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千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后,在《北史列传?勿吉》篇中又有记载。在南北朝的其他书籍里也常有“徒太山”、“徒白山”之称的出现。后来,又可在《新唐书》卷219《黑水靺鞨传》和《新唐书?渤海传》看到记载。当时对长白山的称呼极不统一,有的叫徒太山,有的叫太白山、太皇山不等。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晋书。肃慎氏传》载: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东汉三国时期,挹娄如与肃慎之称并见于史籍。《后汉书。东夷传。挹娄》载:挹娄,古慎之国也。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自汉兴以后,臣属夫余.《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挹娄》沿用与后汉书同样的叙述: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古之慎氏之国也。因此可以断定挹娄族是肃慎的后代。
那么有关于晋书中记载其住在不咸山北,那么不咸山到底是哪一座山呢?有人认为是勿吉记载的徒太山,包括后来的女真族常讲的其民族处于“白山黑水”之间,殊不知,在南北朝的魏时,勿吉已经攻占了大片夫余和沃沮的土地,向南大大的扩张了。《魏书》记载:“夫余为勿吉所逐”。沃沮为高句丽所征服,北沃沮逐渐衰亡。其中一部分并入勿吉。因此勿吉与挹娄虽有传承关系,但是所在地已经向南向西大大的拓展了。
据《后汉书。东夷传。挹娄》记载:挹娄,古肃慎氏国也,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之所极.只要搞清楚北沃沮在什么方位就可以了.据考证,沃沮分为两部,在东汉时期,沃沮虽然臣属于高句丽,但是其族并未来亡,《后汉书》载〃北沃沮去东沃沮八百里,界南接挹娄,挹娄喜乘船寇抄,北沃沮畏之,夏月恒在山岩深穴内中为守备,冬月冰冻,船道不通,乃下居村落.〃因此可以看出,从水系分布来看,北沃沮的北界已经到了现在的兴凯湖北界的乌苏里江流域。那么挹娄在沃沮北只能说明挹娄人分布在乌苏里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挹娄》载: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有关于夫余的方位,史书也有明确的记载:《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夫余》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从夫余的方位来看,其东北千里刚好是乌苏里江与黑龙江的交汇之处.因此可以断定挹娄的生活核心区域是锡霍特山北段以西地区.这里在古代是一片湿地以及黑龙江乌苏里江,以及锡霍特山,适合渔猎.夏天挹娄人到河里去捕鱼,而冬天则去狩猎及住在半山腰上.锡霍特山上还产桦树,挹娄人用来做衣服,即山海经里记载的〃雄常树〃.这些非常符合史籍上记载的挹娄人的生活环境.而知道了挹娄的生活中心区域之后,挹娄在不咸山北这个说法里的不咸山就迎刃而解了,此山应为锡霍特山中的最高峰科山,高2004米,此山位于锡霍特山中段,离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处不远,此山离挹娄人生活的中心区域如此之近,因此挹娄人对它非常熟悉。
”~~~~~~
三千界江南地图:
从最开始的梨花谷、云阳集,应该在古江浙余姚一带,涉及到的有后来有古地名上虞县城、绍兴府鉴湖、杭州郡,又折回缙云、处州,缙云有仙都洞天,处州有灵山寺,还有沿海的天台镇赤城山,有玉京洞天,湖泊有鉴湖(镜湖)、西湖、太湖,后来还有扬州的瘦西湖等等。
三千界中第一卷以仙都洞天写的最为详细,景观大致不差的,还有龙山修炼的龙山,又叫玉皇山,所谓的玉皇飞云是也。
~~~~~~“
江南古地名出处及历史沿革:
上虞
上虞历史悠久。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相传父系氏族社会后期,虞舜避丹朱之乱来此。据考证,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夏帝少康后属越国,战国时期楚灭越后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上虞县,属会稽郡。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上虞入会稽县,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公元25~56年)初恢复上虞县,属会稽郡。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上虞南乡入始宁县,同属会稽郡,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不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上虞、始宁入会稽县,先后属吴州、越州、会稽郡。唐初,今上虞境仍为会稽县的一部分,属越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曾以剡县与故始宁地为嵊州,八年州废。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属会稽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后,仍属越州。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分会稽复置上虞。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并入余姚,次年复置,属越州。五代时属吴越国东府。北宋仍属越州。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改越州为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绍兴府为绍兴路,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复为绍兴府,上虞皆为其属县。清承明制。
绍兴府
绍兴府即继汉、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会稽郡,隋唐、五代、北宋的越州之后,从公元1131年至公元1913年今绍兴地区的一个行政单元体系,袭越州、辖一府八县。治所山阴、会稽两县。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驻跸越州,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次年改为绍兴元年,升越州为绍兴府。府治所在地山阴、会稽两县同城而治,领会稽、山阴、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绍兴路,辖境属县未变。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绍兴府,治所不变,领山阴、会稽、上虞、萧山、嵊县、新、诸暨、余姚八县。清继明制。
绍酒女儿红和状元红
著名的绍兴“花雕酒”又名“女儿酒”。中国晋代上虞人稽含《南方草木状》记载:“女儿酒为旧时富家生女、嫁女必备物”,说起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故事呢!
