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学们都已经陆续上了船,臣子只好含泪向母亲告别。韩三倩赶紧往儿子手里塞了一个馍馍布袋说道:“拿上路上吃!”臣子接过母亲塞到手里的布袋,匆匆赶过去上了船。
上了船以后,臣子看到同学已将自己的行李搬上来了,也就放心了。他便走过去站在船头上,挥着手向母亲致意、告别。船往前走了一截之后,臣子打开了母亲给他的馍馍布袋,仔细看了一下,馍馍是用纯麦面蒸的,里面还有几个他最爱吃的烤红薯。他看着布袋里的麦面馍馍和烤红薯,眼泪又一次流了出来:这肯定是母亲接到那封信后专门用麦面给儿子做的,红薯也是早上走之前才烤好的。他知道,自己家里每年打的麦子总是不够吃的,除了收麦的那几天能吃上纯麦面蒸的馍馍外,平常都是麦面加高粱面或者玉米面混合蒸的馒头。母亲和家里人都吃的是加了杂粮的馍馍,可她却专门给我蒸了纯麦面的馍馍。臣子的鼻子在发酸,心里非常难过。
因为思绪万千,不觉船已开到了河的中间。臣子看到见母亲还一直站在黄河岸边,没有离去的样子。他在想:母亲一定是为了已经远去的儿子正在向苍天祝福祷告,希望神灵保佑她的儿子一路平安。
人常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此时此刻可以说是最实际、最贴切、最恰当不过的了。只有在这个时候,臣子才对这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生动、真实的体现在此情此景之中,使他又一次真正体会到了母亲那伟大的母爱。
其他的同学离黄河远,没有看到过黄河,上船以后,一直在那里饱览母亲河大转弯处的迷人胜境,臣子却没有顾及看上一眼,悲伤心情使他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鼻子一直是酸的,眼睛一直是模糊的,。还没有等他回过神来,船已在潼关靠岸了。
西北支边 '本章字数:3559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20 07:35:57。0'
019 西北支边
船靠岸之后太阳就快落山了,火车已经没有了,当天晚上,全体学员就住在了潼关的客栈。
熄灯以后,白天的一幕幕又浮现在臣子的眼前,他既高兴又揪心。高兴的是不管怎样那封信捎到了,自己见到了母亲,那块压在心底的石头没有了。揪心的是他看到了母亲的悲伤,他不知道自己走了以后母亲会有多难受。因为想了很多,很晚很晚才睡着。
臣子虽说睡得很晚,但却起的很早。第二天黎明时分,别的同学还在睡梦之中,他便一个人从被窝里爬了出来,独自跑到了黄河的岸边,面向着黄河对面的风陵渡、凤凰咀,沉思凝望。思念和眷恋着他的家乡和亲人。
已经有几个月没有回家了,这次路过长旺村的时候,离西侯度只需上一个坡,走不远就到家了,但却没有条件和机会回家去看看。十分庆幸的是,老天开眼,他给母亲写的信和给长旺村父老写的那个纸条还是被哪个好心的人拾到了,也顺利的捎到了母亲手里,总算是在渡口和母亲见了一面,他感到非常高兴。他觉得这可能就是母亲所说的因果报应,母亲一生信佛,一辈子做善事,做好事,受到了周围邻村父老乡亲的称赞,不知道她的人很少,可能是因为她的影响,拾信人特意将信传到了她的手中。也可能是善有善报的结果吧。不管怎样,奇迹发生了,这件事让他的心里觉得非常满足和快慰。
