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个收买人心,树立威信的好时候,裕仁不想走,为自己的天皇家族,为自己的未来,他就算害怕,也要待在这里。
自日本接到南华国的电文以来,已经过去4个小时时间,在这段时间,许多人都关注着这里的事态发展。
上午十一时,日本用明码电报的方式,对南华国发电,日本不同意投降,发动战争未必是两国最好的选择,日本政府希望可以和南华国继续进行和谈。
然后,日本政府还罗列出一系列的数字,这些数字都是自南华国轰炸日本以来,死伤的民众,损失的财产和无家可归的人数,绝对让人震惊。
“自南华国轰炸日本9日以来,日本共死亡人口5万余人,受伤10万以上,财产损失约1。5亿日元,现有158万人无家可归,这些平民是无辜的,我们日本政府希望能够与南华国坐下来,为两国的纷争,寻找一个平衡点,止戈于此。”
在日本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后,各国领事也纷纷代表自己的国家,发表意见,这其中就有英、法、美等国,希望两国能够停战,和谈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就连民国国内,对是否继续开展也是说法不一,有人说战争不能牵扯到平民,这是残暴的表现,也有人说,战争无关乎对错,只在乎输赢,只有胜利者,才能开口说话,失败者是没有反驳的权利的。
一时间整个亚洲变得热闹无比,但许多人知道,最后的决定,还是取决于南华国,取决于那个一手建立起这个国家的强者,郭宇。(未完待续。。)
第342章:爷爷的故事
战争是否继续,各国都在关注郭宇的决定,此时的郭宇,却在劳特岛上,和自己的家人,享受丰盛的午餐。
一家人在劳特岛上已经休假半个月时间,家人享受到的,绝对是帝王般的服务,洁白的沙滩,最美的海景,清净的环境,异域风情的别墅,诗意的夕阳,这一切都是这么美好。
尤其是那些上百人的服务团队,都只为他们一家五口服务,父母都觉得太过奢侈了,这的花多少钱啊,估计一天没有几十万美金绝对下不来。
“爸妈,咱们是出来享受的,何必考虑钱的事情,现在咱们家还差这点钱吗,再说了,这里是我一个朋友开的,绝对体验价,没多钱。”郭宇就是这样忽悠父母的。
此时面前的大餐桌上,摆放着聆郎满目的菜式,今天主打的是泰国菜,当然,现在这里还叫暹罗,所以厨师说这是正宗的暹罗菜系。
冬阴功汤、椰汁嫩鸡汤、咖喱鱼饼、绿咖喱鸡肉、芒果香饭、猪颈肉等。海鲜类有炭烧蟹、炭烧虾、咖喱蟹等等。
泰国菜的特色是酸和辣,今天这一餐的所有菜式,算是比较经典的泰国菜式,绝对让家人品尝到最正宗的美味。
“老公,我以前也吃过泰国菜,感觉和这里的有些差别,这些菜味道重了些,不过也更有特色,尤其是这个冬阴功汤,真的好吃。”黄文静在一旁说道。
“这里只有正宗的菜式,香港那里的餐馆,大多数都会根据当地人的口味,做一些调整,所以有差别是正常的。”郭宇说道。
管家走了过来,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郭宇看了说道:“有什么事情说吧。”
“打扰陛下用餐了,是前方紧急军情向您汇报,您看。”管家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你直接说吧,我边吃边听,就当是解闷了。”郭宇能够猜到是关于日本方面的事情有了消息,不过现在。日本也翻不出什么大浪,所以他也不着急。
“好的陛下,吴司令刚才发来电报,说日本人拒绝无条件投降,但是愿意坐下来和谈,而且还可以把条件降的低一些,同时希望南华国放弃轰炸日本本土的军事行动。”管家说道。
“这就是他们的回答吗,看来还是不死心,不过没关系。时间还早,现在只是肉疼,到心痛的时候,估计就认头了。”郭宇说着夹起一块炭烧虾品尝起来。
“您看如何恢复吴司令?”管家问道。
这时,黄文静插话问道:“怎么你们说的事儿,我都听不懂。”
“是啊儿子,什么日本投降,什么轰炸的。被丢原子弹之后日本不早就投降了吗,你这是玩的什么。”老爸也问道。
“哦。一个游戏,是度假村设定的小游戏,也是为了增加度假期间的趣味性而设置的,帝王般的享受吗,自然要做帝王该做的事情了。”郭宇张嘴就来。
“什么游戏老爸,你快说。快说。”儿子急不可耐的问道,孩子是对游戏最没有抵抗力的了。而父母和文静,也用好奇的眼光看着郭宇。
“现在这段情节就是由我决定是否报复日本,对东京进行轰炸,我是国王。手下的空军随时可以威胁日本,要求日本投降,可是现在日本恢复了,不同意投降,只同意和谈,说白了就还是不服输。”郭宇解释道。
“老爸,你是国王,那我是什么,我是王子吗。”儿子高兴的问道,和每个女孩都有一个公主梦一样,估计每个男孩也都有一个王子梦吧。
“是的,你是王子,而且是大王子,文静呢就是王后,爸妈呢,就是太上皇和太后,怎么样,很厉害吧。”郭宇笑着对家人说道。
“嗷、嗷,我是王子了,还是大王子,我要去找一把剑,还要学习骑马,骑白马。”儿子在哪里高兴的叫嚷着。
老妈到时出声了:“我还太后了,我可不想做慈禧。”
“难道太后就一个慈禧吗,太后里也有好人的。”老爸反驳道。
“可我总觉的,太后里还是坏人多,好的不多啊。”老妈也反驳老爸的说法。
“哦,还真是”老爸也是无言以对了。
还是黄文静比较理智,问道:“现在老公是国王了,那我是不是应该叫您国王陛下呢,那陛下还没和我们说清刚才的事情呢。”
“呵呵,接着说,正好也问问你们的意见,大家共同参与才有意思嘛。”郭宇说道。
“我们的意见也管用吗?”
