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众,称名李弘者岁岁有之’。‘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乐。请问李郎中,你可曾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李淳风突然听到李弘吟出这两句话,他的表情一下子严肃了很多,“殿下,这两句话是不是陛下告诉你呢?”
既然决定开诚布公的谈了,李弘也不想再隐瞒李淳风什么了,就微微点头说道,“对,正是父皇告诉孤的。可是父皇只告诉了孤这两句话就没有再多说什么,所以孤才会找你想多了解一些情况。”
李淳风见太子没有隐瞒自己,说的很坦诚,他心里就没有多少顾虑了,而是语气凝重的说道,“殿下,你说的第一句话出自《老君音诵诫经》,它后面还有一句解释,说称刘举者甚众,称李弘者亦复不少。”
“这两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李弘不解的问道,“孤的名字跟这两句话又有什么联系呢?”
“意思是说,谓李弘王治天下,天下就将太平,百姓就能享受大乐。”李淳风解释道,“就是说今后殿下等级称帝,必将盛世而治。”
“这么说,父皇给孤取这样一个名字,他对孤的期望很高了!”李弘感慨道。难怪高宗一直对自己宠爱有加,而且在自己刚到十三岁就下令到广顺门审核奏章处理政务呢。
然而,当李弘看到自己说出这句话时李淳风一脸难为情的样子,他就有点疑惑了,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说其中还有什么秘密不成?
就诚恳的问道,“李郎中,难道这句话还有什么隐秘不成?”
“殿下,还有后面一句话说称刘举者甚众。”李淳风沉吟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
“《老君变化无极经》中说道:老君变化易身形,出在胡中作真经,……胡儿弭伏道气隆,随时转运西汉中,木子为姓讳弓口,居在蜀郡成都宫。意思是叫李弘者,乃是道君老子转世而生。而数百年来道家跟佛教之间争斗不断,道家出了一个老子传世而生的李弘,佛教又岂能没有动作呢?他们就甄选出了一个叫刘举的人与之相对。”
说道这里,李淳风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因此,天下只要有李弘出世,就必将刘举应运而生。两者相互仇视,争斗厮杀,不死不休。”
因为太子的名字就叫李弘,所以李淳风解释时不敢将话说的太直白,因此他虽然隐晦的做了一番解释,可别人听着还是很难理解。
可是李弘听懂了,他听懂了李淳风话里的意思,就语气冰冷的问道,“以李郎中的意思,这次刺杀孤王的十有**就是佛教中人了?”
“不全是佛教中人。”李淳风摇头说道,“是一部分围在刘举身边的佛教中人。”
“刘举?”李弘眼中杀机毕露,通过高宗的隐晦传达,还有李淳风的解释,他现在才知道当初在长安城刺杀他的竟然只是一个叫刘举的人,而且他们还是一群只在暗中活动的佛教徒。就是这样一群人,敢在长安城行刺自己,还将实力渗透到了长安县衙和南衙卫中。那么李弘就有点忧心了,这样一群反贼,他们现在的实力究竟有多大呢?
“就只有这么一种解释了吗?”李弘收敛了自己的杀机,再次向李淳风问道。既然今天将李淳风请到了东宫,他就准备将不知道的一切都问个清楚。
其实,李弘这么询问李淳风还有一层意思。
当年李世民于密问李淳风说,李氏天下可保多久,将来何时会有何人窥占朕之江山帝位。
李淳风答,臣仰稽天象俯察地脉之运并经卜占,历数后,斗胆向陛下实言。篡位之人已在陛下宫中,且今年不过三十年纪,后当替代陛下王朝登上陛下帝位并将杀害陛下子孙殆尽。
李世民听后愤怒异常出言杀尽宫中年纪相仿男女,李淳风听过便向李世民谏言说,其兆既成,天之所命人不能达其意也。如陛下杀尽宫中年纪相仿之人,不但未必能除掉既定之未来为帝者之命,恐徒多杀害无辜宝贵生命多造杀孽,而且今依臣所卜卦象显示,此主将于三十年后始现,到时此人已年近六十之龄,相信其心性已渐仁慈,为祸可浅矣。如陛下今天因此而大开杀戒上海青壮生灵,或恐多造怨毒,对于陛下子孙难免遗祸不小。就因为李淳风如此谏言,才让李世民打消杀戮之心。可同时也将武后送到了感业寺。
因此,李弘觉得要是自己的名字真的跟道君转世有关,那高宗给自己取这个一个名字,可能并不止只是想天下大治这么简单,这里面肯定另有秘辛。
“这——”被李弘这么一问,李淳风犹豫了。因为李弘是太子,又是这件事情的当事人,他本该将自己知道的一切告知他才对。
可是,这件事关系甚大,没有高宗的命令,他倒开始是有点犹豫不决了。
李弘见李淳风这般犹豫,就知道自己的名字里还藏有更大的秘密,就起身走到李淳风面前,躬身拜道,“还请李郎中能实言相告!”
“殿下,你这是…”李淳风忙起身扶住李弘,他神色焦虑,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李弘再次拜道,“李郎中,还请你能将实情告知孤。”
李淳风见太子执意要知道实情,又见太子态度这般诚恳,他犹豫了几下,内心挣扎了片刻,便下定了决心说道,“既然殿下想知道实情,那老臣也就不再隐瞒殿下了,就告诉你实情吧!”
