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特意向沈天涯通报一声,言下之意是事情仓促,并不是他徐少林有意瞒着大家。沈天涯理解地点点头,又应付式地对熊、皮二位道:“劳动局搞这样大的动作,真是不容易啊,地方财政理应给予支持。”二位处长就对沈天涯表示感谢,说劳动永远也不会忘记财政的。
又说了几句客气话,徐少林说:“就要下班了,两位处长想请处里人小酌几杯,小宋他们也不知哪去了,沈处长你看,我们两个就代表处里领一领两位处长的情吧?”
四个人出了预算处,来到楼下。劳动局的宝马小车就停在坪里,熊处长请徐少林坐前面,徐少林让了让沈天涯,说:“沈处你德高望重,前面位置该你去坐。”沈天涯说:“你就领了熊处的情嘛。”先钻进了后座。
坐小车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没有专车的小领导都愿意坐前面位置,因为不是专车,坐的人就多,后面挤,前面宽松些;有专车的大领导自然没有人多车挤之虑,考虑到后面比前面安全和隐蔽,喜欢坐后面。比如财政局;傅尚良有专车,不会有人去挤他,出门最多带一到两位处长,每次他都坐后面。其他副局长没有这个待遇,要下县或是上省城,车里面常挤得满满的,处长们为了不挤了领导,会主动把前面的位置让出来。所以一位经常坐前面位置的小领导,如果有一天他忽然坐起后排来了,不用问,他已经成了有专车坐的大领导或实权领导了。
不一会儿宝马就停在了一家酒店门口。到包厢坐下没两分钟,劳动局耿局长和分管财务的彭副局长也来了。沈天涯知道,他们被劳动大厦的基建逼急了,把预算处的人当成了自己的亲爹亲妈。一伙人喝完酒,熊、皮两位用车送徐少林和沈天涯回去。徐少林住在夫人单位工商银行宿舍,离酒店近,先送他。到了工行宿舍楼门口,徐少林跟各位说声再见,下了车。熊处长也急忙打开车门跳下去,把徐少林拉到路旁隐蔽处,咬了一会儿耳朵,又拉扯了一阵,才回到车上,送沈天涯回家。
到财政局宿舍门口,车子停稳,沈天涯正要下去,熊处长拿出一个信封来,往他的兜里塞。沈天涯护着衣兜,说:“免了免了。”熊处长说:“别客气,都是兄弟嘛,你要向徐处学习,他就比你干脆。”沈天涯就不好推脱了,松了手。
这次合作,让沈天涯和徐少林之间的距离仿佛拉近了许多。沈天涯知道徐少林的用意,是想让他在劳动局这件事情上配合他,至少不要给他设阻。虽然权力在徐少林手里,沈天涯究竟还在预算处呆着,要添点乱还是容易的。
沈天涯于是找了个机会,把祝村长的报告给了徐少林,徐少林满口答应了,说只要有指标,一定优先安排。
然而不久省里就来了两次指标,都被徐少林悄悄安排下去了,祝村长那个报告却还放在徐少林抽屉里。徐少林这事做得很隐秘,只签字画押的傅尚良见过省里的指标通知,处里没有任何人知道。沈天涯还是有一天晚上他那位刚到财政厅预算局做了局长的大学同学曾长城打来电话,说他可能会到昌都来一趟,沈天涯顺便提到今年省里怎么没有经费指标下来,曾长城才告诉他,已经下过两次指标了,最近一次还是他到预算局后亲自签发的。
放下电话后,沈天涯心情半天也没平静下来。他清楚安排资金指标是有猫腻的,安排给别人,徐少林是有实惠的,安排给了沈天涯却得不到什么好处。这个徐少林也太精了。既然徐少林靠不住,有一天沈天涯趁徐少林没在处里,打开他桌上的文件夹,把夹在里面的祝村长的报告取了回来。
第七章
不久曾长城果然就到昌都来走了一趟。跟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副手苏副局长。沈天涯没预料到的,是曾长城和苏副局长此行竟给他带来了好运。
当然,沈天涯的好运还和曾长城到来之前昌都市出的一件小事有些关系。
那天沈天涯在桌前翻阅报纸。这是一份省会城市的都市报,一版是省领导开会视察方面的报道,二版是一些政沦和表扬稿式的文章,沈天涯看看标题就翻了过去。看报看题。看书看皮,面对层出不穷的官样文章,也只能如此而已。
就在沈天涯有些失望的时候,第三版上有篇文章让他眼睛亮了起来。
这篇文章叫做《作秀癖》,文中例举了古今几位政治秀高于。比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废汉自立之心已久,却处处装成一副忠汉模样。汉魏之际,文化产业不太发达,曹领导的诗赋也不可能印发到各级各部门。换不回几个稿费,但他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家财万贯是没的说的,可他临终时却说自己无甚遗产,嘱咐将香料分给诸姬,卖钱维持衣食,兼做鞋缝衣以自立,想给人留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形象。
又比如宁波太守王进,既不是首长的战友插友和同学.也没给首长当过秘书,或跟首长一起进过修出过国,打着灯笼也找不出一个可依傍的靠山,加上工作总找不到突破口,政绩不突出。多年下来没引起过首长的注意,进步无望。后来发现公款吃喝之风盛行。王进灵感突发,心想何不来个反其道而行之?于是人前人后都是粗茶淡饭,美名其日节省支出,好拿这钱支持宁波经济建设,或搞几个希望工程项目。一日设宴相待来客,厨房做了大鱼大肉上桌,王市长勃然大怒,命撤而瘗之,即把鱼肉埋人土中,人称“埋羹太守”,从此名满天下,很快被组织部门列入第二梯队提拔对象。
