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三国的小人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人笑了。夫人说,这有什么呢?他只坐在你身边,恪儿很听话的,况且大王也很仁慈,不会说什么的。

诸葛瑾还想说什么,可看了看夫人坚定的神色,又看了看儿子祈盼的目光,诸葛瑾什么也没说。他知道,说了也白说,不如不说。他就弯下腰,一把将儿子拉上了车。

马车就在车夫一记响亮的鞭声中,咕隆隆向王宫的方向驶去。

车内,父亲对儿子说,到王宫,紧跟着我,我吃你也吃,千万别说话。

是,儿子点头答应。

直到车子在王宫前停下,父亲已经将这句话叮嘱了三次了,而儿子也点头答应了三次。

真是个好孩子呀。诸葛恪到宫里,果然一直跟在父亲的身后,一言不发。但他的小眼珠,却在不停地转动着。他好奇地打量着王宫,偷眼打量着那个绿眼睛红胡子的大王。

一开始,孙权并没有注意到他,满朝文武也没有注意他。

宴会随着孙权的敬酒而进入高潮。

当孙权敬到诸葛瑾桌前时,他的视野里就进入了一个陌生孩童的脸庞。孙权问,诸葛瑾,那小孩是你的公子吧?

诸葛瑾站起来说,正是犬子,叫诸葛恪。

孙权瞅了瞅诸葛瑾,又瞅了瞅诸葛恪。孙权笑了。

孙权转脸对一个侍从嘀咕了几句。侍从出去了,不大一会儿,侍从牵来了一头毛驴。

孙权取笔写了一张纸条。贴在驴脑袋上。上面写着“诸葛子瑜”。

满朝文武先是一愣,继而同时爆发出一阵炸雷般的哄笑。

真像呀。诸葛瑾那张大长脸,真是活脱脱的驴脸呀。

在群臣的哄笑声中,诸葛瑾的脸“腾”地一下就红了,像一张红布。

孙权笑得更厉害了。孙权很为自己的幽默得意。

诸葛瑾也笑了,不过笑得很苦,很不自然。那张脸就显得更长了。

这时,谁也没想到,小孩诸葛恪会站起来,绕过桌案,跪倒在孙权的面前,说,请大王赐笔给我,我想再添几个字。

这小孩会干什么呢?又会爆出什么笑料来呢?孙权将笔递给诸葛恪。诸葛恪提起笔,不慌不忙,在“诸葛子瑜”的后面,又添了两个字:之驴。这样就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了。

写完了,诸葛恪又朝孙权行了个礼,这才回到父亲身边坐下来。

孙权哈哈大笑:这孩子真是神童呀!

就这样,宴会结束后,诸葛瑾的马车后面,牵着一头驴。

夫人见到那头驴,听着国宴上关于驴的故事,特别是机智的儿子为父亲解围,夫人笑得前仰后合。

夫人说,怎么样,我说让他去,没错吧,不仅替你解了围、长了脸,还白赚了一头驴。

诸葛瑾却摇了摇头,叹了口气,生气地对儿子说:你为我们全家惹祸啦!

诸葛瑾说,我一再叮嘱你不要说话,你怎么就不听话呢!

说完,诸葛瑾闷闷不乐地向书房走去。

夫人看着诸葛瑾的背影,狠狠地骂,神经病,败兴!

这时候,那头驴“嗯昂嗯昂”地叫了起来。

夫人说,驴通人性,在为我们的恪儿喝彩呢。

诸葛瑾回过头来,摇头叹息说,驴音凄厉,断非吉兆呀!

