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急桓采弦徊惆琢恋木вā
好戏落幕,加上天气突变,围观的人们纷纷撤走。妥妥散场的节奏。胡宗宪和王本固也起身离开。守卫的兵卒也是草草列队开拔。遭砍头的要犯,按例要枭首示众。刽子手指挥了三五个人,帮忙收尸。拎上头、抬起身,也是走了。
不久之后,满场只剩下一个半老酸儒,直楞楞地站在原地,不肯挪步。任由纷飞的雪花,打落在身上。不正是吴承恩。
又过一会,吴承恩终于动了,快步走到刑场中央,刷得跪下,掩面痛哭。
王直的头被悬挂在城楼上约莫三天。按照惯例,起码得十天、半个月的,才能摘下。但是京里有急诏,命王本固返回。他一走,王直的头便下来了。
这三天里,外地来杭、不知缘故的客商游子,都要打听一件事——为啥官府罪杀了一名绝色美女。当然答案十分出乎意料。
香儿卧病在床,无法操办丧事。吴承恩主动请缨,来回打点,帮忙下葬。胡宗宪送来一大笔抚恤金,但具体的事情,碍着身份,肯定是不方便出面的。还是靠吴承恩挑了大梁。
王直入殓时,如愿被暗中披上了五角星红旗。由于断过头,颈脖处用了麻线细密缝合。因身份特殊,安葬下地后,坟头只立了块无字碑。
待王直后事一了,吴承恩便返回江北的家乡。长期居住在南京,以卖字画为生。闲暇之时,断断续续地写起了《西游记》。书中的大致情节,已在录自王直口述的草稿中。
吴承恩将这《西游记》一写便是7、8年。除去语焉不详的结尾,其余皆以完备。吴承恩之所以留了最后一段,不细写,是因为“西天取经”其实并未成功。而孙悟空在真实背景下,也没落个好下场。
将书写就后,吴承恩特意赶赴杭州,找到王直的墓前,将初稿在那里烧化。并哭诉道:“悟空,500年后,你可要从五指山下又活回来呀。”这年,吴承恩已大约67岁。因时过境迁,而王直墓前的无字碑,早被人取走他用。吴承恩买了一块刻字新碑立上,上书“日藩兄之墓”,另加一行小字“友吴氏承恩敬上”。
吴承恩心愿了结,回到老家,苦度残生,又活了14年。当到81岁高龄时,明显感到时日无多。便将《西游记》细细结尾,着重强调81难,隐喻自己多灾多难的一生。果真不久之后,便离世了。1年如1难,活遍81难。这就是猪八戒的一辈子。至于孙悟空,根本不足81难。
取经的最后一难,是经书落水。吴承恩先是写了经书全部失落,功亏一篑,取经成空。但还是依照王直的原意,进行修改,作了个大致圆满的结局。落水的经书,又全部捞起,竟没被河水冲失。只是晒干后,破损了些字句。
吴承恩晚景凄苦,愈发落魄。由于《西游记》选材敏感,甚至可说是不折不扣的“反文”。在吴承恩生前,并未给予出版,而是密藏不发。因此也无从赚取稿费。但他面对困境,依旧乐观,常自诩逗留天庭时,乃是有名的天蓬元帅。与达官显贵为伍,作乐于同处。其然则:天作蓬来,地当铺——乞丐是也。
因作过西游记,常说些神魔故事,倒也积了点名气。偶尔起了新意,也作作小文。虽以玄幻为名,实则尽述世况。仿佛无一是真,却乃事事皆真。《西游记》也不外乎如是!
