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做的?”少年拿过葫芦,仔细地端详着。
“恩!希望它能给你带来好运!你带在脖子上吧,这根红线我打了平安结,希望你能永远平安!”
“虽然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受伤,但是希望你永远不要受伤了!”芷岚想了想又加了一句。
少年没有作声,轻轻地抚摸着香囊,又放在鼻子底下闻了闻,然后缓缓地挂在自己的脖子上。
“你每年的端午节也带这个吗?你妈妈每年给你做吗?”
“我母亲不在我身边,我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每年奶奶会做一个这样的葫芦缝在我的衣服上!但是,今年…。。今年…。不能了…。”说着,少年拧紧了眉头,眼里泪光闪现了一下,手紧紧攥成拳,攥地指关节“咯吱咯吱”直响。
芷岚见他这个神情,再想想他的伤,知道肯定有些缘故,怕他难过,赶紧把话题岔开,“对了,我带了针线,给你把你衣服上的口子缝上吧!”说完,不等少年回答,就拿出针线,麻利地穿针引线,然后拉过少年的左臂,为少年细细地缝了起来,把少年左臂上破的地方都细细地缝上后,又拿出一根细细的青丝线,在缝补过的地方绣上精致的青花瓷花纹,绣完了左臂,看了看少年,想了想又拉过少年的右臂,在和左臂相对应的位置也绣上相应的花纹。少年一直不作声,默默地看着芷岚为他做这一切。
“好了!看看我缝地好不好!”芷岚用牙咬断丝线仔细的收起来。
少年看看自己的左臂又看看自己的右臂,左臂上只剩下斑斑的血迹,根本看不出破损的地方。绣制的花样精致清新,仿佛是一件艺术品。
“好,你缝得好,绣得也好!”
芷岚开心地笑着!
“对了,你端午节的时候会玩些什么游戏?”芷岚歪着头笑着问少年。
“没有什么特别的,跟往常一样呗!”少年有些奇怪的看着芷岚。
“我每年的端午节呀,会到河边,摘几片苇叶,做几只小船,然后再做几只小粽子,放在小船上,然后再把小船一个一个地放在水里,让它飘走。”
“哦!为什么要做这个?也是你们这里的风俗?”
“不是我们这里的风俗,是我自己想的,我想让小船载着我的祝福,去找屈原!”
“屈原?”少年好奇又好笑的看着芷岚。
“对呀,屈原!我想让我的小船,游到汨罗江,我想屈原的魂魄一定在那里,如果我的小船到那里,屈原一定能看到!”芷岚一脸地憧憬。
“你还真了不起,还知道屈原!”少年一直以为芷岚只是个没读过书的普通农家女孩子,他哪里知道芷岚从三岁起就在祖父的教导下开始读书识字了。
“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给我讲过屈原的故事了,我还读过他写的《离骚》呢!”
“你读过《离骚》,看来你还认识字呢!”
“难到我就不能认识字呀,我三岁就开始背三字经了!”
“哦,你还读过什么?”
“诗经、烈女传、史记…。。你呢?你也一定读了不少书吧!”看少年的穿着和气质,芷岚就已经猜测出少年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还行吧,你说的这些我都读过!”
