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随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不能说爱,因为这不是爱;我不能说恨,因为除了我自己我谁也不恨。
我无力,我真的很无力,就是无力,为什么一切夸张的都是羞耻的,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了?
我的内心有一个洞,那里有呐喊了一千年的呐喊声,我的内心也有一扇石板,它在那里挡了一万年!
所以我的表面总是荒凉无声。
我想……可是没有,我想……可是没有,我想……可是没有,我想……可是没有,我想……可是没有,我想……可是没有!
就是这种挣扎。


《逝去的武林》
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许过不收徒的誓,年老后在《武魂》上开始发表一些武学文章,众多门派震惊。书中配图,看似平常的动作,听说学武之人赞誉一片。照片中李老先生清癯,文气,干净利落。武学我自然不懂,但李老先生说武的语言虽是大白话,却不由得人反复琢磨,这就有点意思了。他说真正习武之人不是非逮时间就练武。我不敢以为世间事一通百通,但武林高手看世情如此练达,把拳上的“形”、“意”和生活中的微小道理结合表达得恰当,令人佩服。因为这本书,我又去查了些资料,原来当代武林门派之争也狠热闹哇。
我小时候武术在石景山那片儿还挺热,石景山体校专门有武术馆,在金四小和金二中往金顶山拐的路口。有时我去少年宫路过那个院墙,就会想到我哥表哥姐们都在里面练着呢。三表姐练棍,拿过北京市的第三,我那是头回见着奖牌,她还戴着去照相馆留影,烫头,白毛衣,一腿前一腿后的姿势,看着挺有根基。大姨夫平时就练武,家里好多兵刃,我小时候不懂事,拿红缨枪头拍过他的谢顶,也没人跟我急,打小不得体惯了。
我哥没练出来,但也好这个。当年是有一本叫《武林》的杂志吧,他一直订,最早我看《射雕英雄传》就是《武林》上边的连载,好像只有几期就没了,急得挠墙。我哥上大学后兴趣转移,转移前教过我一套“小五手”,说练会了就不怕一般小孩了,我练了两回,找隔壁单元小女孩去试,女孩直不隆通上来一下,我说不对,你应该这么出,然后我这么回,然后你再这样,然后我再那样,然后然后再然后我就赢了,她说我为什么呀……
啊我没有从小一起在幼儿园偷向日葵站在楼上向过路人身上吐唾沫也有美好的童年哇哈哈哈。
 txt小说上传分享

《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
历史人物的言论收集,狠有意思,想起小时候的摘抄本,但我用八卦眼神看,用八卦精神消化。
黄侃反对胡适提倡白话文。有一次,他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八卦精神告诉我们,黄侃素与胡适不睦,狠看不上新派人物的做法。类似的言论当胡适的面也有,比如他说胡适如真身体力行就应该别叫“胡适”而改名“往哪里去”。胡适一代大师当然不是笨伯,1934年秋在北大上课时,有学生问难道白话文就没有缺点吗?胡答没有。学生问那打电报的时候呢?胡适说:“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打电报邀我去做行政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事,电报回复,白话文写的,也很省事,在座诸君不妨用文言看如何回复。”在座学生各自筹划,字数最少的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说我的回复是:干不了,谢谢!
印象最深的却是穆旦一句极朴素的诗:“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写出这样的诗句,必是经过了“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注定现在暂时漂泊无法停止我内心的狂热对未来的执著”的阶段吧。这半年来我突然觉得很多从前读过的东西到现在才真正开始理解一点,从前所做的不过是记录和背诵,以充知识面广什么都难不住我。有一天黄昏经过东直门外,突然狂风大作,一时落叶遍地,脑海里竟然蹦出少时以为俗得不能再俗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那时常会说“天凉好个秋”,在秋天的时候,在做怅惘状的时候,可到今天,你让我说什么?我也只能说句“天凉好个秋”。这就是懂了。二十多年,真正懂了诗中的意味。所以岁数越大,越觉得生于此世,所有的体会都是被前人体会过总结过的,几十年的光阴,于个人是纵情激越的巨浪,于历史长河,不过是一滴水的有无。今天的认识,与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人比起来,真有进步么?未必。
还有一句,孙荃堂屋里挂着郁达夫的手书对联:“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喜欢,却不知怎的想起祖德宋在博客里介绍自己承接广告的标准时说:“祖德的广告收入,一半用于慈善事业,一半留着买书看。”


《花间一壶酒》
李零最近很红,倒不是因为这本书。他被称做“学界王小波”,隐约是哪有点像,用最废话的废话形容,就是比王小波学术。不过这类书我看起来有点吃力,后来索性当睡前读物,有效助睡眠。我很欣慰,终归是女的。
比较爱看吴三桂那篇。他说得对,吴三桂的一生“倾侧反覆”,最适合拍影视剧,“古人表现历史,喜欢把矛盾放在一二传奇人物身上,刻画内心冲突,从历史角度看是失分,从文学角度看是加分……它是‘汉奸发生学’的绝好标本,人格和历史冲突,极富悲剧性。”这让我想起当代某人,多年前就曾觉得,那样奇特的经历应该写或拍下来发人深省。偏文艺片,也有狠多商业元素。大时代面前小人物的悲剧传奇,结局多如此,以大哥的判断方式:不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悲,就是沉石入潭默然的悲。


