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不至于啊?金发青年更不理解了。
舍友出去端了杯咖啡回来,重新开始看书,那认真的劲头和准备考试也大差无几。
金发青年只觉得怪异无比,他曾在高中时代。为了和同学玩卡牌游戏。从头学起掌握dnd规则。当时他看入门书籍时。就是这么地投入。
《远东战场》居然能和dnd相比?金发青年不这样认为,所以觉得舍友行为奇怪。
但对舍友来说,却不值得奇怪。他来自南方小镇。从小被父亲带着去打猎。经历和游戏中的主角差不多。只是他没有出生在战火年代,看不到升级条,也不能减缓时间而已。
所以在玩到第一 章时,他就入迷了。《远东战场》又是沙盒化的游戏,理论上可以一直玩下去。他早就满级了,但时不时地还会进入游戏中,享受那种单枪匹马用一把步枪歼灭上百名敌军的爽感。
为了能更好地进入游戏,他还去找学校里的华裔学生帮忙列书单,从图书馆借了不少相关的书籍,看完以后,对游戏更加了解,玩起来也更加投入。
当然了,他还是没办法把自己幻想成中国人,玩的时候,只是幻想现在的他,去往了三十年代的中国,帮助中国人打日本兵。
对于他来说,只要第二 章中有步枪,就值得去买回去玩了。他对机枪、迫击炮的观感还好,但当玩到试玩的最后,他操作着主角用刺刀捅死三个日军时,顿时激灵灵地打了个冷颤,对那游戏产生了强烈的期待。
第一 章中,刺刀只能一对一,虽然符合常理,但总令人感觉遗憾。到了第二 章,终于可以用刺刀连杀日军了,不玩怎么行?
为了能更加投入游戏的世界,他甚至提前读了大量的游戏相关的资料,以期能获得最大的乐趣。
就在这间公寓里,就能看出认同游戏背景和不认同的差异了。两人都是普通的美国人,一个把《远东战场》里的故事当成了真正的战争。另一个却觉得游戏是假的,又在去年就见识过了游戏的玩法,所以提不起兴趣。
等到了游戏正式发售的那天,舍友第一时间去排队买了游戏,回公寓安装了玩。
金发青年则没有买,不过倒是站在旁边,看舍友安装游戏。准备看看游戏什么摸样,要是好看就先看着。不好看就算了。
结果看了一会,金发青年感觉还可以。那中国公司的编剧不像杂志上说的那么差劲。游戏中的剧情还是很连贯地穿了起来。只是编剧策略有问题,有太多的东西没有交代,让人感觉少了个开头。
金发青年觉得,这游戏就像一部砍了前二十分钟的电影,只能从中间开始看。
要是熟悉的剧情,少看了前二十分钟不会影响什么。但这可是陌生的背景,猜都没法猜。
舍友为此看了很多书籍,自己补完了前二十分钟,金发青年没那个劲头,只在旁边看各种新奇的击杀特效,看个热闹。
但是渐渐地,金发青年感觉就不一样了。即使他不明白衡阳城在哪里,有什么重要的,可看到主角那么辛苦地搏杀之后,南部防线仍然被日军突破,心里居然也有些难过。
舍友玩到中途,感叹道:“这游戏真棒!只有东方人,才编出这么层层相扣的剧情。”
金发青年没说话。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在敲公寓门,是三个住在楼上的人抱着笔记本过来,说道:“你们也买了第二 章吧?这游戏的多人模式比单人好玩!要一起玩么?”
《远东战场》发售第一 章时,这三人就来打过联机,比较熟悉。他们也在早上第一时间买了首发,各自看了看新增的击杀特效后,就去尝试其中的多人模式。然后惊讶地发现,第二 章的多人模式,居然比第一 章要好玩许多!
舍友没有多话,保存单机进度,拉线接局域网,准备玩这游戏的多人模式。
其实舍友只是陪朋友玩,他对多人模式不怎么感兴趣。玩第一 章时,他更喜欢玩单机,看击杀特效就能看得不亦说乎。真陪朋友玩联机时,感觉只是还好。
不过既然他们来了,就陪他们玩玩吧。舍友也不是一开始就玩这游戏的。去年游戏发售了有段时间,舍友才被那些人拉入坑的。要不是他们,舍友还不一定知道《远东战场》这么好玩的游戏呢。
结果没想到,第二 章的多人模式,相比第一 章来说,似乎有了全方位的提升。玩家的定位更加明确,职责清晰,对合作的乐趣挖掘得更深了。
武器熟练度的设置更是神来之笔,更进一步地确定了各自的定位,四个人真的成为了一个集体。
这个集体中,也有竞争的。熟练度达到一定数量,再等眼前的主线打完,就可以到训练场去升级。另外三个都拿了“良好”、“优秀”品阶的技能,舍友到是拿了“卓越”品阶的技能。顿时,舍友就有点得意之色了。
金发青年看那四人大喝小叫地玩多人模式,真的有点心痒了。游戏如果仅仅是游戏的话,意思确实不大。可要是游戏能成为与朋友游乐的平台,那就都不同了。
就好像篮球。单纯一个球放在那里,拍拍也就没意思了。可要是和别人一起玩,互相竞争、互相配合,那么篮球还只是个球么?
