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在不愿意在路上遇到别的车,于是堵车堵上很长时间。于是我们决定把车停在现在江北城科技馆的附近,然后顺着新修的仿古城墙,绕到以前老城的区域,步行大约有半个小时,就能够找到现在唯一仅存,还没被开发占用的江北城残存的老城。
这其实是我和胡宗仁事先并未料到的。对于很多没有我们那段80后甚至70后记忆的人来说,江北城对于他们的印象,无非就是那巨大的中央公园,有草地,有桂花树,草地里还有数不清的狗屎,边上有个教堂,但是从来都没看见它打开门。于是这个地方自打建成以来,都成了无数附庸风雅的男男女女们拍摄婚纱照和艺术照的地方。边上有个科技馆,时不时展出一些以我的文化水平根本无法看懂的展览,还有个大得有些让人觉得没有天理的大剧院,时至今日有过无数剧团的演出,但我却一场都没去看过。总的来说,江北城是变味儿了,至少在大多数现代人的眼里是这样。所以我和胡宗仁停车以后,压根就没朝着人堆里走,那儿全是三三两两趁着周末来这里游玩的人,真不明白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平日里工作学习就扎在人堆里,到了周末,还往人堆里钻。
顺着仿古城墙沿着江边的小路一直朝前走,在我面前就是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两种颜色完全不同的水混合在一起,就好像一个巨大的太极,在这宽阔巨大的江面上翻腾,好像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能征服谁一般。我想这也是重庆这个地方成为卧虎藏龙的玄学之城的一个原因,即便在这样完全无规则可循的自然定律中,依旧可以被很多各派高人洞晓玄机。
那条路非常窄,还有很多地方原本用来铺路的石板已经断裂了,所走起来比较困难。沿着路一直走没多久以后,就能够走到江边。在顺着一条朝着坡上的小路走,很快就能够看到一道有着竖着一块石碑的城门。和先前那些仿古的城门不同的是,这里的石头城门上,布满了青苔,城墙上到处都是用来栓绳子的小洞,那一些古时候战争留下的刀痕。耳后除了滔滔江水的声音之外,先前在科技馆一带的喧嚣早就不见了,我和胡宗仁说话终于不用刻意提高分贝,轻轻的说出口,我们也能听清。
进了城门之后是一条蜿蜒朝上的石板台阶,这台阶和十八梯老路上的造型很相似,也最有川东小镇显著的风格。这里我倒是从没来过,以前江北城还在的时候,我们常常都是去那些最热闹的地方,那时候,戏台子上偶尔还有川剧表演。这里应该算是江北城靠近东侧的边缘,因为有城门城墙,那就是城根地带了。胡宗仁手里的地址,只写了个门牌号,甚至连这次我们要找的事主姓什么叫什么,电话多少都没写。途中我们遇到了一些穿着彩色冲锋衣,扛着相机的中年人,他们大概也是厌倦了喧嚣,来找寻这闹市中的一份宁静的人。我曾经听说过一种用乐器来区分城市的方法,例如成都,可能用乐器来表达就是一种在竹林深处有流水鸟鸣,但传来一阵悠扬古琴的感觉,悠闲自在。而在北京,或许就是那种传统的京唢,吹吹打打伴随着糖葫芦的叫卖声。在广州,或许就成了敲打锣鼓,舞龙舞狮的南派画面,而在重庆,则是那种有着嘹亮的笛声,并伴随着川江号子的感觉。而此刻江北城城根里,什么都不是,它是一幅黑白的画,画里的人轻微的动了一下,你也依旧无法察觉。