传说很久以前,绍兴东关有一员外盼嗣心切,无奈妻久不孕,员外寻遍周遭终得一偏方,妻方孕,员外喜极之际,特酿黄酒廿余坛以庆。冬去春来十月怀胎,员外妻诞下千金,不日便迎满月,按当地习俗,员外设剃头酒大宴宾客。酒席散毕,员外见数坛好酒尚未启封,弃之不免可惜,遂将此酒埋于花园桂花树下。光阴似箭,岁月如梭,18载转眼即逝,员外千金也已长大成人,其容貌艳丽,可谓沉鱼落雁、倾国倾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媒提亲之
人遂络绎不绝,乃父慎思,许嫁于恩人之子。不久,大喜之日即到,喜宴间,老员外与宾客欢庆畅饮,酒水渐尽仍不尽兴,老员外愁眉之际忽忆桂花树下还有那已埋藏18年的好酒,即命人掘陈酿以宴宾客,待酒坛出土置于宴厅,去其泥头,顿时芳香扑来、浸润心脾,众人争相尝饮,无不为其晶莹瑰丽之色、甘洌爽口之味所倒,席上骚人不禁赞道:“地埋女儿红,闺阁出仙童”,众客称好!此后,隔壁邻居,远远近近的人家生了女儿时,就酿酒埋藏,嫁女时就掘酒请客,形成了风俗。此后千百年间,古绍兴一带逐渐形成“生女必酿女儿酒,嫁女必饮女儿红”的习俗。
后来,连生男孩子时,也依照着酿酒、埋酒,盼儿子中状元时庆贺饮用,所以,这酒又叫“状元红”。“女儿红”、“状元红”都是经过长期储藏的陈年老酒。这酒实在太香太好喝了,因此,人们都把这种酒当名贵的礼品来赠送了。
镜湖
鉴湖原名镜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鉴湖还有长湖、庆湖、贺家湖、贺监湖等别名。鉴湖水质特佳,驰名中外的绍兴老酒,即用此湖水酿造。鉴湖湖面宽阔,水势浩淼,泛舟其中,近处碧波映照,远处青山重叠,有在镜中游之感。
鉴湖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名胜古迹为之增色。湖东岸有马臻之墓,他发动民众兴修水利,却得罪了豪绅,被诬告致死,后来会稽百姓设法把他的遗骸运回,安葬于鉴湖之畔,建墓立庙,永久祭扫。墓在鉴湖东跨湖桥下,后依鉴湖,前临旷野,墓前有石坊一座,上刻“利济王墓”(利济王”为北宋仁宗所赐)四个大字。墓碑上刻有:“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郡太守马公之墓”,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墓时所立。墓东侧有马大守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现存前殿、大殿和左右厢,为晚清建筑。
湖在唐中叶之后逐渐淤积。北宋中期以后,豪家在湖上建筑堤堰,筑湖垦田,湖面积大大减少。北宋末围湖最盛时终于为成田。到元代仅少数特别低洼处还保留着潴水,鉴湖已经名存实亡。今零星散布的芝塘湖、百家湖、鉴湖、百塔湖、洋牌湖等都是古鉴湖的残迹。
鉴湖水质极佳,驰名中外的绍兴酒就用鉴湖水酿制。鉴湖所在的绍兴,距杭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处,其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越国都城,称“越池”。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南逃,曾在此暂住,取“绍祚中兴”之义,改越州为绍兴,而得名至今。
乌蓬船
船蓬黑色的小船,盛行于浙江绍兴,划时双手划单桨,双脚踩橹,行驶很平衡。是古时主要水上交通工具。
处州
处州,浙江省丽水市的古称,始名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至明洪年间,改为处州府。
古人常以天上的星宿来指配州郡,而丽水地处少微星座,少微星共有四颗星,最南一颗星名为处士星,所以就以处州为州名。据明代的《名胜志》载:“隋开皇九年,处土星见于分野,因置处州。
东汉属松阳县。隋开皇九年(589)析置括苍县。唐大历十四年(779年)改为丽水县。1986年撤消丽水县。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销县级丽水市,设立莲都区。2000年7月19日撤销行署建制,设丽水市,辖莲都区、龙泉市和青田、缙云、景宁、云和、庆元、遂昌、松阳。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改为括州,779年改为处州。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为处州路,1359年改为安南府,随后改为处州府。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起,处州府辖丽水、松阳、景宁、缙云、青田、遂昌、庆元、宣平、云和、龙泉10县。
仙都及仙都洞天
仙都,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境内,是一处以峰岩奇绝、山水神秀为景观特色,融田园风光与人文史迹为一体,以观光、避暑休闲和开展科学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亦是一个山明水秀、景物优美、气候宜人的游览胜地。境内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山水飘逸,云雾缭绕。
鼎湖峰,“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笋”。峰巅苍松翠柏间蓄水成池,四时不竭。相传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在此铸鼎炼丹,然后跨赤龙升天而去的地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用“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的诗句来描绘这个天下奇观。
芙蓉峡
芙蓉峡,从鼎湖峰沿好溪上行三四公里,渡溪入山谷,两侧峭壁通体漆黑,整座山体又如钢铁铸成的石城堡。越往里走,峭壁愈高,山谷愈窄。最狭处,中裂如门,仅容一人穿过,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故叫铁门峡。电影《阿诗玛》中,阿黑张弓射穿山崖的镜头就取于此。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