金发青年赶紧出门,去买《远东战场》第二 章。起码接下来不至于坐在旁边干看了。
买了游戏,和朋友一起玩了,他又总觉得少了开头是个遗憾,于是就看随盒附送的背景介绍书。看完以后,又觉得还是不完整,于是借舍友的书去啃……
金发青年自己都为自己感觉惊奇,他居然会为一款中国人做的游戏、一款门槛高得要看书才能明白前因后果的游戏,投入这么多精力。
看完书后,再玩游戏,体验果然更高一层。连游戏中npc的对话,他都能琢摩出许多的深意。
金发青年不禁叹气。他也和舍友一样,开始迷上那家中国公司了。
啃完资料,他不仅知道了前因,还明白了后果。第二 章已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很快战争就会结束。这个时候,他反而希望《远东战场》三部曲能完美收官,在第三 章也就是最终作中,主角能有个好的结局。
如果这时那中国公司从善如流地改用欧战背景,不再做第三 章了……那金发青年第一个不答应。
……
类似情况,在全美各地都在发生。不少玩家们玩过了试玩,觉得已经看到了新增的击杀特效了,不太感兴趣,所以没有去买首发。
可游戏中的多人模式实在太厉害了。那些在第一 章时就认同了青瓷科技的玩家,去买了首发,发现多人模式很好玩后,于是化身为推销员,拉身边的朋友入坑,一同去玩那游戏。(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章 国内销量
接着入坑的不少玩家,也产生去了解前因后果的想法。主动去寻找资料去看,以期能更加投入那个游戏。
与此同时。
写了本《四亿人的八年》的女作者张纯如,正准备在洛杉矶开签售会。
她以前也写过很多有关日本侵略的书籍,但都卖的却不怎么好。更雪上加霜的是,每本书发售时,她都会受到大量的骚扰。死亡威胁,下流电话,监听,辱骂,不一而足。
张纯如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面对这样的手段,她好几次差点崩溃。毕竟她是华裔,美国出身,中国不可能给她提供任何帮助。她以一己之力,又无法吸引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反而被不知多少日本右翼团体围攻。
就在她茫然之时。去年,一款来自中国的抗日游戏意料之外地在美国大卖,重新唤起了她的信心。让她开始动笔写这本抗日编年史。
她的出版商也想借《远东战场》大卖的东风,签约十分顺利,稿酬也很丰厚。但真正让张纯如开心的,是这段时间的签售会。有无数读者前来听她演讲,并且购买她苦心写作的书籍。
马上要开始洛杉矶的签收会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可编辑却过来告诉她,说要延迟一会,而且签售时间可能缩短。
张纯如去看了看已经到场的人。那款抗日游戏已经上市了,来者数量增加许多。白人、黑人、亚洲人……不再只有华裔想要知道那场战争。整个美国社会,都因为那中国公司做的游戏,开始关注了那段历史。
如此盛景可难得一见。她说:“我们还是赶快开始吧,别让读者等太久了。”
编辑却说:“刚才有日裔团体到场了,正在和我们谈判。等谈好了,再开始签售吧。不然他们会捣乱的。”
张纯如自己就被他们弄得不堪其扰,听他们还要来打搅签售会,顿时怒了:“他们的要求是什么?”
编辑劝说:“你放心,他们是不可能停止签售的。他们也知道这点,所以要求将签售会时间缩短一个小时。我们希望缩短半小时。所以正在谈判。”
“缩短?这怎么行?”张纯如彻底怒了。一场签售总共才两个小时。缩短一分钟都不行!
“我们正在找一个合理的妥协方法,最终让双方都能接受。”编辑是认同缩短时间的。两害取其轻,权衡后总要作出让步。
“缩短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就开始演讲。”张纯如被彻底激怒了,不顾编辑的拦阻。就冲上了讲台。开始向所有来客介绍《四亿人的八年》这本书。
前几次签售让她知道了。这些读者不是来看这本书的,而是想通过这本书,了解那款抗日游戏。既然如此。她先去接触了那款游戏,然后有意无意地把那游戏和书籍联系在一起。
这正好是来买书的读者要听的。无数人聚精会神,听得目不转睛。
张纯如叹气,这样的场面,她过去都不敢想。那中国同胞做的游戏,竟有如此大的威力?
突然,只听会场中传出一声含着浓浓日本口音的英文大喝:“骗子!”
顿时叫喊的人那边炸开了锅,好多亚裔男男女女在那里手舞足蹈,翻来覆去地说张纯如是xx,她写的书是xx,正式发售的抗日游戏也是xx。
这种手段,张纯如经历了好几次。在她出第一本书做签售时,就被日裔团体这样捣乱过。那时只有出版社的员工帮忙,读者们陆续离开。
张纯如以为这次也是这样势单力薄呢,她不想在读者面前示弱,刚要开口还击,就听一白人男子怒喝道:“闭嘴!出去!”
到这里来的人,都是认同了《远东战场》的背景,想要更深入了解游戏的玩家。正听得热闹。起码明白了,在第一 章和第二 章中间,发生了多少场大大小小的战斗。经历了那么多,难怪到了第二 章主角会变了个摸样呢。
听得更入神,居然有人跑出来捣乱,烦不烦啊!
顿时,那“闭嘴!出去!”的喊声响成了一片,有的是起哄,有的是真想继续听张纯如的演讲。反正声浪震天,把那十几个日裔发出的声音都压下去了。
那日裔团体的好几个人,把嗓子都喊哑了,结果声音居然愣是发不出去,愣了半天,在一片起哄声中,只好面红耳赤地走了。
张纯如感动无比,她知道,这是因为那款游戏的缘故,所以才会让这些人接受那段历史。她虽然不玩游戏,但也希望母国的那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