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士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裕ú宦燮淙绾味嗖哦嘁眨┐丛斐隼吹模皇腔谀骋桓鋈宋锏纳剑ú宦燮淙绾蜗院沼忻┑牟铮蔷辍⑹倌甑奈涫可畹挠谢⒄埂N涫康涝诘赖率飞纤加械牡匚唬峙潞陀⒐芊ㄔ谡问飞纤加械牡匚灰谎H欢涫康烂挥心芡笙苷拢∕agna Carta)或者人身保障法(Habeas Corpus Act)相比较的东西。17世纪初,的确制定过武家诸法度,但是武家'诸'法令十三条,大都是关于婚姻、城堡、党徒等的规定,只不过稍稍涉及到训导的规则而已。因此,我们不能指出一个明确的时间和地点来说“这里是其源泉”。不过,由于它是在封建时代而臻于自觉的,所以在时间方面,可以认为它的起源是与封建制一样的。不过,封建制本身是由许多线条交织而成的,所以武士道也承袭了错综复杂的性质。据说英国的封建制的政治诸制度发源于诺曼人征服时代,在日本也可以说,它兴起于12世纪末,和源赖朝①称霸是同一个时代。然而,正如在英国,封建制的社会诸要素可上溯到远在征服者威廉以②前的时代一样,在日本,封建制的萌芽也远在上述时代以前就存在了。
① 公元12世纪时,在日本,源赖朝打败木曾义仲和平氏,掌握中央政权,建立了镰仓幕府。——译者
②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of England(约1028…1087)。——译者
  也正如在欧洲一样,在日本,当封建制正式开始时,专职的武士阶层便自然而然地得势了。他们被称为“侍”(samurai)。其词义有如古英语的cniht(knecht;knight,骑士),意味着卫士或随从,其性质类似凯撒记述“《阿奎塔尼亚》”①中的勇士soldurii,或者是塔西佗说的跟随着日耳曼首领的卫士comitati,或者与更后世相比的话,类似在欧洲中古史上见到的斗士milites medii。一般还使用汉字的“武家”或“武士”这个词。他们是特权阶级,本来肯定是那些以战争为职业的禀性粗野的人。这个阶级在长期不断的反复战斗中,自然而然是从最勇敢、最富于冒险精神者中征募来的,随着淘汰过程的进展,那些怯懦柔弱之辈被抛弃了,借用爱默生②的话来说,就是只有“全然男性的、像野兽一样有力的、粗野的种族”才得以生存下来,他们便形成了侍的家族和阶级。等到具有崇高的荣誉和巨大的特权,以及伴之而来的重大的责任的时候,他们很快就感觉到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尤其因为他们经常处于交战者的地位,而且隶属于不同的氏族,这就更加有其必要了。正如医生靠职业上的礼法抑制彼此之间的竞争,又如律师在破坏了礼节时必须要出席质询会一样,武士也必须有某些准则来使他们的不端行为受到最终的审判。
① Aquilania,凯撒记述的阿奎塔尼亚,其地域超过法国西南部历史上的阿奎塔地区,包括从比利牛斯山脉延伸至加龙河的大片区域——译者
② 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美国思想家。——译者
  在战斗中要堂堂正正!在野蛮人和类似儿童的这种原始意识中,存在着极其丰富的道德萌芽。这难道不是一切文武之德的根本吗?我们讥笑(好像我们已经超过了抱有这种愿望的年龄似的!)那个英国孩子汤姆·布朗③的孩子气的愿望:“但愿成为一个名留后世的既不威吓小孩子,也不拒绝大孩子的人。”但是,谁不知道这种愿望正是那规模宏伟的道德大厦所赖以建立的奠基石呢?如果我说就连最温和的、而且最热爱和平的宗教也保证这种愿望,难道是过甚其词吗?英国的伟大,多半是建筑在汤姆的愿望的基础之上的。而且我们马上便会发现,武士道屹立的基础并不小于它。纵使像教友派教徒所正确证明的那样,战争本身不管是进攻性的或防御性的,都是野蛮的和不正当的,我们还可以和莱辛一样地说,“我们知道,缺点不论如何巨大,美德是从它产生出来的。”①所谓“卑劣”、“怯儒”乃是对那些具有健全的、纯真性格者的最恶劣的侮辱言词。少年就是以这种观念开始其生命历程的。武士也是如此,不过,随着生活变得更广大,其关系变得多面化,早期的信念为了使它自己得到确认、满足和发展,便要寻求更高的权威以及更合理的渊源来加以证实。如果只是实践了战斗的规律,而没有受到更高的道德的支持的话,那么,武士的理想便会坠于远不如武士道的东西。在欧洲,基督教不仅在解释上认可了适合于骑士道的妥协,还向它注入了灵魂的素材。拉马丁②说:“宗教、战争和光荣,是一个完美的基督教武士的三个灵魂。”在日本,武士道也有几个渊源。
③ 托乌斯·休斯的小说《汤姆·布朗的学生时代》中的主人公。
① 补注 拉斯金是一个心地最温和而且爱好和平的人。但是作为一个对奋斗生活的热情崇拜者,他却相信战争的价值。他在所著《野生橄榄的皇冠》中说:“当我说战争是一切技术的基础时,也意味着它同时是人类一切崇高的道德和能力的基础。发现这一点,对我来说,是很奇异的也是很可怕的,但我知道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简言之,我发现所有伟大的民族,都是从战争中学到了他们语言的真理和思想的威力;他们在战争中获得涵养,却因和平而被糟踏;通过战争受到教育,却被和平所欺骗;通过战争受到训练,却被和平所背弃;一句话,他们生于战争,死于和平。”
② 拉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1790…1869)法国诗人。

第二章 武士道的渊源

