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邓小 平时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DXPSTW; p。 21。 
'7…45'DXPSTW; pp。 65…72。 
'7…46'DXPSTW; p。 24。 
'7…47'Ibid。; pp。 23…28。 
'7…48'DXPSTW; pp。 51…53。 
'7…49'于光远等:《改变中国命运的 41 天》;DXPSTW; pp。 39…42。 
'7…50'王全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广东的改革开放〉,载于光远等:《改变中国命运的 41 天》, 
页 198…203。 
'7…51'这个信息来自与叶选基的交谈,当时他正与他的叔父叶剑英一起工作。另见他的文章:〈叶 
帅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读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有感〉,载《南方周末》, 
2008  年 10  月 30  日,D23。于光远是邓小平的讲话起草人之一,对谈话都认真做笔记,但是他不知道 
11 月 11 日的会议。 
'7…52'钱江:〈张闻天冤案是怎样平反的〉,《纵横》,2001 年第 2 期,页 4…6。早在 6 月 25 
日邓小平就读了有关 61 人案件的报告。邓小平看报告时说,这些案子必须解决,但事实上直到 6 个月后 
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才得到解决。这 61  个人是否为获释出狱而与国民党配合过于密切的问题,中央领导人 
早在 1936 年 4 月已有结论,认为他们是清白的。但是林彪、康生和江青在 1967 年 3 月再次宣布他们是 
叛徒。 
'7…53'DXPSTW; pp。 63…65。  另见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页 77…79。 
'7…54'DXPSTW; p。 70。 
'7…55'DXPSTW; pp。 71…72。 
'7…56'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页 85…86。 
'7…57'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第 90…91 页。 
'7…58'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叶剑英年谱(1897…1986)》(上下册)(北京:中央文 
献出版社,2003),1978 年 11 月 10 至 15 日,页 1155…1156;1978 年 11 月 12 至 13 日,页 1156。 
'7…59'DXPSTW; pp。 72…76。 
'7…60'DXPSTW; pp。 46…51; 74…76; 78…79; 166。 
'7…61'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页 86。 
'7…62'DXPSTW; pp。 80…90; 108;  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页 115…125。 
'7…63'DXPSTW; pp。 163…165。 
'7…64'《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8 年 12 月 22 日,页 457。 
'7…65'DXPSTW; pp。 39…46。 
'7…66'吴象:〈万里谈三中全会前后的农村改革〉,载于光远等:《改变中国命运的  41  天》,页 
286…287。 
'7…67'梁灵光:〈一次划时代的中央会议〉,载于光远等:《改变中国命运的 41 天》,页 273…274。 
'7…68'任仲夷:《追寻 1978 年的历史转轨》,载于光远等:《改变中国命运的 41 天》,页 216。 
'7…69'DXPSTW; p。 127。 
'7…70'朱学勤:〈30 年来的中国改革,有两个阶段〉,《南方都市报》,2007 年 12 月 16 日。 
 
 
'7…71'《叶剑英年谱(1897…1986)》,页 1157,1978 年 11 月中旬。 
'7…72'DXPSTW; pp。 76…78 收录了邓小平评论的原文。 
'7…73'DXPSTW; pp。 76…78 收录了邓小平评论的原文。 
'7…74'DXPSTW; p。 78。 
'7…75'此处对邓小平讲话稿的准备工作的讨论以及所引用的邓小平讲话,同上注,页 129…148。我 
这里的讨论也利用了于光远的采访。见于光远:《我忆邓小平》(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 
另见韩纲:〈一份邓小平珍贵手稿的发现〉,《百年潮》,1997 年第 4 期,页 4…6,载杨天石:《邓小 
平写真》(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页 186…189;李向前、韩纲:〈新发现邓小平与胡耀邦的 
三次谈话纪录〉,载《邓小平写真》,页 190…200。 
'7…76'DXPSTW; pp。 185…190。 
'7…77'DXPSTW; pp。 129…143。 
'7…7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SWDXP…2; pp。 151…165。 
'7…79'DXPSTW; pp。 132…139。 
'7…80'Ibid。; pp。 168…172。  梁灵光:《一次划时代的中央会议》,页 175。 
'7…81'Robert D。 Novak; The Prince of Darkness: 50 years reporting in Washington (New 
York: Crown Forum; 2007); pp。 324; 326。 
'7…82'任仲夷:〈追寻 1978 年的历史转轨〉,页 215…216。 
'7…83'DXPSTW; pp。 205…207。 
 