四百零三、大结局之王滶与解放军
更新时间20131126 23:24:20 字数:1654
俞大猷与戚继光两位将军奉了王本固之令,率重兵将王滶及其部众团团围住。由于念及老母妻儿,都在官府手里,王滶不敢造次,也不敢阻拦官兵登陆舟山岛。随着官兵的迅速进逼,为避免冲突,主动放弃舟山城,龟缩到岛上的岑港。
王滶已经从杭州赶过来的部下处,得知了义父斩首的消息。但他既不想动手,也不想逃,为的就是怕获罪,连累自家亲人。王滶甚至还抱有一丝幻想,那就是手上还有夏正这个人质。因为胡宗宪的保密措施显然做得很好,王滶一点也没有老母妻儿的消息,更不知其中最重要的两人,早就死了。
因这解放军名义上已经投降了大明,再加上又如此老实,让奉命过来剿灭的俞大猷和戚继光犯起了愁。虽然层层紧逼,将包围圈越团越小,但却也是没法动手。原因很简单,无任何正当理由。若贸然行事,算是屠害良民,罪名不轻。
王滶派人出来谈判,说是只要见到王直的老母发妻,便彻底屈服,解散底下三千部众。得知情况后,俞大猷和戚继光眉头顿舒,相顾大笑,这事胡宗宪就根本没向两人隐瞒。因此两人都是知道“王直的老母发妻”,早死在监狱里。如今王滶还想见人,那是万万做不到的。既然在王滶眼中,此二人如此重要,那么就可借题发挥,激怒他先动手,再趁机反扑剿灭。如今作为对手的解放军不仅人少,更失了地利。在己方绝对优势兵力的海陆包围攻击下,必可轻易全歼。
戚继光让来人回告王滶,就说王直的老母发妻几年前早死了。别说没有活人,其实连尸骨都不知道上哪了。
王滶听罢,果然大怒,不顾一切,立即处死夏正,并下令开火。两军陷入激烈交锋。俞大猷和戚继光从前都没实打实地和解放军交过手,认为和那些不堪一击的盗寇应该差不多。而且就算再勇猛善战,在人数已少,又失先机和地利的情况下,应该成不了气候。
哪知开打后,官军根本占不到上风。要不是解放军船偏少,而官军船只众多,将港口完全封住,只怕能让解放军突围而走。
虽然战况不利,俞大猷和戚继光却依旧胸有成竹,毕竟解放军已经陷在重围里了。己方的后勤供给及生力军都是源源不断。而解放军无论人员还是物资,都是越战越少。胜负只是时间问题。
激战正酣,而解放军疲态渐露,俞大猷和戚继光见不出所料,提前回营喝起了庆功酒。虽然这次伤亡很大,但毕竟应该是剿灭海寇的最后一战。付出大些,也无所谓。能够永绝后患,才是最要紧的事。王直已死,而这些人又不安分。怎么想,都是彻底剿灭,最让人安心。钦差大人王本固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突然杭州府衙有加急密令送至。俞大猷和戚继光连忙摒退下属,然后拆信同观。信是胡宗宪亲写的,里边说到,钦差王本固已接旨回京,而军政大权一并交还;还请俞、戚两位将军如前一般,服从号令。
信纸当中竟然还夹有一张小字条。戚继光先看了,却只有两个词、八个字,没头没脑,正是“鸟尽弓藏,网开一面”。
戚继光若有所思,又将字条给俞大猷看了,然后放进嘴里,嚼咽下肚,顺着再端起碗,吞了好大一口酒。才问向俞大猷:“你看如何?”
