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哲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可达到解脱④。

    ①“梵我同一”中的“我”主要是在上述第一种意义上使用的。

    ②参见《广林奥义书》6,2;《歌者奥义书》5,4—10;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第33页。

    ③参见《广林奥义书》3,2,13。

    ④参见《广林奥义书》4,4,8。

…… 21

    41印度哲学

    虽然一般的奥义书中都把“梵”

    作为万有的本原或根本,但也有一些奥义书中提到了有物质本原意义的概念,如地、水、火、风(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金卵、质料等,认为世界由它们聚合或变化而生①。

    奥义书的诸种思想对印度后世的宗教与哲学流派(无论是正统派还是非正统派)都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主要参考书目

    〔1〕S,Dasgupta:“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

    ,Vol。

    1,Cambridge,1932。

    〔2〕

    S。

    Radhakrishnan;“The

    Principal

    Upanisads“

    ,London,1953。

    〔3〕

    S。

    Radhakrishnan;and

    C。

    A。

    Moore:“ASource

    Bok

    in

    Indian

    Philos-ophy“

    ,London,1957。

    〔4〕 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

    〔5〕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印度哲学宗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高观庐中译本)。

    〔6〕 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中华书局1988年版。

    〔7〕 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①此类材料在奥义书中很丰富,如《广林奥义书》5,5,1;《歌者奥义书》3,9,1;4,3,1—2;6,4,1;《鹧鸪氏奥义书》3,2,1等等。另外,可参见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62—66页。

…… 22

    印度哲学51

    第三章 非正统哲学流派

    非正统哲学流派即非婆罗门教系统的哲学流派。这类派别在印度哲学史上影响较大或较重要的有三个:顺世论、耆那教和佛教。

    第一节 顺 世 论

    顺世论(Lokāyata)

    在印度古代是一个主要流行在下层人民中的哲学派别。它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吠陀时期,甚至更早①。沙门思潮中的著名人物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即是此派的重要思想代表。

    此外,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一些佛经中都提到过顺世论的思想家。

    在印度各哲学流派中,顺世论的资料被保存下来的最少。

    而且,现存资料的主要成分是印度其它哲学流派对顺世论学说的转述和批评。虽然根据印度佛教等派典籍的记载,顺世论本派在古代有若干种经典,但这些经典却没有流传下来。

    现存记述顺世论学说的其它派别的主要典籍有:商羯罗(S′an。

    ①据印度学者德。恰托巴底亚耶(Chatopadhyaya)的研究,顺世论与印度河文明及印度远古的民间信仰有联系。

…… 23

    61印度哲学

    kara,78—820年)的《摄一切悉檀》(Sarva—sidhānta—samgraha)

    、摩陀婆(Mādhva,约13世纪)的《摄一切见论》(Sarva—dars′ana—samgraha)

    、克里希那。弥尸罗(Krsna

    Mis′ra,约12世纪)

    的《觉月初升》(Prabodha-canAdrodaya)

    、师子贤(Haribhadra

    Sūri,约8世纪)的《六派哲学集成》(Sadars′-ana—samucaya)等等。

    顺世论有关世界基础的主要观点为:地、水、火、风“四大”是万有的根本元素,除了这四大元素外,其它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印度传统的宗教与哲学一般都设想有一种超自然物作为创造世界万有的因,这种因或是神,或是“梵”等等。顺世论则坚持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此类因,根本不存在什么主宰者或创造者,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有的,而且是由“四大”构成的。

    顺世论认为,人的意识离开人的身体是不能独存的,身体存在,意识才存在,身体毁灭了,意识也就消失了。人的身体是由“四大”结合生成的,因此,意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物质元素。尽管个别的元素本身并不具有意识,但当这些元素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即组成人的身体)时,意识就表现出来了。顺世论的这种理论与印度古代一般流行的关于意识的产生及作用的学说是完全对立的,它在实际上既反对了意识可独立存在的观点(如“梵”或“识”独立存在的观点)

    ,亦反对了意识是“我”

    (阿特曼)的属性的观点。在顺世论看来,如果有“我”存在,这“我”将亦由“四大”和合而生,那种作为宗教实体的“我”是不存在的。

    顺世论在考察人的正确认识的产生时,极为重视感觉

…… 24

    印度哲学71

    (现量)。根据大多数记述顺世论思想的材料,顺世论认为感觉是人的正确认识的唯一源泉,除感觉外,其它任何认识方式都是靠不住的,甚至推理(比量)也是不可信的,因为推理所依据的事物间的必然相随关系是不能完全被人们所感知的。但也有一些材料记述说顺世论并非不加区别地否定一切推理,它所否定的是那些关于来世或前世等宗教信条方面的推理,而不否定那些关于现世事物的推理。

