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一大早就领兵依约撤退,城头有百姓看到这幅情景,都竖起大拇指说:“晋侯宁愿失城也不失信,这才是一个靠得住的好老板啊!”于是大家纷纷跑下城来追在晋军后面大喊:“等一等,我们要跟着你们一起混!”
归结晋文公的一生,无非“以退为进”四个字,无论是从前骊姬之乱的出国避祸,还是后来城濮之战的退避三舍,都很好地实践了这一政治策略。当人生遇到困局时,适当地做出退让,让出一片海阔天空,未尝不是解开死结的好办法,不是吗?
再说原伯贯见自己已失民心,只好打开城门,也跟在后面一起追了过来,大家伙一口气追了三十里,总算追上了晋军,周朝卿士原伯贯也亲自作书,表明愿意投诚。文公大喜,赶忙命令大队人马就地驻扎。自己则只带着几个近臣,返回原城,一路上粉丝们夹道欢迎,争相瞻仰他们的偶像晋文公的倩影。一群可爱的孩子还向晋文公献上鲜花:“重耳爷爷,您回来了!您终于回来了!”至此,原城百姓归顺了晋国,晋文公委任他手下最讲信用的赵衰做了原大夫,兼领阳樊;狐溱为温大夫,管理温邑;原伯贯则改封冀地(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其后世为晋大夫。
文公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收服了南阳这一块极其重要的中原跳板,打开了自己东进称霸的道路,也拉开了春秋晋霸时代的序幕。
18 对手
话说文公大举勤王旗帜,不但得到了南阳之地,还在诸侯之间声名鹊起,俨然有新一代霸主的架势,这深深刺痛了一些春秋老牌大国,他们不堪接受被人迎头赶上的现实,于是红着眼睛愤然而起,在晋霸时代前开演了一幕幕最后的疯狂。
首先疯狂的是曾经得罪过重耳的卫文公。经过二十五年的隐忍,卫国实力终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而面对晋国势力的崛起,卫文公深感威胁,于是决定放开手脚,主动出击,在大风雨来临之前积累足够的资本,以求取中原北部地区的势力均衡。
是年春,卫国攻打老冤家邢国,正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卫文公之前派去潜伏在邢国内部的间谍礼氏兄弟突然发难,将邢军主将国子推落城下,卫军趁机进攻,大败邢军,将邢国吞灭。
正在卫文公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时间这个最大的杀手逆袭而来,是年冬,卫文公病逝,其子太子郑即位,是为卫成公。最后果然是未成功啊!
卫成公即位后第一件事儿,就是与鲁、莒二国结成同盟,以抗衡齐国。
卫成公即位后的第二件事儿,就是将妹妹嫁给了楚成王,与楚结成姻亲关系,如此外交策略,无非狐假虎威而已。他非常明白,晋欲南下称霸,必要经过卫国地盘,而他老爸卫文公早先曾与晋文公交恶,兼又灭同姓之国(邢与卫同为姬姓,本为兄弟之邦),则卫势已不能容于晋国方面的华夏诸侯,所以也只有投靠于楚,以求自保。
第二个疯狂的是前霸主齐桓公的儿子齐孝公。孝公即位之初还颇安分,但随着齐国内政渐渐稳定,他也开始眼红了,想当年咱老爹南征荆楚、北伐山戎、西讨大夏、九合诸侯,那是何等的风光,可惜现在这些风头都被重耳这老头儿给抢光了,而我堂堂齐霸之后,继位九年,竟然一事无成,真是窝囊透了,不行,我不能就这么颓废下去,我要继承老爹的霸业,首先就拿旁边整天之乎者也讨人厌的鲁国开刀!
