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嗜血的权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用吗?箭可是不长眼睛的哦! 
这不,金兀术张牙舞爪地咆哮,招来了一支流矢,中箭了! 
叫你嚣张,让你知道知道中箭是啥滋味! 
金军被彻底打垮了,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被俘的也不少! 
这是宋金直接交战以来,宋军取得的最大胜利! 
来时气势汹汹,回时抱头鼠窜!这就是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军。 
金人开始对大宋刮目相看! 
有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大宋上下沸腾了,一些人开始忘乎所以,原来金军也不过如此! 
出兵北伐!收复失地!把金人打回松花江去!主战派在叫喊! 
宰相吕颐浩认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接连上书道:“当年太祖取得天下的时候,不过只有十万人,现在我们有军队十六七万,韩世忠、张俊、陈思恭、张茶等人多次上奏,请求出兵收复中原,将士人人都有战心。再说了,金人把中原给了刘豫那样的无能之辈,连乳臭未干的孩子都知道他治理不了国家。我们的精锐部队都是中原人,思乡心切,可以趁此良机一举收复中原,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的话,错过了机会,今后就难以再收复了!” 
高宗觉得也有道理,可是翻来覆去又一想,刚打一次胜仗,不能过度乐观,内部叛乱还没有彻底解决,这事情得从长计议! 
于是高宗就把这事列为议题,让百官们讨论,能否出兵?怎么出兵?由谁率领? 
正当大家忙着讨论的时候,有人从金捎来消息,说金人让宋派重臣到金商谈议和! 
难道金要议和了?头一次这么主动啊,这样的机会千万不能错过!高宗一直存议和之心,听到这个消息,怎能不兴奋! 
快,传令下去,立即停止讨论出兵的事情,千万别在这个时候得罪金,坏了议和的大事啊! 
高宗担心讨论出兵的事让金知道了,议和就成不了了! 
还不行,边境部队还在和伪齐打呢,快别打了,惹恼了金,议和又泡汤了!高宗急令边境停战。 
金军真想议和啊,一次失败就让他们丧失了对宋进攻的欲望? 
还不至于吧!他们没那么容易被打服,这只不过是他们的缓兵之计而已! 
绍兴三年(1133年)十二月,宋使韩肖胄从金回来,一同前来的还有金使李永寿、王翊。看这两人的名字就知道不是土生土长的金人,是大宋的投降分子,他们给高宗带来金提出议和条件:要宋归还伪齐的俘虏及从西北地区移民到宋境内的人民,并提出以长江为界,把江北地区割给刘豫的伪齐。 
这条件和秦桧提出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政策不谋而合! 
秦桧是奸细!他和金早就串通好了,要不然怎么想法一致! 
反对秦桧的人群再一次炸窝! 
岂有此理!要知道现在大宋打了胜仗,主动权在我们这里,金提出条件太无理了!坚决不能答应! 
朝廷上下同仇敌忾! 
高宗纵有求和之心,面对这么强烈的反对声音,也只能暂时放下。 
此刻,他想起了秦桧。看来议和要想成功,非秦桧不可啊!高宗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 
不过,还得慢慢来,太急了,恐怕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秦桧,你还是在温州再逍遥几天吧!高宗如此想。 
宋这边迟迟不表明态度,金那边也不急,议和的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谈着,也没个结果,就是耗着你,让你放松警惕,然后人家好打你个出其不意! 
这不,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金兀术联合伪齐又对宋发动了战争,目标是仙人关,还是要打通进入四川的通道。 
贼心不死啊! 
结果又是一样,吴氏兄弟打败了金兀术! 
两连败!金兀术你还嚣张不! 
接下来,宋军在与伪齐、金的战斗中,捷报频传! 
形势逐渐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一定要坚持住! 
看吧,绝地大反击上演了,岳飞连续收复郢州、随州、襄阳、邓州、唐州、信阳军,与此同时,宋军的其他将领也在对金和伪齐的战斗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大宋形势一片大好!



第18章 东山再起 

且看岳飞的一首著名的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能写出这样的词的,也只有岳飞这样身经百战,且怀揣一颗报国心的人! 
多么远大的志向啊! 
岳飞等将领的浴血奋战,赢得的胜利并没有让高宗坚定收复中原的决心,反倒使他觉得自己有了和金人议和的资本。 
你看,你们的军队现在打不过我了,还是赶快和我议和吧,大家都太平。 
靖康耻,他早就忘了,那有什么呢?要不是金人把钦宗及其他的兄弟抓走,这皇帝还轮不到我坐呢! 
嗯,金人算是帮了我的忙,只要让我把这皇位坐稳了,不像大哥赵恒那样被废掉,一切皆好商量。 
高宗心里是这么打算的。 
岳飞等将领此时还在一遍遍勾画恢复中原的宏伟蓝图呢! 
有了点和谈的资本,高宗就坐不住了,一方面假惺惺地勉励在前方打仗的将领们,你们的表现我都看了,我为你们骄傲,决不会亏待你们的;另一方面,在绍兴四年(1134年)秋,派魏良臣、王绘到挞懒那里求和。 
在金廷,挞懒算是议和派的首要人物,高宗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了。不过,高宗此时还没有想到,挞懒和秦桧的关系是如此的不一般! 
魏良臣、王绘两个人到金,首先遇到的是挞懒手下的一些将领,他们和秦桧共过事,秦桧为人圆滑,跟他们处得都不错,私人关系较好! 
自从秦桧南逃后,这些人一直没有他的音信,这回来了两个宋使,在洽谈工作的同时,顺便问一下秦桧的情况,也完全在情理之中,毕竟在宋廷,只有这么个熟人! 
