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这样不断地抠挖着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疮疤。这无疑显示了毛姆作为文学家具备着时代喉舌的可贵品质。
作为一个目光敏锐的社会观察者,毛姆不会不看到他借以存身的社会已病入膏盲,而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正是这个千疮百孔的社会所造成的。然而,作为一个脱离人民的资产阶级作家,他当然不会看到西方社会悲剧的根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更不愿承认只有通过变革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类社会悲剧。小说中主人公菲利普最后省悟出的人生〃真谛〃,实际上也就是作家闩己审视了人生、社会之后所得出的结论:生活毫无意义,也不可能改变成另一个样子。只有摒弃人生的幻想,挣脱精神上的枷锁,才能成为无所追求、无所迷恋的自由人。显而易见,毛姆之所以选定〃人生的枷锁〃作为小说的标题,其用意也就在于此。小说原以希伯来大预言家艾赛亚(Isaiah,基督教《圣经》中人物)所说的〃美自灰烬出〃(Beauty from Ashes)为题,后来作家在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中见到〃人生的枷锁〃一说,欣然作了更改。斯宾诺莎认为:人屈从于感情,有如套上了枷锁;只有运用理智,人才自由。他主张人们应运用想象和理智,变经验为预见,这样才能掌握〃未来〃,才不致沦为〃过去〃的奴隶。当然,毛姆在借用这一说法的时候,理性的内容消失了,而是代之以一套类似东方佛家〃清心寡欲〃、〃四大皆空〃之说的虚无主义人生哲理。这是这部巨著的糟粕所在。其实,作家在小说中所阐明的这套〃哲理〃,说穿了无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教,一种麻痹人们赠志的精神麻醉剂,它既消除不了那些挣扎在资本主义桎梏中的人们的痛苦,更无助于改变造成人世间种种不幸的社会现实。这是我们在读完小说之后必须进行思考和分析的问题。
小说《人生的枷锁》发表于一九一五年。实际上,毛姆在一八九七年完成了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之后,就立即着手写自传体小说《斯蒂芬·凯里的艺术气质》。此书完稿后未获出版,而作家本人再也没有勇气去读它,任其撇在一边。〃但是,我忘不了书中的那些人物,还有那些事件和感情……某此梦魂萦绕的往事,成了一种准以忍受的折磨,搞得我食不甘味,眠不安生,最后,我决定暂时停上戏剧创作,先让自己摆脱掉回忆的纠缠。我写这本书(即《人生的枷锁》,整整花了两年时间……我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因为等我看完校样之后,我发现那些缠人的幽灵全都安息了:人物也罢,事件也罢,以后再没在我脑海出浮现过……现在我很难说清楚,究竟有哪些内容是我向壁虚构的,有哪些是活生生的事实究竟哪些事是实际发生的,哪些事是我希望发生的。〃
由此可见,毛姆写这部作品,先后两易其稿,酝酿、构思长达十数年,是部精心构思、精心创作的巨著。正如他对一位友人说的那样:〃有教养的人们常常问我,'你为什么不再写一部《人生的枷锁》这样的小说呢?'我回答他们说,'因为我只有一次生命。我花了三十年才收集到写那部小说所需的材料。'〃小说问世后,颇得与时不少著名作家和评论家的好评,认为它是一部〃融汇了作家真挚感情,体现了作家真实思想的感人之作〃;它〃以质朴无华的文体,出色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甚至是悲剧性的情感〃,〃给人留下坦率而真诚的印象〃。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在一篇题为《现实主义者眼里的〈人生的枷锁〉》的文章中,把这部小说称为〃天才的著作〃,称毛姆为〃艺术大师〃。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始终未绝版,至今仍广为世界各国读者所传诵。一九六六年,英国著名批评家西亚尔·柯诺利将此书列入〃现代文学运动巨著一百种〃,说明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本书译者分工情况:第一章至第六十三章,张增健、倪俊译;第六十四章至第一百二十二章,张柏然译。
张增健
张柏然
上一章目 录
□'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著
张柏然 张增健 倪俊/译
//。。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