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穿虎皮,扯大旗,向宋施压!
其实,金国什么情况,魏良臣他们看得很清楚,心想,金兀术你就别打肿脸充胖子了,要不是高宗执意议和,我们大宋军队早就杀来了,你怎么得了便宜还卖乖呢?
该签就签吧,够便宜你们的了,打了败仗,占了这么大便宜,还不知足!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谁叫咱们的皇帝那样窝囊呢?为了完成高宗下达的任务,魏良臣、王公亮是一个劲地给金兀术说好话,不停地给他磕头,硬把金兀术整得不好意思了。
嗯,啊,既然你们大宋皇帝这么哀求,这么有诚意,那我就给你们点面子吧,议和的事情,原则同意了!金兀术卖够了关子,终于露出了原形。
唉呀妈呀,就等你这句话呢!看把我俩累的。魏良臣、王公亮边擦汗边想。
既然同意了议和,那就快点派使臣出使宋国吧。
在魏良臣、王公亮的一再催促下,金兀术派萧毅、邢具瞻作为使臣跟随魏良臣来到大宋。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高宗下令沿途百姓都要对金使夹道欢迎。
要把我大宋的诚意拿出来!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萧毅见到了高宗,双方交换了议和条件,没有什么好磋商的,一切都听金的安排,最后确定议和内容:就是宋金以淮河为界,以南归宋,以北归金,宋割让京西唐、邓二州和陕西商、秦二州之半;宋向金称臣;宋每年向金纳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双方从此休战息兵,各守国土。
号外,号外:宋金议和成功了!
感谢大金皇帝,感谢大金元帅兀术,感谢大金人民,是你们给了我议和的决心,是你们为我大宋带来和平稳定,是你们让老赵家继续坐这个皇位。
高宗激动万分,连连向萧毅道谢。
光是道谢还不够,要亲自派个使臣到金去致谢,并送上誓表。
谁能担当此重任呢?秦桧想到了一个人,谁?何铸!先前让他审理岳飞的案子,他不但没给岳飞治罪,还替岳飞伸冤!这个人知道得太多,不宜留在朝廷,还是把他打发到金国去,等这边把岳飞的案子结了,他也完成出使任务回来了,到时候再和他算总账!
好,这个主意不错!高宗啧啧赞叹。
何铸原本还想为岳飞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没想满肚子花骨朵,一朵还没来得及开,就被高宗任命为报谢进誓表使,远远打发到金国去了。
对不住了,岳相公,就是我有心帮你,也鞭长莫及了!何铸仰天长叹。
出使金国的走了,国内的大臣们也别闲着,满朝文武百官,给我列队祭祀祷告天地、宗庙、社稷。
苍天在上,祖宗在上,我赵构终于把大宋存了下来,地盘虽小了点,但不要紧,等国家富强了,让儿孙们去收复中原吧!
高宗拜了又拜。
议和成功,为徽宗梓宫和韦太后的南归铺平了道路。
何铸临走之时,高宗特意嘱咐他,到金以后,一定要请求金主把尽快归还徽宗的梓宫和韦太后,其他的人暂时免谈。
肩负特殊使命的何铸一路来到上京,见到了金熙宗,表达了高宗对金的感谢之情,并呈上誓表。
金熙宗催促宋尽快把割让给金的土地交割完毕。
何铸急忙打发人,把金的这个想法转告高宗,高宗得知后,立即派人把京西的唐、邓二州,陕西的商、秦二州的一半交付给金。
高宗在履行协议上向来不打折扣。
协议也签了,地也割了,臣也称了,岁币也纳了,该谈谈徽宗的梓宫和韦太后的问题了,何铸就向金熙宗提出了归还徽宗梓宫和韦太后的请求。
一副棺材,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太婆,对金没啥价值,做个人情送给宋皇帝,算做两国修好的见面礼吧。
金熙宗掂量了一下,就把这事答应了。
终于要见到日夜思念的妈妈喽!高宗激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听说徽宗的梓宫和韦太后要回来了,朝廷上下忙活开了。一路人去组织修建慈宁殿,作为韦太后的住所;另一路人忙着去修建陵墓,准备安葬徽宗。
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高宗终于见到了十六年未见的母亲韦太后,迎回了徽宗的梓宫。
十六年,沧海变桑田,曾经风流倜傥的徽宗,已经变成了一具无知无觉的尸骸。
十六年,物是人非,曾经雍容高贵、衣着艳丽的皇太后,已经变成了一个平凡而又平凡、朴素而又朴素的老太婆!
十六年,雨打风吹,几度沉浮,高宗依然爱着他的父母,依然在守候他的父母,依然在用孝心迎接他的父母。
也许,这是他为议和辩解的唯一理由!
收了兵权,成功议和,杀了岳飞,这一连串大手笔都出自秦桧之手。
高宗是一百个满意。
注意了,秦桧又要升官了!
绍兴十二年(1142年)九月,高宗给秦桧加衔为太师,封为魏国公。
别着急,这还只是第一步,更好的奖赏还在后头呢!
刚过一个月,高宗觉得一个国公的头衔对秦桧薄了点,就给他再加一个秦国公,这样秦桧就成秦、魏两国公了。
一个人被封为两国公,好倒是好,但就是心里不舒服,为什么呢?因为大奸臣蔡京、童贯也曾被封为两国公,现在自己和他们站在了一条线上了,外人当面不说什么,背后里也会说三道四,本来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这么一来,更让他们有了讥讽的噱头。
为了让自己的耳朵根子清净些,还是不要为好!秦桧向高宗极力推辞,不予接受。
给你封官,你不接受,我这面子往哪放呢?你总得给我找个放面子的地方吧,我是当朝的皇帝呀!