《格列佛再游记》
近期的睡前读物。不是因为枯燥导致催眠,而是因为文字太美。美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想象力。它令我对睡前时光贪恋,有种把黑巧克力偷拿进被窝蒙头舔尝的秘密的喜悦。每天都期待睡前一小段的阅读能带给我一个美好的梦。
我可能是对这本书而言比较温情的那种读者。创作与阅读的人各取所需不好么?
我真的好喜欢连岳。


《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
看完觉得应该找廖静文那本对照着读。过年时在凤凰卫视看了一会儿廖的采访,内容忘了,只记得她喑哑的喉声。大过年的,那声音未免太悲,就换台了。
徐悲鸿每和一个女人共同生活前,会先为对方取个新名字。名字取得都太漂亮:蒋碧微,孙多慈,廖静文(但我总觉得“碧”这个字太烈)。蒋著中的徐面目模糊,因为蒋本人非常强悍,刚烈无比,对大师采取不忍不让的态度,几度让徐非常的下不来台。女人有这样的性格,实在太硬,但也说明她是把他当丈夫而非别的,他们之间是平等的。
在网上找相关资料,颇有喜欢这本书的人对廖那本《徐悲鸿一生》不以为然。可见就算当事人亲自说话,仍因带有各自立场观点,无法真正了解真相。所以说要想知道真相,道听途说没戏,想从当事人那儿知道更是没戏——没有真相,或者说都是真相的素材,看你愿意怎么信、信什么了。即使不是当事人,即使是中立的仁厚的旁观者,处于时代背景下,维护对象不同,仍然难以说出客观真相。现在还有没有古代史官那样的职位?
三个女人里我比较喜欢孙多慈,倒不是因为她最有才华和美貌,而是因为她是一言未发的那个。言多必失,始终话少的还是好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VENUS》
哈哈哈。
彼得?奥图尔已经老得像个老太太了,演一个老丫挺的——不能称为“老人”,只能说是老丫挺的(充满爱意地说)。
演得真好。
中文名叫《末路爱神》……
明白为什么某些中老年男作家喜欢办保姆了。嫩啊,其粗鄙令这“嫩”更肉感更液体滴答水儿了都。
配乐真好。
btw,真受不了那种酸柔影评……“荡气回肠”……荡你大爷啊荡……怎么了就“荡气回肠”?什么呀就爱情?咱能不一见一男一女就往爱情上扯么?生命怎么就不能丑陋和可笑?为什么一定要用那些词来PS人家自己毫不在乎的彪悍的猥琐?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迟疑电视自画像》
连去大藏寺我都带着,就为了在那样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地方只能看书,怎么着也能看完吧。but没有。两个月,天天看啊,刚看完。
这本书是失眠症患者的福音。五页之内,不管之前多么精神,必能睡着。第二天还想不起来头天看的是什么内容。
如果那种画照片的“超级现实主义”画家搞写作,应该就写成这样吧。不是说他们还把照片投影在画布上画么?有时候图森先生也照着照片写作,所以才会那么细节和繁复——光凭人脑是肯定记不住的。
如果扫描仪和照相机会写作,写的一定就是这种“极少主义小说”。
反正我不喜欢。
明星说很少有人会这样坚持看自己不喜欢的小说。对,我就是很少人。
世界上最怕较劲二字。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东京昆虫物语》
薄薄一本小册子,四色,很可爱。可惜虫子的名字都译成学名,所以不大清楚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只童年记忆里有昆虫呢?
岁数一大,只人盯人了,眼里没虫儿了。
我小时候最喜欢萤火虫。这书里没有。可惜好多年没见过了,当年还是很容易找到的。不是还抓一兜子看书玩么?
在防空洞里看电影的时候,男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把小纸团处理一下扔到空中,黑暗中就一小团亮光,像极了萤火虫。似乎是用汗浸的?
我念的那个小学在座小山边,半个月前我还想那山叫什么来着,结果看白宝山的报道,说他在他家后边的红光山上给他女人挖好一个尸坑……对,红光山。
因为守着红光山,同学可以找到很多小昆虫小动物做标本,印象最深有黄鼠狼,他们把冬眠的黄鼠狼放进我书包里。然后一打开铅笔盒,里面有一条冬眠的蛇……我从小人缘就不太好。还好那蛇是土黄色的,应该没毒。有次在田埂上回头看到一条黑色细蛇,身上有艳丽条纹,知道有毒,尖叫着拐着弯跑走,因为听说它只会走直线。从小就能做到临危不乱。
三乐希望儿子有这样的童年,所以买了好些小虫子给他养着。她家的蛐蛐一听到窗外的蛐蛐叫就会应和,并且声音很大。每当在电梯里听到邻居议论“这小区蛐蛐声儿也太大了”的时候,就会装聋作哑。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其实还是喜欢看后半段那些注释的故事。前边的自问自答,看着看着就又绕回去了,像一个回形针(这词现在嫩流行哇),有出口也等于没出口何况没出口。居然有人说看出了人生的答案,有么?哪呢?人生哪那么容易就找着答案了呢?还愣是随便看一本书就给看出来的?
人老了,好多事干不了,就只好想。若没有交流的对象,自问自答,难免啰唆,车轱辘话来回说。其实起的头儿是好的,有趣的,但一个人使劲儿想就会执拗,有点老糊涂的样子。有人交流还是好的,说不来都是好的,起码有差异有碰撞就会有意思。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