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55共和国将帅大授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脆就叫海东。
十大大将的籍贯:湖南籍6人,粟裕,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人;陈赓,湘乡县龙洞乡泉湖村羊吉安人;黄克诚,永兴县油麻圩下青村人;萧劲光,长沙县岳麓山乡照洲港村人;谭政,湘乡县龙洞乡楠竹山村人;许光达,长沙市东乡镇萝卜冲村人。湖北籍2人,徐海东,黄陂县夏店区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人;王树声麻城县乘马岗区项家冲村人。四川籍1人,罗瑞卿,南充县舞凤乡清泉坝马家坡村人;广东籍(现海南籍)1人:张云逸,文昌县头苑区造福乡上僚村人。从统计结果看,十大大将大部分出生在长江流域以南,个别出生在长江流域边沿,所以,他们都是通常所说的南方人。

十大大将个个威名远播。毛泽东的赞誉幽默(2)
十大大将的家庭出身:
粟裕,小地主家庭出身。父亲粟周亨,字嘉会,是清末落第秀才,为人忠厚老实,写得一手好字。家庭主要靠分得祖产的30亩薄地过日子。母亲梁满妹,共生育了5个子女。粟裕在家中排行第三,6岁读私塾,9岁到第八国民学校读书,接受新学教育。11岁时,先后读私立初小和县立高小。17岁时,先后进入第二师范附小和常德平民中学读书。18岁时,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读书,校址在常德。粟裕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黄克诚,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父亲黄清主,耕种家里的6亩土地。母亲邓龙桃,共生育了4个子女。黄克诚在家中排行第三,幼小时就拾粪、割草、砍柴、看牛,9岁读私塾,18岁读县立高小,20岁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校址在衡阳。因家庭贫寒,黄克诚在20岁要出远门读书时,才有生以来第一次穿上棉衣。黄克诚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谭政,绅商家庭出身。祖父是晚清秀才,为当地圆数十里有名的绅士,父亲谭润区是湘乡县立第二高小的教书先生。母亲文氏,共生育了2子6女。谭政是家中长子,6岁至10岁在本村私塾启蒙读书,11岁又到相邻的二都乡柳树铺村继续读私塾,16岁考入湘乡东山学堂学习,19岁毕业回到家乡七星桥族立初级小学当教师。谭政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萧劲光,穷苦小手工业家庭出身。祖父和父亲以手工纺织为业,无房又无地。母亲共生育了4子2女,萧劲光在家中排行最小。祖父和父亲在萧劲光两岁时相继去世。母亲便带着6个孩子租地,盖了3间草房过苦日子。萧劲光12岁读私塾,14岁考上长沙长郡中学,和任弼时结成亲密的朋友。17岁与任弼时一道参加俄罗斯研究会,进行留学前的补习。18岁与任弼时、刘少奇等10余人一起,赴俄勤工俭学。萧劲光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王树声,小地主家庭出身。父亲王泽香,实际上是农村小知识分子,没有直接参与剥削,富于正义感。早年做粉房生意兼务农,中年时已有40余亩水田、数块山林的家业,属殷实之家。母亲王徐氏,共生育了4男1女5个孩子。王树声在家中排行第三,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人称“老五”。后来,父母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在王树声6岁和9岁的时候,相继去世。家道中落,王树声在祖父母操持下,于7岁时读私塾。17岁时,进入武昌高小补习学校读书。18岁时,考入麻城县高级小学。19岁时,毕业回家乡任私塾教师。21岁时,任乘马岗区初级小学校长。王树声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陈赓,地主家庭出身。爷爷陈翼琼功成名就后,解甲归田,置产置地,热心公益慈善诸事。父亲陈道良,字绍纯,却爱文不爱武,管理着家里的数百亩田产,平时乐善好施,同情贫苦人民。母亲彭学娴,共生育了6子6女。陈赓本是家中次子,因其哥从小夭折,所以后来在家中排行老大。6岁至11岁入私塾启蒙读书。12岁考入湘乡东山学堂学习,在这里初步接触了一些新的社会思潮。13岁时,父亲作主,让陈赓娶一个比自己大两岁的富家女子为妻。性格倔强又受到新思想影响的陈赓不接受这种命运安排,为了逃避婚姻,便抱着闯荡世界的决心,离家入湘军当兵。四年的湘军生活,并不如陈赓当初所想的那么乐观。他在军阀混战中受尽磨难,得了疥疮,病倒在军旅,追随他投军的三弟也不幸病故,陈赓对湘军彻底绝望了。18岁时,陈赓脱离行伍,谋得长沙铁路局办事员之职,并认识了毛泽东。后来在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学习,陈赓读到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他的政治觉悟提高很快,由一个旧时代的叛逆者成为自觉的革命者。陈赓的文化底蕴厚实。