那好办,你就改封我的老母亲为秦、魏国夫人,不就解决了吗?秦桧建议。
绝了!高宗竖起大拇指。
第36章 和平时代
有道是,天下战久必和,和久必战。战争与和平既是一对冤家,又是一对亲家,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按照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说,这叫矛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宋金双方的战争从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一直打到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长达十六年的战乱,可谓是两败俱伤。大宋失去了淮河以北的中原之地,元气大伤,从此苟活江南一隅;金虽然取得淮河以北的土地,但其灭亡大宋的愿望终未实现,国力也因连年对宋用兵,而受到极大损伤,丧失南侵能力。
这就是战争的代价!
现在好了,被战争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双方,终于签订了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算是为长达十六年的战争画上了一个逗号,接下来双方处于休战阶段。
得到了喘息的大宋,下一步将会何去何从呢?
先看看大宋国内的状况:首先,在政治上,内斗依旧不休。由神宗朝开始的守旧与革新派之争随着战火的燃烧迅速演变成求和派和主战派之争,两派互相倾轧,今天我弹劾你,明天你弹劾我,把朝廷搞得很乱,把政风搞得很坏。其次,在经济上,那是一派萧条破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火所到之处,尸横遍野,土地荒芜,千里无人烟。再加之,朝廷频繁的征兵,使农村农动力紧缺,生产活动受到很大影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不景气了,整个国家也就到崩溃的边缘。除此之外,城市经济也遭受重创,虽说那年月没什么大工业、大企业,但手工业和餐饮服务业还是城市的经济支柱,官府的搜刮,盗贼的抢掠,金军的扫荡,这些小本生意怎经得起这般折腾,倒闭的倒闭,破产的破产,原本的繁华景象,一去不复返。
最后,在军事上,良将尽失。在抗金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将领,在议和前后,先后被高宗解了兵权,罢的罢,贬的贬,诛的诛,大宋军的黄金一代就此告别沙场,一些贪生怕死的无能之辈反倒成了军中栋梁,到了这个时候,匡复中原,恐怕只是一个笑谈而已。
满目疮痍的大宋,谁来为你疗伤?
首当其冲的责任者应该是宋高宗,一个臣服于金的皇帝,他能否抓住和平机遇,带领大宋臣民走出困境,缔造一个繁荣盛世。
高宗,看你的了!
如果说高宗没有这样的想法,那完全是胡说,哪个皇帝不想成为留名青史的有为君主?但是想和做又是两码事,光想不做的毛病在芸芸众生身上太普遍了,高宗也不例外。他虽然也想过中兴,也谈过中兴,但那只不过是他在危难之时自我解脱的幻想罢了,真要给他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让他放手中兴,恐怕他就懒得做了。
励精图治,对流着徽宗血液的高宗来说,遥不可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昏昏度日,才是高宗的生存理念。
所以,在宋金议和之后的日子里,高宗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吃喝玩乐上,不顾国家窘困,大兴土木,铺张浪费。
皇帝不务正业,朝政岂不是要荒废了?
话是这么说,但高宗这个人还不傻,他知道怎么摆弄人,在他下面是宰相秦桧,六卿之首,而秦桧这个人又是他的心腹,对他忠心耿耿。有了这么个和自己配合默契的宰相,高宗还有什么好顾虑的?索性就把朝政大事委托给秦桧,让他处理,自己只负责听汇报,拍板决策。这样一来,高宗就可以安心享受做皇帝的快感了。
高宗轻松了,秦桧就受累了!
不过,一掂量手中的权力,秦桧就不觉得累是累了,而是一种说不出的爽!
宋金成功议和,秦桧功不可没,高宗之所以把秦桧的推到前台,就是要让他继续给自己遮风挡雨。倘若是把国家治理好了,那功劳自然是非高宗莫属;倘若是把国家搞得一团糟,那黑锅自然要秦桧来背。
高宗这算盘打得不是一般的好!
可是,这议和容易,治国就难喽!
试问一下,秦桧准备好了吗?
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的秦桧,有了议和之功,皇帝之宠,很是飘飘然,根本就没把心思放在治国安邦上,而是满脑子歪门邪道。
想那恰同学少年之时,秦桧也有过治国安邦的宏图大志,也有过造福百姓的雄伟蓝图,他期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像管仲、孔明那样,身居相位,治国兴邦。
但随着他从了解政治到参与政治,从参与政治再到熟悉政治,他愈加认识到,再大的志向,如果没有天时,也无法实现;再美的蓝图,如果没有人和,也无法绘就。
而大宋这会儿,没有天时,也没有人和,甚至连最起码的地利也没有!
通过在官场摸爬滚打这些年,秦桧对权力的认识到了更深的层次:权力是用来斗争的,是用来打击异己的,是用来发家致富的,是用来造福子孙后代的。
在这种认识的作用下,和平来临之时,秦桧给自己制定了四个工作方向:第一,粉饰太平。干得好,不如说得好,百姓高兴,不如皇帝高兴,只要把皇帝两只眼睛蒙住,两只耳朵塞住,一张嘴堵住,那自己就功成名就,用不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悲壮了!第二,铲除异己。一日为敌,终生为敌。要想守住自己的相位,保住自己的权力,必须将过去和自己作对的,现在与自己不和的,将来对自己不利的人,进行一次彻底清洗,该贬的贬,该杀的杀,心不慈,手不软,才能干得长久。第三,禁野史。历史不是随便写的,只有官方史料的才最具权威性,野史都是作者情绪化的产物,要想使自己的形象变得高大,不为后人唾骂,必须从修史做起,掌握舆论的主导权,不但要把自己的儿孙安排在修史的岗位,还要对野史进行封杀,该禁的禁,该烧的烧,图的就是留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