司徒先前在电话里提醒我们要留意有人跟踪,而这个案子原本就是对方给过来的,所以对方是肯定知道这个地方所在的。我装作想要在附近找一个买烟的地方的时候,环顾了一下周围,这里房子多,人少,所以这少量的人,只需要一瞥,就能够尽收眼底。而此刻除了那些坐在自己屋子跟前翘着二郎腿抽旱烟的老人之外,就是和我一样到走到这里的摄影爱好者们,街边唯一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就是一家吃豆花饭的小饭馆,边上是个茶馆,茶馆里全是老大爷老大妈们在打麻将。也许茶馆这个词在重庆有不一样的含义,通常在其他地方指的是喝茶聊天的地方,在我们这儿,自古以来都是打牌的场所。
看了看时间也到饭点了,于是我跟胡宗仁提议要不咱们吃点东西再去,这里有豆花饭。胡宗仁喜欢吃豆花饭,他在重庆能找得到的好吃的豆花饭,几乎都是我带他去吃的,于是他欣然答应,并豪爽大方的提出这顿由他来请客,就好像吃个豆花饭要花出一笔巨款似的。坐下后在店家的高声喧哗中,就着青椒腻了香油后的调料,大口喝着泹水,大口刨着蒸子饭,其实就只有一个豆花当菜,却吃得美味十足。
吃完饭后看了看时间,差不多这个时间别人都还在准备中午饭,而且不会有人在睡觉。于是按照门牌号,在这条小路一侧的更小的一条路里,弯弯拐拐许多次后,总算是找到了这个门牌号。但是大门紧闭,连屋里的窗帘都拉上了,让我不知道是不是没有人。
胡宗仁问我,要不咱们敲敲门吧。我看了下四周,除了我和胡宗仁以外,几乎就没别人了,我说的别人,是那些并不是住在这里的人。当然在这家人的斜对面,有一个大姐正在用好奇的目光看着我们,然后在洗衣槽里洗衣服。这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是如此,进门的地方要么是摆放在户外的灶台,要么就是洗衣服的池子。我看了一下我们要找的那家,让我有些吃惊的是他们家洗衣槽里的那个斜面,竟然是一块刻满了字的石碑,不过我很快放心下来,因为从那些字的分布来看,并不是别人的墓碑,否则的话,这家人撞鬼我觉得也不足为奇。
于是我开始敲门,在敲了几次之后,隔着门上的裱花窗户,我看到屋里的灯亮了起来。这里的房子都比较矮,而且修得非常密集,所以采光并不是很好,如果不打开门窗的话,屋里是肯定需要开灯的。在灯光亮起来以后,我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问道,是谁呀?我一时不知道怎么编造我的身份,于是慌乱之下,就说了句,是我。
好在那个女人还是开门了,打开里侧的木门后,隔着一个铁栏杆的网门,一个看上去大约三十多不到四十岁的女人,很纳闷的看着我。她的门只打开了一半,一定是因为看我和胡宗仁不认识,所以也不敢开门。她问我们,你们是谁呀?找谁?语气里有些警惕。我转头看了胡宗仁一眼后跟这个女人说,大姐,这个说来有点话长,你不认识我们,我们也不认识你,但是我们是受到别人的委托,特意来找你的。
那个女人作势要关门,然后说,不认识你们,可能你们找错了人了。眼看门就要关上了,胡宗仁大声说,我们知道你家里发生的事,是来帮你解决这件事的。哐当一声,门还是关上了,胡宗仁又大喊了一声,完全免费!
