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1、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2、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3、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4、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
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
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
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由于日军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日本的生产数量也是严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日本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
1943年日本陆军规模从240万人升到310万人,美国则从415万人激增到了889万人。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1944年日本有1335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万人参加工业及军工生产。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
以上种种表明硬拼,日本会败得更快,会死的更惨,事实上,日本的确是如此,如果不是美国人的先欧后亚的政策,日本人恐怕1943年就差不多投降了。
而美国制定这个政策的原因无非是两个,一个是德国的原子弹早在战前就缺德了突破性的进展,美国人担心拖着下去,被德国人造出了原子弹,那盟国要打败德国就是痴人说梦,而日本受限于实力,在怎么嚣张也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了,反正美国的本土没有遭受日本的蹂虐,美国人不在乎亚洲人的感受。
第二点就是未来世界格局的划分,如果先打败了日本,美国人担心中国会趁着欧战扩大在亚洲的影响力,会坐大……这些绝对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要是那样不但欧美在中国的特权没有了,另外在亚洲地区的利益可能会被中国夺走。
第032章 德国的实力
而德国一方呢?
一战后由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德国的军队被强制压缩到十万,禁止造潜艇,解散空军。但是德国走上了精兵道路,他们的十万陆军个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用飞行员俱乐部代替空军以掩人耳目,他们在西班牙制造高级潜艇,并把技术带回德国。当时欧洲的形式是:法国人拥有陆地,英国人拥有海洋,德国人只能在梦中拥有天空。所以表面上来看,法国陆军第一,英国海军第一,德国军事实力貌似远在英法之下。
但事实上,希特勒上台后,疯狂扩军备战,原来的十万陆军一扩军,个个都成了军官;飞行员俱乐部的人换上空军军服,个个都成了优秀的飞行员;他们强大的技术迅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每一个德意志男子从小时候就接受严格的军事训,并且借机在西班牙内战中进行了一次实地军事演练,此时二战尚未爆发,但是事实上德国的军事实力,尤其是陆军,绝对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二战期间,90%以上的改造型新武器来自德国;德国的26为帝国元帅个个都能独当一面,红极一时;在战争期间击落100架敌机以上的飞行员90%以上是德国人,二战时期26项划时代的武器发明中23项是德国发明的,海军战绩相对较差,但也不落后于其他国家。苏德战争爆发前,希特勒已经占领了欧洲14个国家,隆美尔元帅也在北非叱咤风云,第三帝国达到顶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德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如果不是王汉章力挽狂澜,德国必定会以失败告终,因为希特勒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没有解决英国之前就对苏联宣战,这使得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甚至是三线作战的局面。结果苏联在斯大林的高压政策下,顶住了德国的进攻,并于冬天发动反击。苏联虽然打破路德国的陆军不败神话,但是不是因为苏军比德军厉害,而是因为苏联根本不把士兵的生命当回事,死一个填两个,死两个填四个,一直拖到冬天,把德国活活拖死。那时,其他战场也跟着发生了逆转,德国开始节节败退。美国在美洲,远离欧洲大陆,所以相对安全,要不然也可能早就被希特勒灭了。
虽然德国后来被英法美苏联合打败,但是德国的损失远在那四国之下。所以二战期间的军事力毋庸置疑是最强大的,他们的士兵素质是最高的,他们的军官是最聪明的,他们的武器装备也是最好的。德国输掉战争,最大的原因就是希特勒在关键时候犯了致命错误,希特勒并非没有战略天赋,可能他太自大了,用中国话说就是小农意识太强了。如果二战爆发之时,德国的领导人换成拿破仑,那么也许我们今天都要说德语了。
关于德国在没有击败英国之前,希特勒就启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很多认为希特勒脑残,当然这也是王汉章在后世的想法。
不过到了这世之后,了解了、经历了、打了二战之后,王汉章也就不这么想了,王汉章现在对德国已经颇具了解,知道当时的情况,美国一直在暗中积极的支持英国,可以说除了没有直接宣战,派大军进攻,美国人为英国人做了一切,不但支援了大量的飞机,连很多飞行员都是美国人,虽然谁都知道,但是那却是公开的秘密,而希特勒为首的德国政府很清楚美国的实力,一战就吃亏在美国人身上,二战他们会尽力避免,因此对于美国人的行径德国人虽然极其的愤怒,但是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
而德国之所以要进攻苏联,就是看到因为错误的决策,比如戈林的意气用事等等,致使打败英国成为了短期内不肯能办到的事情,而苏德表面上十分的友好,实际上斯大林跟希特勒同样是一个极具野心的人,斯大林一直想一统欧洲,而斯大林一直把德国当成他统一欧洲最大的绊脚石。
要问希特勒是怎么知道的,这个其实很简单,有鉴于一战的教训,就是找了意大利、奥匈帝国、土耳其帝国这样的垃圾队友,希特勒一直想给自己找几个像样的盟友,英法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世界上绝大多数殖民地都是他们的,德国是要重新瓜分世界,拓展生存空间,因此这两国自然不会跟德国结盟。
美国的市场本身就极为的庞大,跟英国又有血缘上的关系,加上整个美洲都是他的势力范围,因此也算是世界老牌的帝国主义了,英美法绝对是一丘之貉,他们一定会相互帮助打压新兴国家的。
世界上除了英美法之外,有点力量的就剩中日苏了,中德关系一直比较好,德国在积极的拉拢,日本也是个备胎,不过德国对于日本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甚至有传言是日本人向加入轴心国,德国人不要,后来日本人贿赂了意大利人,意大利人才把日本人拉了进来,至于意大利人为什么那么有面子。
这个话说墨索里尼可是法西斯的创始人,1922年进军罗马夺取了意大利的统治权,希特勒一度十分的崇拜墨索里尼,后来在1925年的啤酒吧就是效仿墨索里尼的,可惜失败了。
在希特勒上台很久之前,希特勒看墨索里尼都是仰视的高看一眼,当然二战开打之后,他就鄙视墨索里尼了,但那个时候日本已经加入了轴心国。
扯远了,说除了中日之外,希特勒最看重的就是苏联了,当年愚昧的沙俄将拿破仑一百多万远征军打的只有几万人逃回了法国,一战中他们虽然总体上跟德国交战不占上风,但是德军也没有奈他们何。
一战结束后,两国关系友好,德国因为经济不振,海外殖民地全部丧失,因此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料,英法肯定不会给德国,中美太远了,因此近在咫尺的苏联是最好的选择。
苏联领土庞大,资源丰富,且这个红色国家受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排挤,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这成为了合作的基础。
自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一直为西方各国所敌视,在经济上严密封锁,防止任何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流向苏联。对苏联而言,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它的现代工业仍很落后,不但钢铁、电力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机器设备制造等大工业更是一片空白。有关数据显示,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人畜来完成。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苏联还极度缺乏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劳动者的素质也不高。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苏联自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