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队为骨干重建一战时具有世界一流实力的德国公海舰队。这令一心想要复兴德国海军的魏格纳无比振奋,但在本土造舰产能几乎全被邓尼茨最爱的潜艇部队占用了的情况下,魏格纳也只能绞尽脑汁地另想办法。
魏格纳首先想到的是利用盟国、附庸国和占领区的造船产能,其实由于战败后遭到的重创,德国的造船和造舰工业在欧洲已经算不上太强,特别是水面舰艇方面,法国与意大利无论是产能还是技术都不比德国逊色,而即使是荷兰、西班牙这样的小国。在辅助舰的建造技术上也不逊于德国。甚至瑞典等国都能自造重巡洋舰。。。。。。
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些产能,甚至德国本土都远比不上,只是这里存在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安全。由于反纳粹的势力无处不在。加上盟国间谍的无孔不入。即使在意大利、两颗牙、北欧三国等盟国境内都不能保证舰船在建造过程中不被破坏和干扰,更不要说是那些德国占领的土地和奴役的附庸国了。不过在魏格纳看来,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不能解决的。。。。。。
魏格纳认为。主力舰建造周期太长,破坏的机会因此较多,而且一旦破坏成功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确实不能在那些国家建造。但像驱逐舰这类德国海军更加紧缺的辅助舰船却完全可以这么做。
在魏格纳看来,以模块化造船法来建造的话,一艘驱逐舰只需要3…4个月就能完工,建造速度一快,敌对人员破坏的机会就相对要小很多。而且模块化建造的方式下,各个生产环节相对独立,监管较为容易,一旦某个环节遭人破坏,很容易查出是哪儿的问题,而能迅速顺藤摸瓜将这些反德分子揪出来,犯罪成本会高很多。
而更重要的是,驱逐舰这类轻型舰艇本身不是很值钱,即使遭到了破坏,损失也不会很大,同时它们又不像水滴形潜艇那样需要严格保密;至于工人积极性的问题,也可以利用分级工资和绩效奖金来部分解决。。。。。。
最终在戈林的帮忙劝说下,小胡子同意了魏格纳的办法,即充分利用占领区、盟国和附庸国的造船厂闲置的产能来建造公海舰队所需要的辅助舰艇和各种商船。结果正如魏格纳所料,虽然这些舰船的建造大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干扰,但是平均建造速度依然达到了本土建造速度的一半以上,而其总的生产速度更要超过本土一筹。由此德国的军舰总产能也第一次超过了英国,这令小胡子十分振奋,德国海军的军费也因此又增加了不少。此外,其间还顺便抓到了不少抵抗分子和盟国间谍,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德国对附庸国和占领区的控制。。。。。。
光有辅助舰显然是不够的,而德国公海舰队目前的8艘主力舰在魏格纳看来还是太少了一点,尤其是想到美国那可怕的造舰产能,就更是显得数量不足。而且上次被美国人用战略轰炸机海欺负也让魏格纳迄今耿耿于怀,除了敦促船厂拼命建造仿自日本新月级驱逐舰的新型防空驱逐舰之外,更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求新的航母。
而这个时候日本海军因为6艘最新型的山城级重型航母于1943年的7…9月间相继完工入役,航母总数再次达到了10艘,而且两艘新的大和级巨型航母也都先后下水进行了初试,预计将在来年的上半年完工入役。可是日本海军实力再强也不敢去攻击估计有几万架陆基飞机的美国本土,而太平洋上的岛屿又已经被日本占得差不多了,于是这么多的航母就变得多余了,反而要白白消耗大量的珍贵资源。
为此,日本政府决定以后不再建造大和级巨型航母,山城级重型航母的下一批建造数量也减少到2艘,并且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因此建造速度估计会减慢不少。由此腾出的造舰产能一部分改为建造巡洋舰和驱逐舰,以平衡日本海军目前主力舰、尤其是航母比例过大的不良配置,另一部分则转而建造民船,以增强日本相比美英两国要薄弱许多的海运能力。(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九章 西线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魏格纳再次从日本买到了两艘航母,而且与此前买到的老旧型号不同,翔鹤号与瑞鹤号无论是吨位、航速还是载机数都令魏格纳相当满意。有了6艘航母,舰载战斗机上也都换装了更大口径的航炮专门对付战略轰炸机,只要再有足够数量的防空辅助舰,他完全有信心再去大西洋的中心海域切断美英之间的主要航线。。。。。。
而战列舰虽然没法买到,也不敢交给那些不能充分信任的外国人来建造,但之前由于身为巨舰大炮主义者的小胡子的极力支持,已经有大批德国的造舰专家和技师工人千里迢迢赶赴乌克兰的造船厂继续建造船台上的两艘苏联级战列舰和一艘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只要能够完工,完全可以满足公海舰队的需要。为了加快建造速度,魏格纳甚至向小胡子提出可以将那艘稍显鸡肋的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放弃,只留下那两艘战列舰,并最终得到了小胡子的同意。。。。。。
此外,由于当初的教训,魏格纳第一次率领公海舰队出击时选择的活动区域更加靠东,这样一来,威胁最大的美国本土与加拿大的机群就对其鞭长莫及了。而且此时已经是秋冬之交,格陵兰岛的美军机场已经因为封冻而暂停使用,公海舰队因而敢于北上活动、连冰岛与北美之间的航线也一起切断,这下对英国盟军的威胁就比之前还要大得多了。