截至目前,臣子只知道自己今后将在大西北的盐务部门工作,但西北究竟有多大,自己会到西北的什么地方,心里却没有一点底。这一次去了大西北,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妈妈。他站在黄河岸边,遥望着自己的家乡,一直在那里胡思乱想。童年生活的情景,放羊时的情况,尤其是在吅由涎У那榫埃荒荒挥衷谒哪院@镉肯至顺隼础�
想着想着,臣子的心里便开始愤恨起日本鬼子来了。如果不是日本鬼子侵略了中国,造成中国社会的混乱和不安定,导致了村里经常没有学校。即便是偶尔有了学校,又因为我们家里太穷却上不起学。如果不是这些原因,自己肯定能按时上学,小学毕业、再上初中,初中毕业,再上高中。先不说上更多地学校了,如果自己能有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就敢在离家只有二里远的东侯度村的学校继续当公派教员,可惜我连高小都没有毕业。就只能到离家十五里远的板上村去当民办教员。民办教师的待遇很低,辛苦工作一年,只能挣二百零八斤小麦(折合小斗,十三斗,每斗十六斤) 。虽说这二百零八斤小麦可以使全家人吃上一、两个月,但这和没有二百零八斤小麦收入的家庭相比还是能强一点。他在想,现在自己不当教员了,家里就减少了二百零八斤小麦的收入,生活就比以前更加困难了。想到这里,心里就有一点茫然。
此时,他又想到了和薛顺治在吅由涎焙虻囊恍┣榫啊R淮危判瞧诨丶胰♀赦桑诼飞纤橇┨致哿艘桓鑫侍狻3甲酉任恃λ持危骸澳愠ご笠院笞急缸錾读ǎ俊毖λ持瘟攵济幌刖突卮鹚担骸拔铱吹崩鲜凸置溃慷俣际浅缘陌酌驸赦伞⑹觳恕N揖醯媚艿崩鲜秃懿淮恚衷诤煤媚钍榻淳偷备隼鲜Α薄 K持嗡党隽怂南敕ㄒ院螅倒次食甲樱骸澳隳亍薄。砍甲踊卮鹚担骸爸钡较衷谖叶济幌牍阏饷匆凰担乙簿醯玫崩鲜秃懿淮恚俏乙驳崩鲜Π伞!币蛭毡槠独В骷业纳钭纯龆己懿睿┐寮彝ヒ话闶浅圆簧铣吹氖觳恕R蛭挥杏停荒艹孕┓帕搜伟秃褪磷哟椎纳恕K橇礁鼍谷欢加型桓隼硐胫耙担氲崩鲜Φ哪康木谷皇悄艹陨下竺驸赦珊统词炝说牟恕R彩且蛭幕颂绷耍饬礁龊没锇橥晔钡幕孟牒罄淳谷欢颊娴氖迪至恕�
此刻,母亲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他想起了小时候肚子总是吃不饱,每一次吃饭的时候,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母亲的盛饭勺子。母亲给全家人都盛好饭后,才给她自己盛饭。如果锅里面还有面条,她也给自己盛上一碗。如果没有了,她就会给自己盛点汤。臣子知道,母亲的肚子肯定吃不饱。想到这里,他的泪水又流出了眼眶。
臣子突然又想到了薛金廷,他现在正在西安等着我。他家就住在长旺村北面不远的上源头村,和长旺村只有四、五华里远的距离,中间隔着一个独头村,也是汽车从运城到风陵渡的必经之地。汽车就是从他们家巷口经过的,但他却没有机会和家里人见上一面,想来金廷也一定会非常遗憾和难过的。
伴随着黄河浪花的流淌声,臣子思绪万千,想了很多很多,思想非常杂乱,越想越不是滋味。用一句话来形容和概括,那就是思绪万千,一团乱麻,理不出个头绪!
