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哲学初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他晚生一百来年的希腊大哲柏拉图,通过否定他的流变说而采纳了巴门尼德的实在永恒不变理论。

    一直到19世纪,赫拉克利特辩证法似乎才产生直接的回应,那时德国唯心主义大家黑格尔,用被改造和完善了的辩证方法去建构自己的理论大厦。

    20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构造的“过程哲学”

    ,也许算是赫拉克利特学说的一个现代变种。至于激赏赫拉克利特的现代德国哲学家尼采,本身就是一个全盘否定传统的“狂人”

    ,自有英雄识英雄的气概。

    赫拉克利特思想所受到的冷遇,确实可从他的学说的倾向中找到某些原因。追求永恒本是人研究哲学的一种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之一,相信永恒和永生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和支柱,越是古代这种倾向越是明显,我们在各种宗教和许多哲学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在赫拉克利特的时代,传统的宗教和神话已经式微颓废,哲学成为人寻求精神寄托的重要

…… 41

    西方哲学初步73

    途径,因此爱利亚人所描绘的永恒世界是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的,而赫拉克利特的唯变学说则会使人落入精神无所凭依的痛苦境地,因为永恒流变意味着人丧失了一个绝对确定的最终归宿。况且,爱利亚人充分运用了形式逻辑来论证自己的学说,比较遵守逻辑规律,容易为人接受和信赖;而赫拉克利特的理论,特别是关于矛盾对立的思想,是超出一般逻辑的范畴,而时常显得是违反逻辑规则的,因此引起人们的怀疑就是很自然的了。当然,这一切都无法使人否定赫拉克利特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中,赫拉克利特辩证法的影子随时可见,我们不知道19世纪的进化论是否曾受到赫拉克利特的启发,但“逻各斯”概念对西方思想中自然世界有自身规律性的观念的形成,应该是有积极贡献的。

    五、爱与恨:恩培多克勒的宇宙抒情诗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公元前495—435)似乎是一个半人半神的传奇人物,他集科学家、预言者和江湖术士于一身。他出生于西西里岛的一个望族家庭,为人谦逊、乐于助人,曾热衷政治,而深孚众望,人们推举他为领袖,他却拒不领情。在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和医学等方面,他都颇有造诣。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有言必行的实干家,每有发见必拿来应用,造福人群,时常还摆弄一些魔术、星相之类神秘玩艺儿。传说他能够控制风,还曾使一个死去三十日之久的妇女再生。由于他的成就和为人,当时人们把他视若

…… 42

    83西方哲学初步

    神明加以崇拜,向他祈祷。每当他传授知识时,学生们都视之为神的启示,心存着纯洁的念头,信誓旦旦要严守秘密。

    也许是因为众人过度的崇拜使他受了感染,他真的把自己看作为神,最后为了证明自己确是神,纵身跳入爱特拿火山口,而被烧成了灰烬。这一惊人举动似乎表明他果真是一位勇于实行的实干家。

    在恩培多克勒思想成熟那个年代里,恰逢希腊思想领域繁花似锦、百家争鸣的时代,前述各种哲学理论盛极一时,其中爱利亚派的唯静主义与赫拉克利特的唯动主义形成了势同水火的对立态势。恩培多克勒似乎有意调和这两家针锋相对的学说,并选取前此各派的自然哲学观点,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爱利亚派与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对立,集中体现在事物运动与否的问题上:前者将运动斥为虚幻,把静止看作是绝对的;后者坚执运动的绝对性,否定静止的现实性。恩培多克勒聪明地将这种对立来了一个折衷,认为本体永恒不变而现象常变不住。说具体点就是,世界万事万物无所不变的,但构成这些事物的原索则是永恒不变的。

    这显然是一种调和,它分别赋予了本体与现象以不同的性质,即本体(或原素)的静止性与事物(或现象)的运动性。这样一来,它就给自己提出了一个理论问题:不变的本体如何构成运动的事物呢?

    这牵涉到了世界的物质结构问题。以前的哲学家们在世界的本源(或原素)的问题各有所见,但还很少更为具体地解决这个物质结构问题。恩培多克勒不仅注意到了这个课题,并且努力去加以解决,这点也许是他对自然哲学的一个主要贡献。

…… 43

    西方哲学初步93

    恩培多克勒认为,万物的本原不仅仅是某一种原素,而是四种相互独立的原素,这四种元素是他综合了泰勒斯的“水”

    、阿那克西美尼的“气”

    、赫拉克利特的“火”

    、以及他自己提出的“土”而成的。他将认四种元素称为“四根”

    ,意谓构成万物的四种本根。它们不生不灭、经久永存,它们之间也不会相互转化,而水远保持自己的本性,水不会变成火,气也不能化为土,不过,它们可以不同的量和不同的方式互相混合,从而形成各种不同性质和形态的事物。譬如,人体的肌肉是四种元素的等量混合,神经则由火和土与两倍的水组合而成,骨头由两份土、两份水和四份火复合构成。世界之所以千差万别的事物,乃是由于四根结合的比例有所不同而产生的。

    那么使原素聚合分散的力量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牵涉到世界构成的机理问题,是构成一个自我完善的宇宙观所必不可少的。恩培多克勒在四种元素之外,虚构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爱”与“恨”

    ,并认为“爱”使原素聚合,“恨”使之分离。当“爱”占优势时,万物聚合,当“恨”占了上风,万物分崩离析,“爱”与“恨”的互相斗争,彼消我长,演成宇宙万物分合交替,周而复初始,不断循环。恩培多克勒虽然没有明确地指出,但显然爱与恨这两种对立的力量,对四种原素来说是外在所加的东西,换句话说,四根自身不会运动和变化,它们必须借助外来之力的推动,才能运转。到此,我们的思维逻辑肯定不能满足,我们仍然要追问:“爱”与“恨”究竟是什么东西?恩培多克勒对此哑口无言,保持沉默,或许他的思维也“阳萎”了?

