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尹懋说:“把总闸关上吧。”
余哥很听话,就把总闸关上,尹懋说:“去买一个新的吧。”过了一会儿,他说:“再检查一下,看还有什么坏的东西没有。”
德志喜欢光明,他试着打开客厅的灯,这个地方人多地方小,没办法,肯定需要到客厅学习,免得影响别人休息。
他打开灯,发现三个灯管,有两个不亮了,就建议买两个灯管。
尹懋说:“这事需要向刘小姐请示!否则报不了。”
他的意思就是说,买了算自费,但请示批准的除外。他比较清楚刘小姐的心理,刘小姐和齐老师经常在一起,有了一些官场上的习气,喜欢得到请示,这种方式,可以让刘小姐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很有成就感。
尹懋一说,余哥立马行动,在水电方面,他的确在行,由他请示,想必没问题,因他是领导的宠臣。
他又喜欢抓权,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在人前表现自己,显得比别人高贵一些。他发短信给刘小姐,没过多久,刘小姐就回了短信,说好的。这个没有反常,一般来说,只要请示同意的事情,都会得到批准。只要满足刘小姐的虚荣,什么事都好办。
可是德志没有这个心志,不喜欢请示,不喜欢巴结,这种行为,他做不出来,宁愿在人后,不愿意出头露面。没有请求,也就没有结果,没有结果,让德志更不愿请示领导。有时候,明显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到了领导那里却卡了壳。
这是故意针对德志的,因德志看来不喜欢阿谀奉承,也不勤快,自然不讨领导的喜欢,领导是属于这个世界的,当然有一些世界的风俗,也喜欢听到美言美语,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顺毛拨拉。
余哥得到领导的指令,他说:“走,尹大哥,我们一起去买吧。”
尹懋说:“不要等我,我还没整理好内务。你叫姚弟兄一起去吧。”
德志本不想去。可不想让余哥为难,按刘小姐的指令,买东西必须要有人证明,没有人签字证明,不能报销。
这是针对齐老师、芭比以外的人说的。
那就去吧,德志说:“走吧!”
余哥本不想和德志在一起,总觉得不是一个层次的,二人话不投机,可不能自掏腰包,还是指望办公室报销。就只要忍耐住了。
他走在前面。德志走在后面,买冲水龙头,德志选择好的,余哥不愿意。德志说:“要买就买好的。在这里居住。不可能只住三天两早起。买个质量差的,便宜是便宜,但管不长久。你不想在大便的时候被喷一屁股水吧?”
余哥听了,点点头,看样子他的确怕屁股被喷洒凉冰冰的水,特别是冬天,更要保暖。
他的生活习惯,还是保留着农村的习惯,就是大便后,不会冲厕所,因为这事,尹懋经常提醒,但他总是忘记。
在和伊妹同居的时候,他也是这样,德志还以为是伊妹的“作品”呢,对伊妹的印象大打折扣,后来才发现元凶是他!但这个误会已经产生,没有办法立即消除。伊妹也已经离开了机构,想要弥补,已经来不及。
冲水龙头买的是好的,余哥听从了德志的建议了,这是德志的胜利,如果尹懋在场,可能就不是这个结果,他会假惺惺地说:“为了给机构省钱,买个一般的吧。等我们走了,这水龙头又不能卸下来带走,带走会给谁呢?”
