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 9—12 页;法默:《明初两京制的演变》'156',第 128—133 页;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 173、
180、200、211、220 页;林仁川:《论永乐帝》'343',载《北方论丛》,4(1982 年 12 月),第 96—100
页。
 



洪熙帝被尊为昭皇帝,庙号仁宗。其陵墓称献陵,建造得庄严简朴,象
征着他的统治作风。皇帝有 10 子 7 女;其中 9 子 4 女成年。长子朱瞻基为他
与张后所生。他在 1424 年 11 月已被立为皇太子,最后继其父而为宣德帝。
张后在这整个时期是皇室和宫廷的政治网络中的关键人物。她活到 1442
年,寿命超过了她丈夫和儿子,在儿子在位时期,她成了皇太后。后来她在
她孙子正统帝时期为摄政,在幼帝在位的第一个 10 年中在政治中发挥了极重
要的作用。张后的弟兄张昶(1374—1428 年)和张昇(1379—1444 年)被封
为可以世袭的伯爵。张昶本人积功而为著名的将领,张昇则凭升迁而成为一
名将领。
历史盛赞洪熙帝是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圣王那样,
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他因大力巩固帝国和纠正永乐时期的严酷和
不得人心的经济计划而受到一致的赞誉。他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种对
为君之道的理想主义的和儒家的认识,但是它们也是他对前几代皇帝的一些
倾向的反应。① 皇帝有时因性情暴躁和容易冲动而受到批评,如他偶尔申斥
和惩处那些表现得优柔寡断或讲话太惹人恼火的官员。可是他有足够的度量
认识自己的缺点和向人道歉。不管他有什么错误,它们都可以被他的仁爱和
一心为公的热诚所弥补。①
过早的死亡阻碍了洪熙帝去实现一切目标,但尽管如此,他留下来的遗
产仍是一清二楚的。除了人道主义的社会活动外,他对儒家的政治理想——
一个道德上坚毅的皇帝采纳学识渊博的大臣们的忠告统治天下——也作出了
贡献。在他统治时期,他十分信任翰林学士,把他们提升到负有很大责任和
有很大权力的职位上。这使人回忆起他的堂兄弟,即倒霉的建文帝来,但以
后几代皇帝却没有把这个先例维持下去。可是,内阁的三杨领导在他死后的
若干年中继续保持稳定;而内阁虽然有某些缺点,在维持文官政府方面,其
作用仍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洪熙之治经历了明代政府的重点发生重大变化
的早期阶段。





















① 关于明代财政管的这些方面的进一步讨论,见黄仁宇:《明代财政管理》'250',载《剑桥中国史》,第
8 卷;更详尽的论述见黄仁宇:《16 世纪明代的税收和政府财政》'254',第 1、2 章。
① 见孟森:《明代史》'375',第 119 页以下;《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338 页;德雷尔:《明初政治史》
'146',第 221 页以下。
 



宣德统治时期


洪熙帝长子的登基并没有引起任何强烈的政治和政府的反应:在性格
上,他与其父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
守的想法。宣德帝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
方面的成就。
在最初两年,宣德帝面临其叔父朱高煦的叛乱和安南人继续反抗中国占
领的沉重压力。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前者用军事镇压解决,后者用外交方
式解决。在他统治的其余时期,北方边境异常安宁,因为蒙古人及其同盟已
经四分五裂,同时明朝又继续与中亚、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相对地说,由于没有内乱和外来威胁,帝国得以免去不必要的财政负担,朝
廷能够从永乐时期所承受的耗费恢复元气和实现自己的政治改革。这些改革
包括改变政治和军事制度,重新组织财政和扩大社会救济计划。

宣德帝的登基

宣德帝朱瞻基生于 1399 年 3 月 16 日,是朱高炽(当时是燕王封地的继
承人)与其嫡妻张氏所生的长子。朱瞻基习武,又在翰林学士的指导下学习
儒家学术。虽然他也有他父亲的那种学习经籍和文学的天资,但作为一个青
年,他尤其是一个杰出的武士。他的早慧引起了永乐帝的注意。永乐帝尚武,
常带朱瞻基离开京城和他的家庭去狩猎和进行军事视察。①
他的父亲在 1411 年后期被指定为皇太子,朱瞻基就立刻被永乐帝正式立
为皇太孙。他进一步攻读儒家的经籍和为政之道,此时主要由胡广进行指导。
这些课程深受重视,以致在他与其祖父公出时也不中断。他父亲为健康不佳
所苦,而朱瞻基则长得健壮,生气勃勃。他在 15 岁时,被永乐帝带去参加第
二次远征蒙古的战役。他除了与其祖父关系密切外,还深深地敬慕他父亲,
常常保护他父亲使其免遭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击。这一切引起了其
他几个叔父的警觉,他们对他的坚强的性格和他受永乐帝的宠爱有很深的印
象。
洪熙帝登基不久,在 1424 年 11 月 1 日立朱瞻基为皇太子。在以后几个
月,朱瞻基的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度过,但在次年 4 月,他父亲派他到南京去
帮助完成迁都的准备工作。当洪熙帝在 5 月 28 日患病时,皇太子被召回北京,
但当他抵达时,皇帝已死去。于是他在 26 岁时成了新皇帝。他在 1425 年 6
月 27 日正式登基,开始了宣德统治时期。他放弃了他父亲把朝廷迁回南京的
计划,仍保留北京为帝国的首都,这多半是因为他成长在此地,因而与永乐
帝一样深切地关心北方的边境。