诸葛恪就是在那次宴会上受到吴主孙权器重的。此后,吴主每有宴会,必请诸葛瑾带子同往。尽管诸葛瑾心里不愿意,可是王命难违。每次宴会上,诸葛恪总有惊人之语,让在场的吴国君臣开了眼界。

一次宴会上,孙权问他:你父亲与你叔父孰贤?诸葛恪应声回答:臣父为优。孙权问其故。诸葛恪说: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孙权很高兴,命诸葛恪向众人敬酒。诸葛恪敬到张昭面前,张昭有醉意,坚辞不饮,说,此非养老之礼也。孙权对诸葛恪说,卿能令张公辞屈,他就能饮酒了。诸葛恪于是对张昭说,当年姜尚九十,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张昭无话可说,遂满满地饮了一杯。

这样的事,有很多。每次众人击掌叫好,都夸赞诸葛恪聪明,能言善辩。只有诸葛瑾拉着个大长脸,一言不发。

他总是那么忧郁。

多年以后,诸葛瑾在忧郁中死去了,而诸葛恪却深受吴主赏识,官运亨通,一直官至丞相、太傅。

他的母亲经常向别人夸耀:如果不是那年冬天,她主张让儿子随父参加宴会,崭露头角,哪里会有今日的荣耀。

母亲也在极端的幸福与荣耀中死去了。

公元235年,从神童到神将的诸葛恪在伐魏之战中大败而归。他的聪明才智受到吴国上下的质疑。他们可以允许一个庸才犯十次八次的错误,却不能理解一个神将错一次。诸葛恪也颇觉失面,心态变得狐疑,常常滥杀无辜。由此大失人心,朝野怨恨。

吴主孙亮请诸葛恪赴宴。宴会就摆在当年诸葛恪崭露头角的王宫。

同样是宫廷宴会,欢笑之中,却隐伏着杀机。

酒过三巡,大将军孙峻挺身而起,将一柄锋利的剑刺进了诸葛恪的胸膛。

这一切,诸葛恪忧郁的父亲和骄傲的母亲都看不到了。

你还能听到多年前那个毛驴叫唤的声音吗?

凄厉而孤独。

如果不是那次宴会,诸葛恪的出色表现得到神童的美誉,受到江东高层的嘱目,长大后青云直上,顺利进入江东权力的核心,诸葛一家能得到那样的结局吗?

其实,诸葛恪的结局是注定的,即便没有那次宴会,诸葛恪也会在其他场合崭露头角,引起注意。

神童是捂不住的,总要发光的。

第12章 杨仪:被诸葛亮最后遗忘的人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

杨仪这个人很有才学。小时候就看出来很会做事,考虑问题周全,是做官的料子。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他不是孩子王,不占主导地位。但他跟那个孩子王贴得很紧。有他在,孩子王不用操心,心都让杨仪操去了。杨仪拿着小木棍子,指指点点,这个那个,那个这个,指挥玩得井井有条。

大人们都说,这孩子有出息,是个做官的料。

果然,长大后,杨仪到荆州做了主簿。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后来曹操占了,赤壁之战后,刘备借荆州。后来刘备占领了西川,让他的二弟关羽镇守荆州。

杨仪本是曹操占领下的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办公地点在南阳。后来,他跟傅群闹了点矛盾,一怒之下,到荆州投靠了关羽。

杨仪很会做事,关羽很信任他。关羽想跟他大哥刘备说点事,写了一封信,给别人送去不放心,觉得杨仪最妥当,就让杨仪去了。

杨仪到了成都。把书信交给刘备。刘备顺便与他交谈了几句,问一问荆州的情况,杨仪对答如流。这一下子,把刘备给震住了。他觉得杨仪是大才,应当重用。就让杨仪在成都担当左将军兵曹掾的职务。

一有空,刘备就让杨仪来府中清谈一番。刘备说,杨仪这个人才学高,能力强,应当委以重任。

不久,刘备称了汉中王,立即把杨仪提拔为尚书。

杨仪帮着刘备做了不少事,深得赏识。

刘备伐吴失败,白帝城病故。诸葛亮掌握着蜀国的实权。

一次次地领兵伐魏。因为杨仪有统筹调度之才,又得到刘备生前多次推荐,诸葛亮重用杨仪,任其为参军,辅助自己处理军中大事。

杨仪调度得很有方略,让诸葛亮省心不少。

但杨仪再有调度能力,有一个人却调度不了。谁呀?魏延。

魏延是什么人,那是一位很勇敢的将军。跟随刘备多年,功劳很大,性格又高傲。当时很多人都讨好他,顺着他的毛捋,不敢跟他对着干。可是唯独场仪,觉得自己才华过人,不太看得上魏延。魏延很生气。杨仪调度他什么事,他置之不理。

