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我没有这种幻觉。那么我就勤勤恳恳地工作。但是会觉得自己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应该变成硬通货,而你的东西不能变成硬通货,没有意义。那么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文化上我们也是很尴尬
作者: 西 川
我刚才说过,文化上我们也是很尴尬。譬如说,我竭力想写出我个人的东西、中国的东西,可是,这个时代它是一个……当然它是一个资讯性的时代、信息式的时代,我必须面对整个世界,而在我面对整个世界的时候,我必须考虑西方这个因素。也是说西方这个因素对我来说不是不存在,它存在着。我可以不考虑非洲的文化因素,但西方的文化因素我必须考虑。就是说我作为一个现代人,不可能与整个所谓西方文化没有关系,但是这又不是我非常甘心的。我还是希望有自己的发现。但是你会发现在当代,所有人嘴里使用的学术词汇都是从西方来的。我不是说西方不好。我觉得西方许多东西非常好。是我们没有的。在当代作家写作的时候,至少本世纪这些西方艺术流派你必须了解,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至上派呀等等这些东西必须了解。而这些东西没有一个是我们本土的东西,这就是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的尴尬。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1989年以来,我觉得我的世界观和艺术观都产生了巨变,一个是我两个朋友的去世,一个是整个社会的动荡,中国社会的道德问题迎面而来。我刚才谈到了文化道德和生存道德,那么我现在又谈到这个道德问题,道德问题是一个大问题。首先,任何道德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等级和社会结构中产生的,任何道德都是符合某一种社会结构的,而且任何道德都滞后于时代。我们必须有这么一个前提,也就说我们今天的道德不是今天才产生的,是古代产生的。而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使用,因而我们只能使用道德中可操作的部分,因为道德在古代是受到形而上学支撑的。譬如说等级制度,不仅仅是人间的等级制度,它甚至也是天体的等级制度。天体分多少层,星星在天空中的布阵等等,所有这些对我们的道德都有影响。到了当代,我们把我们以前所谓形而上的这套东西拿掉,我们只要道德当中可操作的部分。但是如果没有背后那套精神力量的支撑,这一部分是非常脆弱的。一个社会需要一种道德来使这个社会处于秩序当中,但是我们发现:一方面我们使用的道德可操作部分已经是岌岌可危的事情,另一方面这个社会本身的发展在吞噬着这种道德,所以这就像一条蛇在吃自己的尾巴一样,我不知道会怎么样? 但情况就是这样,就是说我们依赖于某一种道德来维系社会的稳定秩序,但同时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吞噬这种道德,我们就处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
中国社会之所以到今天会处在这样的状态当中,跟整个世纪的折腾有关系。中国社会在本世纪至少已经经历了三次社会结构的调整。第一次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它把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推翻了,建立起一套资产阶级社会的等级制度;第二次,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这时候中国社会有了底朝天的变化,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所以当时工人农民说,〃解放后我一步登天〃,一步登到天上去,是很可怕的一件事,这是一次社会结构的巨大的调整;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硬通货的力量开始支配这个社会,它又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劳动人民又不能当家作主了,劳动人民下去了,金钱开始当家作主人。这个社会又处于一种折腾状态当中,肉体上折腾还是其次的,精神上的折腾简直不得了。不仅仅是知识分子在折腾,在思考这个问题,普通百姓所有人都逃不掉,都躲不掉。这个巨大的旋涡把所有人卷进到这里面来,此时我不知道我应该相信什么,我只能够相信社会机体自我调整的这种力量,我也只能相信人的这些自相矛盾能最终达到一个平衡。这个时候中国社会也可能健康地发展,规范化地发展等等。但是如果一个社会规范化了,健康化了,也会是矛盾的。矛盾在哪? 如果我站在社会秩序一边,我就不能站在创造力的一边,创造力是混乱的。创造力按照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讲,它不是来自头脑和理性,它来自心灵,所以我还会是矛盾的,所以我还会是尴尬的。
人是历史的囚徒
作者: 西 川