 
第 8 章 

为自由设限:1978…1979 
文化大革命其实是一场「反文化的革命」,它攻击了旧文化,却并没有创造出新文化。红卫兵引用历史典故和历 
史故事,不但打击在位的干部,而且批判几乎所有的小说、故事、戏剧和文章。文革随着毛泽东去世和「四人帮」被捕 
而偃旗息鼓,很多多年不敢讲话的中国人十分渴望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有人想反击迫害过他们的人,有人要保护自己, 
还有人只是想诉说自己及其亲友蒙受的苦难。 
有些党的领导人从这种被压抑的怨气中,看到了用来对付其敌人的机会。还有一些人并无政治目的,只想表达个 
人感情。但是,包括邓小平在内的对制度有全局思考的中共领导人担心,如果允许「太多的」自由,允许有组织的抗议, 
国家有可能再次陷入文革那样的混乱。在政治运动或大饥荒中本人或亲人受过苦的有数千万人。强烈的敌对情绪不但针 
对欺压乡里的地方干部,而且针对上一级干部,因为他们都属于造成这种灾难的体制的一部分。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社 
会如此庞大,人口众多,百姓十分贫穷且相互对立严重,在行为方式上明显缺乏共识,所以必须有一定的自上而下的权 
威。自由的边界能够放得多宽,又不至于使中国社会陷入 1949 年以前或文革式的混乱?在整个邓小平时代,这一直是 
造成分歧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判断民众的批评浪潮在何种情况下会导致秩序崩溃这一点上,中共领导人并无公认的标准。因此,对于如何设 
定和维护这条界线,他们内部也难免发生分歧。主管科学、高教、青年事务和统战工作的干部,往往会代表与他们共事 
的人的观点,一般会赞成较多的言论自由。负责公共治安的干部则较为慎重,主张对自由进行更多的限制。宣传部门的 
领导者往往摇摆不定:其中有些人受过良好的人文和社科教育,愿意为自己和他人争取更多的自由;但在履行职责的过 
程中,也有很多人在传达和实施这些限制时变成了小暴君。 
同时,敢于试探可允许的公开讨论界线的人,一般说来都不是出身于地主和资产阶级的人。那些「阶级出身不好」 
的党外知识分子多年来已经被吓得噤若寒蝉,也没有站在公开批评的前列。实际上,在后毛泽东时代冲击言论边界的人, 
通常都是勇敢的年轻人、党员和老干部,或是有当权的亲朋好友能够为他们提供保护的人。 
从原则上说,邓小平赞成扩大自由,他愿意在这方面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但是由于他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的最 
终责任,当他对秩序能否维持产生深切疑虑时,他会迅速收紧控制。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感受到了群众对于结束文革、 
开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广泛支持,因此他允许了两次重要论战的开展,这扩大了中国人的言论自由。这两次论战一次是 
在民众中自发产生并对公众开放的,它最初出现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的一道墙上,即后来广为人知的「西单民主墙」,后 
又扩散到全国其他城市。另一次是党发起的论战,只局限于党内,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和党内主管文化政策的领导干部走 
到了一起,探讨他们在新时期工作的指导方针。 
民主墙:1978 年 11 月…1979 年 3 月 
在中国的村镇、城市社区以及公车站这类人群聚集的地方,在宣传栏上张贴官方公告和报纸,是一种延续了多年 
的习惯。北京最受公众关注的地方,大概是天安门以西几百米处的西单一面墙上的宣传栏。这道巨大的灰砖墙有三米多 
高,二百米长,它旁边是北京最繁忙的公车站之一,有多路公车交汇于此,乘客熙熙攘攘。在文革期间,西单墙上贴满 
了批判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枣他们被称为「走资派」枣的大字报。在 1976 年 4 月 5 日示威期间,墙上又 
贴了许多谴责「四人帮」、歌颂周恩来和拥护邓小平的大字报。 
1978 年 11 月 19 日,即中央工作会议召开不到一周后,在新的政治气氛下,报刊销售点还尚未开售的共青团杂 
志《中国青年》的完整一期,被一页一页贴到了墙上。共青团这个培养未来党员的部门,此刻站在了群众为扩大自由而 
努力的前线。这本共青团杂志在文革期间被关闭,几个月以前它成为最先获得复刊批准的杂志之一。在胡耀邦的鼓励下, 
 
 
共青团的干部把杂志第一期送厂付印,计划于 9 月 11 日发行。但是当时主管宣传的汪东兴看到打算刊出的内容后,立 
刻下令把它撤回。他批评说,杂志没有华主席的题词、没有纪念毛主席的文章,却有「童怀周」的《天安门革命诗抄》。 
可是杂志编辑部的人员并不那么容易屈服。几天后的 9 月 20 日,一些杂志被送到了报刊销售点。  '8…1'但是到了报 
刊销售点后,汪东兴马上又让人把杂志全部收回,不许再发售,并禁止它再发行。11 月 19 日出现在西单墙上的,便是 
这一期被收回和禁止发行的杂志,这件事发生在北京市委决定给「四五」事件平反的四天之后。 
张贴出来的杂志引起了巨大的关注。这份共青团杂志中的一些文章强烈要求为那些因参加「四五」游行仍在蹲监 
狱的年轻人平反。还有一些文章反对「两个凡是」,提出的问题不但涉及林彪和「四人帮」,而且直接涉及毛泽东。有 
一篇文章说:「请大家扪心自问,没有毛泽东的支持,林彪能获得权力吗?请大家扪心自问,难道毛主席不知道江青是 
叛徒?没有毛主席的同意,『四人帮』能达到打倒邓小平的目的吗?」  '8…2'不难理解,毛泽东的前贴身卫士和忠实的维护 
者汪东兴,为何会对这些批评感到恼火。 
共青团的杂志张贴出来以后,几个大胆的人又开始张贴另一些材料,许多材料批评了 1976 年清明节的镇压。最 
初,一些路过的人对大字报连看都不敢看,更遑论张贴新的大字报。然而几天以后,并没有人受罚,尤其是有传言说邓 
小平支持张贴大字报的自由,于是人们变得大胆起来。经历了信息受到严密管制的十年文革之后,很多人仅仅是好奇。 
还有些人从过去的经验中知道,任何「错误观点」都可能引致惩罚和侮辱,甚至被下放农村,所以仍然心有余悸。然而 
随着新的大字报在西单墙继续出现,那里开始弥漫着一种兴奋感。 
有些人张贴诗词、简略的个人描述或哲学文章。有的大字报是用毛笔书写的,也有的是用钢笔写在笔记本纸张上 
的诗文。许多大字报出自年轻人之手,他们是高干子女,能窥探到当时正在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的气氛变化。还有一些 
贴大字报的,是因为突然获得自由而异常兴奋的年轻人,但他们一直生活在封闭的社会里,缺少经验和智慧去恰当地表 
达自己的观点。在文革的恐怖时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