十大大将个个威名远播。毛泽东的赞誉幽默(3)
罗瑞卿,破落地主家庭出身。父亲罗春庭,母亲鲜氏,共生育了6个子女。罗瑞卿是家中长子。由于父亲不善于治家,还染上赌博和抽大烟的毛病,把祖上留下的遗产田地一块一块地赌掉和抽掉了,罗瑞卿的家道开始中落。家中的生计只能靠母亲维持。6岁读私塾。14岁考入南充北区大林寺高等小学。17岁考入南充县立中学学习。中途曾因家境困难,弃学到绸缎铺当过一段学徒。20岁考入成都高等蚕桑学校,但因凑不足学费未能入学。罗瑞卿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许光达,贫农家庭出身。父亲许子贵,母亲刘氏,共生育了5男2女7个子女。许光达在家中排行第四,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三,人称“五伢子”。8岁读私塾,8岁半到家乡许家园小学读书,11岁考上长沙县立第一小学高小部,13岁考入长沙师范学校。许光达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徐海东,贫苦窑工家庭出身。父亲徐重本,母亲吴氏,共生育了10个子女,徐海东在兄弟间排行第六。因家庭生活很苦,9岁时才入私塾念书,12岁时因受富家子弟欺侮,他奋起抗争,结果被赶出了学堂。从此走进窑厂做工,一干就是十几年。艰苦的窑工生活,让他饱尝了人间的苦难,但也磨练了他的意志。徐海东的文化底子相对较薄。
张云逸,贫农家庭出身。父亲张景琚,母亲邢氏。父亲待人厚道、会干各种农活,母亲勤劳俭朴、心地善良,共生育子女6人。张云逸是家中长子,7岁时进本村长发小学学习。12岁考入头苑乡启明高等小学学习。高小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只得休学到别人家帮工。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陆军小学。1912年,张云逸由革命政府派送到广州陆军速成学校学习。张云逸的文化底蕴很厚实。
十大大将的军事学历:
张云逸,1908年入广州陆军小学,1912年就读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
萧劲光,1921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1927年苏联列宁格勒军政学院。
陈  赓,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
许光达,1926年3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科。1932年5月,赴苏联莫斯科入国际列宁学院学习。1936年秋转入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军事。
罗瑞卿,1926年9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也称黄埔军校第6期,被编入政治第1大队第2队。
徐海东,1925年被党派入直系军阀刘佐龙部学习军事。
黄克诚、谭政、王树声3人没有专门学习过军事,是在革命实践中自学的。
毛泽东对十位开国大将的考语、点评,生动形象,赞誉幽默:
称粟裕是“常胜将军”。
称徐海东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在徐海东病重不得不离职休养时,安慰他“静心养病,天塌不管”。
称黄克诚为“黄老”。
称陈赓是“我看陈赓行,可以当军长”。
称谭政为“谈政”。
称萧劲光是“我在延安靠萧劲光吃饭”。
称张云逸“老成持重,威望颇高”,“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的共产党员”。
称王树声 “党中央相信你”。
称罗瑞卿 “天塌下来,有罗长子顶着”。
称许光达“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据说在评定大将军衔的时候,*专门从青岛写信给毛泽东,强调说:“必须特别突出井冈山建军的重要涵义,必须要让大家懂得只有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在毛主席的古田会议精神的指引下,红军才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这里就是强调照顾“山头”的意义,他的信被毛泽东转给中央书记处成员传阅。
对待“山头”,毛泽东的态度是:承认山头、消灭山头。照顾山头,最终是为了消除山头。早在1945年2月15日他就讲过:“山头主义是中国社会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特殊情形的产物,应该承认这个东西。要消灭这个东西……”
我们在前面讲过,“山头”是战争时期根据地的俗称,中国革命的“山头”大都是在军阀割据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我军在“五湖四海”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了不断发展壮大的革命阵容。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三个方面军,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三个师和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的五大野战军等等,是各时期的主要“山头”。此外还有陕北红军、东北抗联、琼崖纵队、东江纵队等许多小“山头”。
土地革命时期:红一方面军有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红二方面军有许光达;红四方面军有王树声;红15军团有徐海东。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有谭政、萧劲光、罗瑞卿;八路军第115师有徐海东、黄克诚;八路军第120师有许光达;八路军第129师有陈赓、王树声;新四军有张云逸、粟裕、徐海东、黄克诚。
解放战争时期:第一野战军有许光达;第二野战军有陈赓、王树声;第三野战军有粟裕、张云逸;第四野战军有谭政、黄克诚、萧劲光;华北军区有罗瑞卿。


最会打仗的粟裕大将(1)
粟裕是我军惟一一名从普通战士走上野战军指挥员岗位的将军。他虽然未上过正规军校,但经过多年征战和辛勤摸索,在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上都达到了很深的造诣,素养很高。他擅长于机动作战,指挥果断,敢于攻坚,善于防守,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敢于大胆地迂回穿插,是一位智勇双全的高级将领。
可以这样说,粟裕是我军最具天才的军事家之一,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将军。其用兵忽奇忽正,大开大合,判断准确,行动果敢,不拘一格,令人赞叹不已!
1930年12月,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时,作为红64师师长的粟裕,奉命率奇兵埋伏于龙岗小街,为我军歼敌取胜,最终活捉张辉瓒,立下了头功。战后,毛泽东挥毫填了一首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以磅礴的气势,记录下了红军赢得的这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1934年7月,中央决定先派出红7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打到国民党的腹心地区,调开和分散敌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粟裕是先遣队参谋长。但红军终因寡不敌众,招致了先遣队1935年1月底在怀玉山的失败。四位主要领导先后壮烈牺牲,只有粟裕历尽千辛万苦,率领余部突围抵达闽浙赣根据地。不久,粟裕担任新组建的闽浙赣挺进师师长,创建了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战争根据地,坚持了整整三年的南方游击战争。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一直挂念着粟裕这位井冈山时期智勇双全的嫡系青年将领。但由于信息不灵,直到1937年春,人们还认为粟裕同志可能已经牺牲。因而,在陕北苏区代表会议上,粟裕被当作英勇牺牲的烈士来沉痛哀悼。193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