于是,在晋文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34年夏,孝公学习宋襄公自不量力的优良作风,不顾群臣的反对,亲自率领兵车二百乘,侵犯鲁国的北部边境(今山东兖州等地)。
鲁、卫早前同盟,自然守望相助,于是卫军攻齐,齐腹背受敌,不得取胜,只好听从鲁国辩士柳下惠的建议,与鲁、卫议和,怏怏然撤兵而去。
齐师虽退,鲁国的君子们还是心有余悸,生怕齐国再找他们麻烦,便派人去向楚国求助,希望楚王能跟齐国干一架,他们好坐收渔翁之利。楚成自从上次打败很傻很可爱的宋襄公,已经五年没有欺负过人了,手痒得很,又见自己的小老弟重耳勤王拓土,声望日隆,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跟着自己吃闲饭的那个老叫花了,不禁也有些郁闷,现在鲁国竟然自动送上门来愿意给自己谋取中原开路,当然是求之不得,于是拜令尹成得臣为大将,申侯(即申国的国君,申被楚灭后为楚大夫,仍称申侯)为副将,率领申、息两邑的楚兵,筹备攻打齐国。(申、息均为楚文王灭掉的两个华夏中等国家,其兵力加起来便可以抵得上一个齐国了。)
唉,卫、鲁怎么说也是周室老牌诸侯,奈何要引狼入室,借蛮夷之兵以求私利哉?看来齐桓宋襄之后华夏诸侯已无任何团结可言,当此危急时刻,谁才是救世主呢?
公元前634年冬,成得臣正式率军东征,号称伐宋,其实主要目的在于伐齐。楚师把宋国的缗邑包围了几天,让宋人明白楚师随时都可以打进宋都去,就移师伐齐了。对齐,楚有一笔政治筹码在手。那就是齐国内乱时逃到楚国,后被楚成王全部封为上大夫的齐桓七公子。在这七位公子中,最有希望取代公子昭就是公子雍。得臣于是携公子雍随军东征,很快就攻克齐国的谷邑(今山东聊城市东阿县),将它作为公子雍的封地,派当年那个害死齐桓公的雍巫辅佐他,并派自己的副将申公领甲士千人驻守在那里,自己则凯旋回国了。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扶植一个傀儡政权,维持一支卫戍部队,在中国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得臣敢这样做,一则是因为公子雍对齐国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二则是确信当时天下莫强于楚,深知齐人无力也不敢把这块近在咫尺的喉中刺拔掉。果然,齐人对谷邑莫如之何,只有任由这头恶狼酣睡在其卧榻之侧随时威胁自己的本土,而齐孝公想要称霸中原的梦想也因此彻底破灭了。
连齐国都如此窝囊,整个天下似乎也只有晋、秦、宋三个国家还在硬撑着了,当是时,荆楚势力弥漫中原,华夏的危机,从来都没有如此紧迫过,怎么办?怎么办?
第二年冬天,楚成王再接再厉,又拜成得臣为大将,亲统大兵,纠合自己的四个小弟陈、蔡、郑、许四路诸侯,一同伐宋。宋国当年连楚一国都打不赢,现在哪里是这五国联军的对手,宋成公想起自己老爹襄公的遗言,便赶忙派司马公孙固去晋国告急。
晋文公听说宋国快挺不住了,立刻召来他的一干心腹大臣,商量对策。
先轸说:“如今天下群雄只有楚国是我们的对手,打败了它,咱们就是霸主了,这真是老天爷赏给我们的大好机会,取威定伯,在此一举!”
文公说:“先轸说得对,寡人也想跟楚王较量一下,让他看看究竟谁才是中原真正的霸主!何况宋襄公当年还送过咱们二十辆好车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寡人决定出兵攻楚救宋,只是晋、宋之间隔着曹、卫两国,劳师远征,有侧背遇敌的危险;况且楚军实力强大,正面交锋也无必胜把握。狐偃,你怎么想?”
狐偃眼珠子一转,想到一条妙计:“卫国和曹国确实是个麻烦,他们是楚王的小弟,从前还曾侮辱过主公,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要是趁着咱们跟楚王干架的时候在背后捅咱们一刀,那就糟了,我看咱们不如转去攻打曹国和卫国,楚国一定移兵解救,宋国不就自然解围了吗?”这一招围魏救赵、一石二鸟,狐偃虽然人品不咋地,脑瓜子倒还好用!