两个人又开始谈论起一些名家名著,谈论着忽然发现对方都读过很多书,知道很多典故,不禁从心里也开始互相钦佩,尤其是少年,他从来没想过一个女孩子会读那么多书,对那些书又有那么多独到的见解,他开始由衷的佩服起眼前的这个农家女孩。
两人谈论着,亲近了很多,不觉已到晌午。
“现在差不多应该是晌午了,人们都应该午睡了,我带你去月牙河边放小船好不好,月牙河就从枣树园子里穿过,两边都是芦苇,有枣树和芦苇的遮挡,没人看到咱们的,再说晌午也不会有人来的。”芷岚一边说着一边期待的看着少年。
少年想了想,站起来对芷岚说,“好吧,那现在去吧。”
作者题外话:10岁那年读了《屈原传》,以后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在河边放游一只只芦苇叶编成的小船,算是对当年的一点回忆吧,所以特别加入了这个情节。。。
第九章 伤别离 情怀难忘
正午的阳光照耀在河面上,宽阔的河面波光粼粼,河两岸是一排排的枣树,河岸上一片片的青草,草里还夹杂着蒲公英,开着黄色的小花,星星点点的缀在碧绿的草地上,河边一丛丛的芦苇,舒展着绿绿的叶子,阳光下,少年和芷岚坐在河边的青草上,手里拿着芦苇叶,芷岚正一下一下地教少年编小船,编了几只小船后又将小船一只一只地放到水里,用手拨动着水,小船一只一只的游了起来。
两个人满怀憧憬的看着小船越走越远。
芷岚随手折下一根芦苇,又将芦苇叶剥光,然后拿起两只芦苇叶,一只递给少年,让少年学者她的样子叠起来,最后叠成了一只风车,然后麻利的把风车穿在刚才剥光的芦苇顶上,用手高高的扬起,风车转动了起来,少年扬着脸看着风车转动,随即走到一丛“江西苇”旁边(“江西苇”是芦苇的一种,比芦苇要粗上两圈,像南方的竹子一样),从靴子里抽出匕首,削了一根“江西苇”,然后又用匕首截断,削转了几下,最后做成了一支小小的箫,又重新坐回河边,刚要吹,忽然又站起来爬到一棵大枣树上往四周望了望,晌午时分,人们很少出来,周围静悄悄的,方圆几里都没有一个人烟,少年这才放心的坐回岸边,坐到芷岚的旁边,拿起箫低低得吹了起来, 箫声低回婉转,如泣如诉,少年表情很凝重,平静的外表下掩盖的几缕悲伤却不能瞒过芷岚,芷岚静静的凝视着少年,不知为什么感觉很伤感,泪竟然无声的从脸庞滑落。
少年停下了,芷岚还沉浸其中,少年看见芷岚脸上的泪,看着芷岚,默默无语,过了一会儿,拉起芷岚,“走吧,回窝棚!”
两个人回到窝棚,坐在窝棚里的板床上,把剩下的粽子和鸡蛋都吃了。
天已近黄昏,夕阳斜斜的挂在西方,橘红色的霞光映照着枣树园子,村子里已经升起了袅袅的炊烟,少年看看透过枣树射来的霞光和飘来的炊烟,转身对芷岚说,“回家吧,你都出来那么久了,家里人不找你吗?”
“哦,我忘记了!”芷岚有些着急了,拿起屉布就要走,芷岚一直是父母及邻居眼中最懂事乖巧的女孩,从来没有独自出来那么久的。
“慢点儿,别那么急,还有,今天晚上别再来了,我已经饱了,你不用再送东西,而且我也想好好睡一觉。”少年看着芷岚的眼睛,郑重其事的说道。
“好的,你好好休息,我明天一早来看你!”芷岚说着忙转身快步的走了,出去一天,家里人肯定挺着急的。
少年神情复杂的看着芷岚离去…
第二天一大早,芷岚又像昨天那样,用屉布包了些吃的,溜出了门。
来到枣树园子,红色、白色、蓝色的喇叭花依然灿烂的在栅栏上开着,园子很安静,少年没有像昨天那样,坐在窝棚前,芷岚跨过栅栏,进到窝棚,少年也不在窝棚里。
芷岚放下手里的东西忙出门寻找,可是找遍了整个枣树园子也不见少年的影子,芷岚有些失落的回到窝棚,在窝棚前坐下一边歇息一边担心着少年,不经意间瞥见窝棚前那棵枣树下的萧,那是少年昨天用芦苇做的,昨天还吹过的,芷岚赶紧站起来,走到树旁边,俯身去捡地上的萧,地上竟然有几个字,写着“芷岚,我走了,谢谢你!”,看到这几个字,芷岚有些莫名的伤感也夹杂着些许的担心,这个少年就这样走了吗?他去了哪里呢?他身上有伤,而且他分明在躲避着什么人的追捕,应该是官兵吧,芷岚忽然想起那天遇到的那队官兵,更担心了,她从内心深处,觉得少年并不是坏人,即使官兵追捕他,也是有特殊原因的。想着,捡起箫,走回窝棚,坐在窝棚里的板床上,板床上藏蓝色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看不出这两天曾有人住过。芷岚看着窝棚里的板床、小桌还有那盏小油灯,忽然感觉这几天像是作了一场梦,可是手里的这支箫分明提醒着自己没有做梦,这一切都是真的!
