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久约《大金重修中岳碑》云:〃遭宋靖康兵革之难,……庙之基构仅存,而缮修不时,上漏旁穿,……
殆不能支。〃从金大定十四年起,即谋求恢复,大定十五年正式下达重修之命,于是〃诹日鸠工,众作毕举。庙制规摹,大小广狭,位置像设,悉仍其旧。……总为屋二百三十有八间,其西斋厅以待每岁季夏遣使祭祀之次舍不与焉。始事于十六年四月丁未,绝手于十八年六月戊子。〃⑥承安五年(1200)所立之《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刻石,记载此庙重修后之规制,计有:〃正阳门、东偏门、西偏门、中三门、东P门、西P门、火池、钟楼、府P殿、土P殿、南岳殿、西岳殿、山灵公、二郎殿、井亭、东华门,西华门、上三门、东P门,西P门、PP房、PP位、亭子、亭子、P食门道P、九子夫人之殿、玉P圣后之殿、玉仙殿、金P夫人之殿、王母殿、角楼、角楼(余漫灭)。〃⑦《说嵩》卷四云:据〃金承安间图,廊房八百余间,碑楼七十余所,可以想见其盛〃。⑧此后,金正大五年(1228),又曾作过修葺,李子樗为作《中岳庙记》。⑨元代不见重修记载。元末兵乱中曾遭严重破坏。明杨守陈《中岳庙碑》云:〃元末兵荒之后,仅存百数间,余皆隳矣。
存者,累岁风雨震凌,濅殆于敝,惟寝殿七间尤甚。〃又云:
〃(明)成化丁酉(1477),大风雨,寝殿之瓦坠几尽,栋榱亦多挠崩。〃成化十七年(1481),决定重建,〃购材佣匠,悉撤寝殿而重构之,如旧间数,且加壮伟,其余亦皆缮葺可久。
经始于壬寅(1482)五月朔,至癸卯(1483)十二月望日毕工〃。AB清初也曾修葺。景日昣《说嵩》卷十五云:〃国初,邑人王贡募建正殿、寝殿、峻极门、左右廊、四岳殿,余俱补葺。
历数十年,稍稍损落矣。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丞鹿佑以祈醮贲此,捐俸重修,增饰补葺,糜三千金,属予记其梗概,观察使张伯琮书,立碑于崇圣门外东庭。〃AC较之金元,〃壮丽稍减,规模犹存〃。AD其后,历经二百余年,又有废损。现存之中岳庙,较之清初,已有所缩小,但规模仍然甚大。人们可以看到,从中华门起,经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到御书楼,共十一进,长达里余,面积十余万平方米。现存楼、阁、宫、殿、台廊、碑楼等建筑四百余间。其中中岳大殿占四十五间,红墙黄瓦,气势雄伟。为河南现存最大的寺庙殿宇。
注:
①③⑥⑦《道家金石略》1030页,10页,1030页,1054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②④⑤⑧⑨ABACAD《说嵩》第1册256~258页,第3册1249~1252页,第4册1284~1286页,第1册256~258页,第4册1301~1304页,1337~1341页,第2册782~783页,第1册256~258页,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年
紫霄宫
紫霄宫在湖北武当山天柱峰东北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元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云:
〃紫霄宫,……在大顶之北,展旗峰之东,威烈庙之西,太子岩之南。……宋宣和中创建。其敕额文据,甲午(1174)劫火,主者挈之南游,庚申(1200)之前,迁州(指均州
引者注)于此,人民皆卜居焉。〃①南宋末,此宫荒芜,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全真道士鲁大宥〃与道士汪真常等修复五龙、紫霄坛宇〃,②命名为紫霄元圣宫。明永乐(1403~1424)间重建。〃永乐十年(1412),敕建玄帝大殿、山门、廊庑、左右圣旨碑亭、神厨、神库、祖师殿、圣父母殿、方丈、斋堂、钵堂、云堂、厨室、仓库、池亭等一百六十间,赐额曰太玄紫霄宫。嘉靖三十一年(1552),本宫已扩大到八百间。〃③其建筑规模和制式相似于当时武当山最大宫观五龙宫。