“多谢李郎中。”李弘大喜道。
“殿下,其实当初陛下从感业寺将娘娘迎入宫中时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这里面甚至包括了太宗时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由此就可以看出当时大家对拒绝将娘娘迎入宫中的态度有多么的坚决,而他们反对的意见也很充分,就是关于娘娘的一句谶语,说她将取李氏而代之。”李淳风小心措辞道。
见李弘神情不变,李淳风就继续说道,“因为这句谶语出自火山令之口,又得老臣的演算,因此太宗对此深信不疑,而陛下也非常的相信。”
因为袁天罡在太宗时做过火山令一职,因此李淳风才会这么称呼他。
李弘听到这里时惊讶不已,既然高宗相信关于武后要取唐而代之的谶语,那为什么还要执意迎娶武后入宫呢?还要封她为皇后呢?
“可是陛下对娘娘的感情很深厚,他不想因为一句谶语就不顾跟娘娘之间的感情,就密问老臣跟火山令该怎么解决。”李淳风说到这里,看了一眼李弘,继续说道,“老臣和火山令演算了很久,才想出了破解之策,就是将娘娘怀的皇子取名李弘,让他应运而生,以待他登基之后王治天下,这样便能以取缔娘娘的取李唐而代之的天命。”
李弘听到这里就恍然大悟了。
有了李淳风的这一番解释,堵在李弘心里的疑问一下子全都解释的通了。难怪高宗会这么的宠爱自己,这般的宠信自己,让自己这么早的参政,而且还决断和处理一些小事情。难怪自己的母后武后处处留意自己,竟然这般堤防自己。
这一切原来都是有原因的啊!
想到这里,李弘不由的叹息了一声。因为依照李淳风的意思他是应运而生,是为了阻止武后取李唐江山而代之的人。那么,他跟武后之间就不会和平共处可能了,他们的命格决定了他们之间必将斗争到底,不死不休了?
“这就是孤的命?”沉默良久,李弘突然向李淳风问道,“难道就没有解决的良策吗?”
“没有。”李淳风回答的很干脆,“殿下乃应运而生,取名李弘,乃是道君之帝命也!跟娘娘之天命必将争执不休。已无他法可解。”
李弘沉默了。
听李淳风这么说,他就清楚的知道了自己今后的命运和道路——没有妥协,只有杀戮和勇往直前。
因为,他不想死!
第五十四章 白鹭书坊
“殿下要是没有什么其他问题的话,老臣就先告辞了。”见李弘沉默不语,李淳风起身说道。李弘忙回过神来开口说道,“今晚多谢李郎中了。”
“殿下客气了!”李淳风拱手说道,就告辞离开了书房。可是就在他一只脚刚踏出门槛时,李弘突然想到了什么似的,忙开口问道,“李郎中,你能答应孤一个请求吗?”
李淳风的身体一僵,忙收住了步子回头问道,“殿下请说。”
“李郎中可愿入孤的崇文馆?”李弘开口问道。
李淳风听到李弘这么说,身体不由得一颤,脸上露出了犹豫之色,随即他就做出了回复,“多谢殿下!”
李弘没有想到李淳风只是犹豫了一下,就答应了自己的请求,他欣喜不已,笑着说道,“能让李郎中到崇文馆,是孤的福气,是孤感谢李郎中才是啊!”
“殿下客气了!”李淳风说道,“今日时辰已经不早了,老臣明日再来东宫拜见殿下!”
“李郎中慢走!”李弘起身,将李淳风送出了书房。
回到书房,李弘便开始消化他今天获得的信息。关于李淳风说的这些秘辛,他深信不疑,一点都不怀疑。至于自己教的关系,他也不觉得这种说法虚无缥缈。
佛道之争自古就有,到了大唐,因为大唐李氏自认老子为先祖,就佛教的宠信不如以往的历朝历代。
即便是有了李世民支持下的玄奘到天竺取经,可在太宗和高宗统治期间,佛教依然受到了严重的打压。甚至在高宗理政时期曾出现过中断从天竺取回的佛经的翻译工作。
可见,李氏皇族对于佛教的态度非常的冷淡,而在这种情况下,以刘举为主的部分佛经子弟欲以刺杀自己,李弘绝非非常有可能。毕竟现在佛经在大唐的处境很微妙,要是以后登基称帝的国君又是道君转世的李弘。佛教岂不会受到更大的打击吗?
其次,李弘知道武后一直笃信佛教,高宗再世时她对佛教就非常的宠信,以至于她登基称帝之后就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李弘之前不理解武后对佛教的这种偏执的盲目的宠信态度。
现在有了李淳风的解释,他的心里倒是对武后宠信佛教有了另外的一种解释。就像李淳风说的,他跟武后之间的争斗,既是皇权的争斗,又是应运而生的本命跟天命之间的争斗。
自己是道君转世,想阻止武后想取李唐而代之,就等于是用道君气运延续李唐的国运。而武后想要改变李唐的国运,就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那么她支持佛教,崇信佛教,以佛教天命对抗李唐道君气运,就是最佳的策略了。
分析透了这一点,李弘发现自己对今后该怎么走的路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
就在这时,闫庄匆匆走进了书房,向他汇报道,“殿下,少府监安良臣求见你。”
“安良臣?他这么晚了来见孤,难道是活字印刷术发明出来了?”李弘不解的问道,就忙向闫庄说道,“让他来书房见孤。”
“诺!”闫庄领命,大步离开了。片刻,他就领着安良臣和一名年轻的随从走了进来。
“少府监少监安良臣参见殿下!”走进书房的安良臣忙向李弘施礼道。
“不用多礼了,你坐下说话。”李弘说道。安良臣领命,落座之后,开口说道,“臣不辱使命,活字印刷术已经成功,还请殿下过目。”
说完,他就起身从身后的随从手中取过一个匣子,躬身走到李弘桌案前,将匣子放在了书案上。
李弘示意他将匣子打开。
得到李弘的点头的安良臣就小心翼翼的打开了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