如果撇开外在的东西来讲,也有我个人生命存在的尴尬。我举两个例子,我给我的一个朋友写信,因为前阵子他写了一篇文章谈我,文章中对我有些赞扬。在这封信里,我写到我真希望有一天能够报答他,真希望能为他两肋插刀。但是我这不就是盼着他倒霉吗? 因为这意味着他碰到麻烦了。确实,生活中真是到处都是两难,这是一个小小玩笑。但是真实的生活中全是两难。例如现在我们把圆明园变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是圆明园的景色还是很美。你到了那以后,你会怎么说? 一片废墟,有一种荒凉之美,但是这时候你不能称赞这片景色,因为如果你称赞这片景色,就意味着你在称赞暴力,因为是暴力使它变成这个样子。但是如果你不称赞,在那儿什么都不说,这就意味着你缺乏感受力,缺乏审美观,所以说这完全是两难处境。再譬如说我的朋友的自杀,如果从精神上讲,我可以理解这种事。自杀,可以了结和这个世界的一切关系,但是必然会留下一具尸体,这具尸体是自杀者所控制不住的,它会变得腐烂,会变得难看,而自杀中所有的精神意义全被消解掉了。所以,作为生命的两难,这种东西是极其尖锐的。我脑子里充满了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些问题提出了怎么办? 我只能面对它,我没有答案。
此外进入九十年以后,还有一个我自己的想法。别人能够看到你的脸,也能看到你的后脑勺,而你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你想转过身从后面看看你自己是什么样,但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有在马格里特的超现实主义绘画里才可能产生,你永远无法绕到自己背后,你永远不知道背后的东西是什么,这实际上涉及到我的很多问题。一个真实的东西就是一个有阴影的东西,天下任何真实的东西都是有阴影的,所以这个东西才是真实的。以前我写东西,我只写这个东西,后来我发现仅这些东西是不够的,我还必须写这个影子。后来这个东西我甚至都不写,我只写这影子。
1989年以后我的变化非常大,我对社会的观察不再是一种单方面的观察,而变成了立体的观察。在这种状态下我的诗歌没有了严格的韵律,诗节也解体了,既不是诗歌,也不是散文,也不是论文,我也搞不清楚是个什么东西,它是不是诗歌,我也不感兴趣了。我只是尝试着写一种我也叫不出来名字的东西,所以我对生活的感受和我的写作是有关系的。
人是历史的囚徒
贝尔托鲁奇说过人是历史的囚徒。但什么是历史? 卡夫卡说历史就是公务的堆积。若这么说,人就是公务的囚徒。我们肯定说我们是社会性的人,你不可能说你是个动物。你要仅仅是一个动物没有社会性的话,那你想干什么? 既然你是一个社会化的人,你就离不开契约,这种约定俗成的契约。这种东西对人可能就是一种遮蔽。昨天咱们说,真善美能把一个人逼疯,真善美就是对人的存在的遮蔽……但实际上他既没想过真,也没想过善,也没想过美到底是怎么回事?
古罗马有人提到过〃悬疑〃这个概念。比如说这本字典。我们说到一本字典的时候,我们对字典的感觉就是字典里面有字。但是我们把它悬起来,重新来认识一本字典,这就有趣了。实际上一个人在生命当中也是如此,比如,我是谁的问题? 我是张三,我是李四,但名号这东西并不能解决他到底是谁。我知道在美国文学当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一个人的身份。美国的文学很多都是写一个人的身份,就是他怎么获得他的身份,或者他怎么样失去他的身份。比如他通过制造可乐什么的,他变成了可口可乐大王,这就是他的身份。再比如说我叫西川,我最终活成一个西川……当然西川是我的笔名,我有一个我娘给我的名字……所以我就是这个人。每一个人在社会当中都处在一种被催眠状态,被催眠状态就是说别人已经给你预设好了。
我就觉得这个东西就是命运,这没办法,所以在我的认识当中,命运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因为命运就是必然性。神是什么? 神就是必然性嘛。对我来讲,这些东西都是我无法摆脱的。所以在我的生命当中,必然有巨大的盲目性。我一直觉得什么叫做一个真人? 做一个真实的人,就是生存在你的盲目性当中,你不要接受别人告诉你的,说咱们一定要变成什么样。这就是叶芝说的:爱尔兰将赢得它的独立,而你仍将敲你的石头。你还是个敲石头的。所以我对于盲目性这个问题是有感受的。世界大于你,你小于世界,你小于文化,你小于历史,你小于一切。这个时候在生活当中,你就是一块河里的石头。当然从主观上你希望你不是一块石头,但说来说去,你就是这么一块石头。你可以是一块大一点儿的石头,那么你对水的阻力、对它的抗拒力会大一点儿。但是说来说去你就是河里的那么一块石头。实际上这就有一点虚无,有一点悲观。
关于人的问题,我想我真谈不好。我往哪个方向谈这个问题? 比如说我们具体的存在,比如说刚才讲的历史的囚徒。人的确是历史的囚徒,但是因为人可以自杀,所以还可以摆脱这〃历史囚徒〃的身份。这还是人的一个武器,这是博尔赫斯讲的。博尔赫斯说自杀是人的最后武器。也就是说,人还可以摆脱这种东西,所以这都是预设的。我今天之所以坐到这儿,全是别人给我预设成今天这个样子。即使我想做一个艺术家,我也没法选择在二十二世纪、二十三世纪。我可以生存在二十一世纪,但我没法生存在二十二世纪。这都是预设的,没办法。众多历史可以堆积起来很多东西。堆积起来我们种种的观念,艺术观念,道德观念,这时候所谓艺术家或者知识分子,还有一个工作就是要批判这些观念,但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批判,这就很难讲了。而真正能够对这些东西批判的人,反而是那些受了教育的人。我们看到的比如说农村那种悲惨的景象,那些农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景,他们反倒不批判。这也是特别绝的一件事,他们顶多就是所谓讨个说法,他们不批判。
我心目中的鲁迅
作者: 西 川
我心目中的鲁迅
鲁迅是一个很好的作家。我看过北京文学做的一个调查,向一帮更年轻的小孩询问鲁迅。他们说这个也没读过,那个也没读过,完全没说实话。鲁迅比他当时的那些人远远高出去了,《野草》散文诗,写得多棒,人和他的影子的对话……鲁迅太棒了! 我在印度的时候,一个印度人借了我一本中国和印度作品集。那里边最后一篇是鲁迅的,是林语堂的英译文。我当时在那儿读鲁迅,觉得鲁迅简直是在说印度社会。实际上鲁迅不是说印度社会。鲁迅这个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