政府结构和人员

宣德帝保留了原来的政府结构,让许多杰出的官员继续效劳。但是他在



① 关于朱高煦和朱高燧的论述,见孟森:《明代史》'375',第 121—124 页;《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340—343 页。
 



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实践中的确作了某些变动。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宦官
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很明显。
由于洪熙帝的改组,由翰林学士任职的内阁此时享有崇高的威望。自永
乐在位时起,人们所称的内阁原来是一个谘询机构,这时开始行使更大的行
政和审议实权。三杨、金幼孜、黄淮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他们不但官居
一品,具有特殊的宫廷官衔,而且在外廷兼任尚书。②例如,杨士奇保留了兵
部尚书的官衔,黄淮和金幼孜分别保留户部尚书和礼部尚书的头衔。他们都
得到新皇帝的尊敬和信任,这不但是因为他们曾是他的老师,而且他们还是
前一代皇帝的有功之臣。他们由像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元吉等高级官
员协助工作,夏元吉虽不是内阁成员,却能参与决策。但除了这些人外,在
宣德年间内阁很少添人。③开国皇帝禁止给予这类顾问丞相头衔的命令并不能
阻止他们势力的稳步发展,特别在他们得到皇帝坚定的支持后更是如此。
内阁的突出地位还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强:定期上朝觐见皇帝以讨
论较为迫切的政府事务。遵循洪熙帝的先例,皇帝要他们直接向他呈递密封
的奏议以确定适当的行动。此外,皇帝采用了一种称之为条旨或票拟的正规
的办事程序,程序规定大学士们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
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皇帝一般采纳他们的建议,并将诏令分送给主
管的部去贯彻;他并不再召他的顾问们进行复议,除非主要内容出现了争议。
①这样,内阁就成了皇帝和六部之间的桥梁,与以往相比,更成了决策的力量。
它的领导人这时可以不与主管的部商议就提出建议,每当皇帝感到应该默认
他们的决定时,这些决定就自动生效。
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办事更加迅速和有效率,但也促进了宦官
势力的崛起。自明朝建立以来,他们作为皇帝的个人代表,一直在执行紧要
的任务。洪武帝在位时,负责皇帝文书的司礼监太监不准与外廷的官署接触,
以防止宦官参与政事。建文帝和永乐帝也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弊病,都遵循这
一做法,严密地监视着宦官的活动。①
宣德帝也持同样态度,但他一改以往的方式,而是在宫内为宦官提供正
规的书本教育。1426 年,后来又在 1428 年,皇帝指定翰林学士在内书堂教
宦官,以使他们能够处理文件和正式与朝廷官员联系。虽然对宦官的正规教
育从没有像某些非官方史料断言的那样真正被禁止过,但这种做法仍是一反
常规。主要的原因是皇帝需要信得过的奴仆去处理他私人的文件。其他的集
团都不能提供这样的忠诚和机密性。①每当皇帝并不简单地采纳大学士们提出
的决定,他们关键性的作用就突出起来;这时司礼监的宦官被指望代表皇帝


② 他们的传记分别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535、1519、234、665 页。又见贺凯:《明代中国的监察
制度》'262',第 115—117 页。这个集团的前三人人称三杨,见下文。
③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 67 页;《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338—341 页。德雷尔:《明初政
治史》'146',第 221—226 页。
①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197、338—340、533、1365、1483 页。
① 见吴缉华:《明仁宣时内阁制度之变与宦官僭越相权之祸》'576',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I,第 184—185、187 页;杜乃济:《明代内阁制度》'517',第 22、218—219 页;贺凯:《明王朝的起源
其及制度的演变》'267'(安阿伯,1978 年),第 89—90 页;贺凯:《明代中国的监察制度》'262',第 148—149
页。
① 关于权谨,可简要地参阅杜乃济:《明代内阁制度》'517',第 69、218 页。
 



采取适当的行动。此外,各部一般不能与皇帝一起讨论和复审宦官的建议,
那些转递文件的宦官就能在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下其手。结果是,他们取
得空前的机会去滥用皇帝的特权。
宣德年间宦官的崛起是以前行政发展的结果。三杨因未能警告皇帝不要
以他那种方式使用宦官而受到现代历史学家的批评,但是宦官篡夺皇帝权力
的能力归根结蒂取决于皇帝本人的脾性。就宣德帝而言,这位君主似乎能够
控制他们。他不但屡次下令减少宦官的采购和诸如伐木和造船等宦官的指导
活动,而且他处决和严惩了那些犯有重罪的宦官。但是,由于提供了正规教
育和使用他们处理公文,他无意地为他们滥用权力开辟了道路。当某个皇帝
宁愿怠忽职守或不问政事时,宦官滥用权力的情况变得最为严重。在这种情
况下,宦官最后便高踞在一个无强有力的领导和其权力体系也处于混乱状态
的官僚体制的顶点。结果,他们为后来明政府的败坏而承受了大部分的责难。



内乱和外来危机

宣德帝登基不久,他就面临对他权威的一次严重挑战。他的叔父、当时
的汉王朱高煦设法通过武装叛乱来推翻他。这次起事除了迅速被镇压外,在
许多方面与燕王反对建文帝的起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