不过与王莽比较,曹领导也好,王市长也罢,都是小儿科了。想当年,王莽姑姑贵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王家人人骄奢淫逸,独王莽粗食陋衣,就是位及人臣,做了大司马,起码也是兵团级领导了,完全可以配备秘书警卫和保健医生了,但依然克勤克俭。下乡时不带班子成员,不让警车开道,不坐蓝鸟奔驰,只坐又颠又脏突突乱叫的拖拉机。也不吃地方政府的三菜一汤,只用自带的饼干和矿泉水充饥。一个成功男人的后面总要站着一个女人,王夫人也衣不及地,套裙仅至膝盖,只差没把肚脐眼露在外面了,不然还要被人误为当红脱星。王家俭约之声于是先从妇联系统传扬开去,最后传到了组织部门和汉家皇帝那里。这还不算,其子王获杀了一名官奴,这事在大司马那里实在算不了什么鸟事,只要给死者家属多要点钱财,将其妻其子安排进银行税务电信等有油水的部门,就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然而王兵团不顾王获苦苦哀求,拔剑掷地,逼其自尽。王获深知父意,说了句儿成全大人的话,自刎而死。儿子的鲜血涂红了王兵团的翎带,博取了大义灭亲的大名声。汉家见王兵团如此忠诚廉正,把大权都交到了他手上,最后王兵团毒杀了十四岁的平帝,挑了个两岁的
刘婴做儿皇帝,自己摄政。这还不够,到处埋石头藏符命,上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宇样,最后如愿篡汉,做了十五年的国家总统。
这篇叫做《作秀癖》的文章当然没有至此结束。看来作者深谙文章之道,如果仅举几个典故,吊吊书袋就成一篇文章,作家们也就不用深人基层体验生活,搞什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那一套,只要把二十四史搬到桌上,一路照抄下去,便可著作等身,流芳百世了。
只见文章笔锋一转,落脚到了当今妇孺皆知的省级领导胡长清,说他虽然难与曹领导王市长和王总统比肩,但他的现代政治秀做得还是挺有水平的。这首先得益于胡省级学养之高深。要看文凭,他是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知识化程度不可谓不高。文化程度高,当然才读得懂《汉书》之类,才学得来前辈曹领导王市长和王总统的作秀本领。
比如胡省级回老家时,就不搞警车开道那一套兴师动众的名堂,也不坐高级小车,不带女秘书和警卫员。地方同僚的工作餐他虽然没撤而瘗之,埋到土里,却并不大吃大喝,粗茶淡饭便能满足。老婆穿不穿粗布衣,没人知道,但当着外人面,胡省级每次只给母亲大人一百元钱,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七章(2)
不仅如此,胡省级平时给人的印象也是挺不错的,如“三讲”期间,他的自我剖析是很深刻的,材料写得是非常到位的,考察组不得不在其“表现”栏里写上“政治可靠,工作有魄力”的高规格评语,好像这样的领导不立即上个台阶,扶正做正省级或更高的官,简直是组织部门的重大失策。
胡省级作秀做得最可爱的还是他的书法作品,也是字因人贵。人因字显,他的字曾经挂满南昌街头的大小门店,人人都夸他是才子省长,不仅是文化立省文化立市的设计师,还是身体力行者。据说胡省级最为自豪的还是他自书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几个字,那是他书法作品的最高境界,在他的心目中大概跟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有同等地位的。为此,他特意把这幅作品挂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使得每个到他那里去办事的人,都必须先瞧瞧这八个字,在暗暗佩服他思想境界之高尚,书法水平之超群的同时,再把大额存折和金条项链塞进他的抽屉。
文章最后说,偌大的官场出几个胡长清这样以作秀为能事的官员,实在也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可我们只要稍稍留意,便不难发现,的确还有不少官员都有这种作秀癖,喜欢在自己家里或办公室挂上一两幅座右铭式的字幅,以表明自己清正廉明一心为公什么的,而往往是这样的官员,见不得阳光的地方多,用这样的字幅遮入耳目,实在不是什么高明之举,无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罢了。
读毕此文,沈天涯不觉击节称善,为作者的巧议妙喻和辛辣叫好。平时沈天涯读书看报没有留意作者署名的习惯,这篇文章正合自己胃口,放下报纸前,特别注意了一下作者的名字。只见文章标题下写着三个字:游长江。
这不就是文化馆那个游专干么?沈天涯再一次看看署名,没错,就是他。
沈天涯暗想,这就对了。沈天涯对这个游专干不得不另眼相看起来。这样谈古论今的文章,没渎过几本书,没一点文化底蕴,没一点社会阅历,看来是写不出来的。
也许是兴奋,沈天涯当下就给易水寒打了一个电话,问他见到游专干的文章没有。易水寒在那一头哈哈大笑起来,说:“游长江的文章我能见不到吗?刚一见报他就抓着报纸跑到我这里来了。”沈天涯说:“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易水寒说:“我觉得这是他做文学专干以来写得最成功的一个东西,有文化积淀,又极富现实意义。”沈天涯说:“我也有同感。”易水寒笑道:“你当然有同感,胡长清的例子还是你提供的呢,游专干
给我看这篇文章时就提到了这一点,要我请你到他家去喝茶。”沈天涯说:“行呀,什么时候”易水寒说:“定了时间我就给你打电话。”
登着游长江《作秀癖》的都市报,虽然也免不了要登些官样文章,但跟其他报纸比,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发行量也相对要大,昌都市各部门各单位的征订数都很多,因此游长江那篇《作秀癖》一下子就在昌都市干部职工中传开了。机关里工作清闲,没事时大家总要找些感兴趣的话题打发一下时光,《作秀癖》言之有物,针对性强,不像一些假大空的文章面目可憎,正对大家的口味,大家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