  先从佛教讲起吧。佛教给予武士道以平静地听凭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恬静地服从,面临危险和灾祸像禁欲主义者那样沉着,卑生而亲死的心境。一个一流的剑术教师'柳生但马守'在他把绝技全都教给了他的弟子时,告诫他们说:“超出这以上的事,非我指导所能及,必须让位于禅的教导。”“禅”是日语对禅那Dhyǎna的译词,它“意味着在超出靠语言来表达的范围之外的思想领域里,凭冥思默想来达到的人的努力。”①它的方法就是冥想。而它的目的,据我所理解,在于确认一切现象深处的原理,可能的话确认绝对本身,从而使自己同这个绝对和谐一致。如果这样下定义的话,这个教导已超越一个宗派的教义,无论任何人作为达到洞察绝对者,便会超脱现世的事象,彻悟到一个“新的天地”。
① 小泉八云:《异国的与怀旧的》,第84页。——作者
  佛教所未能给予武士道的东西,却由神道充分提供了。由神道的教义所刻骨铭心的对主君的忠诚、对祖先的尊敬以及对父母的孝行,是其他任何宗教所没有教导过的东西,靠这些对武士的傲慢性格赋与了服从性。神道的神学中没有“原罪”那样的教义。相反地,神道相信人心本来是善的,如同神一样是纯洁的,把它崇敬为宣示神谕的最神圣的密室。参拜神社的人谁都可以看到,那里供礼拜的对象和道具很少,一面挂在内堂的素镜构成其设备的主要部分。这面镜子的存在,是很容易解释的。它表示人的心,当心完全平静而且澄澈的时候,就反映出神的崇高形象。因此,如果人站在神前礼拜的时候,就可以在发光的镜面上看到自己的映象。而其礼拜的行为,就和古老的德尔斐神谕所说的“知汝本身”同一归宿。不过所谓知你自己,无论是希腊的教谕也好,日本的教谕也好,并非意味着有关人的肉体部分的知识,即解剖学或精神物理学的知识。这个知识的性质应是道德的,指人的道德品质的内省。根据蒙森比较希腊人和罗马人所作的评论,希腊人在礼拜时抬眼望天,而罗马人则是以物蒙头,前者的祈祷是凝视,后者的祈祷则是反省。我国国民的内省,本质上和罗马人的宗教观念相同,比起个人的道德意识,毋宁说民族的意识更为显著。神道的自然崇拜,使国土接近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而它的祖先崇拜,则从一个系谱追溯到另一个系谱,使皇室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远祖。对我们来说,国土并不仅仅意味着可以开采金矿或收获谷物的土地——它是诸神,即我们的祖先之灵的神圣住所。再者,对我们来说,天皇不是法律国家的警察的首长,或者文化国家的保护人,他是昊天在地上的肉身代表,在他那尊贵的身上同时具备昊天的权力和仁爱。如果说鲍特密先生就英国皇室所说,“他不仅是权威的形象,而且是民族统一的创造者和象征”①是正确的话(而我相信这是正确的),那末这种说法,就日本皇室而言,更应该两倍、三倍地加以强调。
① 鲍特密《英国人》,第188页。——作者
  神道的教义包含了可以称为我们民族的感情生活中两个压倒一切的特点——爱国心和忠义。阿瑟·梅·克纳普说,“在希伯莱文学中,往往很难区分说的是神的事情呢,还是国家的事情;是说天上的事情呢,还是说耶路撒冷的事情;是说救世主呢,还是说国民自己。”②的确是这样。同样的混淆,也可以在我们民族的信仰'神道'的语汇中看到。的确,由于用词暧昧,具有逻辑头脑的人们会认为是混淆,但它是一个包容了国民的本能、民族的感情的框架,因而从不装成合理的神学或有体系的哲学。这个宗教——或者说由这个宗教所表现的民族感情,是否会更确切一些?——彻头彻尾地给武士道灌输了忠君爱国精神。这些与其说是教义,莫如说作为刺激发挥了作用。因为神道与中世纪的基督教会不同,它对教徒们几乎不规定任何信仰条款,而是提供了直截了当形式的行为准则。
② 阿瑟·梅·克纳普:《封建的和现代的日本》,第1卷,第183页。——作者
  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诲就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以及朋友之间的五伦之道,早在经书从中国输入以前,就是我们民族本能地认识到了的,孔子的教诲只不过是把它们确认下来罢了。有关政治道德方面的他的教诲的特点是冷静、仁慈,并富于处世的智慧,这些特别适合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士。孔子的贵族的、保守的言论极其适应了武士政治家的要求。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对武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他的强有力的而且常常是颇为平民的说法,对于具有同情心品质的人很有魅力,它甚至被认为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危险思想,是反叛性的,因而他的著作曾经长时期成为禁书,尽管如此,这位贤人的言论却永远寓于武士的心中。
  孔孟的书是青少年的主要教科书,是成年人之间讨论问题的最高权威,不过,只是了解这些圣贤的古籍,还不会受到崇高的尊敬。有一个俚谚讥笑那些仅仅在理智上懂得孔子的人是“读了论语而不知论语”。一位典型的武士'西乡南洲'称文学知识渊博者为书蠹。另一个人'三浦梅园'把学问比喻为臭菜,他说,“学问有如臭菜,如果不认真去掉臭味,就难以致用。少读一点书,就少一点学者的臭味,而多读些书,学者的臭味就更多,真不好办。”这样说的意思是,知识只有在学习它的人的心里同化了,并在他的品质上表现出来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一个有知识的专家被认为是一部机器。知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