盟军大西洋战区司令部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可是现在他们只能从英伦三岛和冰岛出击,机群规模与当初三面夹击的时候相比大打折扣,即便现在有了有了作战半径极大的p…51b/c护航,远程轰炸机群对公海舰队的威胁也大不如前,因为公海舰队现在无论是防空火力、还是舰载战斗机对战略轰炸机的杀伤效率都比当初强了好几倍。。。。。。
由于盟军战略轰炸的威胁日益增大,应用杆式战斗部的新型大口径高射炮弹迅速成为了德军采用的主要弹种,与普通大口径高射炮弹的弹幕攻击飞溅出的弹片只是在敌机上打出一些小孔不同,杆式战斗部爆炸后飞溅出来的小钢棒、甚至“铰链”就如同刀锯一般,可以轻易地切断铝合金飞机的“骨架”,尺寸再大的飞机被其击中后也有很大的可能会空中解体。这样一来。战略轰炸机因为超大的尺寸而获得的惊人防御力就荡然无存了。甚至反而因为目标较大而有更大的可能被敌军的炮弹命中,损失率比护航的战斗机要高得多。。。。。。
而公海舰队的舰载战斗机不但数量比上次多出不少,而且这款被称为fw190f的新型舰载战斗机换装了口径达到30mm的大威力航炮、而且配备了穿甲燃烧弹,对战略轰炸机的威胁大幅增加。虽然与敌人的护航战斗机交战时较前表现稍逊。但是作战效率还是有了质的提高。。。。。。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吃过一次亏的魏格纳现在更加谨慎,不会再托大地同时对抗两个方向的来敌,一旦预警机发现来敌太多。舰队立即就会退却,以确保仅有一路敌人够得着自己,虽然军舰速度远比不上飞机,但是预警机的巡逻位置距离母舰至少也有200公里开外、再加上预警机超大的侦测范围,舰队及时作出规避是完全可能的。
而且舰队位置一旦有了明显变动,就算敌人的侦察机或者说预警机能够跟住不丢,敌人的攻击机群也不可避免地要改变航向,从而增大行程,以其原本就消耗近半的燃油携带量,追上后是否还够一战都很难说。
虽然因为盟军特地少带了炸弹而增大了作战半径,因此还不至于因为燃油的问题而放弃攻击,但是德国公海舰队的主动退却还是令盟军指挥官陷入了两难境地。放弃进攻的话,那么多燃油岂不是白白消耗了?要知道那可不是美国本土白菜价的燃油,而是付出了巨大代价才运到冰岛和英国的!而且这种长途飞行会大幅消耗飞行员的体力和精力,一仗打完了至少得回去休息好几天,如果就此放弃的话,敌人最多一天时间之内就又能返回原来的位置继续未完的工作,然后盟军司令部就得再派别的飞行员来执行相同的任务。
这样下去的话,德国人不必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让上万名盟军飞行员和机组人员一直疲于奔命却一无所获,且不说英国本就已经十分脆弱的燃油供应能否支撑,平白废掉了一大半的战略轰炸机和几千架先进p…51b/c战斗机,盟军别说继续对德战略轰炸了,英伦三岛及其周边岛屿的安全能否保证都令人怀疑。。。。。。
于是盟军司令部很自然地选择了让英伦三岛派出的机群独自发起攻击,结果却在德国公海舰队那可怕的防空火力和德军超过500架舰载战斗机的打击下铩羽而归,此役盟军有超过700架飞机被德国人击落,而德国公海舰队却没有一艘主力舰被炸沉或遭到重创。不肯死心的盟军大西洋战区司令部又进行了一次尝试,结果却输得更惨,而潜艇攻击同样以失败而告终,人员与装备损失的数字就如同飞一样地蹿升,但除了消耗公海舰队的弹药、令其更早返航之外,并没有取得任何有实际意义的战果。。。。。。
在公海舰队与德国潜艇部队的严密封锁下,英国本土、爱尔兰乃至冰岛的物资储备入不敷出的状况愈发明显,英国人就连吃饭都重新面临了问题,还哪儿顾得上燃油啊?而随着燃油储备的飞速下降,盟军飞机能够勉强保护英国本土就不错了,一段时间内再也无力对西欧大陆发起战略轰炸了,结果几个月一过,德国迅速修复了之前在空袭中受损的设施,工业生产不但完全恢复,而且还有所增长,盟军之前在战略轰炸中付出的巨大代价几乎全都白费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五十章 斯大林格勒战役
ps: 感谢书友“我是文青”投出的2张月票和书友“jerryw1975”的打赏,再次求推荐票^_^
幸亏公海舰队也由于路途遥远、每次出海后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浪费在路上,而无法完全切断英国的生命线,加之德国空军的主力重新移往东线而没能趁机消灭英国本土的盟国航空部队、陆军主力更被苏联战场拖住而没有余力登陆英国本土,否则即使是丘吉尔这样的强硬派,只怕也要撑不下去和德国人谈和了。
此外英国人在几乎陷入绝境的情况下终于学会了变通,也是其能够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考虑到战斗机依赖主要得从外部输入的燃油,在如今海上交通线极其不畅的状况下已经很难发挥作用,英国政府毅然决定将防空的重任托付给高射炮部队。英国本土虽然总体上讲资源十分匮乏,但是煤炭与铁矿的储量却十分丰富,而合金钢所需要的稀有金属数量也相较燃油少得多,占用的运力自然也小得多,航线再怎么不畅也能保证供应,所以英国本土的兵工厂完全爆得起高射炮。
至于炮弹,英国的合成氨路线是以煤炭为基础的,所以炸药的生产也不会受到封锁的影响,而且即使需要量增加几倍,也不难满足。而近炸引信(吃过德军电子干扰机的大亏之后,如今盟国生产的近炸引信已经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并不需要特别的资源,英国的无线电技术又相当先进。因此也同样不需要美国的支援。
确定了这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