有时,大家议论军机大事。魏延跟杨仪经常意见相左。争论得性起,魏延举刀要砍杨仪。杨仪呢,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到诸葛亮跟前告状。

诸葛亮也没什么办法。虽然他曾经给两人拉过和,可是效果不太好。诸葛亮不是神人,也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比如这两人的矛盾。又不好责罚他们,因为他需要他们帮助。这两人各有长处。内部事务,他需要杨仪,阵前冲杀,他需要魏延。

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好在有诸葛亮在,他们不至于闹得太狠。

他们的矛盾,东吴的孙权都知道了。孙权问蜀国的使者,你家丞相重用哪些人啊?使者说,两军阵前冲锋陷阵是魏延,调度军中各项事务是杨仪。孙权说,这两个人都是小人,虽然一时有作用,但久则生乱,特别是诸葛丞相死后,祸事就大了。

后来,诸葛亮死了,死在了五丈原前线。

果然,杨仪跟魏延就闹翻了。

最终的结果是,杨仪利用丞相诸葛亮的计策杀了魏延。

诸葛亮不仅授计让杨仪杀了魏延,临终前还亲自拟了一道密本,交给杨仪,让杨仪务必将这道本章转交给后主刘禅。

表章中,丞相将蜀国以后该如何发展作了一番布署,特别是一些人事方面的调整,也都作了周密细致的安排。

杨仪历尽千辛万苦,把兵马带到汉中,自己亲自来见后主,把平定魏延造反的前前后后说一遍,又把密本呈上。

对于相父的话,后主刘禅是坚决听的。

于是,后主按照丞相遗表中安排的那样,对人事作了一番调整。特别是前线回来的将士,都有封赏。比如,加蒋琬为丞相大将军,费袆为尚书令,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等等。

都封赏完了,却独独落下一位。

谁呀?就是刚才汇报半天工作、呈上表章的杨仪。

一开始,杨仪没着急,他想,自己跟随丞相多年,多有战功。丞相一定在最后给他一个好位置。况且,自己刚刚平定魏延叛乱,把大军平安带回来,多大的功劳啊。别人能做得起来吗?

只有我杨仪。

重头戏总是在后面。

可后主起驾回宫了,别人也都下去了。

大殿上空荡荡的,只剩下他一个杨仪。

杨仪可就愣住了。

杨仪想,这怎么回事呢?难道刚才封我的时候,我开了小差,没听见。不可能呀!我竖着两耳朵,一字不落地听着呢。

杨长史,现在已经退朝了,请回吧。一个宦官对杨仪说。

杨仪怏怏地退了出来。

杨仪心里可就冒起火来了: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我都不在他们之下呀。论资历,论才学,论功劳,他们都不如我了。六出祁山,我一次都不落,每次都担任重要岗位,丞相的每次军事决策,我都参与了。可丞相为什么就把我忘了呢?

——丞相逝世后,是我按照丞相的遗言,领着全部人马历尽千辛万苦,平息了魏延的反叛,最终安全撤回汉中。如果当初我把人马拉到魏国去,决不失封侯之位。哼!

——看来,我太幼稚了。

哎哟,杨长史,您在想什么呢?有人跟他打招呼。

杨仪冷不防被吓一跳,抬头一看,是费袆。

喔,是费尚书呀,没事,我随便想想。杨仪说。

不对,杨长史好像有什么不高兴的事。能不能跟我说说?

当时,杨仪也在气头上,杨仪想,我心里是有气,凭什么你们得到的好处比我多,你们的职位比我高,不公平嘛。杨仪就把一肚子牢骚全向费袆发出来。

从当年弃暗投明,从曹操那边跑到关羽这边,从刘备当年如何赏识他,诸葛丞相又如何赏识他,到六出祁山自己怎样顶了半个丞相,再到平魏延之叛。等一切和盘托出。

杨仪说,费尚书,我的功劳您都看到了,您也跟着丞相多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