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以后的日子里,小李必不放过提建议的好机会,除了工作上的建议外,他还针对王主管的个人言行,提出诚恳的建议。
大家都认为,小李不久一定就会“升官”,谁知却被调了一个闲差,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在开会时提建议……
不管基于什么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你就侵犯了人性的“自我”!
所以说愚者的好为人师的作为,当时在提出建议或展示自己的某些“特长”优势时,自己的虚荣心可能会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为后来人际关系的发展制造了障碍,与智者以人为师的效果截然相反。
第33节:关心他人,快乐自己(1)
第六章 关心他人,快乐自己
生活中,我们会被一句诚挚的问候感动不已,会被一声热心的鼓励而加倍努力;在面临尴尬时,会对给自己解围的人感恩戴德。但是,我们也会被一句恶意的批评而愤慨,会被冷漠的拒绝和无情的挖苦而伤心。智者往往把关心别人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而愚者则把“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当作处世原则,然而愚者所追求的自我享乐生活却不会遂心顺意,智者无偿的付出总能使自己快乐着。
21.智者细微处关心他人,愚者处处为自己打算
天堂中,上帝把珍馐佳肴赐给智者和愚者,而在他们每人面前放了一双很长的筷子,愚者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起食物,却怎么也送不到自己嘴中,而智者却不慌不忙地用筷子夹起食物送到对面人的口中,而对面的人用同样的方法把食物喂进智者的嘴里。这虽是一则寓言故事,但是却能充分反映出生活中的两种人的处事方式和不同的得失。
正在走路的你,一个陌生人一句:“你好,”你的心中便会充满春天般的温暖,随之会报之以感激的微笑和同样的问候,而当一个脸色阴沉的人坐在你的对面,旁若无人地做自己的事,也不管是否会影响到你,你心中是什么感觉呢?愚者“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好像既没得罪别人,自己的事也能处理得有条不紊,但当他分身无术,事务繁多时,自己的门前雪也不会有人为他打扫,而智者既扫自己门前雪,又清除他人的瓦上霜,在危难的时候,不用开口,自家的门前雪就会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就是这样,付出总有回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若投之以自私,则报之以无情。
提奥多·罗斯福总统深受美国人的爱戴,他的仆人们也异常喜欢他,因为他是一个在细微之处都关心别人的人。
有一次,他的女仆安妮问罗斯福总统关于一只鹑鸟的事。她从没有见过鹑鸟,于是他详细地描述一番。没多久之后,安妮住的小屋的电话铃响了。安妮住在牡蛎湾罗斯福家宅的一栋小屋内。安妮拿起电话,原来是总统打来的。他说,他打电话是要告诉她,她窗口外面正好有一只鹑鸟,又说如果她往外看的话,就能看得到。
安妮接到电话后异常感动。这类小事罗斯福总统时常做出,仆人们能不喜欢他吗?
有一天,罗斯福到白宫去拜访(当时他已不是总统),当他看到厨房的欧巴桑亚丽丝时,就问他是否还烘制玉米面包,亚丽丝说,她有时会为仆人们烘一些,楼上的人都不吃,“他们的口味太差了”,罗斯福不平地说,“等我见到总统时我会告诉他的。”亚丽丝把一块玉米面包给他,他一面走向办公室,一面吃,还不时地同经过的园丁和工人们打招呼……工人艾克胡福在说到这件事时眼中含着泪说:“他对待每个人,就和他以前一样,这是近两年来我们唯一快乐的日子,我们中的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这个日子跟一张百元大钞交换。”
戴安娜王妃虽已经去世了,但英国好多人都还缅怀她,因为她有一颗平易近人,关心他人的善良的心,这曾经使许多人为之感动。
几年前英国一个著名的芭蕾舞明星埃利,才22岁,不幸由于患了骨癌准备截肢。手术前,埃利的亲朋好友,包括她的观众闻讯赶来探望。这个说:“别难过,没准儿出现奇迹,还有机会慢慢站起来呢。”那个说:“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们都在为你祈祷。”埃利一言不发,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谢,但众人看得出,她还是非常忧郁。
埃利很想见到戴安娜王妃,她优美的舞姿曾得到戴妃的赞美,夸她像“一只洁白的小天鹅”。戴安娜王妃终于在百忙中赶来看望她。她把埃利搂进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埃利一下子泪如泉涌。自从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话都有人说过了,就是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埃利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这样的话!
戴安娜虽出身富家,却没受过高等教育,她经常自嘲自己笨得像牛,智商不高。但是我们相信她的情商一定很高。这种独有的天赋让她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永远那么温柔善良,颇具亲和力,是很多人不能够替代的。
生活中有些人却只考虑到自己,不知道关心别人或很少关心别人,那么他(她)们又会得到什么呢?
有位老太太,六十多岁了还喜欢骑自行车上街。
有一次,她又骑车上街,回来时告诉老头,路上被一骑车的人拐了一下,摔了一跤。老伴急切地问:“车子摔坏没?”老太太当时就火了,抡起胳膊对着老头就是一拳!老先生莫名其妙,只见老太太怒目圆睁,说:“我摔了一跤,你不问问老太婆摔伤没有,倒先关心你的自行车摔坏没有!啊?我在你心里还没有一辆自行车重要吗?”