怀着一丝希望,芷岚在窝棚了坐了一会儿,但是少年并没有回来,芷岚只好回家了。
转眼已是阴历5月15,芷岚回家已经11天了,端午节也已经过去10天,这些天,芷岚每天都会来枣树园子看看,但是再也没有见到那个少年,知道少年是真得走了,不免有些失落。
林大学士家一直也没有派人来接芷岚,以往,芷岚回家最多住上5天,林大学士肯定会派人来接,而这次已经过了10天了,却不见林大学士府的马车,芷岚的全家只当是林大学士太忙了,并没有挂在心上,不来接,芷岚也更乐得在家里呆着,对在家里的时光倍感珍惜,陪着祖母、母亲做些女红、聊聊家常或是到诊所看祖父和父亲问诊,曾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也时常来找芷岚,弟妹们也一直缠着芷岚一起玩耍,而家里人本来也不希望芷岚去做什么皇子公主伴读的,倒是希望林大学士永远不要来接,那样芷岚就可以永远留在家里了,但这天午后,林大学士家的马车还是来了,是林安来接芷岚。
芷岚像以往一样又一次告别家人,而家人也是依依不舍,尤其是祖母和母亲又一次看着芷岚远去而默默流泪。
第十章 探凌远 惊悉噩耗
回到林大学士府的第二天早晨,芷岚像以往一样早早起床,和林大学士一起去皇宫里读书。
凌远没有来上课,林大学士竟然也没有问起,宽大的御书斋里,只坐着芷岚、清阳、慕容枫,林大学士在前面眉飞色舞的讲着,芷岚和慕容枫认真的听着,已经沉浸在其中,而清阳则左顾右盼,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
一堂课刚结束,清阳已经很不耐烦得站起来了,慕容枫也站了起来,对林大学士恭敬地说:“我和清阳一会儿要去大将军府看望凌远,让芷岚留下和我们一起去吧!”林大学士略略沉吟了一下,笑着说:“还是不要让芷岚去啦,一则芷岚没见过什么世面,也不懂什么礼节,别到大将军府做出什么有失礼仪的事情,二则,芷岚自己没出过门,我也不太放心。”
“哎呦,您怎么那么多繁文缛节呀,想那么多,芷岚跟我们一起去大将军府看凌远怎么啦,失什么礼仪?又有什么不放心啦……”清阳早已不耐烦了。
慕容枫赶紧打断清阳的话向林大学士笑着说,“芷岚知书达理,做事很有分寸,不会有什么出格的行为的,何况,凌远与芷岚一起读书,算是同窗之宜,芷岚理应去看看的,不看才有些失礼吧!您请放心,看完凌远,我会将芷岚送回您府上的!”
林大学士沉默不语,几个人都静静地看着他,过了一会儿,才对芷岚说:“去吧,早点回家!”
“是,我知道的!”一直沉默的芷岚乖巧的答道。
看着林大学士乘车回府,芷岚这才转身问慕容枫:“怎么了,凌远哥哥出什么事情了吗?”其实芷岚见凌远没来上课就感觉奇怪,一起读书三年来,凌远总是第一个到达御书斋而且从没有缺过课,但是当着林大学士的面,芷岚是不敢问的,林大学士一再告诫她,作伴读只照着书读,任何事情都不许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