狐偃这个办法正中文公下怀,他早就想给当年欺负过自己的卫、曹一点颜色看看了,而现在正是自己报仇雪恨的好机会!
战略方针既已确定,晋国君臣随即进行了战前准备,将原来的两个军扩编为上中下三个军,按国际惯例,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晋国如今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大国了,又逢战事,扩军势在必行。此三军实为六部,将佐各掌其一。其位次:中军之将第一,中军之佐第二,上军之将第三,上军之佐第四,下军之将第五,下军之佐第六。将三军之一者称为将军,而在这些将军中又以中军将地位最尊,统率三军,故称为元帅,将军、元帅之名,即始于此。中军元帅既掌军又治民,是仅次于国君的最高行政长官。文公在群臣之中最信任的人就是赵衰,便想让赵衰担任中军元帅,赵衰是个老好人,最喜欢干的事就是谦让,他跟文公建议说:“郤穀老同志德高望重,好学不倦,而且熟读《诗》《书》《礼》《乐》,理论水平比我高多了,打仗是要靠脑子的,他来当这个元帅最合适不过了!”
扩军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进展神速,很快就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公元前634年十二月,晋三军在被庐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三军将士整齐威武地走着正步,一面敬礼一面齐声大喊:“主公好,晋国必胜!”
文公轻挥手臂,笑着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
大家又喊:“为主公服务!”
阅兵已毕,文公开始授勋拜将:郤穀是中军将,打虎亲兄弟,那这个中军将佐自然就是郤穀的弟弟郤溱了;同样的,上军的一对搭档也是亲兄弟——狐偃、狐毛两兄弟,狐毛是老哥,狐偃虽然喜欢争名夺利,但是哥哥的面子还是要顾的,便让狐毛当上军将,自己担任上军佐;郤、狐两家都大丰收了,轮也该轮到赵衰了吧,可是谦让达人赵衰又开始推辞了:“栾枝比我谨慎,先轸比我有谋略,胥臣比我知识渊博,他们都比我更适合当下军的将佐。”
文公明白赵衰一直谦让的真正用意,郤穀是文公复国前旧臣中最有势力、最有威望的一个老臣,如果让他担任元帅这个位置,能更好地团结晋国六套领导班子中的旧势力;而赵衰之后的再次谦让,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才担任要职,让更多的人紧密地团结在以文公为中央的周围,在这个多事之秋,晋国各方势力的精诚团结共同对外显得格外重要。在利益和权力面前,赵衰同志能够团结同事,大公无私,表现了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精神觉悟,文公从此对他更加信任了。
在这种情况下,文公便让栾枝当了下军将,先轸担任下军佐。最后,赵衰排在第七位当了个有名无实的大司马(晋之司马为主管军法之官),荀林父(荀息之孙)排在第八位担任御戎(指挥车司机),魏犨排在第九位担任车右(贴身保镖)。就是这九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反面角色成得臣一起导演了后来那出精彩绝伦的贺岁大片——城濮之战!
19 初试啼声
公元前632年一月,晋文公亲率刚刚成立的三军,渡过黄河,派人到卫国要求借道攻打曹国(这是在寻求攻打卫国的借口呢!)。卫成公方结好于楚,当然不肯借道。卫大父元咺劝成公说:“当年晋侯逃亡的时候路过我国要求借道,先君文公没放他进城,想必那晋侯现在还在耿耿于怀呢!如今晋侯今非昔比,咱们不能再不放行了,万一他一生气跑来打我们就糟了!”
成公固执地说:“楚国、曹国都是我的好哥们儿,我们不能不讲义气啊!”于是坚持不放晋军路过。
文公早就知道卫侯不会放他们过去了,便像从前一样,绕过卫国,从南渡过黄河,来到伤心地五鹿之野(今河南清丰西北)。文公看着这个熟悉而陌生的荒野,不觉凄然落下泪来:“这里不是当年介子推割股啖君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