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赵王司马伦,其为人“素庸下,无智策”,打小不争气,被父兄看不起。这人名列“八王”,而且是“八王”之中最可恶一个,后来赵王伦篡位自立,把原本只发生在中枢的政治斗争扩散到了全国,这也是后话,容后详禀。
由此可知,齐王攸一死,宗室里面其实无人可托付后事,矬子里面拔将军,汝南王已经是晋武帝的最佳选择。
那么,汝南王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首先他是一个命长的人,武帝驾崩的时候,汝南王起码已经六十五岁了,在司马家族中算是高寿;
其次他不是一个嫌命长的人,所以当年弟弟扶风王司马骏为留住齐王攸,冒颜犯谏触龙鳞的时候,他只是冷眼旁观。
史书上说汝南王“少清警有才用”,怎么个有才用法呢?史书上紧接着就记载了他带兵出征,接二连三的吃败仗。第一次是少年时随兄长司马昭讨伐诸葛诞,“失利,免官”;第二次是武帝泰始年间都督关中军事,羌族叛乱,攻杀秦州刺史胡烈,汝南王指挥失当,又被免官。
这两次重大失利足以说明汝南王没有将干之才,可武帝还是不停地把他派出去镇守四方,不仅汝南王,上面提到的不成器的梁王与赵王,也一直在镇守方岳。这说明晋武帝不会用人,他只信任外戚与宗室,这一点与两汉时期唯才是举的情景实在相差太远,而司马家宗室的人才又少得可怜。
当流言传到杨骏耳中,说汝南王要喋血京师的时候。真实的情况是汝南王正惶惶不可终日。
汝南王与杨骏患有同样的毛病,志大才疏。武帝临死,有明显迹象表明汝南王将会入朝辅政,当时杨骏一而再再而三的派人来催促他去许昌,汝南王却始终磨磨蹭蹭不肯上路,其实就是在等武帝召他入宫顾命。
但是结果令人失望,武帝驾崩了,遗诏只设杨骏一人为顾命大臣。这对汝南王是一个意外的打击,不过汝南王错过了遗诏,却还是处于有利的位置,因为洛阳军权不在杨骏手里,而且杨骏素无人望,此刻晋朝的臣子们大多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袖手观望。
北军中候王佑的态度目前不明朗,但是可以肯定他不会倒向杨骏这一边。汝南王的长子司马矩当时任屯骑校尉,麾下有好几千人,汝南王即使争取不到王佑的支持,也是有兵可用的。
因此,当汝南王生怕受到杨骏暗害,惶恐不安地向廷尉何勖问计之时,何勖感到十分奇怪,他说:“现在满朝上下都归心于王爷您,王爷您不讨伐人家已经不错了,还用担心人家讨伐您啊?”
何勖说得一点都没错,当时杨骏正躲在重兵环卫的皇宫太极殿里,瑟瑟发抖呢。但是汝南王终究还是胆怯,他不仅没有胆量公开质疑武帝遗诏的真实性,甚至连进宫哭丧都不敢。可是作为臣子,他又不得不哭丧,于是汝南王只好怯生生地躲在宫城外的大司马门外,揪着花白胡子,痛哭流涕。
哭完了汝南王还不敢住在家里,直接出城住到军营里,把自己保护了起来。
汝南王搬进军营是出于胆怯,可这个原因杨骏并不知道。杨骏将流言与汝南王的举动一综合,得出的结论就是:汝南王要动手杀进宫来了。
杨骏慌了手脚,当即招来二弟杨珧、三弟杨济、外甥李斌、张劭等人商议对策。三弟杨济是武将,曾出任过地方都督,也任统领过洛阳禁军。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杨骏对他的期望最高,等着杨济主动请缨。
杨骏的指望落空了,杨济杨珧异口同声地表示应当与汝南王握手言和,外甥李斌也在一旁附和,说二舅三舅说得对。杨骏气得鼻子都歪了,幸好另一个外甥张劭有血性,说先下手为强,不如主动进攻汝南王。
杨骏连连点头,这话真是说到他心坎里了。可是,兵从哪里来?