他问这话的意思,就很有意思,他会带走这水龙头,安装在自己家里,哪怕家里已经有了水龙头,但没有自来水,他还是需要这个龙头。
看来,在某些方面,余哥的确没有主心骨,喜欢听别人的安排。
余哥是个有心人,他从老的灯架上面卸下旧灯管,拿来跟新灯管比较,完全一致的,才买。
买了灯管,开了发票,余哥给了钱,然后请德志在票上签字。
签完字,他们离开了灯具杂货店,回到宿舍。
对于更换灯管这活儿,德志也干过,余哥说:“你上去换,我在下面帮你扶着桌子凳子。”
房东家没有梯子,邻居家也没人,这种情况下,只有自力更生了。余哥搬来饭桌,这桌子是房东家的,全实木的,非常结实。另外,有几把椅子也很结实。
德志站到椅子上,伸手去卸玻璃罩子,发现被螺丝固定,只有依次将螺丝卸下,然后,把灯管装上,再安装好灯罩,把三盏灯管全部打开,墙壁是白的,墙裙是仿木纹的瓷砖,反射的光非常亮,在客厅里看书没问题。
德志安装好了灯,脊背上全是汗水,着急,加上担心和换灯的动作,让他感到很累。
他找来一条毛巾,到卫生间去擦背,余哥在里面换龙头,弄了半天,换不好,德志只好返回,到小黑屋里脱了衣服,擦后背。
余哥又给刘小姐发信息,说要买修水管的工具,刘小姐二话不说,马上就批准了,他又喊上德志,去刚才那家商店,买了一个管钳,所花费的钱和灯管加上冲水龙头的钱相近。
继续让老板开票,然后,余哥让德志在上面签字。
回到宿舍,继续更换水龙头,余哥换好了冲水龙头,将管钳拿回自己的房间,放在自己的私人物品一起,都在盒子里。盒子是他从江城拿过来的,以前由刘小姐和齐老师共同购买,是公家的物品。基于他和领导的特殊的关系,将盒子拿来,明其名曰作为工具箱,也无可厚非。
德志很有理由相信,管钳和盒子里的所有东西包括盒子本身,都会神秘失踪,不会再出现在江城。
大家都继续忙碌,直到把内务整理好,然后开始打扫卫生,地面上一片狼藉,这是所有搬家的人共同的特点,平时没多少东西,一旦搬起家了,显得物资特别丰富,都不知道自己拥有这么多物资。
第二百四十六章 非签不可
有些东西,完全没有必要买,属于重复投资,这是不对的,可是,这些投资又是很有必要的。当时一冲动,觉得很有必要,事后,却觉得没有必要。为了面子,还是硬着头皮买了,到最后,发现的确没有什么用处,管理起来麻烦,搬家起来更麻烦。留下吧看起来扎眼,不留吧丢了可惜。
大家大概都收拾完了,看着这收拾空空的房子,房间里很亮,德志觉得很满意,如果全家都搬过来,住在一起,哪怕是小城,又如何?一家人在一起,才感到心满意足。
德志来不及多想,感觉很累,躺在床上,这床是房东提供的棕绳床,密密麻麻的,像是渔网,周围是木板,很结实,一家人都睡这张床,没一点问题,一个人睡在中间,倒窝了下去,像是席梦思了。
阿q梦想的宁式床是不是席梦思不知道,可棕绳编成的网床,倒还有一些超前,德志比较喜欢这种纯自然的床。
困得很,德志一上床就睡着了。同样,尹懋和余哥也收拾停当,各自入睡。大概一个小时后,德志醒来,看看他俩还睡呢,不知道啥时候能醒。
德志起来洗了一把脸,看了一眼明天去白鹳村的行李,然后打开了客厅的灯,非常亮,像个办公室了,加上房东留下了一个办公桌,还有一把椅子。一套组合沙发,一台饮水机,看上去,还真像一间办公室了。
德志看书,对尹懋和余哥没有什么看法,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不过他们没有什么负担,子女都已经长大成人,余哥的儿子差点当了几次爸爸,最后一次就结婚了。同样。余哥也升级,成为爷爷。最后一次,余哥没让他儿子将孙子打掉,担心以后不会再生。为了确保最后的一根苗。就不得不奉子成婚。
尹懋更不用说了。他三个孩子,无论如何,都离手离脚的。不用再担心他们的学习,个个都已经参加了工作,能够领取工资,靠自己的劳动吃饭,相比较而言,尹懋的工资反而最低。
