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开战之前,十时连久本来被安排在第二阵,他找到立花宗茂,说小野和米多比都是立花家的中流砥柱,不能出事,毅然以苍老之身担任先锋。想必在那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必然会战死在此次战事中吧。
立花宗茂没有时间惋惜老将的死,他率军趁大雾杀出小丸山,突然出现在明军侧后。明军被这股从雾中杀出来的日军吓了一大跳,一时间陷入混乱。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和正面的小野镇幸趁机大声鼓噪,挥军猛攻,把明军的阵型冲乱了。
上午十时许,明军在日军两面强力压迫下被迫北移,三千人退到大路东侧的望客岘北,重整队形。日军虽然依靠立花宗茂的奇兵突袭迫退了敌人,可敌我双方兵力相当,立花凭着手里这点兵力,无论如何也吃不下这块肥肉。
奇袭的效果很快就消失了。明军迅速整理好了队形,恢复镇定,与日军又形成了对峙局面。
双方的牌都打完了,剩下的便是实打实的正面肉搏战。明军和日军都打出了脾气,战斗打到最激烈的时候,立花家大将池边永晟战死,连主将立花宗茂的铠甲上都插满了箭支,看起来象是一只刺猬。这位闻名西国的武者,只能暂时从前线退下来,在小丸山上喘息。
战斗持续到中午十一点左右,排在第二阵的黑田长政所部的五千人匆匆赶到,替下差不多精疲力尽的立花宗茂,展开了优势兵力。这才迫使明军开始后退。
至此,碧蹄馆之役第一阶段的前哨战结束,战斗暂时告一段落。
有日本学者声称这一战是立花宗茂精心策划的一场诱敌战,具体的战略是:十时连久孤军示弱,以五百人先击溃了三千敌军,又把六、七千名敌人主力吸引过来,然后本队在侧翼发动奇袭,最后杀死明军两千多人,敌人仓皇而逃,是场大胜利。
这个推论的基础首先就不存在的。明军在这场遭遇战里的参战人数,最多只有三千人,立花宗茂所部是三千二百人,日军兵力比明军还多一点。日军所谓的“六七千明军”,只存在于他们的幻想。
且从战斗过程具体分析。在开战之前,立花宗茂确知的情报,只有“查大受五百骑袭来”的消息。对付这点明军,他不可能也没必要实施示弱战略,正确的做法是迅速移动本队支援前锋,构成局部兵力优势——立花宗茂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等到十时所部和小野所部合流之后,总兵力为一千二百人,但之前阵亡了一百三十多人,因此这时兵力大约是一千出头,开始反击查大受。这个阶段日军占有优势,宗茂也不可能采取示弱战略。
等到明军后续的两千多骑兵赶来支援的时候,十时连久立刻在前线陷入苦战。在这种情况之下,宗茂已没时间策划也不需要策划所谓“示弱诱敌”,因为十时连久加上小野部,早就已经“弱势”得一塌糊涂,根本不用演。
换句话说,从立花宗茂出兵开始,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来实行“示弱战略”。所以结论是,这个“示弱”的说法,是为了美化立花宗茂能征善战的形象附会而来的。他确实作出了迂回奇袭的决定,是一招好棋,但这只是一名优秀将领对战场情况的一种活用,是临时起意,而非处心积虑的策划。