张劭说有兵,他当时正与司空石鉴替武帝修筑峻阳皇陵,修皇陵的都是兵户(注:兵户指入了“兵籍”的人,是魏晋社会底层的一个群体,闲时租种国家的土地,缴纳极高的赋税,战时出征),集合起来就是一支军队。
杨骏大喜,立刻拟了一份诏书,命令司空石鉴与张劭领陵兵讨伐汝南王。这份诏书用青纸誊写一遍,先送给太后过目,又送到司马衷那儿盖上皇帝玺印,就正式生效。
胆怯的汝南王、失控的杨骏再加上急于立功得富贵的张劭,三人一台戏,武帝尸骨未寒,内战却一触即发。
幸亏司空石鉴保持着冷静。
石鉴此时已经年近八十。他出身寒微,早在曹魏时代就声名显赫,在朝曾名列九卿,在外也曾镇守一方。但是到了晋朝他没被武帝重视,仕途跌宕,两次遭陷害被免官,直到武帝朝后期才重新获得重用。有了这么丰富的政治经验与复杂的人生经历,石鉴老头修炼成为人精,武帝又没有让他做顾命大臣,他可不想夹在外戚与宗室的争斗里被当枪使。石鉴是先朝老臣,已被封为子爵,并担任三公位极人臣,此生足矣!八十老翁何所求?
所以,当张劭立功心切,约束部下早早就位,然后使劲催石鉴发兵的时候,石鉴总是高深莫测地说时机未到,同朝为官四十余年,石鉴深知汝南王为人怯懦,因此断定无需发兵驱逐,汝南王会把自己吓走。
石鉴是对的。当城内的张劭催着要发兵的时候,城外兵营里的汝南王正在在奋笔疾书,他已经决定去许昌,正上书向皇帝道别,满纸都在哀求谢罪。
奏章发出去之后,汝南王思前想后,最后还是被恐惧打败,他不等皇帝回复,就打点行装逃向了许昌。
汝南王弃营而逃的消息传到军营,张劭连忙回宫向杨骏报喜。差不多同时,禁宫里的杨骏也接到了汝南王的上书,起先他以为这是一纸讨罪檄文,抓在手里颤抖了半天,读完之后长舒一口气,气定神闲了。随后,他接到了张劭的禀报。杨骏昂首阔步走出太极殿,马上又豪情万丈起来。
由于对手临阵脱逃,杨骏胜了这一局。但是下一次还会有这样的好运么?
四、乱弹琴
汝南王丢下洛阳的宗室逃之夭夭,余下的宗室成员大多担任散骑常侍之类的闲职,没兵没权;而各地都督群龙无首,都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对于宗室而言,中枢陷落了。
杨骏趁胜追击。在杨济的提醒下,他随即解除王佑的北军中候职务,并将王佑赶出洛阳,贬到河东郡去担任太守。杨骏任命外甥张劭为中护军,控制洛阳禁军。
兵权在手,杨骏开始随心所欲的编排朝政。他也明白自己不得人心,于是异想天开,打算通过大幅度赏赐官爵来换取好感,史书上形容这是“求媚于众”,用贿赂的方式收买人心。
杨骏这一招是在学习魏明帝曹叡。曹叡是在父亲曹丕临死时才被确立为太子的,之前威望不高,当时大部分朝臣连他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所以曹叡登基之后,给全部臣子赐爵,笼拢人心。
魏明帝曹叡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杨骏跟着东施效颦就莫名其妙了。原因很简单,魏明帝是皇帝,他要求全部朝臣都向他效忠,而在理论上,全部朝臣也必须向他效忠。皇帝拍臣子马屁,这体现的是皇恩浩大,臣子必须心生感激;
而杨骏只是个权臣,权臣的权力都是从皇帝那里偷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不可能得到全体朝臣的拥护。做权臣最明智的方法是党同伐异,打击一批提升一批,恩威并施,使同党把持要职,使异己心存敬畏,最终达到主宰朝政的目的。
杨骏这一股脑的赐爵,结果只会得不偿失。在异己者眼里,这些爵位是皇帝恩赐的飞来横福,与你杨骏无关。再说这点小恩小惠也不足以让人家改变立场,杨骏礼物是送出去了,可照样还是挨骂;
而在那些投靠了杨骏的人眼里,又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古人云“以国士待我者,我必以国士报之,以众人待我者,我必以众人报之”,我把我心托明月,不曾想在你杨骏眼里我不过泯然众人,于是难免有点心灰。
此外,杨骏的时机也把握得不好。左军将军傅祗就对他说:“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论功者也。”——武帝刚死不久,你就跟庆功似的大发赏钱,你什么意思啊?