机构没有给高工资,加上不公正、不透明,久而久之,同事对领导就失去了信任,同样,领导对同事也缺少信任,要不然,就不会用这些人,浪费人力资源。领导利用同事之间相互监督,背后询问情况,目的是掌握有没有人违反纪律。
制度是没有建立,因为不透明,任人唯亲,大家做事都没有积极性。
德志安心读书,争取早点通过本科的考试,他想来想去,没有别的出路。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活得踏实,活得踏实就觉得生命有意义,有意义就说明这一辈子没有白活。看书多,思虑就多,思虑多,烦恼就多,烦恼一多,就会去看书写字,懒得再去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他们醒来,尹懋慢慢走到厕所,发出打喷嚏的声音,他一打喷嚏,就不是一个,要小心,不要马上进入卫生间,里面的腥臭特别明显,要很久才会散尽,因他有鼻炎,这是慢性病,打了喷嚏,感觉舒服,别人感觉确实难受,这样相处,需要忍耐和爱心,否则很快就会崩溃。
接着是余哥,他进了卫生间,他没有意见,也不会当面指出尹懋的不对,这就是二人的默契,这一点,德志没有学会,宁愿远远地避开,也不愿意主动去沟通。
二人到了客厅,坐在沙发上,说:“晚饭怎样解决?”
“你们觉得怎样才好呢?”
德志故意问,像这种情况,怎么办?
“在外面吃,贵,在家吃一顿,划不来。煤气还有,要洗盘子洗碗,这些活儿都要做。不过,我们下一次回来可以做这些,今晚在外面吃,明天早晨在外面吃,然后找车搬家到白鹳村。”尹懋说。
他这样安排,显然是不心疼钱的,主要还是怕麻烦,搬一次家,累掉一层皮,这事弄得大家都不开心,不过,到了一个新地方,还有挺有意思的。
同样是山区,九峰和宣统不一样,山峰不一样高,海拔不同,气温不同,山的险峻程度不同,饮食文化不同,风俗各异。宣统的侗族人多,九峰的苗族人多,很有意思,德志也不想动手,只想抓紧时间看书,看书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只有读书,才觉得生活充实,不管什么书,拿在手里,心里就特别踏实。
在外面工作的好处,是可以专心干自己的事,坏处是不能时刻照顾家人,不能满足家人的需要,这个是不好的,但德志目前还没有办法解决。
天很快就黑了,肚子也咕咕叫了起来,看来真的饿了,尹懋建议出去吃饭,他的建议很快得到响应。
下了楼,就是正街,街上的店铺有很多,吃饭的地方不算多,不过,要解决他们三人的晚饭问题,还不是很难的。
看来看去,尹懋说:“中午吃得好,晚上就不要再吃肉了。不如去吃点炒饭或者盒饭算了。”
他的这个提议,德志没意见,炒饭比火锅便宜得多,最便宜的火锅也是三十元一锅。吃饱没问题,炒花饭吃,也能吃饱。
在广场的理发店旁边有一家餐馆,看起来和不起眼,德志建议去那里吃,因为越是不起眼的,越需要关照,他们做小生意不容易,才起步,没有多少钱投入装修。既然到九峰扶贫,不见得非要到村里去不可。
扶贫的思想存在,在哪里都能做到扶贫,不远万里到了大山区,完全没必要,在城市里也有贫民。也需要得到帮助,可是,没有人去做,只能让他们自生自灭,自我解救,自力更生了。
在广场开店,赚的钱还不够交房租的了,要说赚钱,包租婆算是最有钱的了。
门口有炉子,里面顺着墙摆了几张桌子。里面有一两名顾客。在吃简单的饭,一碗米饭,一盘炒菜,菜里面有白菜帮子。还有一点肥肉。加上辣椒啥的。混在一起,这就是盒饭,比炒饭还贵一些。老板介绍说,盒饭里面有点肉末,就值钱,如果吃鸡蛋炒米饭,就便宜。
德志二话没说,就要了炒花饭,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