    在社会伦理思想方面,顺世论的一个重要学说特征是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幸福生活。这与此派坚定地反对各种宗教学说有直接关系。

    既然来世或前世不存在,因果报应和轮回解脱的理论不能成立,那么人们在世界上努力追求幸福生活当然是合乎道德的。此外,顺世论对印度的种姓制度实际也持反对态度,它主张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由于顺世论的主要学说明显与印度历代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相对立,因此,它几千年来一直在印度思想界受排斥和压抑。

    第二节 耆 那 教

    耆那教(Jaina)

    产生于印度公元前6—5世纪左右形成的沙门思潮之中①。相传此教有“二十四祖”

    ,但其中除第二十三祖和第二十四祖外,其余均为传说中之人物。

    一般认为,此教的实际创始人为第二十四祖筏驮摩那(Vardhamāna,即沙

    ①指耆那教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教哲学流派的产生时间,不是指思想萌芽时间,思想萌芽可追溯到奥义书时期,甚至更早。

…… 25

    81印度哲学

    门思潮里“六师”中的尼乾陀。若提子,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448—371年)。

    公元1世纪左右,耆那教教徒由于对教祖遗训解释不同和对教规看法不一,分为白衣派和空衣派,后又继续分出许多小派别。

    4至13世纪,耆那教在印度广泛流行,无论在下层人民群众中还是在上层统治者中都有相当的影响。

    耆那教的最早经典是“十四前”(“前”之梵语为“Pūrva”

    ,意为“先前”)和“十二支”

    (“支”之梵语为“An。

    ga“

    ,意为“部分”)。但十四前和十二支中的一支均已佚失。

    故现存此教最早之经典为“十一支”。

    耆那教两大派对十一支的看法不一。白衣派认为十一支是教祖思想的真传,而空衣派则不承认。

    除十一支外,耆那教还有大量文献。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康达康达(Kundakunda,约1世纪)的《五原理精要》(Pan~

    cāstikāya)和《教义精要》(Pravacansāra)

    、乌玛斯伐蒂(Umāsvāti,约5至6世纪)的《谛义证得经》(Tatvārthādhigarma-Sūtra,此《经》白衣、空衣两派都承认,被认为是代表了耆那教的正统学说)

    、悉檀舍娜。迪伐伽罗(Sidhasena

    Divākara,约8世纪初)的《正理渡津论》(Nyāyāvatāra)等等。此外,师子贤(Haribhadra

    Sūri,约8世纪)

    、金月(Hemacandra,约11至12世纪)和摩利舍那(Malisena,约13世纪)

    等人也有不少关于耆那教的著述。

    耆那教的活动与学说在汉译佛典中亦有不少零散的记载。

    耆那教的基本教理有“七谛”

    说(命我、非命我、漏、缚、遮、灭、解脱)或“九谛”说(“七谛”之上再加善业和恶

…… 26

    印度哲学91

    业)

    ,但涉及对万物进行分析的主要是这些“谛”中的两个,即“命我”

    (Jīva,亦译“灵魂”)和“非命我”

    (ajīva,亦译“非灵魂”)。

    它们构成了万有的两大基本种类。

    在这两大类之下又有小的分类:“命我”分为两种,一种是处于轮回中的,另一种是解脱的。处于轮回中的“命我”又分为动的与不动的。不动的“命我”存在于地、水和植物等中;动的“命我”存在于具有两个感官以上的动物等中。

    “非命我”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法(dharma)

    、非法(adharma)

    、虚空(āgāsa)和补特伽罗(pogala)。

    法与非法的主要作用是为运动和静止提供必要的条件;虚空的作用在于为事物提供场所;补特伽罗即物质,它有两种形式:极微(anu,亦译“原子”)

    和极微的复合物。

    耆那教还探讨了时间(kāla)问题,认为时间的功能在于解释了事物的存在、变化、运动和长短持续。

    耆那教把法、非法、虚空、补特伽罗及“命我”看作是五种永恒的实体。这五种永恒的实体加上时间就构成了宇宙的根本要素。

    在认识论方面,耆那教提出了五种“智”的理论。这五种智是:感官智(mati,通过感官等获得的认识)

    、圣典智(s′ruti,借助符号和言语获得的认识)

    、极限智(avadhi,直接获得的在时空上极为遥远的事物的认识)

    、他心智(manahAparyaya,对别人精神活动的直接认识)

    、完全智(kevala,对一切事物及其变化的最完满的认识)。耆那教认为这五种“智”中的前两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