挞懒也如此,别看秦桧从他手底下跑了,但他并未在意,天要下雨,娘要改嫁,随他去吧! 
这年头,像秦桧这样执著的忠臣不多了! 
在议和的问题上,尽管高宗卑躬屈膝,一再强调只想保存现有的领土,但金人并不买账。金太宗对宋态度强硬,再有粘罕、兀术等人反对议和,挞懒也不敢擅作主张! 
挞懒指责宋没诚意,一边议和,一边打仗,这样下去,和谈没法谈! 
议和不成,那就撤吧,抓紧向高宗汇报!魏良臣、王绘就计划着往回返! 
临了,挞懒送他们一句话:“我们这边的一些想法,秦桧都了解,有什么不明白的,你们问他就可以了!” 
啊?原来秦桧在金有这么好的人缘,这么大的影响力,从上到下无不夸赞他。 
太不可思议了! 
魏良臣、王绘回来将这次金廷一行的详细情况向高宗进行了汇报,特别强调了金人对秦桧的关注。 
哎呀!没想到啊,秦桧在金有这样好的人脉关系,悔不该当初把他给罢了。 
高宗这个后悔呦! 
补救还来得及,但需要找个理由,什么样的理由好呢?高宗冥思苦想。 
别着急,理由马上就来了。 
绍兴五年(1135年)正月,尚未完成灭宋的金太宗,带着一腔的遗憾撒手归西了。金太祖的嫡孙合刺即位,就是金熙宗。 
金熙宗年少,尚不能完全控制朝政,朝政被挞懒把持。 
议和有希望了! 
高宗得到这个消息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紧起用秦桧,让他在宋金议和中发挥作用。 
秦桧这个议和机器开始派上了用场,高宗要通过操作他,来完成对金议和。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金熙宗刚即位,挞懒刚得势,高宗就开始着手给秦桧复官了,任了个资政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撤官容易升官难啊,不可能一步到位,按照官场的游戏规则,得一步一步来。 
到了六月,秦桧又升了,任观文殿学士、知温州。 
在金廷,由于挞懒的主政,金军对宋的攻势趋于缓和,两军直接交锋的次数减少,金军由前沿转向幕后,主要支持伪齐军队与宋作战。 
宋军也开始转守为攻,积极进攻伪齐收复失地。 
在宋内部,随着对外局势好转,内部叛乱也逐渐平息。 
稳定,稳定压倒一切! 
自高宗登基以来,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宰相,一边内忧外患,一边马不停蹄地更换宰相。 
秦桧罢相后,吕颐浩留任,高宗又在吕颐浩的举荐下,任命朱胜非为宰相。 
到了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因处理水旱灾害不利,吕颐浩被罢官。 
在温州的秦桧,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挺美。 
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朱胜非被罢相,任用赵鼎为宰相。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高宗又起用张浚为宰相。 
频繁地更换宰相,高宗的意图是什么?可以肯定地说,高宗任用这些宰相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使命,什么样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宰相,在战争的时候用主战的宰相到了议和的时候,就用议和的宰相。 
高明啊,高宗! 
正当南宋局势日趋稳定,国力逐渐恢复,军事力量不断强大之时,远在东北五国城的徽宗,已是奄奄一息。 
他有过梦想,梦想和金议和,重回大宋做他的太上皇。 
他有过渴求,渴求高宗出兵救他,重回大宋做他的太皇。 
光阴流逝,曾经的梦想与渴求,都在死亡面前化为虚无。 
一个人的生命画上句号,标志着他所代表那段历史落下帷幕。 
然而,留给后人的思考,还远没有结束…… 
绍兴六年(1136年)七月,高宗让秦桧担任温州知府。紧接着,在八月,任命秦桧为醴泉观使兼侍读、行宫留守,暂时参与决定尚书省、枢密院事务。 
通向宰执的大门正式向秦桧打开。 
努力啊,抓住机遇,东山再起,刻不容缓! 
九月,在张浚等人劝说下,高宗决定亲征伪齐。 
金人可以怕,伪齐不能怕;可以屈服金人,但不能屈服伪齐! 
原来在我手底下混,现在狗仗人势,自己另立山头,跟我对着干,趁火打劫,抢我地盘,是可忍孰不可忍。 
最让高宗仇恨的人,不是金人,而是刘豫。 
高宗要离开临安亲征了,秦桧觉得应该套套近乎,跟高宗前往,时不时在高宗眼前晃两下,免得夜长梦多,高宗把他忽略了。 
秦桧请求扈从,但高宗觉得这是亲征,不是议和,他派不上用场,就没有答应。 
怎么回事?难道高宗想疏远我?秦桧有些慌了。 
该做做工作了,不能这么傻等着,秦桧在想,从哪儿下手呢? 
当然要从高宗眼前的红人入手。红人是谁?莫过于宰相张浚、赵鼎。 
做工作的事情是拿不得台面上来的,秦桧就私下里与张浚取得联系,希望张浚能在皇帝面前多多保举自己。 
张浚与秦桧接触不多,但对他印象还不错,毕竟秦桧当年临危不惧,冒死力争,保存赵氏的举动,已是家喻户晓。 
光印象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深谙仕道的张浚从高宗对秦桧的一再擢升中,看出了高宗要重用秦桧的意图。 
秦桧必为高宗所用,为何自己不来个成人之美,把秦桧引荐一下,一来顺了高宗的意愿,二来送个人情给秦桧,日后用得着他的时候,恐怕还不少呢! 
一箭双雕啊! 
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一个朝廷容不得两个宰相。宋朝管制的弊端,为大臣们之间钩心斗角、争权夺势提供了空间。 
张浚和赵鼎同为宰相,但政治主张不同,张浚主张北伐,恢复中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