能够否认人家确实可以赚到一些钱,多少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