“当然,你们可是皇室成员,真正的王族。”
“那好,你接着说。”
看到大家都兴趣高涨,郭宇继续说道:“故事的时间是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背景是我郭宇,英姿绝世力挽狂澜,将对民国怀有不良企图日本,驻扎在民国和朝鲜的所有军队都消灭了,现在日本只能龟缩在岛上,出不来进不去。”
家人们听得都很入迷,当然,也只是当一个故事来听。
“我的海军封锁了日本的所有出海口和海上航线,陆军已经在横须贺登港,随时威胁日本东京的安全,最总要的是,我出动了轰炸机,对日本的许多城市进行轰炸,逼迫日本投降,此前,我让军部的人给日本发电文,要求他们5个小时内投降,逾期将展开对东京的大规模轰炸。”
“刚才管家来汇报,说日本拒绝投降,只答应和谈,说白了就是想赔点钱了事。你们听明白了吗,有什么意见。”郭宇看着有些目瞪口呆的家人,脸上露出笑意。
“老爸,你说的太专业了,我不太懂。”儿子小天一头雾水的说道。
“老公,其实我也不太懂。”黄文静也说道。
作为后世的人,生活在太平的环境下,对几十年前的那段历史,真的不是很了解,最多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一言片语,或者从某些抗日神剧中,知道一些片面的信息,这方面的知识,其实是很缺乏的。
这是老爸开口了:“小鬼子,没什么好东西,你爷爷当年就被日本人打过,后来还差点丢了命,后来命大才跑回来,要不然,就没你们了。”
郭宇好奇的问道,“什么时候的事情,我怎么不知道。”
“你爷爷死的时候,你才6岁,你知道什么。”老爸瞥了一眼郭宇后说道,然后讲起了爷爷的故事,“那年你爷爷十七岁,跟着你太爷爷进城掏粪,也就是挨家挨户的掏茅厕收大粪,住户给钱,还能拉粪回去肥地。”
“你解释那么清楚干嘛,吃饭呢。”老妈说了老爸一句。
“哦,干了半天,你爷爷和你太爷爷推着粪车出来,城里的鬼子巡逻兵巡逻,差点被粪车碰到,其实都没挨着,就不乐意了,上去就打你太爷爷,你爷爷那干啊,就上去推小鬼子,这下可不得了了,被成队的小鬼子围着一通打,打的都起不来了。”
老头的故事渐入佳境,而在做的毕竟是受害人的后代,自己的爷爷受苦,觉得很是气愤。
“那后来怎么样了。”郭宇脸色阴沉的问道。
“就这还不放过你爷爷呢,直接把你爷爷带走了,你太爷爷自己推着粪车就回村了,估计你爷爷就回不来了,全家人准备过几天不见人回来,就安排出殡,弄个衣冠冢什么的,也算入土为安了。”
“你爷爷被带到了军营关人的地方,这里可不止他一个人,人多着呢,你爷爷说,当时最少得有200多人,全都是附近村子的农民,你爷爷说,这些人都是被抓来给日本人修碉堡的。”
“那个时候,你爷爷也不知道是几几年,农民日子过得苦,只记阴历不记年份,不过说,有过了以年,日本就投降了,后来我算过,估计是1944年那会。”
“你爷爷就和这群人一起,开始给日本人修炮楼子,里面有不听话的,直接鞭子抽,棍子打,吃不饱饭,干活又多,许多人累的倒下了,日本人就直接拿刺刀捅,就这样活活的被捅死了,小鬼子不拿咱华国人当人看。”
“爷爷,那后来太爷爷怎么样了。”小天小脸紧着的问道。
“呵呵,当然是跑回来了,那时候你太爷爷都还没媳妇呢,我还没出生呢,你太爷爷要是出事了,咱们一家子也就都没了。”老爸和儿子开了句玩笑。
“你爷爷一看,这可不是事儿啊,这干活每个头,早晚的累死,就想着偷跑,在干活的人里面,有几个咱们同村的,和你爷爷认识,大伙商量着,就准备一起跑。”
“平时日本人看管的,也不算太严,偷跑的机会还是有的,只不过许多人都没那个勇气,只要偷跑被抓住,那直接就是枪毙,绝没二话。”
“那天趁着天黑,也没有月亮,你爷爷和同村的几个人,就跑了出来,小鬼子发现了,就在后面开枪打,一起出来的6个人,当场就被打死了2个。”
“你爷爷命大,逃了出来,回家后,发现家里连坟头都给修了,那个年月啊,真是没有老百姓的活路,再后来,日本人战败了,好像就是被美国丢原子弹炸的认输了,要不然估计还要打几年呢。”
“所以我说,小鬼子该炸。”老爸思路清晰,最后竟然还能把话说回来。
“对,该炸,电视里面都演了,小鬼子没啥好东西。”老妈这是平时神剧看多了。(未完待续。。)
第343章:东京大逃亡
郭宇放下餐巾,站起来说道:“我出去抽根烟,你们先吃着,一会就回来。”
走到门外,面朝大海,点上一根烟慢慢的吸着,管家在一旁小心的伺候着,大气也不敢喘,陛下这是生气了,他可不想触了霉头。
自己对爷爷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也就是每年上坟祭祖的时候,才会偶尔想起那个曾经抱着自己出去和村民显摆的老头,老头个子不高,也不胖,长什么样子已经很模糊了,但他记得,爷爷拉着自己的小手,总对别人说,“我孙子大宇,那是有大运的人,以后会上大学。”在那个年代,