于是门又打开了。
☆、第一百八十九章。【案二十二】老屋老人
女人依旧只是探出一个头来,门挡住了大部分的身体。不过从她脑袋在门上的位置来看,她其实并不高。她的眼神还是和先前一样狐疑,但是因为胡宗仁那句完全免费,我想那是她打开门的主要原因。
女人有些迟疑地把视线越过我,然后问胡宗仁说,你是怎么知道我们家的事的?胡宗仁双手一摊说,刚才我兄弟不是跟你说了吗,有人告诉我们的,至于这个人是怎么知道你们家的事情我就实在不知道了。原本你家的事我们完全不用插手,但是我们自己也有麻烦在身,如果不帮你把你家里的事情处理了,我们也要跟着遭殃的,情况可并不比你轻松。胡宗仁依旧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我和他站在一起的时候,我显得简直就是无害了。
那个女人问胡宗仁说,是吗?那你倒是说说,我们家遇到什么事了,如果你说对了,我就让你帮我。如果说错了,你们就哪儿来的回哪儿去吧。我听着不免觉得有些好气又有点好小,往大了说,我和胡宗仁怎么也算是来帮忙的,还是义务帮忙,一分钱不要,哪有求着别人要自己帮忙的道理?往小了说,这没钱赚也就够衰了,搞得我们还跟上门应聘似的,我们这职业是不怎么高端,但也不至于下作到这个地步吧。于是我插嘴对那个女人说道,这就要看你自己的选择了,对了忘了跟你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诣凡,那边那位叫胡宗仁,我们俩在这行已经干了很长时间了,我必须奉劝你如果今天我们俩离开了可能你们家的事就真的没人来收拾了,或者就算你找到人,别人也是会给你开一个不菲的价格的,你考虑清楚吧。
女人看着我,依旧无法完全相信我。她问我,你凭什么证明你们就是干这个的?我翻了翻白眼,一下子拉开了我的腰包,露出里边各种各样的工具,其中有诸如红绳罗盘米包符咒等常用的,还有些乱七八糟用来装神弄鬼的东西,我对那个女人说,大姐你放心吧,我们不是骗子,这全程我们要是问你要了一分钱,你立马报警抓我们。
在我再三保证不是坏人之后,那个女人才打开门让我们进了屋,却搞得我自己心里非常郁闷,明明是来帮忙的,却搞得我们热脸贴了冷屁股似的。在进屋前,小心起见,我还是让胡宗仁先进屋,自己在门口站着四周看了看。这个女人的家门口外就是一条小路,小路的另一侧则是一些并排搭建和这个女人家差不多的矮小房子,而这排房子的背后,则是另外一段老城墙的墙根。这里的墙根并不高,大约也就四五米的样子,如果我的方向没有计算错误的话,这个墙根的后边就应该是我们先前来的时候走过的那条小路的方向,也就是说,如果此刻我站立的位置海拔较高的话,我是能够顺着这个方向看见科技馆和大剧院的。
环顾四周后,发现没人跟踪,除了先前那个洗衣服的人还是一脸好奇的看着我以外。我对那个人随意的笑了笑,笑里透着奸险,意思是看什么看没见过帅哥是不是。
进屋后我却觉得画面一下子闪回了80年代在厂里院坝里看的露天电影的模样,黑白的,还有闪动的雪花飘,因为这家人的穷困基本上已经超过了我起初的预想。我其实去过不少老房子,但是至少人家也只是房子看上去老旧而已,里头该有的也全都有了。但是这家人看上去却似乎是格外的贫穷。进屋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小房间,靠我站立的这一侧有个窗户,窗户前是一个四方桌,底下摆着几个凳子。而我的对面则是两排由小凳子拼接起来当桌子用的小台面,上边还摆放着昨天吃过的剩菜剩饭,用防苍蝇蚊虫的罩子给罩了起来。右侧是一个用瓷砖砌成的好像是碗柜,但是里边稀稀拉拉的摆着一些白瓷碗,好多都还缺了个口子。左侧则是一个非常老式的单开门海尔电冰箱,我打赌这个电冰箱的岁数应该比我小不了几岁了。并向上边放着一个香炉烛台,烛台的背后则在墙上贴着一副画像。
这幅画像中的人我是认识的,因为那是灶神。通常我们在外头买灶神的画像的时候,往往画面上都会是一男一女,称为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实际上灶王奶奶是后代的人凭添上去的,按照正规的传承来说,灶神其实严格说起来该是只有一人才对。而中国人在很早的古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几件事,衣食住行,而这当中又以“食”为最重要的一条,毕竟如果饿死了,那么其余几样也都是瞎扯淡的。灶神作为最早被老百姓供奉的五方神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