俞大猷蹙起眉头,好好想了一阵,回复:“胡大人待你我不薄,领命便是。”
戚继光哈哈大笑说:“正合我意。”起身走到外边,传令下去:战事惨烈,伤亡过大,需收军回营,好生休养,择机再战不迟。
原本十拿九稳的一仗,就这么半途而废了。
由于官兵退得太急,直接放弃了那些因交战而残损,甚至覆没的船只。
解放军立即打捞修缮,加上原有的船只,勉强凑起一支足够所有战士转移撤退的船队。
有许多人提出,干脆重回扶桑。王滶却断然否决了,打算留下来,为义父王直及自己的老母发妻报仇。
解放军从舟山出发,来到福建,袭扰沿海居民。并辗转活动于福建、广东一带,大肆报复。
大约一年多后,王滶不慎战死。部众顿时分崩离析,一些立即回返日本,另一些则分散到大明沿海各处,或暗中从良,或继续顽抗,不一而足。但明显大势已去,威胁也不如从前。这时正是1561年。
四百零四、大结局之胡宗宪与严嵩
更新时间20131127 23:18:19 字数:1659
话说,王本固前脚刚走,又一道圣旨发到杭州,却是让胡宗宪进京奏事,按21世纪的说法便是向皇帝汇报工作。
胡宗宪心里亮堂得很,嘉靖极有可能要卸磨杀驴、兔死狐烹。自己是封疆大吏,守土一方。嘉靖若要对自己不利,必须先把自己挪挪地方。
胡宗宪想了想,给前线正在围攻王滶部众的俞大猷和戚继光发去一封密信。然后才施施然上路。
胡宗宪一到北京,果然便遭到锦衣卫的秘密软禁。但很快便又给放出来了。原是南方有消息传来,王直义子王滶于围困中逃脱,继续作乱。已经平定许久的江南,又重陷危机之中。
嘉靖皇帝为稳定人心,不但不降罪给胡宗宪,反而对他论功行赏。只是虽然南方危急,却不让胡宗宪回去,晋升他为兵部尚书,于京中留任。
胡宗宪深知嘉靖如此做的真正用意,那便是调虎离山、釜底抽薪。或许南方动乱一停,嘉靖就又要对自己不利。
胡宗宪早知了这狗皇帝的尿性,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并没有太多想法。只是又考虑到当自己彻底失去价值,遭受处理时,必定连累到恩师严嵩。
以如今自己和恩师严嵩的关系,皇上绝对不可能仅处理一个,而不株连另一个。恩师已明显失了宠。那么只有拼命保全自己,让皇上无法处理,才能变相地维护住恩师的地位。
胡宗宪利用自己身为兵部尚书的职权,准许戚继光招募和训练“私兵”,也就是后世广为传颂的“戚家军”。
戚继光其实早就有这么一个想法,也曾向兵部建言,但是几次都未得到批准。戚继光的初衷也是好的。他在带兵打仗时,明显感觉到官军日常缺乏操练,战时缺乏勇气和斗志。由于大明军制的局限,武将和士兵并没有多大联系。士兵平时不归将军管,只有临战,才被征召,归属将军指挥。这样的军队用起来,是不会趁手的。
胡宗宪当年派戚继光将作为人质的王直老母妻儿,秘密押赴金华监狱关押。戚继光从杭州南下,进金华城前,途径其辖内的义乌,见识到当地矿工械斗,十分勇悍。自从那时起,便动了心。于是请求胡宗宪,准许募集义乌的矿工,练上一支私军。
但戚继光只懂军事,却疏于政治。练私军,可是犯大忌的。宋时的岳飞便练过私军,结果怎样?最后被秦桧,揪住这点不放,引申出其有谋反之心。立过再大的军功,也被稀里糊涂地斩了。虽然后人都不认岳飞“意图谋反”,断定此罪为“莫须有”。但岳飞还是死了,不是。
胡宗宪让戚继光给兵部打报告,果然不被批准。这事便黄了。戚继光见识过解放军的勇武,一得知胡宗宪当上兵部尚书,就立即又为此事请命。
胡宗宪这时已变了想法,如果戚继光能将私军练强练大,自己也会有安全保障。练私军是什么样的节奏,不是造反,也是造反呀。但胡宗宪却迫切需要这样的节奏,于是第一时间给准了。
戚继光马上到义乌,在农民和矿工中严格挑选。因受与解放军作战时得到的启发,以“兵在精,不在多”为宗旨,首批只选了3千多人,正与那时的解放军战士数量相仿。以自己独创的方法,编队训练,决意练出一支精兵。
不过这倒与胡宗宪的主意相悖了。胡宗宪原本是指望着戚继光迅速组建和扩充这支私军,以作自己政治上的筹码。
胡宗宪命戚继光抓紧练新军,又让俞大猷主守江浙,特意不让他们去和王滶直接交锋。只是没料到,王滶还是这么短命。才过了一年多,便亡故了。
消息传到京城。胡宗宪立感不妙,只叹时间仓促,布置未全。皇上断可放心对自己和恩师下手了。
果然皇上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