第34节:关心他人,快乐自己(2)
老先生委屈地连忙辩解:“我看你能自己回家,想必没有什么大碍,所以就关心自行车摔坏没有!”
老太太对老伴讲这件事,肯定是想博得老伴的同情和关心,老伴不但不同情、安慰,反而先问自行车是否摔坏了,挨一拳还算便宜他了。
细细想来,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你这时的一举一动非常重要。想他人所想,为他人做点什么,这是我们的最好选择。
小瑞是位漂亮的女孩,文笔很好,文章经常见诸报端,但是她的爱情生活却很不顺利,最近她又和相处几年的男友分手了。
分手的原因是这样的:男友单位组织去三亚度假,一天晚上,男友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海边听海的时候,忽然就想起了她,于是就用手机拨通了她的电话:“我正在海边,听着海潮的刷刷声,忽然就想起了你,想让你也听一听海。”然而小瑞接到电话却说:“我现在正在赶一篇稿子,杂志社的编辑等着要呢?……”因为类似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多次,所以这一次她的男友决定放弃她。
也许有人会说:小瑞并没有错,赶稿子当然要比闲聊重要了。但是,想想看,一位朋友在遥远的大自然中,在寂寞的时候唯独想到了你,而且当他快乐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与你分享,这一份感情难道不应该珍惜吗?先接受一份浓浓的情谊,然后再抱歉不能畅谈,会不会耽误你的千秋大业呢?而小瑞竟会为一篇稿子,一篇不至于因为几句话的时间就会延误发表的稿子,而不惜拒绝了一份真挚的友情和遥远的问候!与男友的真情相比,那篇稿子即使延误了一期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这只能说明她的价值观有问题,在名利与男友之间,她更偏重她个人的名利。
美国著名的推销员弗兰克·贝特克,曾使一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老人捐出了一笔巨款。
有一次,为筹建新教会进行募捐活动的时候,有位过去曾找过当地首富却碰了一鼻子灰的人,诉说着当时的情景,他最后说:“我至今接触过不计其数的人,从未见过像那老头那样不近人情的人。”
这个老富翁闭门不出,跟所有的人切断联系已经快一年了。其原因就是老人的独生子惨遭歹徒杀害,老人发誓说要献出余生寻找仇敌,为儿子报仇。可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找到一点线索。老人伤心之余,决定与世间“绝缘”,不理世事。
听到这里,弗兰克自告奋勇决定要找那老人试一试。
第二天早晨,弗兰克按响了那间豪宅的门铃。过了很长时间,门口才出现了一位满脸忧伤的老人。
“你是谁?”
“我是您的邻居。您肯让我跟您谈几分钟吗?”
“什么事?”
“是有关您儿子的事。”(这时候,他注意到老人的眼皮不由自主地跳了几下)
“那你进来吧。”
在老人的书房坐下,弗兰克小心翼翼地提起了话头。
“我理解您此时巨大的痛苦。我也只有一个独生子,他曾经走失过,我们两天多没有找到他,我能想像得到您有多么的悲伤。我知道您非常爱您的儿子。我深切同情您的遭遇。为了让我们都记住您的儿子,所以我想请您以您儿子的名义,为我们新建的教会捐赠美丽的彩色玻璃窗,上面会刻上您儿子的名字,不知你……”
听到弗兰克恭敬而暖心的话语,老人似乎有些心动,反问道:
“做窗户大约需要多少钱?”
“到底需要多少,我也说不清楚,您只要捐赠您愿意捐赠的数量就可以了。”
过了几分钟,在老富翁的陪同下弗兰克怀揣5000美金的支票走出豪宅,这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数额。
怎么别人都碰了钉子,为什么弗兰克偏偏就能如愿以偿呢?
弗兰克是这么表述自己的秘密的:“我去找那位老人,并不是为了贪图得到巨额赞助,而是为了使那位孤独的老人重新回到人们中间。所以,我就跟他谈论他心爱的儿子,用儿子的爱唤醒了他的心。”
事实上,当别人遭遇坎坷或不幸时,我们可能帮不上什么大忙,但几句关心的话就可能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自己也得到快乐,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35节:关心他人,快乐自己(3)
22.智者善意赞美,愚者乐于批评
人际关系的顺畅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赞美可以使人在工作或事业中和别人相处得十分友好,也使你在事业走向成功的道路上畅通无阻。
在现实生活中,赞美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还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赞美之辞可以起到起死回生之效,也可以有返老还童之奇迹。现实生活中,不管是伟人还是普通老百姓,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代替我十天的口粮。”因此智者经常善意地赞美别人,而愚者不讨人喜欢,甚至到处树敌,主要原因不是大家故意和他们过不去,而是愚者在与人相处时总是自以为是,对别人百般挑剔,随意指责批评,人为地造成矛盾。古人云“快刀割体伤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出言不逊者只会自食苦果。只有处处与人为善,严以责己,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别人才会建立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就必须学会衷心地赞美人。
理发师给人刮胡子之前总是先在其脸上涂肥皂沫,以便使被刮者不会感觉到疼痛,而麦金利在1896年竞选总统时使用的方法与此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共和党一知名人士写了篇竞选演讲稿,并自认为非常出色。他慷慨激昂地为麦金利朗读了自己的惊世之作。这个演讲虽然具备一些优点,但是如果公开发表必定会陷入批评的漩涡。麦金利不愿伤害他的自尊,更不想抹杀他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