…… 44

    04西方哲学初步

    我们不必责备恩培多克勒思想的不彻底性,任何人都不可能彻底,他能走到这一步,比起其前辈和同代人已算是难能可贵的了。当然,用“爱”和“恨”这种拟人化色彩极浓的语词,来说明宇宙的变化,这在我们当代人看来,多少有些神秘莫测,莫名其妙,甚至荒唐可笑。可是,对恩培多克勒而言,却是极其自然和最为有效的。因为,在当时,神话的话语方式并没有完全退出希腊的思想舞台,用“爱”与“恨”

    这种神话惯用的拟人方式来解释某种哲学观念,不失为便捷的迎合传统的途径。况且,爱与恨概念有很强的直观成分,容易为当时抽象思辨能力仍旧低下的人们所接受。

    因此,在认识问题上,恩培多克勒也运用了直观的说明方式。

    原来,恩培多克勒认为,事物和人的感官一样布满了数不清的“孔道”

    ,从这些“孔道”会产生“流射”

    ,当它们进入感官的“孔道”时,如果二者相适应,就会产生对该事物的感知觉,假如不配合就没有感觉。事物的“流射”只能够与其同类“孔道”相适应。譬如,人眼内部由火构成,眼睛周围则是水与蒸汽,当外界流射物通过火的孔道时,人就看见发光物,而当通过水道时看到的对象则是黑暗物。这种说法后来被人们称为“同类相知说”

    ,确实很直观形象,也因此显得粗糙,不过,它可是后来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一个早产儿,虽则朴素,但仍可爱。

    恩培多克勒天性的谦逊恬淡,似乎命中注定适于做调和折衷的工作,而他的博学多识又为他提供了广采百家的条件。

    他把前此各家思想统统放入面盆,用力揉搓成一块混合的湿面团,然后捏成花样翻新的大杂烩。当然,如果一个哲学家

…… 45

    西方哲学初步14

    仅仅充当和事佬的角色,满足于将别人的思想杂揉成一个大拼盘的工作,那么他必定是微不足道的。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虽不完全是一种独创,但由于它不以唯一的元素来解释世界,。电子书而启迪了后来者:为什么基本的原素是四种而不是无限多种?

    这种启迪导致了后来的原子论。

    “同类相知说”的认识理论,同样使唯物主义者们得益匪浅,它经过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

    ,到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

    ,最后形成马克思的唯物反映论。而且,“四根说”和爱恨动力说也是亚里士多德“四因论”中的“质料因”和“动力因”的理论来源之一。由此而言,恩培多克勒的思想可以看作为希腊哲学发展的一个承先启后的中介环节,他不仅综合了前此哲学的各种一元本体学说,而且具体探讨了世界结构的问题,从而为后世的唯物主义(尤其是原子论哲学)奠定了基础。

    六、阿那克萨哥拉:培育世界种子的人

    前面所讲到的所有哲学家,全部都是活跃于希腊海外殖民地的,没有一个是希腊本土自产的哲学家。

    这毫不奇怪,因为那时候希腊本于在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其海外殖民地。到了公元前5世纪,随着希腊对波斯战争的胜利,希腊本土的一个城邦——雅典,逐渐取代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而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于是,哲学作为文化中的一朵高雅瑰丽的花朵也在雅典深深地扎下了根。希腊哲学三位最伟大的天才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雅典的产物,而最早的一位雅典哲学家则是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

…… 46

    24西方哲学初步

    公元前50—428)。

    阿那克萨哥拉是小亚细亚克拉佑美尼人,30岁时随波斯大军移居雅典,并开始研究哲学。他的学说首先来源于他对自身状况的反思。

    不知是由于遗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阿那克萨哥拉长着一个寸草不生的秃脑袋,又因为他信奉毕达哥拉斯的教条,他不吃肉。他常常为自己的秃头苦恼,想了许多办法要使头发再生,然而一切努力都是白搭。因为思之深切,使他对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分外敏感。他想:人并没有吃进毛发,怎么会长出头发来呢?也许肉里面就包含有头发的种子?如果是那样的话,怪只怪自己不吃肉了!

    循着这一思路走下去,他便构成了自己的“种子论”哲学。

    阿那克萨哥拉与恩培多克勒是同时代人,他也不满于以前哲学家的一元本体论,因为它们难以圆满地解释为何单一的原素能够产生千差万别的事物,也就是无法回答“一”如何变成“多”的问题。他的“种子论”试图解决这一难题。构成事物的基本原素是一些物质微粒——即“种子”

    ;“种子”

    本身性质千差万别、数量无限;不同的性质的“种子”组成不同的事物,世上万物千姿百态正是由于“种子”本身的千差万别。

    例如,血由血的种子组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