后历清代、民国,未遭大的破坏,是现存武当山宫观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现存主体建筑仍为明代所造构。其中路建筑有四进,依次为龙虎殿,十方堂、紫霄殿、父母殿。两侧为东宫、西宫、方丈堂、监院堂等。紫霄殿为主建筑,面阔五间。殿内供奉明代铜铸鎏金真武坐像四尊,一为武身,三尊分别为老年、中年和青年真武坐像。两旁侍立金童、玉女、赵天君、关天君、马天君,温天君、水火二将等,亦为铜铸鎏金。殿的左右供奉二十八尊不同规格的真武神像,殿中挂有四盏御赐彩灯,香案上的宝鼎、香瓶、蜡钎、大海灯等,亦为永乐皇帝所赐。大殿后之父母殿,面阔五间,系清光绪年间募化重修,中奉真武神之父母,左龛奉观音,右龛奉三霄娘娘。楼上供奉斗姆、玉皇。1982年,国务院确定紫霄宫为全国重点宫观之一,近年来又作了修葺,已恢复道教活动并开放供游客观览。
注:
①②《道藏》第19册656页,64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大岳武当山》29~3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冲虚观
冲虚观位于广东罗浮山北麓朱明洞南。原址为东晋道士葛洪所建四庵之一的南庵,初名都虚,后改冲虚。宋广业《罗浮山志》卷三云:〃朱明洞南有冲虚观。《山记》:即都虚观故址,晋咸和(326~334)中,葛洪至此炼丹,从观者众,乃于此置四庵。山南曰都虚,又曰玄虚,又改名冲虚。洪殁,唐天宝(742~755)初,置守祠十家,仍度道士二人。南汉铸铜玉皇像及二侍从像。宋元祐二年(1087)赐额。〃①宋前,〃观中有澄虚阁,其左曰诸仙祠,……中座:朱灵芝、华子期;
左座:鲍靓、苏元朗、罗万象;右座单道开、轩辕集、黄励。
后祠毁,改塑钟离权、吕岩。复毁,宋时改观云堂,惟祠洞宾。其右曰葛仙祠,……正座塑葛洪,旁有黄野人侍立〃。②历唐至宋,〃因循不葺,三清殿与仙圣祠像,风摧雨漏,罅挠弗支者过半〃。北宋政和五年(1115)重加修葺,霍玮为作《冲虚观记》,云:该观在宋代,〃视罗、浮二山诸观为甲。
圣朝每遣使祭醮降香,或府郡监司非时祈禳,莫先于此〃。③表明该观在宋代规模颇大,香火很盛。至明永乐(1403~1424)中,赐以玉(或作〃御〃引者注)简,作玉简亭覆之。④清初,因年久失修,建筑多废圯。清潘耒《游罗浮记》云:
〃(冲虚观)故葛稚川所居,唐置祠,宋立观,往时宏丽甲一山。今蓬莱阁、遗履轩皆废,唯三清殿存。其御简亭、葛仙祠、则提督许公、郡守吕侯所新葺也。黄冠皆散处村落。……
观后有稚川丹灶遗址,灶下泥,云可以疗病。观东有涧,循涧行百余步,有巨石,刻'朱明洞'三大字。石上有庐,称黄野人庐云。观前白莲池,今废为田。西南一峰峭拔,名麻姑峰,有岩名麻姑坛,又有朝斗坛,皆在榛莽中,不可到。〃⑤清嘉庆十三年(1808),道士陈圆王官募资重修。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再重修。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宫观之一。1985年,重修三清殿、灵官殿。其后二年,续修葛仙殿、黄大仙殿、吕祖殿和寮房,合建面积约三千多平方米。是目前广东省著名道观。
注:
①②清《罗浮山志》卷三,清康熙五十年木刻本
③《丛书集成初编》第3000册58~59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64册580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⑤《小方壶舆地丛钞》第四帙第8册457页,上海著易堂印行
⑥《广东通志》第6册3826页,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
青羊宫
