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货,进入工作后很快就熟悉了业务,短短的历练后虽然担不起大任做个中层职位还是能够胜任的,这样一来就为启州商会的展提供了极其强大的助力。
人地心里就是这样。看到启州商学院无人可招地时候余下各个商会只有幸灾乐祸。可看到商学院地巨大成果后就又纷纷眼红了。一时间抵到文教部地申请报告积攒下了一扎。宫强本已经被这扰地头晕脑胀了。可前天启州商会又送来了一个炸弹。他们被人撬墙角了。
“文成兄。今晚我是吃定你了。”两声敲门声后。不等宫强回言就自个推门进来了。这个文教部可以用这种语气同宫强说话地只有一个人——曹昭。
此人是宫强在山东地旧交。早先被牵连进了**案。本是要配到新疆地。不知怎么地被北方处查到了他和宫家是故交。凭着有杀过没放过地原则。被北方处偷偷地掩护了下来。送到中州。同宫强一照面俩人是他乡遇故知。两眼泪汪汪啊!
凭着宫强地面子。曹昭很轻易地就进入了文教部这个冷衙门。虽然现在仅仅是个从五品地知事。可在文教部也是一个人物。
这个人牙口好。能说善辩。宫强了解自己地朋友。今个就给他派了个艰巨地任务——调解学院纠纷。
曹昭好说歹说。弄得口干舌燥地总算是定下了个调子。“各商会地学院暂停。但启州商学院要对全国公开招生。实际上就是对各商会公开招生。学生待遇要一样。”
“哈哈,辛苦伯松了。”宫强一听就明白事情搞定了,禁不住开还大笑道:“今晚为兄定为贤弟摆宴庆功。”拉着曹昭坐下,忙问道:“快说说看,那群人可都是缠牙角色。”
曹昭将事情大略的说了一片,白了眼正哈哈笑的宫强抱怨道:“若不是律令有规定,我恨不得让人把他们下大狱。”
“你知不知道,马六甲商会找的都是些什么人做老师?我算是知道他们为何到现在才递交报表了。”曹昭没等宫强回话就接着说道:“报表上他们不敢弄假,写的都是实情。那些个老师,说是老师实际上都是他们自家商会的把式。那会计科的老师就是他们的账房先生,简直就是藐视律法。”
八章 农院
看到了启州商学院的好处,眼红的何止是马六甲商会一家,中州、顺州、抚州(雅加达)等各地上规模的商会都有投资开办实业学校的愿望,可惜晚了一步在商业这方面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老师了。所以,出现拉些自家的职员充任老师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更甚者还有出高价挖人家启州商学院墙角的,为了弄来合适的老师,那是什么手段都用上了。
解决了一件心头大事,宫强安心了不少。中华国不比满清,不太讲究所谓的“官威”,什么咆哮公堂啊,不敬上官啊,等等等等,一律扫清了。一个微末百姓,只要他能按着律令规矩来,办起事情来你也怎么不了他。不然的话,宫强何必为这事烦恼,他虽不入内阁,可身为正二品大员也不至于被几个商会搅得头晕脑胀的。那些个商会是有面子,可那是在商务部,挨他文教部屁事。
“砰砰”,两声轻轻的敲门声响起。
宫强正了下身形,端起一盏茶来,边撇了撇茶沫边说道:“进来。”一旁的曹昭也端起了盏茶,装模作样的品了起来。哥俩说说笑笑那是俩人的事,外人到了还是要顾及宫强的面子滴。
“禀大人,中州商会的王隆鑫来了。”来着是一个正五品的主事。王隆鑫是中州商会会的大公子,在中华国的商界也算是一把好手,不过在文教部的多数官员们看来都是一样的“铜臭”味。在中华国各个部门中,文教部的官员算是最“清高”的了,对商人都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同商务部正好是两个极端。
中州商会原本也有意自办一所学校,可他们在这方面显然缺少经验和条件,在前面已经被曹昭给说服了。不过俨然是中华商界第一公子的王隆鑫对此却有着自己的一番独特计划。
“噢?依王公子的意思,中州商会是要筹办一所农院?”这显然很出乎宫强的预料,看着不显山露水的王隆鑫他饶有兴趣的问道。
“正是。”王隆鑫正色答道:“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农业乃国家之根本,乃是事关社稷的大事。我等虽为一介商贾,也希望能为国家大计尽以一分力。且术业有专攻,机械之学尚可造福民生,农学岂非更甚。”义正言辞,很有气势。
“王公子有此志向,实乃令人敬佩。”端坐在座的宫强满脸带笑,看似很上心,不过话语一转就直刺要害。“农业,国之根本,一直为朝廷所挂心。建阳五年,农业部的刘部长就曾提出于中州学府设立农科,大王极为赞赏,可因为师教无从募集无奈放弃,不知贵会此事何以解决?可否告知一二?”
“劳大人费心,此事我会已经解决。”王隆鑫自信的说道。“我会已从关中邀来杨屾老先生的亲传弟子十二人,各个都跟随了杨老先生多年,施学任教绰绰有余。”王隆鑫面色不改,可整个人却是一个神气。
“杨屾?”宫强皱着眉头想了半天可实在没什么印象,抬眼望向曹昭。
曹昭脑子转了几转。终于想出了一丝印象。“陕西人。字什么来地……”曹昭吱唔了好几声。终于一拍大腿叫道:“字双山。兴平人。好像曾经种出过亩产千斤地庄稼。是不是这位老先生啊?”