臣子一直在河干呆了很长时间,眼看到了开饭时间了他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黄河岸边。
在返回客栈的路上他一边走、一边还是不断的扭头向河对面的风陵渡、凤凰嘴看上一眼。
吃了中午饭没多久,学员们便从潼关上了火车。
这是臣子第二次坐火车,但他却是第一次见到客车的样子。他觉得火车上用木条钉做的座椅坐着很舒服,车厢里也很宽敞,还能上厕所。比自己第一次和郑林太一起坐的那个货车要好的多,当然要比挤卡车更要强一些。
火车走了四、五个小时之后便到了西安。下车以后,大家都背着行李出了车站,径直去了西安市的大包吉巷,这里是西北盐务管理局的所在地。
等学员们到了西安的时候,西北盐务管理局的领导已经将学员分配名单拟好了。一百多名学员只有两个学员被留在西安的西北盐务管理局工作。一个是崔千秋、一个是韩锋。这两个学员都是因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学历的。其余的学员有分到陕北和甘肃的,也有分到宁夏的,臣子和薛金廷等三十七名学员都被分到了青海。
大家都不知道前面的路怎么走,也不知道要去的都是些什么地方,所以,不管被分配到哪里,大家都没有怨言。
临离开西安的时候,臣子给妈妈简单地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已被分到了青海,等到了青海以后,再给家里写信。
分到青海的三十七个学员,负责带队的是盐干校的秘书主任王德凯。送他们去西宁的车是西北盐务管理局从西安雇的两辆美国产的十**卡汽车。
学员们开始上车了,他们看到,每辆汽车的最下面都装了一排木箱子,里面装的全是银圆。因为青海刚解放,少数民族运盐的运费,必需用银圆来支付。每个学员都将行李放在木箱子上面,然后各自坐在自己的行李上。
车子开启了,满载着支援大西北的盐务干部的十**卡,沿着坑洼不平的土路摇摇晃晃向青海进发了。
颠簸的卡车在荒无人烟的大漠上慢慢地爬行着,走了一天又一天,大家都不知道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来自于内地的学员们谁见过这么荒蛮地方?谁走过这么远的路?大家的心里都是上七下八的没有底。
一天,卡车开到了陕西与甘肃省交界的长武县,天就快黑了,王德凯主任便下令在长武县过夜。
从卡车上下来之后,学员们,不,现在应该说是干部们都背着行李往住的地方走去。这时,薛金廷快步走到了臣子的身边,低声对臣子说道:“你走慢点,我有话给你说。”
臣子放缓了脚步。薛金廷环顾四周,看看周围没有人了,便悄悄的对臣子说道:“我不想去了,咱两个还是一块回去吧。”臣子非常惊讶,他感到突然,也很害怕,便没有表态。想了一会儿后臣子便开口了:“偷跑会被抓回来的,那是非常危险的,就是不被抓回来,离家这么远,我们人生地不熟的,该往那里跑?并且我们又没有钱,怎么能回得去哩!你还是再好好的想一想。”
臣子不敢跑,也不会跑。可薛金廷很果断,接着说道:“我都想了两天两夜了,不需要再想了。我是下了决心要回去的,你不跑我一个人跑,但你千万不能去报告。”
看到金廷已经下了决心,臣子估计自己是劝不住了,便对他说道:“你一定要走我也挡不住,你可以放心,我不会去报告的。”
薛金廷听了臣子的这句话便放心了,对臣子说道:“那我就走了。”说罢就拐到了另一条街道里去了。
这天晚上,薛金廷真的偷跑了。
薛金延的逃跑,只有臣子一个人知道,他没有去给带队的领导王德凯主任报告。一路上他一直在想,薛金廷为什么要跑呢?他有路费回家吗?臣子知道,金廷和自己一样,身上根本就没有钱。他们两个一块在盐池里背过盐,他也只挣了一万多块钱。那他怎么敢有偷跑回去的想法呢?这个问题使他好长时间都没有想通,他猜不透也弄不明白。但这件事总是一直萦绕在他的脑子里,进行过许多想象和猜测。
金廷偷跑的事臣子不想向领导报告,因为报告了金廷就会被抓回来受到惩罚。他一直记着妈妈的话,心里只想着帮人,不想害人。
到了青海以后,薛金廷偷跑的事还一直萦绕在臣子脑海里,为此他还做了一个梦,梦见青海省盐务管理局派了两个盐警,把薛金廷五花大绑的从西安抓了回来。在开斗争会的时候,秘书主任王德凯质问臣子道:“薛廷臣!你知道不知道薛金廷要偷跑?”臣子老实地回答道:“他叫我和他一块跑,我不敢偷跑,就没有答应他。”王主任又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