青羊宫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通惠门外。原名玄中观,始建年不详。唐僖宗中和二年(882)重建,命名青羊宫。据唐杜光庭《历代崇道记》载,中和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夜,诏帝房宗室李特立与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玄中观混元降生旧地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①据称,后于其下掘得一〃宝砖〃,上有古篆文六字:〃太上平中和灾〃。于是买观侧田地二百顷,重建殿堂屋宇,改号为青羊宫。〃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②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记》颂扬所建观宇的壮丽,曰:〃冈阜崔嵬,楼台显敞,齐东溟圆峤之殿,抗西极化人之宫,牵剑阁之灵威,尽归行在,簇峨眉之秀气,半入都城。〃③宋代一些文人也留下若干描写青羊宫的诗句,宋何耕诗云:〃缥渺百尺台,突起凌半空。凭栏俯修竹,决眦明孤鸿。信哉神仙宅,不受尘垢蒙。……西骑白鹤背,往访青羊踪。〃④至明代,成都蜀王府屡次修葺扩建,使之更加雄伟壮丽。明何宇度《益都谈资》卷中云:青羊宫〃殿宇宏丽,宴会多往焉。〃⑤又云:〃仙宫佛院,成都颇盛,半创自献王之国时。累代藩封,中贵从而增益之,殿宇廊庑,华丽高敞。观如元天、云台,寺如昭觉、金像、净居、净因(俗名福万)、金沙,庙如昭烈,宫如青羊,俱不减西都规模,足供游眺。〃⑥据清张德地《重修青羊宫碑记》称,清前,该宫〃有殿曰青羊、三清、五凤、万寿,有台曰紫金、八卦、降生、说法,有堂曰真武、纯阳、三官,以及左右庑、山门、垣墉之属〃。⑦明崇祯(1628~1644)末,青羊宫毁于兵燹。清康熙时,巡抚张德地捐资重建,〃循其旧以次而新之。始康熙丁未(1667)之秋,成于辛亥(1671)之春〃。⑧其后乾隆、嘉庆时续有修建。现存建筑即清代所遗,有灵祖殿、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玉皇阁(斗姥阁)、降生台、说法台、唐王殿(紫金台)等。其中以三清殿、八卦亭最具特色。三清殿又名无极殿,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光绪元年(1875)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为该宫主要建筑,内供三清塑像。殿前有石砌平台,原陈列明代铁铸鼎一个,花瓶二个,烛台一对。殿中有铜羊二支,各长九十厘米,高六十厘米,俗称青羊。一为单角铜羊,造型奇特,融十二生肖动物特征于一体。
是清大学士蜀人张鹏翮于雍正元年从北京古董市场购得后所赠。另一支为双角铜羊,系清道光九年云南工匠所铸。八卦亭在三清殿南,始建年不详,重建于清同治、光绪间。亭基呈四方形,有八根镂雕盘龙石柱,刻技精湛,流畅生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青羊宫是全国重点宫观之一,现为成都市道协所在地。有道士数十人。原毗邻的二仙庵藏有道教第二大丛书《重刊道藏辑要》经板,解放后移入青羊宫保存,前几年曾刷印发行若干部,对保存和提供道教研究资料作出了贡献。
注:
①②皆见《道藏》第11册6~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藏外道书》第20册532页,巴蜀书社,1992年
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1册1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⑤⑥《丛书集成初编》第3190册16页,20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⑦⑧嘉靖《成都县志》卷五,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十四,皆收此文。
常道观
常道观俗称天师洞。在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白云溪和海棠溪之间的山坪上。始建于隋大业(605~618)年间,原名延庆观。唐代改称常道观。宋代又名昭庆观,或称黄帝祠。宋文同《昭庆观》诗曰:琳岩盘玉霄,彩翠接步武。云霞不可画,泉石固难谱。神幢逾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