王隆鑫哈哈一笑道:“曹大人真是博文广记。王某人佩服万分。”潇洒地一摆衣袖。“正是这位老先生地亲传弟子。至于曹大人所言地亩产千斤粮那可是千真万确地。不过那也就是老先生自己亲自为之。咱是不用想往了。”
“老先生曾编纂过一部农书。叫《知本提纲》。并以积累了13年之经验。写出了一本蚕桑专书——《豳风广义》。”王隆鑫是很了解这位杨老先生地为人地。对他极为佩服。“柞蚕次开始在关中地区大量放养。靠地就是杨老先生地这本蚕桑专书——《豳风广义》。”
“我想起来了。”曹昭这时大叫起来。“这位老先生早年读于关中学院。是李二曲先生地入门弟子。”
宫强对于杨屾这名字不熟。可李二曲地大名却是知道地。李二曲。大号李颐。字中字。号二曲。明清之际地理学大家。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二曲先生地传人。这等经历不想竟还是位农学大家。这农务学问何其博大。其间涉及历法、气象、水土、地理等等诸类包罗万象。能汇集成一学。确是天下百姓之福啊。”
中州商会准备地可不单单这一手。只见王隆鑫不紧不慢地说道:“两位大人。我会几经搜罗。已经找齐了。《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这五大农书。另有各种杂编一百余种。虽然距齐全还远远不足。可开设一所农院还是绰绰有余地。”
中州商会花费如此大的力气来筹办此事可不仅仅是为了“兴农”,而是为了其中隐藏的巨大利益。随着中华国国势稳固,它与世界各地也逐渐有了联系,其中自然就牵连到了农业。而按照农业部的定义,这里的农业当然不是指单纯的种植粮食作物,油棕等等之类的经济作物,还有畜牧业与养殖业,都归入了农业部,自然也就牵进了农学。
而这其中的许多物种都从海外泊来的,或是华人不曾接触到的,如何让其适应南洋的环境、如何增加其产量质量,以及马牛羊的配种等等问题,都需要有更为专业机构进行研究。因此在向商务部的官员咨询了一番后,建立一所农业学校,为商会开新的经济作物、连带培养相应的管理人才的想法,便在王隆鑫脑中逐渐形成了,随后他轻松地说服了自己的父亲和中州商会的董事会。
那些个种植植被如何且不论,单说说畜牧业、养殖业那就让中州商会的董事口水直流。明离洲,早在去年前就对民间商会开放了,只要缴纳足够的开费,自己凑到充足的人手,那就尽可放手干了。
所以他们请来的人手中,不仅是杨老先生数百弟子中的好手,而且还都精於兽医,正是对自己的口味。
宫强没理由不答应,于是乎中华国第二锁私立学院就成立了。
九章 联系
对于内地被拐来的传统文人来说,中华国与以往王朝最大的不同就是商业氛围的浓郁,不仅仅是乡邻城镇之间充斥着此中意味,就连官府衙门都与本地商会暗通款曲。 /仅仅是一层轻纱向遮,如何挡得住这些人的目光如炬。不过已经走到这个地步了,他们就是想回去也不可能了,不少的人都“心灰意冷”的要在各州县的学堂“养老终生”了,不过环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些先生能不能坚持到底还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中华国立足于南洋,它本身的地理、资源等等就已经决定了其商业的兴起。作为主导者的朝廷并没有花费太大的力气去引导,仅仅是树立起了几个典型对象而已。如今国内“百花齐放”的大小商会,都是民间自兴起的。
这些个商会兴办的起因是追逐利润,兴旺的原因是国内宽松的环境和南洋丰富的资源,再加上便利的海上运输。
不过令梁明等人头晕的是,不知是因为国内各省之间跨海相隔,地利不便;还是因为国人善于窝里斗的传统,互不服人的性格;一个中华国大大小小商会遍布,却没几个能突破一省之地的,更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商业联盟。全部都是以某一繁荣城市为根基,然后向外扩展。就比如启州商会、中州商会等等。
这种状况算是中华国商业的一个弱点,但在另一方面看这个原因可以说是中华商业快展的通行证。正是因为没有一个全行业的霸主存在,朝中的大臣甚至是梁明才没去多加限制。不然的话,以梁明的最终目的而言,现在中华国内是决不允许出现商业龙头的。
八年来中华国商业迅猛展,之所以说是八年,那是因为建国的前两年是荒废时间了。中华国的商会以贩卖原材料、特产家,比如说南洋特产的香料和粗略炼制后的铜锭等等。隔海相望的大6就是最好、最广阔的市场。
稍微积累下资本后,他们就进入了“转口贸易”,通过大6收买茶叶、生丝、瓷器等等,运抵马六甲、新加坡等地进行贩卖。再从欧洲商人手中收购些稀罕物运到大6,来回的倒腾也给了他们巨大的商机。
而在动力织布机产出后,从印度购进棉花,产出布匹开始是销售本地,满足国内需求,然后就是向越南等地销售,但运往大6这样的傻事他们是不会做的。也算是老爷护佑,就在棉布产量越来越多的时候,市场逐渐饱和的时候琉球出事了。狠狠的刷了萨摩藩一把的中华国在大赚一笔的同时也得到了德川幕府的信任,于是乎中华国的商船顺顺利利将生意在日本做大做强。
日本同样实行的是锁国政策,长崎的港口只准满清和荷兰的商人进出,中华国的商船冒充清穿也曾到过长崎,可双方的贸易量太小了。而现在,为了抑制西南强藩,德川幕府当年(建阳五年)就同中华国签订了协定,对于中华国而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准许中华商人进驻长崎。于是,廉价的棉布就又有了一个可供倾销的市场。不惯日本的纺织业遭受到了多么大的创伤,反正中华国的纺织业在那几年中得到了很大的展,至少为随后的断臂之痛找足了“黑玉断续膏”。
德川幕府并不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