从战斗的结果来说,日方的记录也颇值得商榷。《征伐记》、《黑田家记》、《毛利家记》、《安西军策》、《立花朝鲜记》等第一手史料众口一词,认为立花宗茂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大胜利,杀敌数从两千到六百不等。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历史研究现象。当我们阅读史料时,经常能发现记录者出于某种目的,极力渲染战争中某一方的英雄事迹,但他们又经常顾头不顾腚,一不留神就在别处记录里留下些许矛盾的细节,最后泄了自己的老底。
对于这场遭遇战,我们无须去深究在战斗中立花诸臣到底有多么骁勇善战,上述史料在吹嘘完以后,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细节,如《征伐记》说“长政疾驰来援,遂以统茂归”;而《黑田家记》则说“宗茂铠上矢如猬毛,登小丘而休,长政代奋战,明军退”。
日方的记录光顾着吹嘘立花宗茂的武勇,却忘记把结局改一改。
从《黑田家记》里“长政代奋战,明军退”的描写,可以反推回去证明,明军在与立花宗茂的战斗中,根本就没有落荒逃跑,反而是步步紧逼,所谓的“登小丘而休”,分明是立花宗茂本人反被明军压迫到了小丸山山上。直到黑田长政赶来支援,接过立花部投入战斗,明军才退去,黑田才有机会“遂以统茂归”,把他救出来。一个“代”字和一个“归”字,让之前的吹嘘泻了底,这么窘迫的遭遇,实在不是胜利者所为。
事实上,在这场战斗里,明军的兵将从头到尾都表现出了极强悍的近战能力和极高军事素养——当然,这是因为这些部队是李如松等人的家丁,战斗力比普通明军要强——与日军先后数次交锋,并未呈现出弱势。甚至在遭遇侧后袭击的时候,明军也无一部溃败,而是回撤一段距离后迅速重整队形,硬生生地挽回了局面。众所周知,在白刃战中接战不利,整队回撤而不引发溃败,反而立刻重整好阵型进入反攻,这对士兵和将领的素质要求有多高。
而且,这些明军并未携带大量轻重火器,手里只有少量神机箭还有三眼铳,再就是标准的马战武器——佩刀、弓箭了,在这种情况下与日军进行的是一场实打实的白刃战。在这个日军最引以为豪的科目里,明军丝毫没落下风。
号称西国第一名将的立花宗茂,面对与自己兵力相当的明军,除了靠奇袭暂时迫退了明军以外,再没占到半点便宜,反而赔上了十时连久和池边永晟两员大将的性命,最后连他自己都被迫退到了小丸山,靠长政的救援才缓过气来。
因此这一场碧蹄馆的前哨战,双方最多只能说是打了一个平手,客观地说,明军还略占优势。
战斗结束以后,明、日两军都停止了继续前进。明军发现日军越打越多,开始对“汉城无兵”的情报产生了疑惑,不敢轻举妄动。
而日军此时的战场最高指挥官是黑田长政,他用兵极稳,从来不打无把握的仗。他看到前面的明军居然把立花宗茂都呛回来了,便打消了追击的念头,用麾下五千人摆出防御的姿态,等待着小早川隆景的到来。
双方进入了第一次对峙。
这个时候的李如松,已经在赶往碧蹄馆的路上。
查大受在击退了十时连久的第一次进攻以后,便在反击前给他送来一份情报,说敌人弱势,宜快速前进。李如松在二十七日早间带着十来个家丁匆匆离开,临走前只顾得上给其他人传个话,叮嘱他们随后跟进。
要说这位将军也实在不像话,你性子再急,也实在不该只带十几个人就上路,好歹等部队集结一下再说吧。六年以后在蒙古战场上,李如松轻军深入,再次因这样的冲锋在前,于抚顺浑河附近中伏不幸阵亡,终年五十岁。这实在是性格决定命运的最好典范——死得有点诨。
李如柏、张世爵接到李如松离开的消息,也都纷纷上马追赶。他们仓促间也未集结部队,只带着几十个亲兵前往,其他部队没了统一号令,只得陆陆续续三五成群地前进,跑得一路都是。只有杨元留在坡州镇守,没有随他们前往。
大约在上午十点左右,李如松在半路又接到了朝鲜信使带回的查大受第二封信。这封信与第一封信的内容完全相反,说日军数量很多,与明军正在激战,要求后方尽快来支援。