散骑常侍石崇、何攀两人也劝他:“哪有像你这样把爵位当传单一样滥发的,当年武帝受禅和平定江南都没有这么大规模的赐爵,晋朝的天下要流传万世,照你这样乱搞下去,几代以后这普天下人都是王侯,就没有平民百姓啦。”
杨骏不听劝,他觉得自己如此锦囊妙计,怎么可能有错?
于是永熙元年(公元290年)五月丙子,武帝下葬五天后,惠帝下诏:“增天下位一等,预丧事者二等,复租调一年,二千石已上皆封关中侯。”同时又加杨骏升官为太傅、大都督。
晋王朝一夜之间冒出数百个侯爵。爵位滥赏是乱世的特征之一,如今国未乱、赏先滥,令有识者忧心。
随后,杨骏又开始排挤武帝朝的老臣,也就是当年轻视过、嘲笑过他的那帮老臣。杨骏采用的手段是学习当年武帝对付齐王攸,永熙元年八月壬午,惠帝册立十三岁的广陵王司马遹为太子,杨骏说太子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贤能来做太子的师友。以此为借口,杨骏开出名单,将他所嫌忌的老臣统统赶到东宫去陪太子读书。
这张名单华丽无比,其中有武帝时期的尚书何劭、吏部尚书王戎、右军将军裴楷、中书令张华、中书令和峤。这六人之中,何劭、王戎、张华后来都做到了晋朝的三公,当时太子东宫的阵容比惠帝朝堂之上还要强大。
有经验的老臣去了东宫,朝堂上就由杨骏独断专行,结果他却连连出丑。
早在惠帝即位的当天,杨骏就狠狠地出了一番丑。司马衷登基当日,改武帝太熙元年为永熙元年,这其实是违反礼数的。
按照《春秋》之法,国君即位都是逾年而后才改元的,为什么呢?东晋的习凿齿对此做了解释:“缘臣子之心,不忍一年而有二君也。(所以未逾年就改元的行为)今可谓辄不知礼也。”那意思是说,年号是皇帝御宇的一个标志,臣子们对先帝存着敬爱与思慕之情,不会忍心一年之内就忘怀先帝,舍弃先帝的年号。晋惠帝迫不及待的改掉了父亲的年号,是不懂礼数的不孝行为。
仔细推敲一下,其实这件事杨骏也很无辜。改元这种事情不需要杨骏亲力亲为,直接经办人是太常卿,太常手下有太常博士、太常祭酒等等一整套人马,个个都是饱学广识的专业人士,精通礼仪儒法是他们的基本素养。杨骏不学无术,但是这拨人没理由不知道“逾年改元”的规矩,可能他们是想谀媚杨骏,所以才违心地依从杨骏的瞎指挥;或者他们就是想看杨骏的笑,所以不插嘴,任你去胡闹。
等着看杨骏笑话的大有人在,惠帝一改元,朝野上下就哈哈笑开了,风声传到杨骏耳朵里,又气又无奈,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杨骏想办法补救自己的名声,于是到了第二年(公元291年)年初,惠帝再次改元永平。
惠帝是这么解释改元这件事的:“乃者哀迷之际……犹欲长奉先皇之制,是以有永熙之号。然日月逾迈,已涉新年,开元易纪,礼之旧章。其改永熙二年为永平元年。”
那意思是说,去年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