李如松虽然对辽东军的野战能力十分有信心,以至他压根就没想过退却和暂缓前进,但身为一名战术素养极好的指挥官,查大受的这份报告还是使他想到,前方情况有可能出现了变化,很可能是汉城的日军数量有变。
只是但他受之前查大受两份侦查报告的影响,并不认为日军数量能大到需要他动用明军主力。因此他没有退却,只是让那名朝鲜信使尽快赶到坡州,命令杨元率全军压向汉城,以应付万一的情况。自己则继续快马加鞭,加快了赶路的步伐。
李如松赶路赶得实在太投入了,以至在跨越惠阴岭的时候,一不留神摔到了地上,把左脸给戗破了。
这是李如松入朝以来的第三次因突进落马了。
按说这似乎算不祥之兆。好比去年忠州之战时,申砬就是出征前把帽子碰到了地上,才导致大败。不过李大提督却不管这套,前几天的平壤战役,他落了两次马,照样大获全胜。他从地上爬起来,摸了把脸,拍拍身上的土,上马继续赶路。
大约在上午十一点,李如松终于赶到了碧蹄馆现场。
明、日两军这会正彼此谨慎地隔着一段大路对望。李宁、孙守廉、祖承训、李如梅、查大受五员大将心情有些复杂。刚才的那场仗虽然打得一波三折,不过没吃亏,也没占到便宜。可现在日本人越来越多,却叫他们暗暗心惊。
小早川隆景和宇喜多秀家的各主力军团正陆续抵达,和黑田长政所部、立花残部汇集在一起,在小丸山和望客岘一带聚成黑压压地一片,声势惊人,光是战场上的日军总兵力已高达三万之巨。辽东五将的兵力加一起也只有三千出头,再能打,眼前的局面也没法应付。
正在这时,李如松赶到了。这可真把大家吓了一大跳,一不小心,主将就要陷进去了。于是大家连忙请示李如松:对面日军最少有三万多,咱一共就三千出头的兵力,那现在咱们是撤退呢,还是撤退呢,还是撤退呢?
李如松听了,看了他们一眼,从鼻子里哼了一声道:撤什么撤,给我打!
辽东军得了主帅的号令,虽然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但却毫不畏惧,纷纷开始对日军鼓噪起来。他们被人骂过贪婪,被人骂过残暴,可从来没被人骂过怯懦。跟鞑子们在辽阔原野上拼杀出来的血性与杀气,不会因为区区数万日军而消退。
只是李如松说得威风,心里其实在打鼓。他又不是傻子,之所以宣布不撤,不是因为血性、尊严什么的,而是身为一个拥有良好军事素养的指挥官,他很清楚无论怎么,现在都绝不能退后一步。
在自己对面,光是战场上就有足足三万人的日本主力军团,还没算上汉城的日军。自己手上就三千多人,连人家的一个零头都不够。日本人明显是不知明军虚实,才心存忌惮没有进攻,所以明军绝不能后撤,一旦后撤一步,日本人大军就会毫不犹豫地掩杀过来,到那时候明军就完了,没有可能幸免。
所以李大提督一到战场就下了令——接着打。那么,兵力已占绝对优势的日本人这时在做什么呢?
他们正在开会……
日本人特别喜欢开会,动辄就要把大家叫到一起,小马扎一支,唧唧喳喳议论纷纷。面对三千多大明骑兵,宇喜多秀家把诸将召集在一块,发话了:“刚才斥候报告,说明军主帅李如松也到了,诸位看该怎么办呐?”
日本人谁都没想到李如松居然会大着胆子只带十几个人跑来,他们认为主帅所在的位置,必然是明军主力。此时在这三千人后面的,肯定是四万带着各种大炮的明军。
四万对四万,从人数看,胜负在五五之间。可问题在于明军主力有大量火炮,再加上主战兵种是骑兵,一旦野战起来,大炮远轰再骑兵冲击,肯定比长筱之战中的织田军厉害。要知道那一仗,织田可是靠铁炮队灭了号称战国第一骑军的武田军团的,因此也不能怪秀家郑重其事地要召集大家讨论。
诸将当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